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選擇在大陸上學讓我獲得很多難得的機會”

我出生在台北,家人是在大陸經營的臺商。身為臺商二代,我決定留在大陸就讀大學,在浙江傳媒學院播音專業學習。播音專業裏的臺生特別少,我是全年級唯一一位臺生,不僅享受了學院師生們對臺胞的關愛,也因為有臺生身份而參加了很多社會活動,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看到大陸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水準。

 

“選擇在大陸上學讓我獲得很多難得的機會”

 

本文作者(前排左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採訪時與團隊成員合影

 

2021年,是著名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十週年。在老師們的推薦下,我有幸在紀念活動的舞臺上表演朗誦。站在舞臺上,我一邊朗誦,一邊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兩岸文化交流的獨特魅力深深地打動,至今回想起來,仍然興奮不已。也是在2021年,我參加了“海峽兩岸記者川渝行”聯合採訪活動。在活動中,我是節目製作團隊裏的臺青嘉賓,結合自身的專業完成了所有出鏡採訪報道和移動端直播工作,在實踐中大開眼界。

 

“選擇在大陸上學讓我獲得很多難得的機會”

 

“海峽兩岸記者川渝行”聯合採訪團合影

 

2022年,我參加了“魅力新疆——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遙遠的新疆,魅力四射的新疆,完全改變了我以前對新疆那些不確定的想像。記得小時候,我去過廣東韶關的農村。村裏的路上滿是泥濘,到處都是破舊的房屋,孩子們讀書的教室沒有窗、沒有燈,炎熱的夏日裏沒有風扇,課本要每年循環使用。放學以後,孩子們回家要做家務、燒柴做飯……可是今年在新疆採訪,我看到的扶貧安置新農村竟是當地的網紅熱門景區。比如在喀什的乃則爾巴格鎮,村子裏舖的全是柏油路,到處鳥語花香、瓜果飄香,每家每戶都有冰箱、電視、空調,村民們每頓飯都有肉吃。村子裏還有文化紀念館,孩子們在一起開心地聊著在學校的興趣班又學到了什麼新知識,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感。從我一個大學生的視角來看,祖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太快了,老百姓的生活確實發生了很大變化。

 

身置美麗進步的新疆,我的情緒被深深地感染著。我嘗試著用手機記錄下我所到過的場景和採訪到的一切。我還發揮專業優勢,在視頻裏表述我的真實感受,希望所有能看到我視頻節目的網友都能跟著我的鏡頭去了解行進中的新疆。每次上傳視頻後,我都能收穫一批點讚的粉絲。讀著他們的留言和對小視頻的讚賞,我很開心。還有一些網友,看到我在他們的家鄉採訪,就會熱情地為我介紹當地的特色,為我科普當地的文化傳統,我也收穫了很多知識。

 

“選擇在大陸上學讓我獲得很多難得的機會”

 

本文作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做視頻直播節目的截圖

 

參加實地採訪活動,我還能向周邊的媒體記者朋友學習、向從事不同工作的採訪對象學習。目睹記者朋友對新聞事業的崇敬與奉獻,看到他們製作出一期又一期生動的節目,聽到採訪對象們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奮鬥的歷程……這些無形中的學習讓我開闊了眼界,認識到自身還有太多的不足,思想變得越來越充實,做事也變得越來越踏實。

 

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我不僅交到了很多大陸朋友,也收穫了不少台灣好友。他們有的是與我同齡的學生,有的是自媒體博主,有的是新聞媒體人……與他們交流感覺很親切,因為兩岸同胞本來就是一家人。選擇留在大陸讀大學,儘管要離開家,離開父母,一個人去外地,但是,祖國對臺胞的關愛讓我始終能得到家庭般的溫暖。我感謝學校給我創造了許多接觸社會的機會,感謝自己生逢在一個好時代。島內的年輕朋友們,相信我,選擇在大陸求學,真的很好。(作者:小吱 配文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提供)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22-09-08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節臨近之際,兩岸同胞組織了各種迎中秋活動,通過多種形式表達喜慶之意、傳遞團圓之情。

 

日前,2022年京臺迎中秋詩會在北京和高雄兩地同步舉行。今年91歲高齡的鄭福來從小就生活在盧溝橋畔(當年是宛平縣城的所在地),親身經歷了發生在宛平縣城的日本侵華“七·七事變”。老人對記者説:“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兩岸同胞是親之又親的一家人,砸斷骨頭連著筋。祖國實現和平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蔡幸娟是高雄市三民區的居民,在大陸生活已經十幾年了。在中秋詩會上,她通過網絡聽到了高雄傳來的鄉音,心情特別激動。她説,聽到熟悉的鄉音,頓時有些想家。她還講起當年在高雄過中秋節的情景:一家人和街坊鄰居都在院落裏或者自家門前支起烤肉架,小孩子們歡樂地玩耍到深夜……當然,到大陸後,過中秋節也不孤單,有家庭聚餐、有社區團聚等等,很快樂。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22京臺迎中秋詩會在京舉辦,豐臺少年宮的孩子們表演合唱《盧溝謠》(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蔡幸娟女士説得太對了。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胞,雖然遠離台灣島上的家人,但從不會孤單。幾天前,蘇州市臺協青年會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辦了一場中秋聯誼活動,活動就叫“藍白拖之夜”。藍白拖,是中國台灣地區常見的拖鞋款式,白底藍帶,價格便宜穿脫方便且顏色清爽,深受崇尚自然休閒的年輕人喜愛,台灣的影視劇裏也經常表現藍白拖這個生活元素。蘇州市臺協青年會會長江俊彥説,由於疫情等關係,在蘇州的台灣青年有些人已經兩年多沒有回過台灣了。這次借中秋聯誼之際,我們用台灣青年熟悉的藍白拖來做活動,就是為了讓大家找到一種回家的感覺,緩解心中的思鄉之情。是啊,參加活動的八十多位台灣青年,在熟悉的藍白拖元素帶動下,高高興興地聚在一起過中秋:烤肉、唱歌、做遊戲,聯絡鄉情、分享資訊、交流互助。

 

兩岸同胞是同文同種的一家人,中秋節承載著每一位中華兒女對家人的思念。“親愛的伯伯,我是你弟弟的好大兒王思賀。中秋將至,你在台灣過得好嗎?你喜歡吃什麼餡的月餅?我讓爸爸給你寄過去。”“月圓兩岸·愛在臨海”是浙江省台州市舉辦的迎中秋活動。參加活動的台灣小朋友王思賀一邊吃著月餅,一邊把對台灣親人的思念寫進了明信片。

 

骨肉相連的一家人,從來就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幾天前,四川省甘孜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當地民眾的生活牽動著臺胞臺企的心。達豐(重慶)電腦有限公司立即將100萬元賑災款匯到甘孜藏族自治州慈善總會的賬目上。公司董事長、臺商黃健堂説:“作為紮根重慶的台資企業,不僅川渝一家親,更是兩岸一家人!我們公司會持續關注災情的進展情況和災後的重建工作”。遼寧省鐵嶺市近期發生了新一輪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這讓台資企業大成農牧(鐵嶺)有限公司牽掛不已。公司主動組織人力慰問防疫人員,還捐贈了價值5萬多元的肉雞預製品。公司負責人邱書志説,大成農牧深耕鐵嶺二十多年了,公司的成長和發展都離不開鐵嶺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患難之時顯擔當!我們大成農牧將一如既往地努力辦好企業,同時承擔社會責任,反哺我們的“第二故鄉”。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大成農牧(鐵嶺)有限公司主動慰問防疫人員、捐贈物資(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不久前,由兩岸文化界共同主辦的“臨古開新  共書輝煌——西安碑林海峽兩岸臨書展”在台灣南投中臺世界博物館隆重開幕。這項展覽已經先後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台灣台北文獻館樹心會館舉辦了展覽,獲得參觀者的一致好評。本月初,2022海峽兩岸雲上博覽會開幕,來自兩岸的3136家企業在線上參展,參展企業數量之多創下了新高。由廣東省中山市臺商投資企業協會青年委員會主辦的“粵來粵有趣”2022兩岸青年創意短片大賽拉開帷幕,兩岸的參賽選手將分別以中山市和台北市的城市形象為主題開展創意視頻比賽。由江蘇省臺辦和省臺聯共同舉辦的“愛越海峽  情融江蘇”2022兩岸婚姻家庭交流聯誼活動在江蘇省淮安市舉行。由湖南湘潭市和台灣台東市聯合舉辦的“心手相‘蓮’,共促發展”線上交流活動,生動展現了兩岸的蓮文化……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2022年“咱的節日——海淀高雄社區連線活動”紫竹院街道專場溫情開場,圖為台灣現場嘉賓合影。(中國台灣網 發)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祝福兩岸同胞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共同度過和和美美的中秋之夜,更期盼兩岸能夠早日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真正團圓。(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大陸臺企這十年:在大時代成就大夢想

2022-10-01

臺商林春福2012年3月開始在四川涼山投資種植油橄欖,十年間,種植面積從600畝擴大到2.5萬畝,帶動了當地6000余戶農戶脫貧奔小康。

 

“大陸是臺胞能實現夢想的福地。我70歲了都能創業成功,和兒子林書任在這裡找到人生價值,台灣年輕人來這裡一定會有更好的發展。”林春福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祖國大陸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為廣大臺商臺企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巨大機遇。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接連出臺並落實落細各項惠臺利民政策措施,臺商臺企在大陸發展政策更好、環境更優。廣大臺商拼搏在大陸、奔走于兩岸,收穫了成果,實現了夢想,也對在大陸紮根發展有了更大信心。

 

大發展帶來大機遇

 

上世紀80年代末,臺商李慈雄被大陸發展潛力吸引,舉家到上海創業。得益於改革開放政策及良好的營商環境,他的事業從建築材料拓展至生活用紙、房地産等多個領域。

 

2015年,隨著大陸健康消費升級和養老觀念變化,李慈雄決定將旗下公司更名為“悅心健康集團”,跨足醫療、養老、康復産業。運營養老機構、輸出養老管理模式、建設綜合醫療機構……與大陸康養産業發展同步,集團事業穩健成長。

 

“過去十年,大陸大健康市場釋放大好機遇,我們得以分享巨大紅利。”李慈雄説。

 

上世紀90年代,臺商李瑞河來到祖籍地福建漳浦謁祖探親。一踏上故土,親切感油然而生。土親人親,風景獨好,他決定在漳浦創業。如今,李瑞河的天福集團已在大陸開設“天福茗茶”連鎖店逾1300家;2007年創辦的天福茶學院2012年“升格”為漳州科技學院,今年在校生將超過1.3萬名。

 

幾年前,李瑞河萌生了建醫院和養生療養院的想法。今年3月,佔地300畝的天福醫院建成投用,養生療養院、文化村正加快建設,預計明年投入使用。“我始終堅信,大陸是最好的投資地。”他説。

 

近年來,福建省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的第一家園,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推出允許自貿試驗區新設台資企業註冊為內資、支持台資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舉措。

 

從著手創業、搭建技術平臺到創立品牌,政府部門給予“創業導師”般的扶持,讓2012年10月成立的江蘇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少走了不少彎路,成長為知名數字化、智慧化企業。“創業像化學反應,要成功需要‘活化能’,大陸可以源源不斷提供催化的能量。”公司董事長趙宜泰説。

 

2018年以來,有關部門陸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同等待遇政策,今年3月又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設個體工商戶的行業範圍、地域,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條件更好、環境更佳。在有關部門積極輔導、支持下,在大陸上市臺企現已增至55家。

 

大陸臺企這十年:在大時代成就大夢想

 

2022年3月31日,臺胞陳玉喆來到福建省廈門市湖裏區行政服務中心辦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新華社記者付敏 攝

 

“過去十年,大陸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廣大臺商臺企是見證者、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臺企這十年的發展,得益於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與引領,得益於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持續出臺政策措施的有力支持,得益於大陸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和善意。

 

大合作促進大融合

 

從農業小縣到台資高地,如今的江蘇省昆山市常年位居全國百強縣榜首。統計顯示,昆山市生産總值的30%、工業總産值的40%、利用外資的50%、進出口總額的60%來自臺企。

 

“昆山因台資而興、因台資而強。”昆山市委書記周偉説,臺商臺胞與當地市民攜手並進,共同見證昆山的跨越發展,合力書寫了“愛拼才會贏”的奮鬥畫卷。

 

這十年,昆山累計新增1588個台資項目、投資總額177億美元,在昆臺商平均每天完成15億元(人民幣,下同)銷售額、10億元進出口額、逾5000萬元稅收。目前,約10萬名臺胞常居昆山,與當地群眾水乳交融;昆山開發區矗立著閩南建築風格的慧聚天后宮,媽祖像前香火鼎盛。“此心安處是吾鄉”,許多臺商早已自許“昆山人”。

 

“臺商臺企在昆山獲得成功,也深度融入昆山。昆山的實踐,充分證明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互蒙其利。”昆山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孫德聰説。

 

大陸臺企這十年:在大時代成就大夢想

 

2022年9月8日,2022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在江蘇省昆山市周莊古鎮舉行亮燈儀式,本屆燈會以“花開並蒂 燈映兩岸”為主題。新華社記者楊磊 攝

 

十年來,臺商投資大陸持續增長。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12年,臺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8.8萬個,到2022年6月這個數字增至12.7萬個。近年來,有關部門積極引導支持臺商臺企參與“十四五”規劃實施,大力協助臺企轉型升級、拓展內銷,在支持東南沿海地區擴大對臺經貿合作的同時,在廣西、四川等地設立了5個兩岸産業合作區。臺商投資大項目增多、科技含量提升,並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

 

十年來,臺商臺企在大陸外貿、民生就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公益等領域均發揮了積極作用。2021年中國出口百強企業中,台資企業有30多家,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連續多年居於首位。由兩岸企業家峰會積極促成的一些重大項目落地投産,對鞏固兩岸産業鏈供應鏈連結、助力大陸相關産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彰化的莊久毅2014年從越南輾轉到廣西,成立廣西兩岸紅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種植“寶島美人椒”。“回大陸創業,最大收穫是參與了國家脫貧攻堅行動。”他説,企業幫助當地民眾脫貧,自身也從中獲得了經濟效益。

 

2018年開始,莊久毅積極參與廣西崇左市天等縣扶貧攻堅工作,在全縣11個鄉鎮以“公司+農戶”方式,助力2800余戶貧困戶脫貧,企業種植基地不斷壯大。2021年,公司辣椒總産量達5000多噸,總産值逾5000萬元。

 

大時代追逐大夢想

 

兒子林書任在北京大學讀博期間,林春福沒給生活費,還讓他去賣橄欖油。為了更好銷售産品,林書任每個季度到涼山一次。

 

林書任記得,幾年前第一次到涼山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先從北京飛成都,轉機到西昌,再從高速公路走到國道,接著走鄉間小道,等見到雞鴨豬羊懶洋洋走在路上時,忙著避讓的他一抬頭,老爹已在眼前。

 

油橄欖種植面積增加了,公路修到了村裏,花園工廠動工,父親在當地有了新朋友……每次來涼山,林書任都有新發現。

 

“要認識這個時代,就得到最基層。”父親的教誨引發林書任深思,他決定畢業後紮根涼山,於是北大博士成了“鄉村青年”。林書任在幫助父親做大企業的同時,投入涼山鄉村振興工作,組建了“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每年計劃培訓5000人,幫助農民更好對接市場,還組織北大校友走進大山深處開展公益助學。

 

“兩岸關係好,台灣才會好。”旺旺集團北京首席代表林天良説,旺旺在大陸事業不斷發展,也熱心公益,積極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兩岸中國人理應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今年5月,《國務院臺辦關於支持浙江高品質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出臺。敏實集團、旺旺集團等臺企主動加快對接步伐,對浙江省山區26縣開展投資佈局,簽訂多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達35億元。

 

浙江還出臺多項政策舉措為臺商臺企紓困解難。截至2022年7月,累計為臺企減稅3.27億元。其中,通過臺企融資暢通工程為臺企提供150億元授信額度,推出臺胞專屬“臺融卡”服務,已累計發放3000余張。

 

“大陸率先與臺胞分享發展機遇的誠意善意,讓我紮根發展的決心更堅定。”杭州市臺協會常務副會長宗家泓説。

 

大陸臺企這十年:在大時代成就大夢想

 

2022年7月8日,在福清市城頭鎮湖美村的木瓜種植基地,福州一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高葉展示採摘的“台灣紅妃”品種木瓜。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攝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表示,新時代非凡歷程中,廣大臺胞在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收穫了新成果、作出了新貢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將為臺胞臺商提供更大的機遇。

 

李政宏説,臺商臺企應把握大勢,堅定在大陸發展的信心不動搖,順勢而為,抓住機遇,再創事業新輝煌。(記者劉歡、潘清、劉巍巍、許雪毅、喻珮、劉恩黎、黃揚)

展開全文

“寶島小謝”入職記

2022-10-19

我在台灣台南讀了大學本科。本科畢業後,因為看好大陸的就業前景,我來到廣州讀研。我研究生主攻的專業是國際政治。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如果回台灣就業機會不多。經與家人幾次家庭會議商量,我決定留在大陸就業。

 

“寶島小謝”入職記

 

選擇在大陸就業的台灣青年謝建鋐

 

我讀研第三個學年時,大陸的秋季招聘開始了,各大企業紛紛向應屆生提出了自家的招聘需求。應屆生在大陸的求職方式與在台灣不同。在台灣,一般會拿到畢業證書後再去向招聘方投報簡歷(台灣稱履歷),經過面試來決定是否能夠入職。而在大陸,大企業一般會在應屆畢業生畢業學年的第一個學期,就開始舉辦大規模的招聘會,叫秋招。當然,在學生畢業前的最後一個學期,企業還會舉辦春招。

 

為了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供職,讀研三的上學期,我就隨著求職的眾多應屆生開始了左手撰寫論文、右手競聘秋招的之路。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日子著實過得充實。今天借著這篇小文,我想與讀者分享一下我的求職經驗。我的體會是,最好能在讀研時就看準一個行業,持續深耕,在這個行業裏的龍頭企業積累實習經驗,對這個行業形成自己的論點與看法,這在秋招競聘及面試的時候很有用。因為秋招面試時,應聘者一般都是初入職場的“小白”(沒有經驗,白紙一張),對行業沒有什麼深刻的理解,而你如果能夠談出對行業的了解與認知,就會比其他應聘者多了加分因素。

 

“寶島小謝”入職記

 

本文作者謝建鋐在上海

 

記得在秋招那段日子,我經常與不同學校的應聘者組成小分隊,在線上線下組織開展模擬面試以及面試後的復盤討論。這種群策群力、團結合作的方式,在台灣校園很少見。事實證明,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秋招結束後,我手裏握著7個offer(錄取通知)!我非常開心,向家人稟報喜訊。因為事先開過幾次家庭會議,再加上大家看好大陸就業市場,所以家人一致鼓勵我説:“去更大的城市闖闖吧,試試自己的能耐到底在哪。”我懷揣著家人的美好祝福,離開就學三年的廣州,隻身前往上海入職報到。

 

我入職的是上海一家知名的房地産公司。入職那天的情景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今年7月11日,正值酷夏,我拉著兩大箱行李,滿身大汗地來公司報到。説實話,我剛從學校畢業,初入職場,身份的轉換本來就讓我有些手足無措,再加上我是臺胞,能否很好地融入公司文化讓我有一絲隱憂,還有就是擔心在廣州辦的臺胞證件來上海後會不會行得通。其實,我的擔心都是多餘的。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同事熱情接待了我,細心地指導我,幫我將在廣州辦理的台灣居民居住證更換成了上海派發的證件,以方便在上海購買社保。同事的熱情相助,讓我收穫了步入職場後的第一份溫暖。

 

“寶島小謝”入職記

 

謝建鋐就職的上海公司很快就幫他辦理好了上海的台灣居民居住證

 

在公司裏上班,同事們稱我“台灣弟弟”,或者叫我“寶島小謝”,讓我心裏感覺暖暖的。我生長在南方,到上海對我來説就是“北上”了。“北上”的我,生活上遇到很多不習慣:濃油赤醬的本幫菜,我吃不慣;天南地北的口音,我很難一下子反應過來;初秋濕冷的天氣,常常引得我噴嚏連連。另外,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換,我的心態一時難以適應;業務不熟練,更讓我産生絲絲焦慮。夜深人靜之時,我時常會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入職選擇到底對不對。但是,我是幸運的,公司裏遇到的每一位領導和同事都是我的貴人!在他們的帶領與幫助下,初入公司的不安與生疏慢慢消弭,我很好地融入了公司的工作氛圍。有一次工作到夜裏了,我只能就近住宿。上海沒有集體供暖,同事擔心我夜裏著涼,下班後特地從家裏拿來一床棉被給我。當時我真的倍感暖心。我想對遠在台灣島內的父母和奶奶説:“請放心吧。我初入上海職場,雖然辛苦,但是這裡有著滿滿的人情味!”

 

現在,我正式入職已經三個月有餘。工作中的我,有過高光、有過迷茫、也有過挫敗。我以為,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心境上遭受一些困擾是再所難免的,未來的我也一定會遇到其它方面的困難。但是克服這些困擾和困難的過程與辦法,將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積累的人生經驗。它們教會我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處理困擾,如何邁向勝利與成功。周圍的人們給我溫暖、給我幫助,在很大程度上也助力我更好地進步和成長。這一切,就是我選擇留在大陸就業,決心到上海闖蕩的真正意義。(作者:謝建鋐  本文圖片均由謝建鋐本人提供)

 

 

展開全文

“我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

2022-09-27

“可以自豪地説,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我從未後悔選擇湖南大學,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在大陸,我開闊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體驗,看到了無限的機會和可能。”來自湖南大學的台灣女生鄭雅羚不久前在參加一檔視頻演講節目中這樣説。

 

“我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

 

鄭雅羚介紹她在湖南學習和生活的視頻節目截圖(圖片來源:中國日報網)

 

這些年,像鄭雅羚這樣從台灣來大陸求學的台灣青年不在少數。9月20日,教育部召開“教育這十年”“1+1”系列第十四場新聞發佈會。在發佈會上,教育部港澳臺辦主任劉錦説,十年來,內地(大陸)高校累計招收港澳臺學生7.9萬名。2021學年,內地(大陸)高校共有港澳臺在校生3.82萬名,與2012年的2.53萬名相比,增長了51%。劉錦説,內地已連續多年成為港澳學生赴港澳以外地區升學的首選,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也選擇到大陸就讀。十年來,教育部累計開展對臺交流項目1300多個,參與項目的兩岸高校1000多所,大約6萬多名台灣師生到大陸參訪交流,且交流的覆蓋範圍越來越廣、交流的程度越來越深。

 

“我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

 

大陸高校加快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辦學品質不斷提高,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學生主動選擇到大陸學習。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前景持續看好,也為台灣學子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面臨阻礙而大陸一如既往地為台灣學生提供便利和服務,這種做法吸引了不少台灣學子對大陸的關注和嚮往。2017年,教育部出臺政策,將台灣學生申讀大陸高校的“學測”成績由“前標級”以上放寬到“均標級”以上,一下子覆蓋了台灣地區60%以上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為了讓臺商子女獲得更多接受大陸優質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教育部鼓勵在大陸獲得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書的臺商子女參加高職院校的分類考試。教育部還修訂了台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面向在大陸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就讀的台灣地區全日制本專科學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生發放獎學金並提高了獎勵標準。今年,大陸進一步優化高校招收碩士專業、本科專業台灣學生的報名和錄取流程,使考生報名更便捷、選擇機會更充分、受到的招生服務更細緻。

 

“我從未後悔來大陸求學”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幾年了,但是大陸各地和各高校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在大陸高校就讀的上萬名台灣學生沒有一人感染疫情,還實現了疫苗應種盡種。今年上半年,上海地區發生疫情。本著對考生健康安全負責的態度,教育主管部門決定對港澳臺僑聯招考試和暨南大學、華僑大學自主招生考試上海考點的考務工作做出適當調整,分流了兩百多名在江蘇等省份的台灣考生赴廣州、福州等地參加考試。上海、江蘇、廣東、福建等省市臺辦會同疫情防控、機場、酒店、考場等相關部門和關鍵點位,分頭細化工作流程,加強工作對接,最大限度為臺生提供協助和方便。多位台灣學生和家長及老師對大陸方面的接力護航保障工作深表感謝。有家長説“疫情帶來的考場變化和出行困難讓我們忐忑異常,但一路走來太貼心、太感動了!(這些措施)不僅幫到孩子,也讓家長心裏溫暖”。

 

9月21日,在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中央臺辦新聞發言人朱鳳蓮説,近十年來,已經有兩千多名台灣青年學者在大陸高等院校任教。每年有近三千名台灣大學生在大陸高等院校獲得獎學金,有近千名臺胞考取了大陸各類熱門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由此可見,大陸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創業就業圓夢發展的舞臺,兩岸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真誠希望廣大台灣學子認清大勢、把握機遇,也希望廣大台灣同胞特別是台灣青年積極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融合發展的進程中來。(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滬上中秋憶台灣

2022-09-09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中秋節是別致的、柔和的。它不似春節將積攢了一年的思念與壓抑濃烈地釋放出來,不似清明將對先人的思念悠悠地傾訴出來,也不似端午一身正氣地駕著龍舟劈開波濤萬千。

 

中秋的雅致在於可以對著明月緩緩淺唱心底深處的思念,也可以枕著夜色徜徉淺層心緒的柔情似水。放在詩詞歌賦中,它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愛情寄託,也是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高浪漫。近現代文人對中秋的共鳴雖然少了些許詩詞歌賦,卻多了些白話散文,同樣動人心魄。我喜愛的作家余秋雨曾撰文漫談他在某一年中秋的心路。他寫道,聽聞電話那頭傳來張愛玲的訃告,月色自濁黃過渡成冷白,中秋才算有了秋意。

 

我的故鄉在台灣台南,我對中秋的文化印象形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閩南情歌。在那個用光碟聽歌的年代,台灣歌壇天后江蕙對月娘一聲聲的傾訴還原了父輩的青春愛情。因為疫情的緣故,我今年的中秋註定了要留在工作的城市上海,伴著滬上月圓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過節前夕,公司的上海總部照例給員工發放月餅,有奶黃流心、蛋黃蓮蓉,也有廣式金腿五仁、蘇式冰沙柚子……其實對於我這個嗜甜如命的閩南人,更喜愛的則是黑糖板栗、奶油綠豆……這些甜口的味道。我宿舍裏的同事是東北人,他認為正宗的月餅就不應該那麼齁甜,熱情地拽著我一定要嘗嘗他家鄉寄來的月餅。入口咬下的瞬間,五仁棗泥的味道直衝腦門,濃烈且厚重地在口腔中炸開,舌尖上一次次震蕩著地域的區別和文化的差異,我就著白開水緩慢而艱難地把這份情誼咽到肚子裏。

 

滬上中秋憶台灣

 

本文作者謝建鋐在上海(謝建鋐供圖)

 

不能回到台灣過節,那就聊聊台灣的中秋吧。在台灣,中秋節裏的活動除了吃月餅,更興品嘗烤肉。台灣烤肉,在大陸叫燒烤,儼然已經成為台灣中秋時節街頭巷尾的一道特別風景。關於台灣中秋烤肉的歷史成因,眾説紛紜。有人説是因為必須在室外烤肉,恰好可以同時賞月;也有人説是因為金蘭烤肉醬的廣告標語配上了中秋月圓的布景,讓人印象深刻。

 

台灣烤肉的料理方式是文火慢炙。臨近中秋節,各大超市不約而同地推出一次性烤爐,菜市場則擺出眾多腌制的肉類、烤肉的配料以及串串竹籤供人們選購。人們自己動手組裝一次性烤爐,點火將木炭燒至灰白,依程式先烤香腸。為了讓腸衣裏的油脂流出來增添香氣,也為了讓油脂滴落促木炭燃燒得更旺,人們用牙籤不斷地戳香腸的表皮。臺式香腸不含澱粉,全部由富含油脂的豬後腿肉灌制而成,烤熟的香腸咬起來彈牙勁道,吃到嘴裏香氣四溢。隨後上場的就是烤肉了。台灣烤肉的烹調方式與大陸不盡相同,一般是將腌制好的肉片平鋪在錫箔紙上包裹後放在鋁架上,類似半煎半烤的做法。腌制的肉片味道恰到好處,口感不至於那麼鹹,閩南人還喜歡放點糖以帶出食材原本的鮮味。烤好的肉片夾在略微烘過的吐司裏,一口咬下,肉片的氤氳香氣與吐司樸實的口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是讓我至今不能忘懷的味道。

 

滬上中秋憶台灣

 

 台灣青年謝建鋐在河南開封體驗古裝拍攝(謝建鋐供圖)

 

台南與大陸,只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海峽的名字叫“鄉愁”。來大陸讀研後的一個中秋,我是在珠海度過的。晚飯後到名庭公園沿著海岸線散步,走著走著,就看到了海面上高懸起一輪明月,那漆黑的夜與漫漫的海水漸漸融為一體。此情此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句油然心生:不知眼前這輪明月能否將我的思鄉情映照在台南那條我回家的街上,將我的思念傳遞給家人?

 

我時常想,望著同一輪明月,沐浴著同一道月光,兩岸人民真真就是“千里共嬋娟”了。我由衷地期盼兩岸人民的關係能夠早日像那八月十五的團圓月,圓滿、柔和、其樂融融。(作者:謝建鋐)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