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雪域高原的召喚:見證西藏的蛻變與感動

今年是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身為一名台灣青年,我很榮幸在2007年的時候就搭乘青藏鐵路列車去過拉薩,至今依然對這趟旅程印象深刻。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關注著雪域西藏發生的種種變化,從當初的“家底”貧寒到如今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生態良好、邊防鞏固,這是極不平凡的60年。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字:西藏2024年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77億元人民幣,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長12.9%;城鄉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牧民健康體檢實現全覆蓋,全區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2.5歲;西藏公路總里程從2012年的6.52萬公里增加到2024年底的12.49萬公里……這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就是西藏發展變化強有力的見證。

 

雪域高原的召喚:見證西藏的蛻變與感動_fororder_圖1

 

蘇一舫在西藏(蘇一舫供圖)

 

我叫蘇一舫,2004年到大陸工作,主要負責公司在大陸各地的銷售業務。2007年,公司在西藏拉薩的店成功開業,我有機會到西藏出差完成慶祝工作。這趟行程,我特別體驗了西寧到拉薩的青藏鐵路。青藏鐵路連接著青海省西寧市和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條鐵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這一路的風景及鐵路建設帶給人的震撼被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這是一條神奇的“天路”,尤其是在列車上看到那一眼望不到頭的雪山、草原和那條在天地間劃出優美弧線的鐵軌,我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青藏鐵路的建成十分不容易,在高海拔地區冒風雪、戰嚴寒、抗缺氧,建設者用熱血鑄就了不朽的傳奇,這不僅是工程學上的奇跡,更是一條連接高原與內地,貫通文化與心靈的重要通道。從西寧一路向西,沿途的景色從蒼茫草原逐漸變為巍峨雪山,窗外不時可見藏羚羊自由奔跑,像一幅美麗的畫卷,然而更令我動容的是這條鐵路背後所承載的意義,那就是讓我們覺得遙不可及的西藏,變得不再那麼遙遠。

 

在我還沒去西藏之前,我覺得那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然而到達之後,我發現這裡的人們非常淳樸善良,看到街道上很多藏民手裏搖著轉經筒,口中念誦著經文。當我行走在山中的石頭路上,能夠眺望到他們虔誠地朝著布達拉宮的方向前行。以前只在課本上讀到的內容真實地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種虔誠信仰的力量深深打動了我。 

 

2012年,我第二次來到拉薩,看到雄偉壯觀的布達拉宮,感覺像走進了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它不僅是一座地標性建築,更是當地的宗教中心,也是藏族文化的寶庫,它見證著西藏曆史和文化的發展歷程。當我從遠處望去,白墻紅殿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當我踏進宮殿內,感受到的是千百年來無數虔誠祈禱所凝聚成的寧靜與力量。

 

雪域高原的召喚:見證西藏的蛻變與感動_fororder_圖2

 

2023年,蘇一舫參加“第二屆台灣青年邊疆行系列活動——民族團結一家親 粵臺青年西藏行”活動(蘇一舫供圖)

 

2023年,我第三次來到西藏,參加了“第二屆台灣青年邊疆行系列活動——民族團結一家親 粵臺青年西藏行”活動。我們遊覽了祖國邊疆的山川湖海,走訪了全國援藏展覽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朱拉松茸加工農民專業合作社、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創業創新基地等地,了解到當地産業鏈搭建及特色扶貧項目,我不僅感受到邊疆建設的艱辛,還對祖國多元豐富的面貌有了更加真切地感受。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全國援藏展覽館,我看到全國各省對口援助西藏的示意圖,了解到西藏的每個縣都有一個對口支援的省份或央企,每三年就有一批援藏幹部來到西藏從事對口支援工作,令人讚嘆。通過這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我看到了大陸同胞建設祖國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榮譽感。

 

我三次來到西藏,每一次都能看到這裡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都讓我感覺到西藏的發展變化。在未來的日子裏,我期待能再次踏上青藏鐵路之旅,繼續探索這片神秘美麗的土地,也希望更多台灣青年能走進西藏,感受這裡的發展,一起迎接燦爛美好的明天。(作者:蘇一舫)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08-20

1965年9月

 

西藏召開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大會宣告了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

 

人們懷著當家作主的喜悅

 

熱烈慶祝這一西藏人民歷史上的偉大勝利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3萬多人集會,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新華社記者 馬競秋 攝

 

多年來

 

西藏開創了各項事業的一個個“第一”

 

填補了一項項空白

 

書寫了跨越式發展的輝煌成就

 

↓↓↓

 

西藏第一個機場——當雄機場

 

西藏第一條跑道始於1956年

 

民航建設者們靠著簡陋的設備工具

 

在拉薩市北面180公里處、海拔4230米的當雄草原上

 

“推”出一條簡易跑道

 

1965年當雄機場通航

 

宣告西藏民航正式通航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56年5月26日,北京—拉薩航線試航成功。圖為飛機在當雄機場降落後,受到藏族人民熱烈歡迎的情形。新華社記者 錢嗣傑 攝

 

60年來

 

西藏民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如今

 

西藏已經形成了1幹7支的機場佈局

 

12家執飛航空公司、193條航線

 

雪域高原不再遙不可及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6月3日拍攝的拉薩貢嘎國際機場停機坪。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第一條鐵路——青藏鐵路

 

2006年7月1日

 

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結束了西藏不通鐵路的歷史

 

數以萬計的建設者挑戰生命極限

 

破解多年凍土、高寒缺氧和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

 

完成了青藏鐵路這一世紀工程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04年6月22日,西藏境內第一段鐵路軌排在安多火車站鋪下,鐵軌將從這裡向拉薩繼續延伸。當日,青藏鐵路西藏境內正式開始鋪軌。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06年10月25日,一列火車從藏北念青唐古拉山腳下駛過。 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近年來

 

西藏交通網絡加速發展

 

拉日鐵路、拉林鐵路先後建成通車

 

川藏鐵路正在加緊施工建設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16年6月17日,列車在青藏鐵路延長線拉日鐵路上行駛。新華社記者 劉東君 攝

 

2021年6月

 

拉薩至林芝鐵路開通運營

 

成為國內首條高原電氣化鐵路

 

標誌著復興號列車實現31個省區市全覆蓋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4月2日,復興號列車穿行在拉林鐵路林芝段。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西藏第一條高速公路——拉貢高速

 

拉薩至貢嘎機場高速公路

 

2009年開工,2011年通車

 

結束了西藏自治區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14年2月18日,汽車行駛在拉貢高速公路上。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 攝

 

近年來

 

拉林高速、澤貢高速、那拉高速等相繼建成

 

不斷延伸的高速公路網

 

已成為西藏經濟全新發展、高速引領的直觀寫照

 

如今

 

西藏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2.49萬公里

 

所有鄉鎮和建制村公路通達率達100%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9月3日拍攝的拉林(拉薩至林芝)高速及仍在使用中的老路(左)。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12月8日在當雄縣拍攝的青藏公路(右)、京藏高速(中)和青藏鐵路並行的景象。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7月31日,汽車行駛在西藏S5線(拉薩至澤當)快速公路上。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納金電站

 

1960年

 

拉薩納金電站第一次向拉薩正式送電

 

1965年自治區成立之時

 

電站6台機組全部竣工

 

納金電站建成發電

 

徹底結束了拉薩部分人民

 

用松明子和酥油燈照明的歷史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80年8月,在拉薩東郊納金電站,漢族電工師傅黃國民(前右一)、劉聖榮(前右三)與藏族電工班長卓嘎(左二)一起交流。新華社記者 劉前剛 攝

 

從極度缺電到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

 

從産能方式單一

 

到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發電“齊上陣”

 

雪域高原昔日用電難、用電貴的問題

 

一去不復返

 

如今

 

西藏綠電在點亮雪域高原的同時

 

也借助“西電東送”走出高原

 

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著“雪域力量”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1月6日拍攝的華電西藏才朋光伏電站,位於山南市乃東區才朋村,光伏列陣最高海拔5228米。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10月17日拍攝的日喀則市薩迦縣的風力發電機組。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第一個水泥廠——拉薩水泥廠

 

拉薩水泥廠1960年開始興建

 

1962年正式投産

 

結束了西藏沒有濕法水泥廠的歷史

 

為當時西藏現代化建設注入新動力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64年,工人們在拉薩水泥廠澆水養護水泥管道。新華社記者 吳祖政 攝

 

隨著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和技術的快速發展

 

技術老舊的水泥廠完成了歷史使命

 

“變身”西藏工業博物館

 

博物館的大門是一個象徵工業的齒輪狀拱形門

 

門上的銹色有一種歷史滄桑感

 

緩緩推門而入

 

西藏的現代化圖景徐徐展開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西藏工業博物館一景。新華社記者 金一清 攝

 

從以前粗放的生産工具

 

到現在先進高效的機械設備

 

西藏工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6月14日,工人在西藏宏農的現代化智慧蛋雞養殖場內的流水線上作業。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西藏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拉薩證券營業部

 

1994年

 

拉薩證券營業部正式營業

 

宣告西藏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誕生

 

它通過衛星與上海、深圳並網

 

那時股票對大部分西藏民眾來説

 

還是個陌生的字眼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94年,人們在拉薩證券營業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覺果 攝

 

經過多年發展

 

西藏證券市場已經相當成熟

 

截至2025年1月31日

 

西藏轄區共有A股上市公司22家

 

轄區證券公司客戶累計證券交易額超過3萬億元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8月18日,投資者在拉薩的一家證券交易所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西藏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西藏大學

 

西藏大學是新中國

 

在雪域高原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

 

位於拉薩 

 

該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創辦的

 

藏文幹部訓練班發展而來

 

歷經多個階段

 

最終於1985年正式更名為西藏大學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85年,西藏大學化學生物系藏族學生在進行電器線路實驗。新華社記者 土登 攝

 

1978年

 

西藏第一所醫學院——西藏醫學院在林芝創辦

 

後來發展為西藏大學醫學院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79年,西藏醫學院的學生,在做課間操。新華社記者 顧綬康 攝

 

辦學至今

 

西藏大學已培養13萬餘名學生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8月19日拍攝的西藏大學校門。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5月3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學教授尼瑪扎西(中)和他的學生在討論藏漢實時翻譯小程式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截至2024年

 

西藏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618所

 

教職工9.66萬名

 

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

 

超過西藏總人口的25%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8月18日拍攝的西藏藏醫藥大學新校區一景。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西藏第一家郵局——昌都郵政局

 

1951年4月

 

川西郵電管理局昌都郵政局建立

 

這是西藏第一個人民郵電機構

 

1990年底

 

昌都郵電綜合大樓投入使用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91年,昌都郵電綜合大樓營業廳內業務繁忙。新華社記者 陳燮 攝

 

西藏的郵政事業從最初的人背馬駝

 

到如今郵路通達、業務全面、傳送快捷

 

發展可謂翻天覆地

 

郵政事業的發展也間接地推動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3年6月10日,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郵政營業員索朗卓嘎在登記快遞郵件。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5月24日,在位於珠峰遊客大本營的天上西藏主題郵局,外國遊客往明信片上貼郵票。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西藏第一座現代化大型圖書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

 

1996年正式向讀者開放的西藏自治區圖書館

 

填補了西藏無省級公共圖書館的空白

 

極大豐富了西藏人民的文化生活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96年6月,西藏自治區圖書館管理人員在藏文歷史重要文獻珍藏室查找書目。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2020年4月25日

 

西藏自治區圖書館

 

首批“雲共享”館藏珍貴古籍文獻

 

正式上線試運行

 

標誌西藏邁入古籍文獻“雲閱讀”時代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8月13日,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副館長邊巴次仁在展示數據庫中的藏文古籍。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數據顯示

 

2012年以來

 

國家累計投資48.9億元用於西藏公共文化建設

 

基本形成了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8月18日拍攝的西藏自治區圖書館外景。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劇——《熱巴情》

 

1984年

 

西藏自治區歌舞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禮堂

 

演出了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劇《熱巴情》

 

《熱巴情》中典雅的郎瑪舞

 

原是西藏宮廷古典舞蹈

 

第一次被搬上舞臺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84年,西藏第一部大型藏族舞劇《熱巴情》,在首都北京上演。新華社記者 程曦 攝

 

60年來

 

西藏文化事業實現了大發展、大繁榮

 

西藏成立了西藏歌舞團、藏劇團、話劇團

 

各地市民族藝術團和縣(區)藝術團

 

以及鄉村業餘文藝隊等文藝演出團體

 

文化産品日益豐富

 

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

 

民族歌舞《幸福在路上》

 

等一批文化産業演藝項目取得

 

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成為西藏文化旅遊的靚麗名片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09年8月31日,演員在民族歌舞歌舞《幸福在路上》中表演。新華社記者 魯鵬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4年3月12日,大型實景劇《文成公主》第12季在拉薩正式開演。新華社記者 旦增尼瑪曲珠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2月11日,西藏首部少兒舞臺劇藏戲《頓月頓珠》在拉薩市藏戲藝術中心精彩上演。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西藏第一支登山隊——西藏登山隊

 

1960年5月25日

 

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人登頂珠峰

 

這是中國人首次登頂世界最高峰

 

也是人類首次從位於中國境內的北坡成功登頂珠峰

 

同年10月1日

 

西藏登山營正式成立

 

1972年更名為西藏登山隊

 

2019年掛牌中國登山隊(西藏)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85年,西藏登山隊在沒有使用輔助氧氣的情況下,首次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這是登山隊員在向主峰挺進。新華社記者 才龍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99年,西藏登山隊隊員仁那(右)和吉吉站在珠峰頂上。他倆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新華社發

 

“登山精神”成為西藏人民昂首前進的象徵

 

也是西藏體育事業發展的縮影

 

多年來

 

西藏的體育事業實現了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歷史性跨越

 

在競技體育、群眾體育等領域

 

西藏均交出了亮眼答卷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85年,西藏自治區足球隊獲得全國第三屆民族團結杯足球賽冠軍。新華社記者 周浩榮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1996年,西藏第一支藏族少年足球隊在拉薩正式成立並開始集訓。新華社記者 才龍 攝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2025年5月31日,參賽隊伍在拉薩濱河公園水域參加端午節牛皮船(龍舟)賽。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60年滄桑巨變

 

60年波瀾壯闊

 

回首過往

 

這一個個“第一”

 

見證了西藏全方位發展

 

展望未來

 

充滿活力的西藏

 

必將以更加昂揚向上的鬥志

 

創造更多“第一”

 

第一個機場、第一所大學……一組照片見證新西藏變遷

 

記者:晉美多吉、姜帆

 

旦增尼瑪曲珠、丁增尼達、丁汀

 

編輯:張鋮

展開全文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2025-08-22

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布達拉宮廣場冉冉升起,現場觀眾高唱國歌;中央代表團向西藏自治區贈送習近平題詞的賀匾;盛大的群眾遊行在歡快的音樂中依次行進……21日,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在拉薩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同西藏各族民眾歡聚。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形容西藏的發展成就。60年來,當地發生了怎樣的滄桑巨變?又是如何實現的?這場慶祝大會為世界觀察西藏創造的“人間奇跡”提供了窗口。

 

當地民眾發自肺腑的歡欣,來自堅實的數據支撐:2024年西藏地區生産總值達2765億元人民幣,是1965年的150多倍,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62.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西藏徹底擺脫了束縛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全區人均預期壽命從2010年的68.17歲提高到目前的72.5歲;西藏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和發展……國際輿論紛紛指出,西藏的變遷不僅是一部中國的地區發展史,更體現著人類的文明進步。

 

那些到過西藏的外國人士也描述了自己的所見所感:“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水準遠超預期,高壓電網覆蓋偏遠山區”“這裡自然環境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令人震撼”“西藏的文化魅力、民俗風情都獨具特色”“想像一下,如果一個舊西藏的農奴能夠看到後代如今的生活,會是什麼反應?”……

 

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回答這個問題,既是對過去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創造更多奇跡的啟示。

 

“看著北斗星走不迷路,跟著共産黨走會幸福。”在慶祝大會遊行彩車上張貼的這句樸素話語,道出了西藏發生滄桑巨變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西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權,實行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為西藏明確了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引領西藏步入發展最好、變化最大、民眾得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2021年7月,習近平來到西藏慶祝西藏和平解放70週年;這一次,他又率中央代表團出席西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活動,規格之高前所未有,充分體現了對西藏工作的高度重視。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60年來,西藏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激發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生活越來越好,跟舊社會相比簡直像做夢。”73歲的日喀則市拉孜縣曲下鎮土林村村民尼瑪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第一次獲得了人身自由和生存尊嚴。196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後,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各族民眾實現了當家作主。截至2024年底,西藏各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89.2%,各族人民平等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的政治權利得到充分保障。

 

西藏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在於辦好穩定、發展、生態、強邊“四件大事”,給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60年來,當地深入開展反分裂鬥爭,形成維護穩定的銅墻鐵壁,為發展振興創造了條件。從青藏川藏公路通車,到青藏鐵路建成運行,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鐵路、航空的綜合交通網絡。近年來,西藏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綠色工業、高新數字、文化旅遊等現代産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的高品質發展之路。今年7月,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在西藏林芝正式開工,為西藏高品質發展帶來新機遇。

 

國際銳評丨60年,西藏何以令世界驚嘆“滄桑巨變”

 

未來,西藏怎樣推動高品質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進一步指明方向——從因地制宜發展高原特色優勢産業,到推進雅下水電工程、川藏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到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西藏發展的藍圖更加細緻清晰。

 

今天,西藏與中國其他地區一道邁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回顧過去,西藏全區生産總值達到第一個千億用了50年,達到第二個千億僅用了6年,今年則有望達到第三個千億目標。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將繼續見證: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篇章更加絢爛。

 

(國際銳評評論員)

展開全文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2025-07-31

央視網消息:藏北高原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之間,這裡有西藏面積最大的純天然草原,是高原特色畜牧業産品供應地。

 

系列報道《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我們一起走進那曲草原上的杭嘉新村和嘎確牧場,看看這些年那裏的牧民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總臺央視記者 陳昱:杭嘉新村毗鄰拉那高速的那曲出口,距離那曲主城區大約15公里,這裡是一個純牧業村,但當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牛羊,而是我眼前這一排排整潔現代的兩層小樓,它們就是牧民們的新家。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那曲市色尼區那曲鎮杭嘉新村村民 念扎:舒服得很,搬到這裡幸福得很,比以前的房子好得多。

 

杭嘉新村原本叫做羅崗村,下轄9個自然村85戶,住得最偏僻的幾戶,不僅路不好走,有的甚至連信號都沒有。最近,村民們正在陸續住進杭嘉新村的新房子,這裡的水電暖、網絡信號一應俱全。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那曲市色尼區那曲鎮杭嘉新村(羅崗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扎西群培:這個房子是國家出一半的資金,牧民出一半的資金,集中蓋在這裡,然後在這裡一起去搞發展,因為你所有人都入合作社了對吧?不可能説人還是住在原來的特別偏僻的(地方)。

 

入合作社正是杭嘉新村推行“三牧聯動”改革中的重要一環,“三牧”指的是牧業、牧區和牧民。村民們集中居住形成“小城鎮”,對應的則是他們將各自草場、牦牛入股到合作社形成的“大牧場”。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在村裏的智慧牧業展廳,我們看到了三千多頭牦牛的實時動態,這些信息和數據正是來自每頭牦牛佩戴的項圈。

 

那曲市色尼區那曲鎮杭嘉新村(羅崗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扎西群培:項圈可以實時定位,比如説它是受到野生動物的攻擊,還有一些疾病的時候,它體溫是有異常的,我們就可以去觀察,後面我們可能還要去配備那種無人機,用現代化的方式放牧。

 

農行西藏分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總經理 徐養奇:基於這些數字管理手段,(我們)創新推出了“智慧畜牧貸”,用活體抵押的方式為牧民解決融資難題。今年以來,我們在那曲地區累計發放智慧畜牧貸5筆,貸款金額525萬元。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如何進一步提高畜産品資源的利用率,讓他們走得更遠?我們來到了海拔4700米的那曲聶榮縣嘎確牧場。當地政府支持打造“龍頭公司+合作組織+牧戶”的發展模式,2020年起,嘎確牧場開始面向全縣10個鄉鎮、124家合作社收購畜産品進行深加工,並銷往全國各地。

 

藏北牧區新圖景:智慧牧場+現代新村 牧民生活大變樣

 

那曲市聶榮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副局長 虎桃平:實際上我們這個是畜牧業的全鏈條,牲畜的養殖、畜産品的銷售、運輸,還有下屬的其他産業,我們吸納了很多就業的人口,尤其是大學生。

 

那曲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 錢義豪:通過發揮我們的區位和資源的優勢,打造那曲獨特的特色品牌,把産品向更多的地方推出,來不斷地增加群眾的收入。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