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

台灣老一輩人形容一個地方遙遠時,總會用閩南語念叨著“遠得像烏魯木齊一樣”,仿佛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境。自從《我的阿勒泰》電視劇播放後,新疆風景壯闊如畫的景象在台灣島內如烈火燎原般遍地開花。劇裏每一幀影像都美得能成為桌面壁紙。新疆在台灣民眾心中已經成為遠在天邊的詩和遠方,那片土地持續呼喚著每一個渴望遠行的靈魂。而我不久前因為一個兩岸交流參訪活動受邀前往新疆,從北疆烏魯木齊一路南行,翻越天山一路走過南疆的阿克蘇,去到文化交匯之地喀什。

 

飛機穿越祖國大地山河之下的人間煙火,我便在新疆歷史的長廊前駐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青灰色外墻,在暮色中泛著青銅色的幽光。臺胞證在服務台輕輕一遞,換回一張刷碼入內的小票。這跨越海峽的文化默契與便利,恰似古絲綢之路商隊交換通關文牒的當代迴響。幽暗的展廳裏,羅布泊的風沙穿越百年時空,將二十世紀初斯坦因驚愕的面容投射在玻璃展櫃上。被大漠封存的幹屍,肌膚褶皺裏似乎還凝固著黃沙與月光。當考古學者用毛刷拂去最後一粒塵埃,中國考古學的晨鐘驟然敲響,震碎了西方學界對東方墓葬文明的傲慢冰層。拐彎處的吐魯番鎮墓獸在光影中甦醒,人首獸身的異獸匍匐在時空交匯處。“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上,八個漢字在朱紅靛藍的經緯間閃爍,寓意著當五星天照亮中原戰場時,遠在西域的戍邊將士,正把“中國”二字繡在護臂貼近心跳的位置。原來,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文明的基因早已在華夏民族血脈中躍動千年。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圖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供圖:謝建鋐)

 

傍晚時分,在博物館講解員的推薦下,我踏入了國際大巴扎的喧囂之中。“巴扎”二字源自維吾爾語,意為市場,而國際大巴扎則是一座跨越文化邊界的繁華市集。經過景區管理部門的精心打造,這裡已然成為一處聲名遠播的旅遊勝地。歲末的烏魯木齊,寒意襲人,遊人手中無不捧著一杯熱騰騰的奶茶。那是新疆特色的奶茶,以茶及羊奶為原料,在銅壺中熬煮,茶沸後傾入鮮奶,再度沸騰時,攪拌至茶乳交融,濾去茶葉,撒上一撮鹽,便成了溫暖人心的飲品。夜幕降臨,大巴扎商鋪土黃色的建築外觀被市集的柔黃燈光點綴著,上為居所下為商鋪的格局,是一種讓百姓享受生活便利方式最美好的詮釋,展現出一片祥和畫卷。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步行街的設計更是體貼入微,所有的新疆美食匯聚于一條室內的食街,兩旁攤販林立,中間設有用餐座位,仿佛讓人置身於熱鬧的夜市之中,肚包肉、羊肉串、手抓飯、缸子肉、馕坑肉、大盤雞、烤包子、胡辣羊蹄、拌面等美食各具特色,香氣四溢,引人駐足,簡直要把熙熙攘攘的遊人香迷糊了。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2

 

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街頭一景(供圖:謝建鋐)

 

這次兩岸交流參訪活動我還來到新疆師範大學,這座以少數民族文化專業著稱的學府,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著古老與現代,漢族與維吾爾族乃至更多少數民族的文化。走入校門,由漢族、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組成的學生歌舞團送上展現新疆多元文化獨特魅力的賽乃姆,這是維吾爾族人的傳統迎賓舞蹈,昭示著這片土地千年不變的熱情與包容。跳到一半,他們竟將我拉入舞群,那一刻,我也成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隨著旋轉的舞步,融入了那無盡的歡樂之中。在新疆師範大學,我見到了傳唱史詩《瑪納斯》的授課教授。據説,瑪納斯的傳人從識字起便開始背誦這部史詩,字字句句,皆是歷史厚重的余韻。進到下一個教室,十二木卡姆的多重奏鳴磅薄且震撼,一層又一層的詩、歌、唱、奏、舞,穿越千年的藝術迴響予以視覺和聽覺巨大的衝擊。在校參訪期間,我還認識了一位哈薩克族女同學熱葉。她五官輪廓立體,膚色偏白,深邃的淡藍色眼珠讓人仿佛看得出她自小生長于青山秀水的地方。與她聊天中我得知,在每年寒暑假時,熱葉都會回到家中的冬牧場和夏牧場陪著爺爺過遊牧的生活。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3

 

本文作者與史詩《瑪納斯》傳承人合影(供圖:謝建鋐)

 

新疆的地形概括起來是“三山夾兩盆”,從北到南坐落著三座東西走向的山脈,分別是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皆是大自然的脊梁,撐起了這片天地的壯麗,而在每兩座山脈中間都夾著盆地,阿爾泰山和天山間夾著的是準噶爾盆地,天山和崑崙山間夾著的是塔裏木盆地。整個新疆又以東西走向的天山山脈將地理區位切分為天山以北的北疆和天山以南的南疆。從北疆往來南疆的方式有自駕、動車、飛機。 我們原定是以自駕的方式橫穿天山,我也懷著滿心的期待。都説新疆風景最壯麗的一條公路叫作天山公路,也稱為獨庫公路,是一條從北疆獨山子到南疆庫車的公路,全長561公里,仿佛是一條巨龍,盤踞在天山之上。我幻想著坐在車內,橫越天山,放眼望去滿眼壯麗,那該是何等的豪邁與拉風!怎奈發車前一天,根據預報,獨庫公路氣候惡劣。最終改為搭乘飛機飛越天山。飛機在天山上空飛翔,我由窗外下望,雖然黑黝黝的一片,但是我的心情依然興奮。在初中讀過金庸先生《書劍恩仇錄》後的十五年,我終於用別樣的方式打卡了小説裏天山派的所在地,那一刻時光倒流,我似乎看到了多位江湖俠客在天山層峰之間揮劍縱橫,快意恩仇。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5

 

庫車的彩繪門扉(供圖:謝建鋐)

 

越過天山抵達的第一站是古龜茲國所在地,如今名喚“庫車”。悠遠留存的庫車大寺是其代表。遠古的建築四面敞開,莊嚴得似乎與我不存在於同一個時空維度。陽光透過裝飾花窗照進寺後修行場域的地板,滿地窗紋由日光繪製而就的窗影,浮現出穿越時間而來的蒼涼,靜靜地訴説著千年的故事。大寺外的維吾爾族老伯,手推切糕攤車,悠悠的叫賣聲像是在吟唱,富含民族特色的聲線讓我眼前為之一亮。在得知我來自台灣後,老伯還免費贈予我一小塊切糕品嘗。舌尖遞來的絲絲甜意,是這片土地熱情的人們對我的熱切歡迎。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種跨越地域的溫情,仿佛這片土地在用它的方式,輕輕擁抱每一位遠道而來的旅人。我認為真正的旅行並非亦步亦趨地追隨網紅景點的腳步,而是去發現更多未曾被發現的美好。我在朋友圈寫下“打開古龜茲國是蒐集很多很多的任意門”,而在每一扇門後都是一段未曾預料的鮮活好故事。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4

 

作者于庫車大寺正門前留影(供圖:謝建鋐)

 

臺青看新疆:深刻凝望(上)_fororder_6

 

本文作者于庫車大寺後修行場域的窗花前留影(供圖:謝建鋐)

 

被歲月風沙雕琢的古老西域,遼闊的新疆大地,黃沙漫漫,駝鈴聲聲,那悠遠的聲響穿越了千山萬水,直抵海峽對岸,仿佛在低聲呼喚:臺青朋友啊,此生何不跨越這遼闊的數千公里的距離,來此一探究竟?而我,依舊在這片神秘而壯麗的土地上繼續著我的新疆之行,每一步都踏在歷史的塵埃與心靈的憧憬之間。我感覺,這裡是我靈魂得以安放的一處遙遠歸宿。(作者:謝建鋐)

特寫:在台北相約“吃茶”

2024-08-26

特寫:在台北相約“吃茶”

 

8月25日,觀眾在2024台北茶文化暨陶瓷展“唐朝煮茶”體驗課上體驗煮茶。新華社記者 王承昊 攝

 

新華社台北8月25日電(記者王承昊、傅雙琪)炙、碾、羅、煮、育、飲……25日,在2024台北茶文化暨陶瓷展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唐朝煮茶”體驗課,吸引約百位茶藝愛好者參與。

 

“唐及其以前,茶是‘煮’的,並非如今的‘泡’,此外還會加入姜、桂皮等,所以也叫‘吃茶’。古人飲茶可不簡單,單器具就要至少24件……”茶道老師唐文菁以“茶聖”陸羽的《茶經》為藍本,從煮茶的歷史、流程、出土文物等多個維度,帶領觀眾穿越千年茶道。

 

分享煮茶方法之餘,還可品上一碗唐朝味道的茶湯。現場邀請多位觀眾上臺親自煮茶,在唐文菁的細緻指導下,他們從備茶到煮茶按步驟一一進行,沒有絲毫馬虎。

 

夾起一塊茶餅,于火上翻轉炙烤,同時用手扇聞香氣,待茶餅呈深咖啡色後,便可將茶餅敲碎碾磨為茶末待用。

 

煮茶環節更為講究,分為“三沸”,每一“沸”都有不同操作:水面微冒氣泡,猶如“魚目”,為“一沸”,這時加入鹽巴,讓茶湯更為甘醇;水聲漸響,邊緣如“涌泉連珠”,為“二沸”,迅速舀起一瓢水備用,並用竹夾攪動,將茶末順漩渦中心倒入;水面翻滾,如“騰波鼓浪”,為“三沸”,此時將舀出的水倒回,並離火靜置。

 

待茶湯稍微冷卻,分茶入杯,即可奉茶。茶湯入口溫潤甘美、茶香馥鬱,現場觀眾依次品嘗,一口唐代煮茶讓喉間回味無窮。

 

“之前有看陸劇裏經常出現古代制茶、飲茶的畫面,所以我想看看唐代的煮茶方法。剛才的體驗很有意思,比我預想中的要更複雜、講究。”台北市民孫小姐在親手煮茶、品茶後意猶未盡,“茶是一門藝術,希望我們可以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傳承下去。”

 

唐文菁對記者説,希望通過活動讓台灣民眾了解古代茶道的風貌。“體驗式的制茶課程,相比讀古文式的茶道講解,更能吸引大家喝茶、愛茶。”

 

2024台北茶文化暨陶瓷展23日至26日在台北世貿中心舉行,期間舉辦系列茶文化講座、體驗、比賽等活動,內容包含中式茶文化的深意、潮州工夫茶的茶語、選茶之道等。

 

台灣地形多山,茶葉培育條件得天獨厚。無論是傳統茶道,還是手搖飲風靡下的新式茶文化,茶一直是寶島重要的人文脈搏。展覽現場匯集上百家島內茶葉品牌,陳列逾萬款商品。同時,與茶文化相輔相成的陶瓷,也在活動中同步展出。

 

“涵軒藝術”是一家10餘年前在江西景德鎮創辦的台資企業,目前正積極開拓島內市場,本次展覽帶來了汝窯、青瓷等茶具、茶器。“一些懂行的觀眾得知我們來自景德鎮很感興趣。”展區店員告訴記者,“台灣民眾對瓷器的接受度很高,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傳統瓷器在台灣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展開全文

台灣青年登蒙頂山 訪古茶園

2024-12-26

四川雅安蒙頂山被譽為“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拾階而上,山谷中藏著“最早人工種植茶葉”的古茶園。據説,蒙頂山茶曾經作為進貢給皇帝的貢品,和台灣青年一起更深入地了解一下吧。

展開全文

同根同源,共盼哪吒文化輝映海峽

2025-02-11

在華夏文明的悠悠長河中,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大陸與台灣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哪吒文化便是這深厚文化紐帶中生動且鮮活的例證。

 

在台灣,哪吒以“三太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備受民眾尊崇,早已成為當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具特色的“電音三太子”作為台灣獨樹一幟的文化表演形式,巧妙融合了現代電音的活力與傳統民俗的底蘊。表演時,舞者身著色彩斑斕的服飾,後背彩旗飄揚,胸前挂著憨態可掬的奶嘴,伴隨著動感電音盡情跳舞,甚至騎著改裝獨特的摩托車穿梭往來,既酷炫又充滿個性。這種新穎的表演在各類慶典、廟會活動中總是大放異彩,吸引眾多目光,也讓哪吒文化在台灣民間以獨特的方式傳承發展。

 

同根同源,共盼哪吒文化輝映海峽

 

截至2月10日,國産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總票房(含預售)突破11.52億美元,進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30名。這也是全球票房前30名影片中唯一非好萊塢影片。作為一名從台灣來到大陸創業的導演,我對《哪吒之魔童鬧海》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其魅力首要源於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喚起大眾對傳統神話故事的情感共鳴。

 

同根同源,共盼哪吒文化輝映海峽

 

2月8日,人們在美國洛杉磯參加《哪吒之魔童鬧海》北美首映禮。新華社發(曾慧攝)

 

角色構建上,主創團隊大膽突破傳統。哪吒帶著魔丸轉世的叛逆與不羈,行事間透著天不怕地不怕的果敢,同時又保留著孩童天真純粹的本性,內心極度渴望溫暖與陪伴。電影通過對角色表情、動作細膩入微的雕琢,哪吒好似突破螢幕限制,真切地走進觀眾內心。比如,影片中哪吒那標誌性的濃重黑眼圈,配上偶爾嘴角勾起的一抹邪笑,看似玩世不恭,實則藏著渴望被理解、被認可的孤獨,讓觀眾不禁為之動容。而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更是將哪吒反抗命運的精神彰顯得淋漓盡致,是貫穿影片的精神內核。這不僅是哪吒的內心吶喊,更是每個在社會中打拼的現代人發自內心的渴望與寄託。

 

影片裏哪吒反抗命運的精神,跨越台灣海峽,在兩岸民眾心中激起強烈迴響。這種不屈不撓、奮勇向前的精神,激勵著兩岸年輕人在面對生活困境與挫折時勇敢直面,衝破束縛,追逐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同根同源,共盼哪吒文化輝映海峽

 

本文作者到大陸後,結合所在地特色,創作了大量文創作品(供圖:薛穎穜

 

回想初到大陸創業時,我也面臨著諸多挑戰與質疑,但正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一直激勵著我。它讓我在面對困境時憑藉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一次次衝破阻礙,努力扭轉命運的軌跡。也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著我在大陸創業不斷探索前行。

 

我認為,《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只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動畫電影,更是兩岸共同文化記憶的珍貴承載,寄託著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成為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堅實橋梁。

 

同根同源,共盼哪吒文化輝映海峽

 

本文作者與他創作的卡通ip“孫權説武昌”(供圖:薛穎穜)

 

哪吒之魔童鬧海》這部電影日前在北美地區舉行首映禮。2月14日在北美院線全面上映,目前預售場次火爆,多個熱門場次均已售罄,一票難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同屬中華大地、同根同源的台灣地區,這部飽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影卻遲遲未能與觀眾見面。台灣民眾對《哪吒之魔童鬧海》滿懷期待。據不完全統計,網絡上已有超38萬條評論請願電影在台灣上映,字裏行間都是對這部電影的熱切期盼。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與心靈歸宿,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這樣一部意義重大、承載民族文化與情感的電影不能在台灣上映,無疑是一大憾事。我由衷期待,《哪吒之魔童鬧海》能跨越重重阻礙,讓台灣同胞也有機會欣賞這部精彩作品,並借由這部電影,進一步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融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兩岸大地生根發芽、蓬勃生長,綻放出絢爛之花,使兩岸同胞的心更加緊密相依。(作者:薛穎穜)

展開全文

“新疆的發展成果是揭穿西方謊言的最好武器”——西班牙資深媒體人撰文講述真實新疆

2025-01-09

“多民族和樂融融”“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實地走訪中國新疆後,西班牙《拉曼查週刊》社長洛薩琳達·特赫拉發出這樣的感慨。她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新疆,感受新疆之美,破除西方的虛假敘事。

 

2024年10月,特赫拉受邀參加在中國新疆舉辦的第六屆世界媒體峰會,走訪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令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當地民眾操著不同民族的語言、跳著不同民族的舞蹈、演奏著不同民族的樂器,隨處是安定團結、和樂融融的景象。

 

新疆之行給這位西班牙資深媒體人帶來了極大觸動。回國後,特赫拉在《拉曼查週刊》等媒體上撰文,向西方讀者展現一個真實的新疆。

 

“西方媒體發佈虛假信息,讓讀者形成了先入為主的偏見。不僅如此,西方媒體還蓄意歪曲和抹黑中國政府發展新疆經濟、打造開放營商環境的努力。”特赫拉寫道。

 

百聞不如一見。事實上,新疆正不斷煥發著活力,特別是在綠色能源開發和利用領域。特赫拉表示:“新疆的發展成果是揭穿西方謊言的最好武器。”

 

在文章中,特赫拉著重描述了自己在沙漠中看到“全球最大單體光伏項目”——新疆米東3.5吉瓦光伏項目時的震撼。國家能源集團吐魯番光伏電站則是特赫拉筆下中國高品質發展的“新疆案例”。她認為,電站運用人工智能提高了生産效率,可為西班牙發展綠色能源提供借鑒。

 

對來自葡萄酒生産大國的特赫拉而言,了解吐魯番葡萄酒産業發展是她此行另一收穫。

 

吐魯番憑藉獨有的光熱水土優勢和先進的種植技術,培育出超過550個葡萄品種,發展出為數不少集種植、釀造、文化和旅遊産業為一體的精品葡萄酒莊。特赫拉讚嘆道:“葡萄酒産業已經成為新疆向世界展示獨特魅力的另一個窗口。”

 

此次新疆行在特赫拉心裏種下了期待的種子。她已迫不及待再次訪問新疆,回到這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地方”。

 

本月,西班牙馬德里國際展覽中心將舉辦新一屆馬德里國際旅遊展。特赫拉在文章中呼籲:“去中國展臺看看吧!中國對西班牙公民實施了免簽政策,現在是近距離了解友好而熱情的新疆的大好時機。”

 

新華社記者江雪

展開全文

穿越天山!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貫通

2024-12-30

天塹變通途!2024年12月30日11時許,天山深處傳來歡呼聲,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全線貫通。通車後,阻隔新疆南北的天山峻嶺,穿越僅需20多分鐘。

 

穿越天山!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貫通

 

當日,記者自北向南驅車進入長達22.13公里的隧道,洞內寬敞明亮,雙車道路面平整,頭頂一塊塊半圓形的水泥預製板首尾相連向隧道深處延伸。

 

天山勝利隧道是新疆烏尉(烏魯木齊至尉犁)高速公路的“咽喉”工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介紹,自2020年4月開工建設,歷時近5年,先後數千名工人奮戰在天山腹地。繼秦嶺終南山隧道之後,創下中國高速公路隧道建設的又一壯舉。

 

穿越天山!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貫通

 

這是在新疆烏魯木齊縣拍攝的建設中的烏尉高速公路天山勝利隧道入口端(12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穿越天山何其難?

 

承擔施工任務的中國交建烏尉高速六標段項目總工程師毛錦波介紹,隧道建設先後攻克“長”“多”“深”“高”等難點。“長”是指隧道單洞長約22.13公里,大概相當於5座南京長江大橋公路橋的總長;“多”指斷裂帶多,天山山脈有“地質博物館”之稱,整個隧道穿越16個地質斷裂帶;“深”是指隧道埋深和用以通風的豎井深度前所未見,其中二號豎井深706米,比北京“中國尊”還要高出上百米;“高”指高寒、高海拔、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和高環保要求。

 

穿越天山!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貫通

 

工人在新疆天山勝利隧道內施工(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交通運輸部公路局局長周榮峰説:“天山勝利隧道的建成,刷新最長高速公路隧道的紀錄,成為中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重大標誌性工程之一。”

 

工程設計有哪些考量?

 

面對岩層複雜,施工難度極大,隧道創新採用“三洞+四豎井”的方案,採取“長隧短打”快速掘進,將原本工期縮短了四分之一以上。

 

同時,為減少對天山一號冰川、雪豹棲息地的污染,就地建起污水凈化、碎石加工等處理廠,實現污水不外泄、砂石不外棄等環保目標。

 

貫通天山有多重要?

 

天山是阻隔新疆南北的屏障。尤其是天山中部區域,冬季險峻難行,繞行則耗時漫長。

 

隧道建成後,穿越天山僅需約20分鐘。預計2025年烏尉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後,烏魯木齊市到南疆庫爾勒市的駕車時長,將從7小時左右縮短到3個多小時。

 

“以前過天山少説‘一箱油’,通車後就是‘一腳油’。”常年往返天山南北的貨車司機卡迪爾·阿不力孜説,今後物流暢通,因山路結冰人貨滯途的日子“翻”過去了。

 

天山橫亙,地分南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李學東説,天山勝利隧道貫通後,對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促進南北疆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策劃:陳芳

 

記者:郝玉、顧煜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