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奧密克戎,沒有多少人能躲過這種病毒的攻擊。我被它擊中了,高燒,將近40度,渾身酸痛,外加扔在身旁堆成小山似的衛生紙……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想家,尤其最想念家鄉的美食。躺在床上,軀體經歷著痛苦的煎熬,心靈卻自由地飛回了故鄉——台灣新竹,那裏有我最熟悉的風景、美食,有我心中最牽掛的人……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本文作者(左一)和父母在新竹的海邊

 

新竹,最大的特點就是風大,這在整個台灣島上都是有名的。那強勁的落山風造就了著名的美食——新竹米粉,因為懸挂在戶外的米粉被強勁的山風吹得Q彈可口。島內的人,或者來台灣旅遊的人,走的時候都會帶上一份新竹米粉。

 

既然特産是米粉,那麼,炒米粉自然就是新竹最有名的菜色了。我對炒米粉記憶最深刻的是我小時候隨外婆在廟上吃的那種。每個月例行的廟會結束後,廟方都會炒上一大鍋米粉供工作人員和信眾們食用,權當是工作餐了。由於是廟方製作的,享用米粉的人們就會從心裏覺得有一種護祐的意思。於是,大家拿著碗、排著長隊,趕到廟門口領取熱騰騰的炒米粉,那情景就像準備開演唱會一樣,很是熱鬧。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外婆不識字,也不會講普通話,但是她對神明非常虔敬。她一手拿著碗,一手牽著我,在隊伍裏和鄰居們聊著家常:楊麗花歌仔戲演到哪了,市場裏哪一家的菜賣貴了,如此種種……當時的我,身軀小小的,抬起小眼睛往上看,滿眼都是大人們黑壓壓的身影。我害怕被人群衝散了,所以緊緊地拉著外婆的手。至今回憶起來,我都忘不掉外婆那雙很有特點的手:滿是又粗又厚的繭,無名指上缺了一塊指甲蓋。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作者阿嘉在新竹的書店

 

終於領到炒米粉了,我跟著外婆坐在廟口的紅色折疊塑膠椅上享用。外婆很溫柔,看我吃東西老是被燙到,就教我吹三下再入口。吃著炒米粉,外婆跟我聊著天。她問我:“今天學校教了什麼呀?”我嫌她總是問我這個問題,於是明知道她聽不懂普通話,卻偏偏用普通話回答她。聽著我説普通話,外婆便不再向我提問了……吃完炒米粉,她帶著我把椅子疊好後歸位,再走進廟裏添點香火錢,雙手合十、和神明打過招呼,然後牽著我的手回家。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阿嘉在新竹的山裏

 

如今,我已經長大成人,很多往事都被新竹的大風吹得無影無蹤了,然而我卻依然清晰地記得廟口炒米粉的香氣,記得外婆長滿老繭的雙手,記得她手上的無名指缺了的那塊指甲蓋的形狀。

 

離開台灣新竹,我這兩年一直在大陸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的宣傳和傳承工作。我曾經花了大半年時間走過九個省份,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的九個省份。我近距離感受著這片千年土地的脈搏,傾聽那裏的人們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我參加黃河文化大會,與全國各地的選手們一起觸摸黃河古老文化的深厚內涵。就在前兩天,廈門市湖裏區成立了五緣文化交流促進會,我非常榮幸地出任特邀理事,有機會與兩岸各界賢達緊密攜手“弘揚中華文化,講好兩岸故事”。

 

新竹的風,新竹的米粉……

 

本文作者在大陸參加第三屆海峽青商論壇活動

 

在大陸行走的地方越多,我越發現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兩岸人民情感相通。最近一段時間,許多大陸朋友都感染了新冠病毒,經歷了同樣的痛苦。我被病毒擊倒後,大陸朋友送來滿滿的關心。沒有人埋怨我“你生病很耽誤我的事耶”,而是安慰和鼓勵我:“阿嘉呀,好好休息,有什麼事呀等好利索了再説哈”。很多朋友還向我介紹他們儘快康復的好辦法,讓我心裏暖暖的。

 

寫到此刻,冬日的陽光打在背上,好暖好暖。我要繼續去感受生命華麗的樂章了,希望你也有這麼一方小小的陽光暖身暖心。我想引用心經所言,祝福大家都能“度一切苦厄”。(作者:阿嘉)

“源·緣——閩臺藝術展”亮相國博

2023-01-09

1月8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福建博物院承辦的“源·緣——閩臺藝術展”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展示了超過四百件閩臺藝術作品,從戲曲、民藝及工藝美術、文學、書法、美術等不同的方面,深入詮釋“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

 

本次展覽分為“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四個部分。

 

序廳“同宗同源 敦親睦族”通過族譜、家譜、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灣同胞帶回的台灣土壤等展品與抽象的閩南紅磚建築元素結合,展現中華民族“重土戀家、重視血緣”的文化傳統。

 

第一單元“海峽之音 合韻千年”通過南音、薌劇(歌仔戲)、閩劇、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以及現代戲等戲曲形式,展現閩臺語言同係,閩臺人民通過共同的戲曲傳統所表達出的情感聯結。

 

第二單元“藝蘊天工 小康大同” 圍繞閩臺共同的生活習慣、信俗等,結合兩岸工匠、藝術家共同創造的民間工藝以及工藝美術作品,展現閩臺同根同源的展覽主旨。

 

第三單元“妙筆生花 寫意中華”通過文學、書法、繪畫、漆畫等藝術形式展現閩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兩地文化淵源深厚。

 

據悉,本次展覽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2展廳展出,開放至4月9日。

 

人民網電 記者劉微

展開全文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2022-12-30

2022年的臺海局勢實在不平靜。有臺媒説,2022年的台灣處在近些年來最動蕩的時刻。儘管如此,台灣社會的絕大多數民眾堅持認為在即將到來的2023年,應該繼續謀求兩岸和平。

 

島內《遠見》雜誌最近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主張兩岸應該增加互動的比例接近六成;超過半數的民眾不願意親自或者送家人上戰場,這在20歲-29歲青年群體裏表現得最為突出。這説明,謀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但是,民進黨當局置主流民意于不顧,逆潮流而動,堅持所謂的“抗中保臺”,以謀求在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後繼續執掌政權。當然,眼看著“抗中保臺”牌逐漸失靈,不僅被台灣大多數民眾識破,還讓民進黨在上個月的“九合一”選舉中失分多多,於是民進黨最近換了一個口號,讓“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拋出了所謂“和平保臺”的提議,試圖將民進黨打扮成區域和平和臺海和平的追求者,將大陸方面渲染為要改變臺海現狀的壓迫者。另外,民進黨當局繼續推動“以武謀獨”,決定延長檯灣地區的義務兵役時間,從現在的四個月延長至一年。延長義務兵役時間的決定立即招致台灣民眾的強烈反對。他們説,改善兩岸關係是要增進兩岸之間和平交流互動,不是要民進黨當局在大陸面前以武抗衡。

 

謀求兩岸和平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主要基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儘速改善社會經濟現狀是台灣社會多數民眾最關心的議題。2022年的台灣經歷了罕見的通貨膨脹,CPI連月增幅超過3%,創下十幾年來新高,而基層勞工實質薪資不漲反退。這在台灣選出的2022年度代表漢字就有充分的體現——“漲”!排在其次的是“撐”“騙”“假”等一系列負面含義的字眼,説明台灣社會經濟狀況不佳已引發多數民眾強烈不滿。至於對2023年的經濟前景展望,台灣多數民眾持悲觀態度。《遠見》雜誌的民調顯示,認為來年經濟繼續變差的比例高達43%,認為能變好的比例僅佔31%。因此,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成為大多數民眾嚮往的目標。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二是民進黨當局的政治信用在島內民眾心目中破産。在台灣地區2022“九合一選舉”中,民眾看不到民進黨候選人的政見主張,滿眼看到的是連環爆炸的各類弊案,尤其是綠營中所謂光鮮亮麗的政治明星如林智堅、鄭文燦、蔡適應等人都被曝出有重大問題。選舉過後,民進黨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地追殺政治對手,放任“黑道”“黑金”合流……對此,在上述民調中有超過半數的民眾認為“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應該讓民進黨在2024年下臺!

 

三是大陸持續對臺釋出善意與美國不斷“掏空”台灣形成鮮明對比。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戰略不動搖,堅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主張更精準地打擊“台獨”分裂勢力、更有力反制外部干涉勢力。2022年的臺海確實經歷了驚濤駭浪,但大陸依舊堅持“以融促統”,各省市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措施不斷豐富升級,對臺釋出的善意與島內期盼兩岸和平互動交流的聲音形成良性互動,也使兩岸關係轉圜的空間不斷擴大。相反,美國大幅升高打“台灣牌”的強度、頻度和力度,已經引發島內各界的強烈不滿,尤其是美國逼迫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等行為加深了台灣社會的疑美情緒,也使美臺勾連在島內愈發不得人心。

 

新年專稿:2023年,謀求兩岸和平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維護臺海和平、促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僅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也是兩岸民眾共同的心聲。但是,和平不會從天而降,謀求和平環境需要兩岸民眾共同努力。面對即將到來的2023年,衷心希望兩岸民眾和衷共濟,勿讓“台獨”分裂分子和外部干涉勢力破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兩岸民眾齊心聚力,兩岸關係必定能夠行穩致遠。(作者:李牧野)

展開全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2023-01-03

哪些中國文化遺産最引人關注?

 

搜索引擎大數據顯示

 

甲骨文成為文化遺産中的搜索量冠軍

 

近半年來,“甲骨文”相關內容的

 

搜索熱度快速增加,環比上漲38%

 

它已悄悄走進我們的生活

 

引領了一波“最潮中國范兒”

 

↓↓↓

 

神秘“天書”有了新玩法

 

嘻哈歌曲、動畫片、互動裝置展出……

 

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甲骨文

 

已不僅僅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神秘文字

 

而是出現在各類文化産品和創新應用之中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兩隻手把門閂一拔

 

門打開了,一顆心飛出來

 

這就是‘開心’”

 

這套甲骨文表情包廣受歡迎

 

目前累計被發送了930多萬次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用拼音就能在電腦上打出甲骨文

 

這套字庫的發明

 

使得甲骨文可以

 

作為一種“活”文字被使用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這座以殷墟甲骨

 

為主題的虛擬小鎮

 

可以帶你遠程體驗殷墟文化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當古老文字遇上新科技

 

來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

 

距離它首次被發現已經過去123年

 

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甲骨文字仍未破解

 

面對如此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

 

甲骨文研究工作利用科技找到了突破口

 

以這組拓片為例

 

用肉眼幾乎無法看出相似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然而,人工智能可以

 

根據圖像本身的紋理信息

 

判斷出它們是重復的

 

有了這種對應關係

 

研究人員就能將這些拓片疊加拼合在一起

 

獲得一個更完整的拓片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現在,用人工智能將一張拓片

 

與另外18萬張拓片逐一比對

 

只需要3~5分鐘

 

結束了拓片整理需要耗費數年的歷史

 

酷炫!原來你是這樣的甲骨文

 

目前

 

甲骨文智慧拼合、甲骨文智慧識別等

 

不少新技術已經進入應用階段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我們對甲骨文的研究還能不斷提速

 

一頁頁揭開埋藏地下數千年的

 

燦爛文明長卷

展開全文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2023-01-10

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兩岸同胞相向而行,不斷走親走近。由中國台灣網發起的“寫給海峽彼岸的一封信”網絡主題活動,受到廣大在陸臺胞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他們有的是深耕地方産業的臺商代表,有的是兩岸交流領域的資深人士,有的是初到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青年,還有兩岸婚姻家庭中的臺胞小朋友……

 

2022年,他們過得怎麼樣?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講述。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小臺胞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青衫磊落泛歸航,落葉歸根又生根

 

“鄉愁只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當你想我們時,我和你母親也想著你。”這句深摯詩性的話語,出自台灣統一聯盟黨主席戚嘉林寫給兒子的家書。在對抗“台獨”勢力時,戚嘉林是一名鬥士,橫眉冷對“綠色獨裁”;但在孩子面前,作為慈父的戚嘉林既是“孺子牛”,更是領航人。

 

戚嘉林在家書標題中,化用金庸《少年遊(青衫磊落險峰行)》中的詩句,用“青衫磊落泛歸航”描述兒子來大陸勇敢追夢、築夢之行,全文意氣揮灑,俠氣逼人。他在信中表示,兒子從小對中華文化深感興趣,很大原因就是源自對金庸作品的熱愛,因為金庸筆下描繪出很多祖國的大好河山。

 

戚嘉林寫道,見你時時讀到忘我,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是溶于血脈中對故土的羈絆,憂是從小就少了機會帶你領略。但後來,兒子大學時期,有機會到大陸參加兩岸青年交流的活動;兩年前,又受到戚嘉林的鼓勵,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MBA,跨出舒適圈,隻身前往上海工作。

 

對兒子在大陸的未來,戚嘉林充滿期許。他在信中寫道,去看看國際性的大都市,去感受日新月異的變化,去聽聽兩岸青年不一樣的聲音。台北太小,萬萬不要畫地自限。望你在大陸,為定格在爺爺奶奶記憶裏的故鄉,作一番見證。你的努力,便是落葉歸根又生根的最好證明。

 

“我們中華民族現在的強大,除了大陸同胞的努力,更是要透過兩岸青年鍥而不捨的攜手打拼,才能更上一層樓。”戚嘉林在文末寫道,“我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指日可待,也很高興,你這一代肯定會見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手寫家書抵萬金,小臺胞真情講述真實的大陸

 

本次活動中,來自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的兩位11歲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姐弟是年齡最小的參與者,但他們的親筆家書卻在兩岸搞出了“大動靜”。這對姐弟倆共同創作的詩歌體書信《我想告訴你》,通過小朋友的視角講述了大陸的真實面貌。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小臺胞蔡文珊(左)和蔡元熹(右)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如果你問我,在天津和台北有什麼不一樣?我想告訴你,我現在天津,這裡有條台灣路;我的家鄉在台北,那裏有條天津街;”小朋友的筆觸稚嫩自然,但其中蘊含的巧思和趣味讓人不時莞爾,倍覺感動。他們將自己的作品手寫下來,並錄製了朗誦視頻,在中國台灣網抖音、快手等平臺收到大陸網友的一片點讚。不少網友留言“我居然哭了!”“為什麼我眼淚都看出來了!”“好感動!”“兩位小朋友非常棒”。

 

蔡文珊、蔡元熹生長在兩岸婚姻家庭中,幼時常年跟阿公阿婆在台灣生活,上小學後跟隨父母到大陸生活和學習。兩岸間的生活經歷,讓姐弟倆對生活在海峽兩岸的至親和小夥伴都抱有同樣的惦念和情感。他們希望通過這封兒童視角的“家書”,讓台灣的小朋友能夠對大陸多些了解,也為“兩岸一家親”種下更多的種子。正如信中所寫,“願我們架起兩岸之間友誼的橋梁,傳遞著兩岸的風土人情,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堅強的美德。”

 

從初學乍練到獨當一面,來大陸是無悔的嚮往

 

“這個暑假之前,蘇州還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地名;現在,蘇州是一頁精彩的實習履歷,是不一樣的生活閱歷,是一段初到這裡在新視野下的新發現……”南京師範大學大三在讀臺生張瑄育在信中講述了自己在蘇州實習的經歷,她鍾情于姑蘇古城的古雅靜謐,更被當地“園林式”的生活方式“甚慰緊繃的神經”。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張瑄育在明基電通實習。(中國台灣網發)

 

她在信中寫道,從台灣到大陸,從懵懂到成熟,從初學乍練到獨當一面,都是這個月的歷程,這是一筆難忘的寶貴財富。“在蘇州實習的日子裏,我還結交了許多同在大陸的台灣朋友,很幸運可以在這座充滿人情味的城市與他們相遇。”她也期待,以後有機會還能再與蘇州結緣。

 

台灣青年張毓中的經歷與張瑄育有些相似,而他選擇築夢的城市是首都北京。“我第一次來到北京是在夏天。2015年的北京大學裏洋溢著青春的氣息,未名湖畔風光優美,漫步在校園裏,我暢想著百年來歷史人文,便感覺自己也成為偉大進程的參與者之一。或許便是在那時,我與北京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大陸的時光,張毓中可一點沒閒著。他擔任過企業市場總監,寫完了一本書,旅行過內蒙古、浙江、上海、廣西等地,更帶著父親返鄉尋根。現在的他有了多重身份,他是在京奮鬥的台灣青年,是自媒體創作者,是攝影師。他選擇用自己的雙眼與雙腳,見證這塊土地。在他看來,這就是他所嚮往的“中國夢”。

 

用腳丈量祖國山河,用心感受大陸發展

 

“2012年,我第一次來到廈門,踏上祖國這片熱土,眼前的一切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祖國大陸的想像。”轉眼間,廈門大學在讀臺籍博士生張博森已在大陸生活十年。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張博森在上海外灘。(圖片由作者提供)

 

回顧青春十年,張博森感慨萬千,“青春十年,我搭乘‘經濟發展快車’在祖國大地上自由馳騁,用雙腳丈量祖國山河”“青春十年,祖國科技進步增進民生福祉,無不彰顯自立自強、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民族精神”“青春十年,在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腳步中,我聽到了人民的呼聲”……

 

張博森在信中寫道,新時代的台灣青年應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共享祖國盛世。此生無悔入華夏,初心不改中國魂。

 

在大陸工作、生活已有30餘年的臺商陳定國,喜歡以騎腳踏車或步行的方式感受著祖國大陸的發展變化。這些年,陳定國去過西藏、青海、雲南等很多地方,也和朋友自駕去過新疆。他在信中感慨,“祖國大陸太大,我越了解越敬畏,也深感自豪。”

 

一封家書話親情,聽臺胞講述在大陸的小日子

 

袁晴陽在內蒙古。(中國台灣網發)

 

台灣青年袁晴陽對此也心有慼慼,她在主題為“祖國那麼大,我想去看一看”的信中寫道,大陸真的有太多旅遊景點和數不盡的人文歷史等著我們去挖掘探訪,興許窮盡一生都走不遍、記錄不來、學習不完。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參與本次活動的台灣同胞通過一封封“書信”講述的故事,也是許多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其中蘊藏的溫情與感動,正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不竭動力。

 

走過2022,展望2023,大陸方面將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助力台灣同胞參與民族復興進程。(文/中國台灣網評論員 高旭 張亞靜 審校/許輝)

展開全文

真實的大陸是什麼樣子?兩位在陸小臺胞手寫“家書”告訴你

2022-11-29

編者按:今年10月,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兩岸同胞當中持續引發熱烈反響。為全面展現兩岸同胞期盼走近走親的強烈心聲,奏響“強國有我、統一有我”的時代強音,中國台灣網特發起“寫給海峽彼岸的一封信”活動,歡迎親歷、見證兩岸融合發展的兩岸同胞直抒胸臆、雲端對話,講述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生動故事。

 

真實的大陸是什麼樣子?兩位在陸小臺胞手寫“家書”告訴你

 

小臺胞蔡文珊(左)和蔡元熹(右)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今年8月,天津市南開區中心小學的兩位11歲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姐弟共同創作了一首詩歌體書信《我想告訴你》,向台灣小朋友講述他們視角下的大陸樣貌。

 

蔡文珊、蔡元熹生長在一個兩岸婚姻家庭,幼時常年跟阿公阿婆在台灣生活,上小學後跟隨父母到大陸生活和學習。兩岸間的生活經歷,讓姐弟倆對生活在海峽兩岸的至親和小夥伴都抱有同樣的惦念和情感。他們希望通過這封兒童視角的“家書”,讓台灣的小朋友能夠對大陸多些了解,也為“兩岸一家親”種下更多的種子。正如信中所寫,“願我們架起兩岸之間友誼的橋梁,傳遞著兩岸的風土人情,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堅強的美德。”

 

以下為書信內容:

 

《我想告訴你》

 

親愛的台灣小朋友:

 

如果你問我,大陸的山是什麼樣子的?

 

我想告訴你,這裡的山蜿蜒起伏,氣勢磅薄,就像媽媽寬廣的胸懷,包容著保護著她的每一個孩子。

 

如果你問我,大陸的河流是什麼樣子的?

 

我想告訴你,這裡的河流波瀾壯闊,奔騰不息,就像媽媽長長的手臂,擁抱著滋潤著她的每一個孩子。

 

如果你問我,大陸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我想告訴你,這裡不僅可以看到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傳承的文化瑰寶,

 

也能體會到現代化高科技給生活帶來的豐富多彩與快捷方便。

 

如果你問我,大陸的學校是什麼樣子的?

 

我想告訴你,這裡的老師認真負責,和藹可親,無私地把每一點知識傳授給我;

 

這裡的同學活潑可愛,熱情善良,我們的友情如花兒一樣美好如水晶一般珍貴。

 

如果你問我,在天津和台北有什麼不一樣?

 

我想告訴你,我現在天津,這裡有條台灣路;

 

我的家鄉在台北,那裏有條天津街;

 

我在天津可以品嘗到台北正宗的滷肉飯和珍珠奶茶,

 

我在台北可以吃到天津味道的糖炒栗子和熱騰騰的煎餅馃子……

 

媽媽告訴我,迷路的孩子只有重新回到母親的懷抱,才是安全和幸福的;

 

如果走錯了方向,就再也不會有溫暖和安寧。

 

爸爸告訴我,大陸和台灣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自古就是一家人,我們從小就要做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親愛的台灣小朋友,有空可以到大陸來看一看;

 

親愛的大陸小朋友,以後一定也要到台灣去玩一玩。

 

願我們架起兩岸之間友誼的橋梁,傳遞著兩岸的風土人情,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勤勞、善良、勇敢、堅強的美德。

 

願我們腳下的每一方土地都能更加繁榮昌盛!

 

真實的大陸是什麼樣子?兩位在陸小臺胞手寫“家書”告訴你

 

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真實的大陸是什麼樣子?兩位在陸小臺胞手寫“家書”告訴你

 

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真實的大陸是什麼樣子?兩位在陸小臺胞手寫“家書”告訴你

 

小臺胞蔡文珊、蔡元熹的手寫信《我想告訴你》。(中國台灣網發)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