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我願意與大陸同胞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是2018年來到北京工作的台灣同胞,後來在北京落地生根、結婚生子,育有一個2歲的閨女,目前從事的是教育行業。來大陸後,我切身感受到這些年大陸發生的變化和經濟民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大陸對台灣同胞釋放出的滿滿善意和誠意。大陸的快速發展不僅僅在經濟層面,也包括思想觀念的變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民眾的國際視野和民族自信心的快速提升。我願意與大陸同胞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國的經濟在這十年間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儘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趨嚴峻複雜,但中國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過去十年,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到114萬億元,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達18.5%,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從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中國還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中國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均居世界前列。

 

十年來,大陸在解決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上取得了偉大歷史性成就,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通過這些數字,我能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産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決心絕非是一時興起,也不是靠政令宣傳,而是帶領人民長期耕耘、不斷進取。我看到的是中國共産黨人始終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和初心。

 

今年暑假,我有機會去內蒙古自治區參訪,印象深刻的除了沿途的自然美景,就是親眼看到了中國鄉村振興的成功案例。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保合少鎮的惱包村的風光別具特色,整個村子融合了江南水鄉和東方建築的特點,一派唯美的江南園林風光。現在,惱包村已經被納入中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也成為呼和浩特市知名的“網紅村”。村子除了大力打造鄉村旅遊産業之外,還集合了地方美食、特色民宿等,成為呼和浩特及周邊地區人們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首選之地。從村裏提供的歷史圖片可以看出,2015年之前,惱包村的模樣還是土坯房建築。短短幾年的發展,取得了如此大的改觀,真的讓人震憾。從村民們臉上浮現出的喜悅神情,我能感受到他們對目前的生活很滿意。我想,惱包村的成功案例就是中國鄉村振興事業長足進步的縮影,它讓廣大的村民有了值得期待的前景,對生活有了更美好的嚮往。

 

“我願意與大陸同胞共同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今年暑假,我到內蒙古自治區參訪(作者供圖)

 

我是在大陸工作生活的臺胞,幾年來,切身感受到大陸惠臺政策、惠臺紅利給我們帶來的暖心服務。2018年以來,大陸先後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助力臺胞臺企發展的“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以及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請設立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助力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這讓許多像我這樣渴望在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在工作、生活中享受到了許多便利。例如2021年,我家通過北京小客車家庭搖號積分搖到了非常難得的新能源小客車車牌。取得車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在工作上的出行需求,同時在疫情期間也能更安心地接送家人。雖然這只是一件小事,但帶給我的卻是滿滿的幸福感。另外,在大陸生活,我的臺胞身份讓我經常得到大家的特別照顧,尤其是得到大陸同胞的照顧,他們是真心把臺胞當成朋友、當成家人,對我非常真誠和熱情,讓我感覺特別暖心。

 

大陸為台灣青年提供了發展機遇和實現夢想的平臺,很多台灣同胞都真切地感受到大陸是希望的沃土,為臺胞臺青的成長成才提供了無限可能。真希望今後有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抱持開放的心態來大陸發展,我們一起攜手打拼未來。(作者:張育銘)

 

台灣藝術青年西進大陸:兩岸十年共繪“同心圓”

2022-10-21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不斷擴大,兩岸同胞要交流、要合作、要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十年來,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西進大陸,求學、工作、生活,成為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發展的主力軍。今天的節目,我們要帶您認識兩位台灣藝術青年。

 

台灣音樂人張家豪:

 

用音樂搭建兩岸交流的柔性平臺

 

張家豪來自台灣桃園,是一位“八零後”音樂人,台灣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張家豪曾在台灣遠東科技大學流行音樂系任教,作為一位貝司手,張家豪在第21屆Yamaha全臺熱音大賽中,榮獲台灣區最佳貝司手。

台灣藝術青年西進大陸:兩岸十年共繪“同心圓”

 

帶著在台灣音樂界的亮眼履歷,張家豪在2021年選擇來到大陸發展。會做出這個決定,張家豪表示,這是自己十年來不斷前往大陸演出、交流後,深思熟慮的結果:“我看到大陸每一年都在進步,實在讓人印象深刻”。

 

得益於福建實施台灣全職教師引進計劃,張家豪現在的主業是福州延安中學教育集團的一名音樂老師,教學之餘,張家豪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傳媒公司,併入駐華優匯創閩臺家園台灣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希望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品牌。去年8月,張家豪的太太林佳瑧也“夫唱婦隨”來到福州,兩人一同打拼自己的音樂事業。

 

曾經,張家豪在幾萬人的舞臺上演奏,聽掌聲響起。如今,張家豪説,兩岸交流的舞臺極大豐富了自己的人生歷練,這裡,才是他別具意義的夢想舞臺。

 

台灣相聲演員姬天語:

 

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姬天語外形靚麗又有模特身材,讓人很難把她與傳統身著長袍馬褂的相聲演員聯繫在一起,但她卻是台灣相聲大師陳逸安、魏龍豪、吳兆南三門唯一共傳弟子。

 

2008年姬天語正式拜師台灣相聲演員劉增鍇,開始其演藝生涯。2009年,姬天語到大陸交流演出,2011年姬天語參加第八屆中央電視臺電視小品大賽,獲得優秀獎,2012年參加第二屆全國相聲新作品大賽,獲得三等獎。

台灣藝術青年西進大陸:兩岸十年共繪“同心圓”

 

懷揣著把相聲藝術發揚光大的夢想,2016年,姬天語正式來到大陸發展,相繼參加了《歡樂喜劇人》、《相聲有新人》等綜藝節目,很快在大陸相聲界嶄露頭角。在她的推動和組織下,2018年,全女子相聲團隊“相聲天團”成立。

 

從最初到大陸交流演出,到西進大陸發展,再到後來在大陸的相聲界嶄露頭角,姬天語已經跨越了十年的時間。到大陸,對她來説早已是稀鬆平常的回家。除了傳承相聲藝術外,姬天語堅持自己的理念,傳播正能量,她有一個目標,就是“用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去講中國的故事,用中國故事去感動所有人。”

 

過去這十年,無論台灣政局如何變化,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都在不斷擴大,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格局。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樣,“我翻山越嶺,努力找到最好的自己,在血脈相連的土地,開出最美的薔薇。”

 

來源: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

展開全文

楊品驊:以身為中華兒女為傲,盼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2022-10-17

從就業者到創業者、從兩岸交流的參與者到組織者、從享受大陸發展紅利到盼望為祖國發展貢獻心力……“登陸”十余載,台灣地區少數民族青年歌手楊品驊不僅完成了個人身份的轉變,“初心”也更加明確。他説,來到大陸後,“家”變得更大了,“作為家人,不再是單純享受祖國發展的紅利,更盼望為國家發展貢獻心力”。他希望向兩岸、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多年來的培育。

 

楊品驊:以身為中華兒女為傲,盼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9月21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世界和平基金會等聯合主辦的2022“和苑和平節”活動中,楊品驊(左)與侗族青年歌手王馨代表中國少數民族,演唱歌曲《不忘初心》。(中國台灣網發 楊品驊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全面推進對臺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牢牢把握兩岸關係主導權和主動權,有力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紮實推進祖國統一進程。十年來,大陸對臺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兩岸融合發展持續走深走實,楊品驊正是這一時期的見證者。

 

“登陸”:大陸已站在國際視野之上

 

楊品驊是來自寶島台灣的少數民族,大學畢業後應聘至一家香港公司上班,2007年,他奉調到北京工作。彼時,正逢北京夏季奧運會舉辦前夕,各項建設加快推進,舉國沸騰。由於正好執行與奧運會有關的項目,楊品驊迅速接觸到大型國際賽事的建設工作,他看到,大陸已經站在國際視野之上,老百姓的生活面向、整體國民素質都在逐步提升。

 

奧運會之後,大陸網際網路飛速發展,電商呈倍數成長,深刻改變著傳統消費模式以及製造業的經營模式。“網際網路支付變得如此通達,這是在台灣看不到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楊品驊説。

 

從事演藝工作的楊品驊也關注到大陸文化産業的發展。“以前大陸的影視作品可能投入有限,如今可以出現精緻如《長安十二時辰》以及大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這樣的影視作品,都顯示大陸的創作能力在提升,逐步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藝術感以及中國影視産業的力量。”

 

落地:惠臺措施讓臺青落地更便捷

 

2008年,楊品驊決定辭去香港公司的副總經理職務,留在北京創業和生活。在充滿文藝氣息的北京五道營衚同裏,楊品驊開設了大陸第一家台灣地區少數民族音樂餐飲酒吧。如今,這裡不僅成為台灣地區少數民族來京發展的“驛站”,更吸引了彝族、藏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夥伴。

 

“扶開工,送一程”。近年來,祖國大陸連續推出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不斷深化、細化同等待遇政策,助力更多台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

 

楊品驊回憶,2007年時,臺胞到大陸就業,還有需要處理一些手續,隨著“31條”、“26條”、“22條”等一系列惠臺利民措施出臺,臺胞在大陸發展有了更多選擇。楊品驊舉例,臺胞在大陸可以申設個體工商戶,而且有非常多元的選擇,不再局限于餐飲、農業,“更多的年輕人可以用不同方式落地到大陸來”。

 

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推進各項惠臺舉措落實落細,為臺胞、臺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發展機遇。“這對我在北京落地、成長再到其他地方尋求發展是有正向幫助的。”楊品驊表示,未來,他希望可以依託惠臺政策拓展大陸市場,“可能在南京、內蒙古、福建等地開展合作,這是我非常期待的。”

 

融合:從“客人”到家人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楊品驊:以身為中華兒女為傲,盼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在2022兩岸青年峰會開幕式上,楊品驊作為台灣青年代表之一,協同北京青年代表,共同發出“兩岸同心·復興有我”倡議。(中國台灣網發 楊品驊供圖)

 

談及兩岸融合發展,在大陸發展十余載,楊品驊深有感觸。

 

“我初來時很像是一個‘客人’,在創業中慢慢感覺變成‘家人’,現在出差之後,‘回北京’就像是回家,因為這座城市給了我家一樣的溫暖。”楊品驊説。

 

因為工作原因,楊品驊到訪過大陸眾多城市,其中不乏少數民族地區。“我看到,在邊疆、高山、高原,甚至是深谷裏的一些村寨,他們都會依據不同的民族特性發展業態,而且被給予最大的空間和尊重,我期待可以和他們合作,參與到一些建設工作當中”。

 

來大陸十余載,楊品驊活躍于眾多兩岸交流活動,對他來説,一座座城市從陌生變得熟悉,通過反覆交流、深度交流,原來沒有交集的人變得像兄弟、家人,雖然距離遙遠,卻能夠互相關照,他感覺“自己的家變得更大了,各地都有家人”。

 

轉變:從參與者到組織者

 

交流中,楊品驊的角色也逐漸從參與者成長為組織者、推動者。楊品驊把自己比喻為兩岸青年交流、兩岸少數民族交流的眼睛,他希望把自己多年在大陸發展的經驗傳承下去,讓未來想來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少走彎路,快速了解大陸各地惠臺政策,儘快地選擇發展方向,以便儘早搭上祖國大陸發展的列車。

 

楊品驊:以身為中華兒女為傲,盼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楊品驊在2022兩岸七夕活動中擔任演唱嘉賓。(中國台灣網發 楊品驊供圖)

 

“交流工作的意義變得不一樣了,更多的是對島內青年的引領,責任重大也意義非凡”。楊品驊説。

 

他希望,台灣青年通過交流,能夠從“心”出發,用感動印證大陸的發展,“這相比很多流於文字、形式的交流來説更加重要”。他盼望疫情早日結束,兩岸交流活動恢復正常,“只有不斷地交流,兩岸關係才會越來越好”。

 

未來:從享受紅利到貢獻心力

 

9月21日,在慶祝聯合國國際和平日活動中,楊品驊攜手侗族歌手王馨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代表向大會獻禮,演唱歌曲《不忘初心》。“這首歌現在仍然深深打動著我。”楊品驊説。

 

“作為家人,不能再單純享受祖國發展紅利,更多的是承擔家庭責任。”楊品驊進一步説,“當以家人身份出現之時,更多的是放下一些成見,共同投入。”

 

楊品驊:以身為中華兒女為傲,盼講好“中國故事”回報祖國十載培育

 

 

楊品驊希望把祖國大陸更多有意義、動人的故事傳遞出去。(中國台灣網發 楊品驊供圖)

 

他希望把自己的每一步詳實地記錄下來,把祖國大陸更多有意義、動人的故事傳遞出去,讓島內的好朋友們,更真實地了解我們這個共同的家。

 

當然,不僅限于兩岸之間,他更想把中國人努力打拼、奮鬥不懈的故事講述給全世界,“為祖國發展貢獻心力,是榮幸也是責任,我願意為此持續地付出”。

 

回望初心,楊品驊表示,來大陸之初是希望傳遞台灣地區少數民族部落的美好,而在大陸,讓他深感榮幸的是,作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一份子,能夠站在祖國的肩膀上看到更遠的世界。

 

如今,楊品驊希望和少數民族同胞一道,一起説好“中國故事”,“報答祖國十多年來的培育”。

 

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

 

楊品驊表示,“十五年前來北京追夢,那時就覺得祖國統一是必然方向,但好像還有些距離。”他表示,在聽完報告後,自己感受到,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親身見證祖國實現完全統一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而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推動作用,自己感到與有榮焉。中國台灣網10月17日北京訊 (記者 李寧)

展開全文

福建三明臺商臺青關注二十大:鼓勵更多臺胞來大陸發展

2022-10-20

在大陸經商多年的福建省三明市臺協會會長、臺明鑄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傅學仁向記者表示,深深感受到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接下來將鼓勵更多的臺商臺胞來大陸發展。

 

10月18日,福建省三明市臺港澳辦組織召開臺商臺胞代表學習中共二十大精神座談會。在場臺商臺胞紛紛表示,二十大報告不僅讓臺胞、臺商感受到暖心和關懷,更堅定了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自覺。

 

彭安源是一名“90後”台灣青年,2017年以來,他“子承父業”,把台灣的種茶、制茶技術分享給三明市大田縣茶農,同時將在大陸生産的茶葉産品帶回台灣銷售,為兩地茶産業交流與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他説,來福建十多年,在這裡讀書、創業、工作、成家,深深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緊密聯繫;今後將努力做好兩岸青年交流的橋梁和紐帶,讓更多台灣青年更好地了解大陸。

 

管其閩是三明台灣青年創業基地運營管理負責人,帶著兒子一起觀看了二十大開幕盛況。她説,她的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得到了大陸有關部門很多的幫助,深切感受到政府對臺商的關愛和照顧。

 

吳志鴻是三明學院的一名台灣教師,他説,在大陸從教多年,深切體會到政府、學校對臺胞的真心關愛,將努力做好台灣青年的引路人,讓更多台灣青年來到大陸發展。

 

座談會上,三明市臺港澳辦主任魏亞鵬表示,廣大臺商臺胞是大陸改革開放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親歷者和推動者,為兩岸融合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大陸對臺方針政策一直穩定延續,為廣大臺商臺胞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機遇和平臺,希望大家能夠堅定信心,紮根大陸,好好發展,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智慧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中新網三明10月19日電  雷朝良)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