兩岸觀察|Observe
春卷與清明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2-04-01 16:47:36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我生在台南。孩提時代,每當清明節前後,奶奶總會帶著我去買春卷,一家子的午晚餐就此解決。臺式春卷用薄如蟬翼的幹卷皮,以包菜(台灣叫高麗菜)為基底,裹著滿滿噹噹的餡料,佐以花生粉調味。臺式春卷有點像是大陸的煎餅果子,只是體型更小,內餡更為清脆爽口。它也有點類似越南的春卷,但是口感沒有越南的潤滑,入口也沒那麼多汁。
一直以來,家裏人都習慣買金得春卷。那是一家六十年店齡的老店,位於台南國華街道的永樂市場旁邊。與其它商家的春卷相比,金得春卷的特別之處在於客人們可以選擇店內琳琅滿目的餡料自由搭配,有蛋絲、有豆干、有蝦仁、還有豬肉等等,45元(新台幣)一卷,雖然比別人家略貴一些,但是客人可以自行調整甜度,全糖的、八分糖的、半糖的、三分糖的、無糖的,都可以,其實也就是花生粉的比例多寡而已,不過這種客制化的做法著實受到買家的好評,也著實有趣。
春卷成為我自小以來對於清明節的深刻印象。直到上了小學才從課本中得知,春卷是寒食節的紀念衍生物,是為了悼念在晉文公重耳所燒的一把火中、走向自己心之道義的介之推。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臨近,地域特色化的習俗也就發展融合成為台灣當地的傳統,春卷演變成為了清明節氣的飲食代號。後來,我念研究生來到了大陸,想找一找兒時那相似的味道。在廈門中山路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裏,一位老奶奶推著小車販賣著尚留余溫的春卷,車上泡沫盒裏裝的春卷5元人民幣一卷。小捲入口,舌尖上立刻泛起兒時熟悉的味道:高麗菜和豆干,卷著花生粉……,小時候奶奶帶我買春卷的畫面瞬間浮現在腦海中,慰藉著我的思鄉之情。
在中國人的眼裏,清明節是掃墓祭祖的大日子,彰顯的是對祖先的崇敬和追思。節氣來時必要做對應之事,來對應此景。這是留存在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性格和基因。來大陸後,我跟當地很多朋友聊起清明掃墓的傳統,兩岸基本相同。
在台灣地區人民的信念裏,壽終正寢的歸宿基本都是靈骨塔,家裏人稱之為“塔裏”。每到清明,家裏大人會攜帶著三牲、鮮花和素果前往“塔裏”祭拜。三牲是市場買的現成的炸魚、油雞和烤鴨拼盤。儘管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忙而快,人們無暇準備過多的祭品,但虔誠的心和週到的禮節必不會少。
我是家裏的長孫。奶奶信奉道教,由於道教有些許的忌諱,於是奶奶每年都囑咐我在成年之前不準和大人們一同去祭祖,留在家裏遙想思念先祖就可以了。我滿16歲那年,在媽祖廟裏行完成年禮後,才有資格在清明節與家人們同行祭祖。奶奶説,以成年人的身份去祭祖,對祖先行大禮,方顯真正的敬意。
清明祭祖,是海內外所有中華兒女共有的傳統。這項儀式就像是炎黃子孫的一座精神家園,它能夠讓我們安放人格,知道來路、根有所依。因為全球疫情蔓延,這兩年我都沒能返鄉祭祖。我由衷地期盼疫情儘早結束,兩岸早日恢復往昔的繁華往來,我也能早日返家一趟。如果真的返鄉了,該換我扶著奶奶去買春卷、去“塔裏”看望待我很好的曾祖父母,完成落下兩年的祭祖任務,完成心靈的認祖歸宗。(作者:謝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