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昆劇團團長洪惟助:30年兩岸交流間,台灣崑曲從寂寞到勃興

近日“2022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結果揭曉,“思”字高票當選,其推薦理由是:疫情阻隔下,兩岸異地相“思”。聊及此字,台灣崑曲發展最重要的推動者之一、今已年近八旬的台灣“中央大學”教授、台灣昆劇團團長洪惟助坦言,想念以往常見面常交流、彼此啟發的老友,也心念過去兩岸崑曲交流的熱絡。新冠疫情下當面交流斷了,是非常可惜的事。

 

“崑曲的交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現在,非常好。兩岸互補有無、互相扶持,沒有彼此打壓、沒有惡性競爭,我很希望這種情形能持續下去,也希望別的領域能學習我們崑曲的交流。”洪惟助説。

 

1991年起,有感於崑曲之美及其在兩岸的寥落,洪惟助與台灣另一戲曲學者曾永義發起並持續主持六屆“崑曲傳習計劃”,邀請大陸昆劇團赴臺表演、錄影、教學,前後長達10年之久。傳習計劃讓崑曲在台灣生根抽芽、逐漸開花育果。為延續此計劃的成果,2000年,在洪惟助帶領下、以參與該計劃的成員為基礎,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專業昆劇表演團體“台灣昆劇團”(以下簡稱“臺昆”),並持續聘請大陸名師赴臺教學。此外,今日台灣各昆劇團的主要演員及崑曲學術研究者,也多數參加過當年的“崑曲傳習計劃”。

 

“台灣崑曲這三十年的發展,我蠻滿意的,雖然不是百分之百了。”老先生笑説。首先,台灣的崑曲觀眾多了。臺昆常去學校作講座,學生們都非常喜歡。演出後也有觀眾在反饋卡片上寫,第一次來聽崑曲就感受到其中之美,一定要再來看戲。而臺昆的演出也獲得了不少崑曲愛好者的慷慨支持。洪惟助認為,崑曲在台灣的傳播比他預期的還好。第二是台灣崑曲專業表演團體從無到有,現已能夠獨立完成從劇本創作到定譜、表演的整套劇目製作過程,“很不容易”。

 

“崑曲傳習計劃”雖已告一段落,但此後兩岸崑曲藝術人才依然往來互通,持續活絡著兩岸戲壇。例如近年大陸崑曲演員溫宇航赴臺發展,影響台灣同輩演員亦教導晚輩,洪惟助認為對台灣崑曲發展産生了很好影響。而洪惟助的兒子、作曲家洪敦遠在2016年由大陸昆山當代昆劇院作為台灣優秀青年崑曲人才引進,洪惟助表示,很支持兒子,這是不錯的學習機會。

 

2020年昆山當代昆劇院推出的原創昆劇《描朱記》,正是由洪敦遠擔任唱腔設計。遺憾的是,演出時洪惟助父子都在台灣,因疫情無法應邀觀看演出。洪惟助還談道,原本與北方崑曲劇院有合寫劇本演出的計劃,也因疫情停頓,希望疫情趕快過去。

 

回顧以往兩岸崑曲界的合作,洪惟助如數家珍。浙江昆劇團與台灣昆劇團共同打造新編昆劇《范蠡與西施》並在兩岸演出,北方崑曲劇院赴臺演出昆劇《紅樓夢》……洪惟助稱,約在2005年至2013年間,他每年都推動兩岸合作在臺舉行大型崑曲演出,“那時候可以説是‘大交流’”。

 

“很多事情都要長久地努力。我(20世紀)90年代就想成立一個崑曲博物館,但2017年才在‘中央大學’實現。”老先生説。

 

今年10月,洪惟助的老友曾永義離世。洪惟助説:“在我們那一輩,台灣研究戲曲的人並不多,好像就我們兩個人做得比較多。但後來我們帶出了很多學生,尤其曾永義,他教的學生很多,大多繼續從事戲曲相關工作。他的學生又帶學生……”洪惟助自嘆衝勁不如從前,他非常期待有台灣年輕人接班,繼續做崑曲傳承工作。(中新社記者 李晗雪)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