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廣州沙面島的旅遊印記與鄉愁迴響

廣州,這座被譽為“千年商都”的灣區城市,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通向世界的重要門戶。珠江水浩渺,千年的商貿氣息依舊在城市巷陌間縈繞不散。然而,在這片繁華與喧囂之間,有一片寧靜的綠洲,如同一頁被遺忘的畫卷,安靜地藏匿在廣州荔灣區的江心島上,靜待每一個願意用心去品讀它的人——這就是充滿歐式風情的沙面島。

 

廣州沙面島的旅遊印記與鄉愁迴響_fororder_圖4

 

沙面島的林蔭大道(供圖:謝雅卉)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兩國看中了沙面“進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以“十三行被毀,須恢復商館洋行”為藉口,脅迫清政府將沙面劃為租界。沙面成為英法租界後,大批西方人來到沙面島,他們在這裡建造了上百棟富有歐洲特色的建築,漸漸把沙面打造成歐陸風情之地,形成了“萬國建築博覽群”,是最負盛名的廣州“小外灘”。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英式的紅磚別墅、法式的馬賽克地磚、德式的深色實木窗,以及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浮雕門楣……

 

在沙面的南端,珠江之畔,矗立著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鐘樓”——粵海關舊址。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廣州被英法聯軍佔領,英國攫取了中國海關管理權。粵海關舊址建成于1916年,由英籍建築師設計,外墻用砂岩和磚石交錯砌築,幾十根白色立柱支撐起總高31.85米的樓體,非常具有觀賞性。這座建築是歐洲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被視為廣州近代西洋建築的典範,建成之初是廣州長堤新興商貿區中心地標建築,也是新世紀“羊城新八景”之一“珠水夜韻”的標誌性景點。2006年6月,粵海關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作為粵海關博物館館址。館內現有8000余件藏品,設有“中國海關發展歷史”基本陳列與“粵海關與海上絲綢之路”專題展覽。走進展覽大廳,看到那些巨型的海圖投影儀和用以測算貨物進出口稅率的轉盤,我腦海中驀然浮現出百年前報關人員在此往返奔忙的身影。

 

廣州沙面島的旅遊印記與鄉愁迴響_fororder_圖1

 

粵海關大樓舊址(供圖:謝雅卉)  

 

在沙面一棟非常漂亮的百年法式老洋樓裏,我曾和台灣好友一同品味濃醇咖啡下午茶。這棟非常有特色的法式老洋樓室內空間面積很大,裝潢仍保留完好的古老花地磚,搭配沉穩大氣的木窗欞,再配上紅絲絨窗簾,低調又華麗。這棟建築的前身是法國東方匯理銀行,如今一樓已改成咖啡廳。午後的陽光透過老洋樓中的花格玻璃投射出斑駁的光影,一陣輕風仿佛還夾帶著江上的潮氣,送來遠處船舷上的吆喝聲。這場景仿佛能把時光拉回到上個世紀末,重現熙熙攘攘的沙面島各國商人在此翹首企盼貨船歸航的情景。

 

廣州沙面島的旅遊印記與鄉愁迴響_fororder_圖2

 

法國東方匯理銀行舊址(供圖:謝雅卉)  

 

説到沙面島的鄉愁之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島上一座鮮為人知的遺址——台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這棟建築建於1907年,是由日本殖民台灣時期的台灣銀行在此設立的支行。整個台灣銀行樓高三層,立面以灰色花崗岩砌成,門楣上仍可辨識“台灣銀行”的篆刻字樣。每每帶朋友來到這座高雅又復古的台灣銀行舊址大門前,我心中總是涌起一股強烈的感慨:千里之外的台灣寶島,也曾經把金融業務延伸到廣州。行走于斑駁的墻面與廊柱之中,我仿佛看見當時的駐地職員褪下西裝領帶,脫下禮帽,脆聲呼喊“阿婆,來碗好食的褒仔飯!”那一刻,廣州的濕熱與台灣的鄉音在舌尖交迭,成為他們溫暖的日常。

 

廣州沙面島的旅遊印記與鄉愁迴響_fororder_圖3

 

沙面島的台灣銀行廣州支行舊址(供圖:謝雅卉) 

 

作為一名台灣人,我對沙面島的眷念,不僅在於其異國建築的壯麗之美,更在於那段跨海的文化連結。那裏有我在電視劇中聽過的廣府話,有我在書中讀到的“下南洋”故事……廣州的沙面島既是異國建築的露天展覽館,也是一座橫跨兩岸文化的精神橋梁。在這裡,廣州的商都氣息與南洋風情並存;在這裡,台灣的血脈與珠江的浪花輕輕拍岸。行走于殘垣斷壁之中,我看見復古的磚瓦下,流動著穿越世紀的蒼桑,我聽見潮起潮落間,迴響著跨越台灣海峽的思鄉之情。

 

每當黃昏來臨,漫步在珠江之畔都可以見到許多船隻歸航。夜幕低垂之際,華燈初上,我喜歡倚在河堤邊上,讓江風拂面,任思緒飄向台北的淡水河,那裏的夕照亦是溫柔,漁人碼頭的紅樹林和廣州的法國梧桐林,在不同的緯度卻有著相似的晨昏迴響。這種跨越海峽的鄉愁,並非刻意尋找,而是自然發生,因為歷史的紐帶早已把兩岸緊緊相連。(作者:謝雅卉)

今年前4個月 廣州白雲機場離境退稅申請單總金額超1億元

2025-05-08

記者從廣州海關了解到,隨著240小時過境免簽等政策的深入實施以及文旅會展融合發展模式的推進,入境遊市場持續升溫。據統計,今年前4月,廣州白雲機場海關驗核境外旅客離境退稅申請單超4600份、離境退稅申請單總金額約1.0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95%和149%。

 

今年前4個月 廣州白雲機場離境退稅申請單總金額超1億元

 

據了解,過境免簽政策為外籍旅客在廣州中轉停留提供了充足時間,疊加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發達的“空鐵聯運”網絡,吸引了大量中轉旅客轉化為“深度遊”消費者。“此次來中國旅行,我不僅玩得開心,還買了很多東西,包括手機、烹飪用的廚房電器等,收穫滿滿。”在廣州白雲機場出境申報臺前,來自澳大利亞的旅客凱倫正在辦理離境退稅手續。在他的離境退稅申請單上,寫明瞭所購商品名稱、單價、稅額等,退稅率為11%。

 

據廣州白雲機場海關旅檢一科副科長杜澤強介紹,海關部門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了解到,有不少外籍中轉旅客在廣州停留近一週,還有部分旅客會到廣州周邊的城市,如深圳、中山、東莞等進行購物遊玩,帶動當地商圈、文創等場景消費增長。為便利旅客離境退稅業務辦理,廣州白雲機場海關在出境申報臺配置“外語專業人才+多國語言翻譯機”,為旅客提供多語種、全時段業務辦理與諮詢服務,並通過張貼路線指引、標語標識等方式加強業務辦理流程宣傳,確保購買退稅産品的旅客順利到達海關櫃檯完成退稅驗核。同時,加強與稅務、銀行等單位的配合,加強數據互換,實現物品快速驗核、系統即時操作,提升旅客退稅體驗。

 

據了解,辦理離境退稅業務的旅客僅需到出境海關申報臺提供退稅物品、《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申請單》、退稅物品銷售發票和本人有效身份證件,海關核驗後即可完成退稅。廣州海關依託信息化系統提升辦事效率,每名旅客的平均等待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

 

(總臺記者 趙菁 鄭澍)

展開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的謬論當休矣

2025-07-24

近日,賴清德在所謂“團結十講”中罔顧事實,重彈自欺欺人的老調,宣稱“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那麼,中華人民共和國究竟有沒有對台灣地區行使主權管轄呢?答案是肯定的。回溯歷史不難發現,1949年以來,尤其是1971年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不同時期以政治或軍事、直接或間接、肯定或否定等方式,對台灣地區行使著代表權或管轄權等內容的主權權力。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直對臺行使著代表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獲得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理所當然地擁有對作為中國一部分的台灣地區的代表權,正因如此,但凡涉及台灣地區的事務,聯合國及各當事國均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溝通協商,並尊重中方處理意見。從現實層面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僅在國際社會積極主動地行使對台灣地區的代表權,也會以否定形式(即以否決台灣當局在國際社會從事與其身份不符的活動或行為)來行使代表權。

 

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允許台灣地區參加聯合國以及其他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在實踐中,國際組織通常會就是否允許台灣地區參與,以及參與的資格、身份、名義等問題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協商,並以中方態度決定最終結果。譬如,台灣地區參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奧會(IO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亞洲開發銀行(ADB)等,都是這些國際組織在事先徵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意的情況下,才允許台灣地區以適當名義(如“臺澎金馬單獨關稅區”“中國台灣”或“中國台北”等)加入或參與。同時,台灣地區參與任何國際組織均須以非主權實體的身份,且其活動範圍被嚴格限定於社會、經濟、文化等非政治領域。這種制度安排不僅在形式上維護了一個中國原則,而且在實質上體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參與國際活動的決定權,這種決定權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行使代表權的直接體現。

 

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允許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與台灣當局發展官方關係。目前,世界上有183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而凡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的國家,都必須斷絕與台灣當局所謂“邦交”關係;並且這些國家同台灣當局來往要向中方承諾是“非官方的、地區性的民間性質”。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反對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插手台灣問題,反對任何國家向台灣出售武器或與台灣當局進行任何形式的軍事結盟。凡此種種,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擁有和行使主權的體現。

 

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積極保障海外臺胞的安全和正當合法權益。例如,中國駐外使領館在撤僑、維權等行動中,都同等保障了大陸和台灣同胞的合法權益。多年來,從提供領事證件服務,到協助處理外國涉臺民事糾紛及經濟、刑事案件,從利比亞、也門、蘇丹撤僑,到巴以衝突爆發和海外臺胞遭遇颱風、地震等危險,中國駐外使領館都迅速聯繫在地臺胞,並及時向他們提供幫助。這些案例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行使主權的具體體現。

 

以上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直在國際社會行使著對台灣地區的代表權。因此,賴清德在演講中所宣稱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有一天統治過台灣”並不符合事實。海峽兩岸內戰延續狀態的長期存在並沒有賦予台灣當局在國際法上的獨立地位,也不能改變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事實。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臺行使著管轄權

 

由於兩岸政治對立,台灣當局對台灣地區實施著事實上的控制和治理,這固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行使全面管轄權造成嚴重妨礙,但這並不能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依法擁有並行使著管轄權的事實。

 

一是國家司法機關對在台灣地區觸犯國家相關法律的人員實施司法管轄。例如,2024年6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聯合發佈《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該意見根據《反分裂國家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國家司法機關對包括在台灣地區實施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台獨”頑固分子依法行使司法管轄權。

 

二是國家執法機關對台灣當局控制的某些地區實施行政管轄。2024年2月金門漁船撞擊事件發生後,福建海警在金門附近海域實施常態化執法巡查行動,加強重點海域執法巡查,強化對有關海域管控,切實維護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兩岸漁民的合法正當權益和生命財産安全,有力保障了相關海域正常航行和作業秩序。這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僅擁有對台灣地區的主權,而且在實際行使著對該地區的有效管轄。

 

三是國家司法機關對在外國實施犯罪的台灣地區嫌疑人員實施司法管轄。2016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要求肯尼亞方面將“電信詐騙案”中的多名台灣地區犯罪嫌疑人遣返回國,並在大陸進行審判。依照國家法律,對有關台灣地區的犯罪分子依法判處刑罰。除了肯尼亞之外,西班牙、菲律賓、馬來西亞、柬埔寨、緬甸等國家也曾將多名台灣地區犯罪嫌疑人員遣送給中國警方。這既是相關國家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體現,也是中國通過對台灣地區居民在國外的犯罪行為實施司法管轄以強化對臺主權的體現。

 

四是國家軍事部門對台島周邊海域或空域實施軍事管轄。近幾年,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中國人民解放軍多次在台島周邊組織大規模軍事演習,如“聯合利劍—2024A”“聯合利劍—2024B”“海峽雷霆—2025A”等,並且在台島周邊海空域開展常態化戰備警巡,尤其解放軍軍機進入台灣所謂“西南空域”已成慣常演練,這些均是國家軍事機關對台灣地區行使主權管轄的體現。對此,國際社會均認可尊重。

 

三、台灣當局的事實管轄並不具有合法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對中華民國的政府繼承,從法理上看,自此以後台灣當局沒有任何資格再對台灣地區實施管轄。但從現實角度看,由於兩岸長期軍事對峙和政治對立,台灣當局仍以先前“中華民國”的名義對台灣地區實施著控制和治理,這在事實上妨礙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台灣地區實施全面管轄,這就在台灣地區的管轄權問題上造成了法理上的所有者與事實上的行使者不盡同一的狀況。從歷史上看,一個地方政權控制著一個國家的一部分地盤,並排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轄,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地方割據。中央政府儘管對地方割據政權控制地區一時無法實行完全管轄,但這不改變該地區是該國家領土一部分的事實,也不改變中央政府對該地區擁有主權行使的權力。

 

然而,台灣當局與以往地方割據政權有所不同的是,其借著長期控制並治理著台灣地區這一現實,來論證“中華民國”仍然存在,再進一步論證其在法理上擁有台灣地區,這不論在法理上抑或事實上都是站不住腳的。眾所週知,“事實佔有”與“法理擁有”是兩碼事,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台灣當局事實上控制並治理台灣地區,並不意味著其在法理上擁有該地區。台灣當局將“事實佔有”歪曲為“法理擁有”,純屬“偷梁換柱”行為。台灣當局長期行使其在法理上並不擁有的權力,正表明其缺乏行使這些權力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總之,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尚未對台灣地區實施全面管轄,但並不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地區擁有主權的事實,賴清德荒誕不經、包藏禍心的謬論當休矣!

 

(作者王英津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11 版)

展開全文

台南竹溪禪寺重建落成 保留舊物傳承三百年

2024-11-11

新華社台北11月10日電(記者陳君、傅雙琪)建寺逾三百年的台南竹溪禪寺經過約20年重建,于10日舉行主體建築群落成典禮,島內百餘座寺廟、700多名僧人以及眾多信眾參加。

 

竹溪禪寺是台南四大古剎之一,經學者考據也是台灣第一座寺院,創建於西元1664年,由當時的州守所建。因其“寺傍山崖,清溪秀谷,茂林修竹”,而有“竹溪寺”之名。

 

從清代乾隆年間到台灣光復,古寺經過多次重建。住持資定法師表示,重建前的宮廷式主體建築于1976年完工,但因緊鄰竹溪,地勢低窪,易受淹水之苦。寺方自2005年起進行重建工程,終於完成大雄寶殿、天王殿、文物館等建設。

 

寺方資料稱,此次重建建築主體雖是重新設計建造,但歷代祖師留下的舊物並未被捨棄,而是重新整理應用,例如佛龕及木桌是由舊建築的檜木門板與床板再制而成。

 

此外,從清代開始伴隨竹溪禪寺大殿的古井和百年茄苳樹也被原址留下。資定法師説,竹溪禪寺重建保留舊物再利用,是要呈現這次的重建是傳承,而非取代。

 

寺方指出,竹溪禪寺三百多年曆史留下的文物,在重建過程受到系統性整理與保護,除了被稱為台南三大名匾之一的“了然世界”匾之外,還有明代觀音坐像與名家鑄銅觀音立像等4000余件文物,將安置於4層樓高的“竹溪禪寺文物館”,建檔完成後開放民眾參觀。

展開全文

廣州演藝市場強勢復蘇 前三季度票房收入近50億

2023-12-05

廣州演藝市場強勢復蘇 前三季度票房收入近50億

 

12月5日,總臺記者從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獲悉,今年以來,廣州市積極推動國際演藝中心建設,演藝市場強勢復蘇。據統計,前三季度廣州舉辦5000人以上營業性演出105場,各類演出吸引觀演人次超過2300萬,票房收入近50億元。(朱子榮 何偉奇)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