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

青花瓷的釉色裏,藏著兩岸共有的文化基因。從草原上頂碗舞的優美旋轉,到台灣少數民族拉手舞的心手相牽,舞出的都是青春的律動和家的溫暖。在跨越草原和海峽的鄉土歌謠中,飄蕩著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從祖國的北疆到南部的寶島,這份同源的血脈,早已刻在骨子裏……

 

8月8日,一個月圓的美好夜晚,參加“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40名台灣青年站上內蒙古自治區2025烏蘭察布市第十四屆“草原之旅”那達慕大會開幕晚會的大舞臺。一名台灣男生用小提琴演奏著兩岸同胞耳熟能詳的歌曲《青花瓷》,另一名台灣女生在優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38位來自台灣少數民族的青年還帶來了歌舞表演《原心·蒙地》,熱情奔放的舞步與大草原的晚風熱烈地融合在了一起。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1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營員在2025烏蘭察布市第十四屆“草原之旅”那達慕大會開幕晚會上表演《青花瓷》。(攝影:張弘進)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2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台灣少數民族營員在2025烏蘭察布市第十四屆“草原之旅”那達慕大會開幕晚會上表演舞蹈《原心·蒙地》。(攝影:張弘進)

 

8月5日至10日,“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成功舉辦。來自台灣地區的少數民族同胞、青年學生共58人在烏蘭察布市和北京市進行了為期8天的藝術交流和研學參訪活動。台灣同胞參演的節目出現在那達慕大會上,在烏蘭察布最盛大的草原盛會中尚屬首次,他們獲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和歡呼聲。這是一次兩岸藝術和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真實體現了兩岸同胞一家人、永遠心手相牽的真摯情感。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3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營員和烏蘭牧騎的演員們合影留念(攝影:張弘進)

 

表演完《青花瓷》舞蹈的女生難掩激動。她第一次在如此盛大的舞臺上表演,既緊張又興奮。“今天的天空有圓圓的滿月,非常美。”她説,“我們在候場和退場的時候,每個身邊經過的人都會對我微笑、點頭,讓我放鬆了很多。這種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藝術交流超有意義,不同藝術形式的刺激會使我們大腦皺褶增多,會變聰明。如果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那很可怕。”

 

參加《原心·蒙地》節目表演的太魯閣人古先生也很興奮。他説:“之前只在電視上看到過春晚那樣盛大的晚會,沒想到今天自己也走到了這麼大的舞臺上表演。觀眾們對我們的表演給予了非常熱情的回饋,感覺特別溫馨和感動。我們的歌聲和舞蹈喚醒了臺上和台下民眾彼此之間共同的情感。在綵排節目的空余,我們會和周圍蒙古族的朋友們交流,看看彼此的服飾,聊聊音樂、舞蹈和日常生活,感覺很新奇、很棒。我們就像一家人一樣親切、和善。”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6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營員在大草原上歡呼雀躍。(攝影:張弘進)

 

台灣同胞參與本次那達慕大會表演是由活動主辦方——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積極策劃並推動實現的。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張靜之説,此次交流營在行程設計上聚焦文化體驗與藝術交流兩大核心,同時結合台灣青年的興趣特點設置互動環節。烏蘭察布市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本就是草原上承載著團結與歡騰的盛會。58位來自寶島台灣的同胞在此相聚,第一次在那達慕大會上與大陸藝術家同臺獻藝,這場藝術交流早已超越了活動本身的意義,它化作了連結兩岸的文化橋梁,成為了牽動人心的情感紐帶。

 

在交流營為期8天的參訪中,營員們向集寧烏蘭牧騎的蒙古族歌舞演員學習了頂碗舞和筷子舞;在察哈爾文化博物館,傾聽著千余件元明清文物靜靜訴説草原民族與中原文明的交融史;在烏蘭哈達火山群,億萬年的地質奇觀讓台灣青年們觸摸到中華文明生長的壯闊底色。大家親手體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察哈爾毛繡”的製作,那一根根鋒毛編織的不僅是動物圖案,更是各民族攜手共生的文明密碼;在格根塔拉草原,大家觀看精彩的馬術表演,還騎上駿馬,摔跤服的銅釘碰撞出清脆的聲響,那是兩岸青年血脈裏共同的勇武基因在共鳴;在馬鈴薯業和乳業的現代化生産線,大家看到的是中華文化既能保持本真,又能煥發多元活力的樣貌;在慕田峪長城,大家手拉手攀登臺階的身影,展現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共同豪情;在故宮的紅墻下,兩岸青年駐足凝視的目光,都在追尋同一個文明根脈。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4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營員參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毛繡培訓基地。察哈爾毛繡是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于2021年5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攝影:張弘進)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5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的營員參觀烏蘭察布的博物館,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攝影:張弘進)

 

全國臺聯是這次交流活動的主辦方之一。全國臺聯的副會長楊毅周説,這次活動創新的“文化體驗+藝術共創+生態研學”模式,正是希望為大家搭建一座沒有隔閡的橋梁。全國臺聯作為台灣同胞的“家”,始終堅信:青年走得越近,兩岸未來就越光明。未來,我們將繼續打造更多這樣的平臺,讓更多台灣青年走進大陸的城市鄉村、工廠校園,在親身體驗中讀懂真實的中國。

 

活動結束後,台灣青年吳先生説:“我沒有想到這輩子會有機會來到這麼遼闊、讓人心胸開闊的地方;我跟當地的工作人員聊天,他們説本來這邊的畜牧業和其它産業是比較落後的,是政府不斷挹注這裡,使烏蘭察布市有了現在的發展成就。在這裡,我真正感受到大陸在解決百姓民生問題上的力道和決心。我還發現這裡的人都很好相處,有問題或者尋求幫助時,都會很熱情地和我溝通交流。”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7_副本

 

開營儀式上,活動主辦方貼心地為三位營員慶祝生日。(攝影:張弘進)

 

除了文化和藝術體驗,這次交流活動更是一場溫暖的親人之約。在開營儀式上,三位營員意外收到生日祝福的驚喜,讓“兩岸一家親”從理念變成溫暖的現實。在活動期間,一旦有營員感到身體不適,工作人員都會及時送他們到醫院治療並精心照顧。

 

張靜之認為,兩岸青年在共同領略草原風光、品味民族文化、暢敘同胞情誼、齊奏青春樂章的過程中,不僅深化了彼此情誼,更留下了難忘的記憶。這不僅是一次沉浸式的草原文化體驗,更是一場意義深遠的文化尋根之旅,一場兩岸青年雙向奔赴的青春之約,為促進兩岸青年心靈契合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8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營員遊覽慕田峪長城(攝影:攝影:李若嫣)

 

《青花瓷》和頂碗舞的夏日之約_fororder_圖9_副本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營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合影。(攝影:李若嫣)

 

“草原之約 青春交響”兩岸青年藝術交流營雖然已經結束,但這段草原之約不是終點。相信所有的營員們都會帶著草原的遼闊胸懷、長城的堅毅品格、故宮的文明自信,在各自的人生征途上綻放光彩!兩岸同胞的交流交往會如草原上悠揚的旋律一樣,生生不息、弦歌不斷。(作者:常濱)

臺青:“中華文化基因引領我們穿越海峽,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鄉”

2025-06-26

當節奏強勁的大陸歌曲《大展鴻圖》搭上魔性舞蹈吸引了許多台灣民眾爭相翻跳,同時“大展鴻圖”也成為近期畢業季流行的祝賀語;在台北影院的光影中,當《長安三萬里》閩南語版的吟誦聲響起時,觀眾席間閃爍的淚光如星點般蔓延;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近期一連四天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上演,約6000名觀眾走進劇院,現場感受中華傳統美學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那穿越千年的動人音畫在中華血脈深處激起迴響——中華文化認同如同地脈間奔涌的暗河,在兩岸的土地上自然流淌,成為融合發展的天然紐帶。這並非刻意雕琢,而是歷史長河沖刷出的文明河床。

 

臺青:“中華文化基因引領我們穿越海峽,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鄉”_fororder_1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濃于水、命運與共的一家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兩岸同胞共同的血脈根骨。當大陸電視劇《藏海傳》中榫卯結構的智慧呈現在熒幕,社交平臺上涌現“祖輩的匠心仍在呼吸”的集體共鳴。紀錄片《兩岸家書》鏡頭裏的宗族延續,更讓無數台灣青年在彈幕中寫下“我們的根脈從未斷絕”。那些泛黃的族譜,如基因密碼般串聯起兩岸血脈,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台灣學子在閩南文化工作坊觸摸紅磚古厝時亦會發出“這是刻進DNA的記憶”的共鳴。

 

影視作品以柔軟之力,讓中華文化認同在情感共鳴中舒枝展葉。有台灣孩童看完閩南語版《長安三萬里》,又拉著祖父再觀普通話版,這就是文化的吸引力。電視劇《藏海傳》中重慶方言和美食讓台灣青年瘋狂種草。劇中“謀時而動”的處世哲學,與台灣社會尊崇的儒家倫理形成深層互文。當台灣青年為重慶方言會心一笑,為角色堅守道義而動容,民進黨當局蓄意製造的隔閡已在共情中融化。島內輿論對該電影的多元解讀,更使文化共鳴超越地域界限。流行歌曲《大展宏圖》的跨海爆火,也絕非偶然,而是兩岸共通的文化基因在數字技術催化下的必然反應。這首歌曲歌詞充滿傳統中華意象,通過魔性節奏與短視頻形式突破地域限制,讓兩岸響徹同一旋律,擊中兩岸年輕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臺青:“中華文化基因引領我們穿越海峽,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鄉”_fororder_2

 

數字時代,兩岸青年正以數字化體驗架設認同橋梁。小紅書在台灣的用戶日均瀏覽時長約四十五分鐘,我們一同感受漢服體驗、國潮彩粧等文化産品,共同構建起“數字部落”;在抖音上兩岸青年用合拍視頻、二創內容搭建溝通橋梁,點讚超10萬的評論寫道:“文化就是潮流,擋不住的”;近些年來從大陸歌曲《小蘋果》到《科目三》再到《大展宏圖》,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火爆台灣,顯示出大陸流行文化在台灣的傳播軌跡,清晰勾勒出數字時代兩岸交流的新路徑。

 

最動人的內心認同終在兩岸青年生活實踐中落地生根。許多台灣青年通過近幾年的大陸影視作品,想去看看劇中呈現的大好河山。有台灣青年在重慶洪崖洞的燈火中了解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有年輕世代從抗拒到擁抱辣味的轉變,使紅油火鍋、酸菜魚、重慶小面、辣子雞升騰的熱氣成為兩岸同胞情感連接的載體;還有台灣青年用鏡頭聚焦南京老街的市井煙火,文化認同已從抽象概念蛻變為可觸摸的生活溫度。真正的文化認同,從來不需要刻意建構,它就像埋在兩岸同胞血脈裏的種子,只需要一個小小的觸點,便會自然發芽生長,最終長成連接彼此的參天大樹。

 

臺青:“中華文化基因引領我們穿越海峽,共赴星辰璀璨的精神原鄉”_fororder_3

 

洪崖洞,原名洪崖門,是古重慶城門之一,位於重慶市解放碑滄白路,地處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的濱江地帶,是兼具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等功能的旅遊區。該地近年來成為兩岸同胞打卡的網紅地點。

 

這些文化現象構建的“文化共同體”,讓對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成為兩岸同胞彼此連接的精神紐帶。文化認同就像大地脈搏,無需宣告而自然天成、自在搏動。它銘刻于祠堂的匾額紋樣,流淌在詩詞的平仄韻律,沸騰于市井的煙火氣息,更在《大展宏圖》的旋律中,在《長安三萬里》和《藏海傳》的光影裏,化作兩岸青年會心一笑的默契。中華文化基因將引領我們穿越海峽,共赴那星辰璀璨的精神原鄉。(作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陳翊瑄)

展開全文

國臺辦: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7月中旬在浙江舉辦

2025-07-09

海峽飛虹消息: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陳斌華7月9日表示,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將於7月10日至15日在浙江杭州及嘉興、寧波、溫州、金華等地舉辦,7月11日上午在杭州舉辦論壇開幕式暨浙臺青年交流季啟動儀式。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青雁和平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洪秀柱將應邀出席論壇。兩岸有關方面嘉賓、各界青年代表等約1000人將參加論壇有關活動。歡迎媒體記者前往採訪報道。

展開全文

青春有為·共創未來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在漢啟幕

2025-05-23

中國台灣網5月23日訊 5月22日,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啟動儀式在漢舉辦,海峽兩岸400余位青年代表相聚湖北大學,暢敘青春友誼,共話融合發展。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臺盟中央副主席孔令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主席徐曉、台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中森出席。湖北省委常委寧咏出席並致辭。

 

青春有為·共創未來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在漢啟幕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啟動儀式現場。(中國台灣網發)

 

寧咏在致辭中表示,兩岸青年要攜手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守護兩岸文化根脈,做中華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弘揚者。希望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來到湖北、留在湖北、紮根湖北,在荊楚大地追夢築夢圓夢,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見證者和受益者,積極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貢獻力量。

 

“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湖北大學黨委書記謝紅星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與歷史大勢,湖北大學將以本次交流季為契機,持續深化兩岸教育科技合作,為台灣青年來鄂求學就業創造更優條件、提供更多機遇。

 

中國國民黨中常委、青工總會總會長鄭任宗多次到訪湖北,盛讚湖北人文底蘊與自然景觀魅力。他指出,大陸廣闊市場為青年提供多元機遇,鄂臺兩地可依託交流活動、聯合孵化基地等平臺,促進兩岸青年在科創、文創等領域互學互鑒。此次他率30余位台灣青年來鄂,期待通過多維度體驗感受湖北活力,深化鄂臺在科創、文創等領域合作。

 

青春有為·共創未來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在漢啟幕

 

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力翰教育集團總經理王祥宇分享在鄂創業經歷。(中國台灣網發)

 

“只要心中有光,腳下有路,就能在這片厚重的土地上行穩致遠、逐夢前行。”2025年“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力翰教育集團總經理王祥宇分享在鄂創業經歷,稱“湖北是施展抱負的舞臺”,希望通過自身經歷,攜手兩岸青年,以科普教育搭建“心橋”,鼓勵更多臺青以鄂發展,逐夢荊楚。

 

青春有為·共創未來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在漢啟幕

 

台灣“90後”短視頻博主曾馨卉(中間)分享美食故事。(中國台灣網發)

 

台灣“90後”短視頻博主曾馨卉以美食為媒,兩年多發佈近300期兩岸美食短視頻,用武漢熱幹面、潛江小龍蝦與台灣蚵仔煎、滷肉飯等勾連起跨越海峽的“舌尖共鳴”。她紮根武漢4年,被市民親切地稱為“我們武漢的臺妹”。曾馨卉透露,除美食外,今年還通過帶家人登黃鶴樓、遊長江,體驗光谷空軌、乘坐無人駕駛汽車等視頻內容,推介武漢多元魅力。

 

青春有為·共創未來 第七屆兩岸(湖北)青年東湖交流季在漢啟幕

 

頒授儀式。(中國台灣網發)

 

現場舉行頒授儀式,為王祥宇頒授“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為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及襄陽臺協分別頒授“湖北省台灣青年實習實訓基地”“湖北省台灣青年實習就業輔導中心”牌匾。

 

開幕式結束後,兩岸青年在主旨活動上以組合找“搭子”、結對子的形式分享兩岸融合故事。

 

本屆交流季為期3個月,以“青春有為·共創未來”為主題,聚焦“發展與融合”,設“青歷”“青創”“青傳”三大板塊,通過臺青分享在鄂打拼故事,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交心、互學互鑒。期間,將舉辦“千崗迎臺青”實習就業專場招聘會、漢臺青年嘉年華青春市集、鄂臺青年文化參訪等系列活動。

 

據悉,該交流季原名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自2016年起已成功舉辦6屆,為兩岸青年交流互鑒、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搭建了友誼橋梁,也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創造了廣闊平臺,受到兩岸各界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有1200多名臺青在湖北學習就業創業,130余位台灣教師在湖北任教,150多名台灣註冊醫師入職省內醫療機構。(中國台灣網武漢市臺辦通訊員/夏友德、張文婧)

展開全文

《藏海傳》風靡寶島: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生動注腳

2025-06-04

近日,大陸電視劇《藏海傳》在台灣掀起了一股追劇熱潮,成為島內各大媒體和觀眾熱議的焦點。這部劇不僅在大陸收穫了超高人氣,更以燎原之勢跨越海峽,深深打動了台灣觀眾的心,成為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鮮活見證。

 

《藏海傳》風靡寶島: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生動注腳_fororder_捕獲.JPG

 

《藏海傳》在台灣的走紅,首先源於其精良的製作和精彩的劇情。劇中融合了兩岸觀眾都比較喜歡的古裝、盜墓、權謀、復仇、友誼、愛情等元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將觀眾們帶入了一個充滿奇幻與冒險的世界。台灣媒體毫不吝嗇讚美之詞:“2025必追陸劇”、“沉浸式體驗權謀鬥爭”、“開播即霸榜”等標題連日刷屏。該劇在Disney+中國台灣地區上線後,首周便蟬聯“台灣本日熱播”榜首,好評不斷。

 

《藏海傳》在台灣的走紅,其深層原因源於兩岸無法割裂的文化血脈。該劇較好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要素融匯于情節發展,將人物、景物設計滲透于故事肌理,承載著千年中華文化智慧。劇情背後傳遞給觀眾的精神理念、文化價值更能引起兩岸民眾認同以及共鳴。“藏海”之名取意“藏身入海”,其靈感來源於宋代蘇軾的組詩《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中的“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非常契合兩岸文人所認同的“大隱隱于市”的精神理念。據報道,有超過18種非遺技藝在劇中呈現,包含榫卯結構營造技藝、木雕技巧、藥發木偶、皮影戲、秦淮燈彩等。《藏海傳》中的平津侯府,主創團隊花費半年時間用純實木搭建,量身定做正脊走獸、臺基、池塘欄杆、整個青石地面,整體建築規劃參考了《唐宮七夕乞巧圖》等古畫。儘管該劇情設定為架空的歷史背景,但在諸多細節方面,劇組以明代為藍本進行參考。劇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藏海的服飾製作精美、令人賞心悅目,補子紋樣如五品時的白鷴補子,三品的孔雀補子等,均參照《大明會典》,體現了“服飾即權力”的視覺敘事。劇情鋪陳的從小我復仇到大我覺醒的成長弧光,傳遞著孝道、忠義、智慧、隱忍、堅韌等中華傳統價值觀,這些精神內核與台灣同胞尊崇的倫理觀念高度契合,形成了兩岸同胞的情感共振。

 

《藏海傳》風靡寶島: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生動注腳_fororder_捕獲2.JPG

 

《藏海傳》的成功之處在於切中了中國美學之脈,以中國美學外化、中國敘事特色實現了古裝權謀劇的全新講述。精良的製作和精湛的文化符號深深地激活了台灣民眾集體記憶中的中華文化根源認知。台灣青年們紛紛感嘆“祖宗的審美了不起”“為璀璨中華文明驕傲”“看劇後對大陸古建築充滿嚮往”……台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賴祥蔚表示:“兩岸影視劇相通的地方就是同文同種。因為過去的歷史文化背景是一樣的,語言是一樣的,光是這個部分就讓台灣觀眾的接受度提升很多。”

 

《藏海傳》引起的兩岸共鳴,源於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這是任何政治操弄都無法割裂的。這股熱潮恰如一柄利刃,刺破了台灣島內一些“台獨”分裂勢力精心編織的謊言。台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近日在節目中犀利指出:“綠營媒體不得不報道《藏海傳》,因為年輕人都愛看!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註定失敗——我們的文化同出一源,能將兩岸聯結”。當大陸影視劇用電影級質感呈現老祖宗的非凡技藝、用多維度人物構建戲劇張力、用深厚的歷史底蘊展現中華文化理念時,民進黨當局所謂的“文化差異”“兩岸隔閡”的想像邊界便會如春冰般悄然消融。

 

《藏海傳》風靡寶島: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生動注腳_fororder_圖3

 

同根同源、共鳴共通的中華文化能夠跨越一切障礙,凝聚兩岸同胞的情感。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有更多優秀的大陸文化作品能夠走入寶島,兩岸能夠在文化領域展開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讓兩岸文化的根脈緊緊相連,讓兩岸同胞的心靈深深相依。(作者:朱桂蘭,係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

展開全文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01-27

近期,2025年大陸電影在台灣地區上映名單揭曉。曾在大陸熱映的《長安三萬里》等佳作獲許在台灣地區院線上映,雖然入島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配額限制晚了一些,但“好飯不怕晚”,相信《長安三萬里》這類製作精良、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獲得台灣民眾的青睞。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影視劇入島頗受好評,從古裝劇《甄嬛傳》《瑯琊榜》,再到2024年大火的現代都市劇《繁花》《玫瑰的故事》,爆款不斷,收視長虹,大陸影視劇已成為兩岸民眾互動交流的熱點話題。而通過抖音、小紅書等軟體,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更實現了“同頻共振”,樂於在網絡中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讓兩岸由交流走向交融。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1月23日,《甄嬛傳》在台灣再度開播。(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但令人遺憾的是,兩岸民眾互動交流交融的榮景卻令民進黨當局極為恐懼,擔心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打破了其刻意設置的“信息繭房”,會破除民進黨當局長期塑造的大陸負面刻板印象,甚至讓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教育破功,所以採取各種手段強力遏阻,千方百計為兩岸交流“築墻、設障、斷路”,竭盡全力大搞“文化台獨”:對大受島內民眾歡迎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進行封殺,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把它們趕出台灣;對正面宣傳大陸的台灣網紅傾力打壓。民進黨當局一面發動網軍側翼對赴大陸祭祖交流的馬英九團隊誣衊抹黑、對赴台灣交流的大陸師生團攻擊挑釁,一面全力推動“洗滌人心”工程,從日常語言和社會文化入手,把閩南語改為“臺語”,花費鉅資打造《零日攻擊》等一系列推動“文化台獨”的行徑。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舉措毒害深遠,我們絕不能輕忽。根據島內民調顯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賴清德,“台獨”勢力長期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已對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認同産生嚴重負面影響,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已呈現出顯著衰減態勢,青年群體尤甚。推動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文化交流更為迫切,海內外全體中國人都應積極參與、貢獻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在島內綿延許久,存量足夠大、積澱足夠深,已經融進台灣民眾血脈,不可能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操作而輕易斷裂消失。大陸自身的發展勢頭足夠快,文化影響力已經滲入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及其跟隨者的“築墻、設障、斷路”而減退。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內驅動力足強、渠道路徑足夠多,也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的阻撓遏制而中斷。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兩岸文化交流將逆風上揚、克難前行。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展望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前景廣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寶島台灣光復80週年、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兩岸各界將圍繞這一系列重大事件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共同弘揚“振興中華”精神。最近大陸恢復了上海、福建居民赴臺團隊遊,為兩岸人員往來交流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衷心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者: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