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日本借台灣生事為中日關係改善蒙上陰影

在中日關係呈現改善、發展的積極勢頭下, 日本近期卻單方面推出一系列介入台灣問題的“組合拳”,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導致中日關係複雜性驟然升高。

 

日本政府3月11日針對“地方自治體等是否有充分理解並尊重《日中聯合聲明》的法律義務”質詢,宣稱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不具備法律約束力”,“不會對日本地方議員赴臺活動構成限制”。據共同社3月16日援引日本政府知情人士報道,日方擔憂中國大陸武力攻臺,日本政府規劃2025年度末在九州島部署遠程導彈。該導彈為日本自産12式陸基反艦導彈的性能提升型,射程約達一千公里,能涵蓋中國沿海地區。據日媒報道,日本自衛隊3月24日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編制240人。該機構將統一指揮日本陸海空自衛隊及太空、網絡等跨領域作戰力量,行使所謂“反擊能力”決策權,並直接與駐日美軍司令部對接。日本共同社聲稱,成立“統合作戰司令部”是為“防備大規模災害和台灣突發事態”,提升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日本政府3月27日首次發佈為應對所謂“台灣有事”等情況制定的“避難計劃”,即在大約6天的時間內,將沖繩縣先島群島約12萬人轉移至九州和山口縣共32個市町,安排他們在當地避難一個月左右。日本政府近期的挑釁動作有環環相扣的政治動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日本借台灣生事為中日關係改善蒙上陰影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3203756_副本

 

3月27日下午,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答記者問。吳謙強調,台灣問題不關日本什麼事,日方也最沒有資格拿台灣説事(中國台灣網記者 陳佳慧 攝)

 

首先,模糊“一中政策”為介入台灣問題尋求“合理性”。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擁有完整的領土與主權。這是不容置疑的歷史與法理事實。1943 年中美英發表《開羅宣言》,明確規定要把日本竊取的台灣歸還中國。1945 年中美英蘇發表《波茨坦公告》,第八條規定《開羅宣言》之條款必將實施。1945年8月 15 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日方此後又在 1972 年《中日聯合聲明》中承諾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條的立場。1978 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寫明“聯合聲明所表明的各項原則應予嚴格遵守”,條約經中日兩國立法機構審議通過,連同《中日聯合聲明》一體,構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兩國關係指導文件。此次日本政府表態否定,意在借此模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律定位,從而為其介入台灣問題虛構“合法性”。

 

其次,鼓噪“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實為推進強武進程尋找理由。日本意圖通過設立統合作戰司令部,實現日美作戰指揮體系融合運行、情報共享及行動協同等戰略目標。日本統合作戰司令部的組建,是日美加速軍事一體化進程的重要標誌,也是日本突破“專守防衛”原則的關鍵一步,給日本自身軍事建設及地區安全格局帶來的風險和挑戰不容忽視。日本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為藉口,加強軍事力量建設,鞏固美日同盟關係,為其實現“國防正常化”,成為軍事大國尋求輿論支持。日前,赫格塞思首次以美國防長身份訪問日本。他盛讚日本是“印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基石”,是美國的“模範盟友”,並稱在亞洲,美國需要日本這個“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以“遏制中國”。日本操弄“以臺制華”是其迎合美國、尋求戰略支持的工具之一。

 

日本借台灣生事為中日關係改善蒙上陰影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3203818_副本

 

諷刺日美關係的漫畫(圖片來源:中國軍網)

 

第三,操弄“以臺制華”為轉移執政壓力尋找“踏腳石”。日本右翼保守勢力長期秉持反華立場,鼓噪所謂“中國威脅論”。日本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也是為了迎合其國內的右翼勢力,通過獲得他們的支持來鞏固執政地位。日本現在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國內矛盾,如經濟發展轉型、社會老齡化等問題。通過炒作台灣問題,製造外部威脅,把日本國民的注意力轉移到臺海問題上,為日本政府執政壓力尋找“踏腳石”。

 

日本政府“走鋼絲”強行介入台灣問題的做法不僅大錯特錯,而且十分危險。日本在國際承諾上出爾反爾,在外交政策上左右橫跳,將使其國際信用受到嚴重衝擊。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他人置喙。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日本在台灣問題上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罪責。日本應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以實際行動維護中日關係改善發展勢頭,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切勿玩火自焚。 (作者: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研究員 楊晶華)

臺積電變“美積電”的政治算計與真實劇本

2025-03-20

臺積電一直被視為台灣的“護臺神山”,但這座“神山”正在被美國“搬走”,將被推向更加危險的境地。連日來,美國誘迫臺積電加碼對美投産並轉移高端製程引發輿論譁然,這背後暴露出美國“以臺制華”和賴清德當局“倚外謀獨”的危險算計。

 

一、美國蠶食鯨吞臺積電只是美國“以臺制華”的起手式

 

美國對臺積電和台灣半導體産業覬覦已久,正有策略有步驟地實施“掠奪”計劃。美國蠶食鯨吞臺積電有三板斧:一是“割肉喂鷹”。從拜登以補貼為餌“巧取”,到特朗普威脅加關稅“豪奪”,美國用盡手段,誘迫臺積電斥鉅資高成本赴美國投産,不但允諾的微薄補貼落空,而且要其自掏腰包送美國高端製程産能。二是“噬骨吸髓”。美國不只要臺積電的“血肉之軀”,還要吸食其“精髓”。臺積電除外流高端技術,更是被要求交出“機密資料”,並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不斷失去企業賴以生存的“靈魂”。三是“為美接盤”。最近有報道傳出臺積電還被迫“救援”英特爾,接盤美國萎靡的本土半導體産業,“護臺神山”就這樣被一步步掏空。

 

臺積電變“美積電”的政治算計與真實劇本_fororder_捕獲1.JPG

 

美國這三板斧可謂不講武德、殺人誅心,表明其將臺積電作為美國重振高端半導體製造的“耗材”,讓台灣半導體産業淪為美國産業鏈附庸的險惡用心。對於美國而言,控制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也是其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一環。

 

二、美國“窮臺”“困臺”“毀臺”的三部曲

 

臺積電只是美國的“開胃菜”。特朗普上臺後立即給台灣開出“三大天價”:一是臺積電變“美積電”;二是防務預算應提升至接近GDP的10%;三是進一步加大對美國採購、減少貿易順差。這背後,是美國國庫空虛和“美國偉大”目標之間的矛盾。特朗普屢屢向盟友和夥伴“要資本、要技術、要産業”。“美國在臺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谷立言近期談論美對臺政策時,通篇不離“利”字,而他口中所謂“美國在台灣做的是在讓台灣變得更加強大、安全與繁榮”,其實就是嘴上説著“挺臺”,實際幹著“毀臺”的勾當。數十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獲益於穩固的兩岸産業鏈供應鏈,強行“脫鉤斷鏈”,這是利臺還是利美?大家一目了然,美方步步緊逼掏空臺積電、榨幹台灣。顯然,“窮臺、困臺、毀臺”才是美國為台灣寫好的真正劇本。

 

臺積電變“美積電”的政治算計與真實劇本_fororder_捕獲2.JPG

 

三、美國“移山”“引戰”“棄臺”的三局棋

 

美國勢必要一切以美國利益優先,這也為終將“棄臺”埋下了伏筆。“搬走”臺積電不只是出於資本帝國的貪婪,更折射出美對臺海最新的戰略判斷。美國“棄臺論”的聲音不斷升高,不僅因為美國如果繼續支持台灣與大陸對抗不符合美國坐收漁翁之利的一貫做法,更因為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美國防部負責政策事務的副部長提名人埃爾布裏奇·科爾比近日表示,台灣並非美國“生死攸關”的利益。美國《外交事務》雜誌也在近期刊登題為《台灣執念症:美國的戰略不應押注于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的評論文章。美國為謀求自身利益在世界各地攪局、製造分裂衝突、濫用武力的事實世人皆知,現在美國又想把這套辦法複製到台灣。這就是美方不斷炒作“摧毀臺積電”“資本産業逃離臺海”等輿論背後的隱藏邏輯。全球晶片製造領域巨頭臺積電正淪為政治博弈的犧牲品,最終為美國某些政客所言“實現半導體自主後棄臺”做足了鋪墊。台灣終將從“棋子”淪為“棄子”。

 

四、賴清德“割肉納貢”  攤開謀“獨”的瘋狂底牌

 

特朗普對台灣的訛詐、勒索、霸淩終會“害臺”“毀臺”,而賴清德在量台灣之物力,結美國之歡心的路上越走越遠。賴清德對此執迷不悟的表像背後,裹藏的是其“倚外謀獨”的複雜算計。

 

僅就美方獅子大張口的漫天要價,就會對台灣經濟社會秩序造成不小的影響。如果臺積電變成“美積電”,台灣依靠半導體産業所享受到的産業優勢和高附加值將不復存在,台灣經濟最大的油門瞬間失速,傳統製造業、服務業恐難支撐動能,台灣經濟面臨“熄火拋錨”的困局。同時,台灣GDP的10%約2.5萬億新台幣,相當於台灣年度總預算的九成,如全部對美軍購,賴清德當局恐怕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遑論經濟民生。此外,臺美六七百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有其結構性歷史性因素,強行抹平的“零和思維”既不符合規律,也會傷害整體貿易關係。顯然,賴清德的賣臺謀“獨”思維不得人心,必將遭受可恥的失敗!

 

臺積電變“美積電”的政治算計與真實劇本_fororder_捕獲.JPG

 

賴清德對美方真正圖謀和對臺危害心知肚明,仍與之相互唱和、有求必應,編織著美國會因此“護臺”的幻想,這表明賴清德亦另有所圖。賴清德上臺後,再度暴露了其冥頑不化的“台獨”立場。為此,賴清德全面盤算著可變賣的家底,包括臺積電等優質産業、民間財富積累、青年兵源等等,全部上貢給美國的餐桌和棋局,以此實現其“台獨”妄想。因此臺積電從台灣的核心“優質資産”,轉變為賴清德對美國表忠心的籌碼,從“護獨盾牌”變為“媚美貢品”。如能如願,“窮臺、困臺、毀臺”也是賴清德認為“可以承受之重”,“移山、引戰、棄臺”亦是他必須配合的戲碼。這正是賴清德狂言“做棋手”的真實考量,他心裏思量的沒有民眾,只有私利。(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匡宇)

展開全文

外交部:對中方有關聯合演訓 日方無權説三道四 更不得插手干涉

2025-04-03

外交部:對中方有關聯合演訓 日方無權説三道四 更不得插手干涉

 

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今天(4月3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在回答有關日方對中方有關聯合演訓發表評論的問題時,郭嘉昆表示,日方有關言行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已向日方嚴正交涉。

 

中方有關聯合演訓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警告和有力遏制,是捍衛國家主權、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當必要行動,日方無權説三道四,更不得插手干涉。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事關中日關係政治基礎和兩國間的基本信義。日本曾對台灣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對中國人民負有嚴重歷史罪責,尤應謹言慎行。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中方敦促日方深刻反省歷史,切實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原則和在台灣問題上所作鄭重承諾,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以實際行動恪守一個中國原則。

 

(總臺央視記者 趙晶)

展開全文

賴清德倡狂謀“獨” 正將台灣推向深淵

2025-03-16

賴清德近日高調叫囂,在所謂“國安高層會議”上再度宣揚兩岸“互不隸屬”的分裂謬論,妄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極力渲染“大陸威脅”,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拋出所謂“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賴清德拋出這些謬論的本質是推進“台獨”的又一重大步驟,其核心目的在於強化“台獨”立場、製造兩岸對立、拉攏外部勢力介入臺海局勢,同時意圖進一步妖魔化大陸,為未來的謀“獨”行動製造藉口。如此荒誕不經、倡狂挑釁大陸的言論,不僅暴露出其頑固的“台獨”立場,更證明其人是不折不扣的“兩岸和平破壞者”“臺海危機製造者”。

 

賴清德的這番言論,毫無疑問是迎合外部干涉勢力、押寶島內“台獨”分裂勢力,進一步推動台灣走向危險深淵的政治投機行為。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毋庸置疑,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客觀事實和基本原則,更是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然而,賴清德卻試圖以歪曲歷史、篡改事實的方式,進一步製造兩岸對立,拉升臺海緊張局勢。賴清德這一系列“台獨”言行不僅是對歷史的背叛,更是在拿台灣2300萬民眾的命運進行政治豪賭。

 

賴清德上臺以來就將個人政治野心淩駕於台灣同胞的福祉之上,頑固堅持錯誤立場,不斷鼓吹“台獨”主張。在他看來,煽動對抗、製造緊張,是獲取政治私利的捷徑。兩岸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但賴清德卻一再阻撓兩岸正常交流交往,試圖以“去中國化”政策切割台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這種倒行逆施的做法,既阻礙了台灣經濟的發展,也割裂了兩岸同胞的情感紐帶,最終受害的只能是台灣。賴清德上臺後,瘋狂打擊異己,在島內施行“綠色恐怖”。他不顧台灣同胞的安危,加緊與美國反華勢力勾連,妄圖借助外部勢力為其“台獨”分裂野心鋪路。然而,現實早已證明,美國從來不會真正為台灣利益考慮,只會將台灣當作遏制中國崛起的工具,台灣一旦失去價值,就會被無情拋棄。賴清德妄圖與外部勢力勾連,鋌而走險踐踏兩岸關係底線的做法不僅無助於台灣的發展,反而會將臺海局勢推向危險邊緣,把台灣民眾綁上戰車。他的言行也暴露了其擔心淪為美國“棄子”的恐慌。

 

賴清德大肆渲染所謂“大陸威脅”,並將大陸定性為“境外敵對勢力”,不僅是徹頭徹尾的政治謊言,更是民進黨當局慣用的障眼法。其險惡用心就是為了通過妖魔化大陸,掩蓋民進黨執政失敗的現狀。自賴清德上臺以來,台灣産業外移、民生凋敝、民怨四起,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面對島內民眾的憤怒,賴清德不是認真思考如何改善台灣的經濟發展和民生狀況,而是選擇炒作“大陸威脅論”,試圖轉移焦點,以此來掩蓋自身的無能。事實上,大陸始終願意以最大誠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和祖國和平統一。然而,賴清德卻故意歪曲大陸善意,極力製造對立,甚至不惜惡意煽動仇恨。他所謂的“因應五方面威脅”的“17項策略”,不過是將台灣推向更危險境地的騙局。台灣的真正威脅,不是大陸,而是賴清德以及民進黨當局的倒行逆施。

 

歷史證明,“台獨”沒有出路,任何妄圖分裂中國的企圖都註定失敗。賴清德頑固推行“台獨”路線,破壞兩岸和平,註定會被歷史和台灣民眾所唾棄。賴清德在大陸頒布實施《反分裂國家法》20週年紀念日的前一天,發表囂張分裂謬論,挑戰兩岸關係底線,其倒行逆施只會讓台灣陷入更深危機。他的言論和行徑已經在島內引起廣大民眾的反感和恐懼。任何逆潮流而動的人,都註定失敗!賴清德一再挑釁大陸,終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作者:北京聯合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台灣研究院教授朱松嶺)

展開全文

外交部:“台獨”挑釁一日不止 反“獨”懲戒一刻不停

2025-04-02

4月2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及,美國、歐盟、日本等就中國人民解放軍4月1日在台島周邊開展聯合演訓發表評論,並指責中方。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少數國家和組織對中方的指責罔顧事實,顛倒黑白,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外來干涉,破壞臺海和平穩定的是“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的縱容支持。

 

有關國家和組織如果真心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就應當順應國際社會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大勢,恪守對中方所作政治承諾,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鼓吹“台獨”就是分裂國家,支持“台獨”就是干涉中國內政,縱容“台獨”就是破壞臺海穩定。

 

中方開展聯合演訓是對賴清德當局倡狂謀“獨”挑釁的堅決懲戒,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蓄意破壞臺海和平的嚴正警告,是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負責任之舉,任何外部勢力無權對此説三道四。

 

“台獨”挑釁一日不止,反“獨”懲戒一刻不停,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展開全文

外交部: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不容他人置喙

2025-04-02

外交部: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 不容他人置喙

 

4月2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菲律賓有關人士的涉臺言論提問。

 

郭嘉昆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當中的核心,如何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他人置喙。郭嘉昆説,我們奉勸菲律賓有關人士,不要在台灣問題上挑釁玩火,玩火者必自焚。我們也堅決反對有關人士毫無根據地發表顛倒黑白、抹黑炒作式的言論。

 

(總臺央視記者 申楊)

展開全文

日本學者呼籲日本社會深刻反省歷史

2025-03-31

日本歷史學者、山口大學名譽教授纐纈厚29日圍繞1931年侵華日軍轟炸錦州這一歷史事件闡述觀點時説,日本社會應樹立正確的歷史認知,通過對歷史的深刻反省,推動與周邊國家建立穩定、持久的和平關係。

 

纐纈厚在東京舉行的一場演講會上説,1931年侵華日軍轟炸錦州造成大量無辜平民傷亡。文獻資料表明,日軍當時並非以軍營為目標,而是直接轟炸包括普通民居在內的城區,這嚴重違反國際準則。

 

他表示,如今日本不僅對這一事件鮮有提及,而且還習慣於將侵略責任歸咎於“關東軍的擅自行動”,但實際情況是,在軍國主義的煽動下,從“參謀本部”到一些企業和媒體,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動擴大了對外戰爭。他指出,對日本戰敗原因缺乏認識,也就難以正確面對歷史。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纐纈厚呼籲,日本應以此為契機,摒棄以軍備擴張為中心的安全觀,重申日本憲法所確立的和平原則,通過對歷史的深刻反省,推動與周邊國家建立穩定、持久的和平關係。

 

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李子越

展開全文

美汽車關稅讓“盟友”日本有多傷

2025-04-01

美國日前宣佈對進口汽車加徵25%關稅,自4月3日起執行,涉及進口乘用車和輕型卡車,以及關鍵汽車零部件等。日本將美國視作最重要盟友,被一些媒體認為在此次關稅措施中“受傷最重”,在多個層面受到嚴重衝擊。

 

首先,背刺之傷。儘管2月以來加稅預期已使日本汽車股普遍下跌,且日本經濟産業大臣武藤容治3月訪美遊説並未獲得關稅“豁免”承諾,但當加稅成為現實,日本國內輿論一片譁然。對於被所謂“盟友”背刺,日本還是缺乏心理準備,過於輕信對美關係,過於看重自己對美國的所謂貢獻。

 

對此,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汽車關稅對日本經濟影響極大”,“日本在投資和就業等方面對美國經濟作出很大貢獻,美國這樣不加區分對所有國家一律加徵汽車關稅真的合適嗎?”武藤容治表示,“儘管一再要求將日本排除在外,還是成為加稅對象,這非常遺憾”。

 

其次,經濟之痛。從宏觀經濟角度來看,汽車關稅將危及嚴重依賴出口的日本經濟。美國是日本最大出口市場,日本是除墨西哥之外對美汽車出口額最大的國家。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額超過6萬億日元(1美元約合150日元),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近三成。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社估算,美國汽車關稅導致日本汽車出口下降、日本國內汽車生産減少,最多或使日本經濟遭受13萬億日元損失。這大約相當於2024年訪日外國人消費額的1.6倍,佔日本名義國內生産總值超過2%。

 

同時,由於汽車産業關聯眾多行業,日本國內鋼鐵、流通、銷售等相關産業也將受到打擊,涉及就業人數多達558萬。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調查部主任小野亮表示,如果“汽車關稅”長期化,日本經濟將面臨空心化風險。

 

第三,産業之困。美國是日本汽車産業的最大出口市場。這不僅包括日係車企從日本國內向美國出口的汽車,由於日本車企在墨西哥、加拿大等地佈局了大量産能和供應鏈,這些工廠的對美出口都將受到影響。表面上看,墨西哥雖然排在對美汽車出口首位,但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日本汽車廠商貢獻的。因此,日本車企可謂在此次汽車關稅中受到海內外雙重打擊。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數據,2024年日本國內的汽車産量為823萬輛,其中有近137萬輛汽車出口到美國。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汽車問題專家湯進指出,如果把在墨加兩國生産的汽車計算在內,日本車企在美總銷量佔美國市場份額近四成。此外,日本車企的美國工廠在主要零部件方面也依賴進口。

 

湯進説,汽車關稅無疑將使日本汽車産業面臨價格上升、競爭力下降的難關。這不僅是對整車企業的打擊,整個供應鏈都將受到很大影響。

 

據野村證券分析師阿寧迪亞·達斯預測,汽車關稅或致馬自達陷入虧損、豐田營業利潤下降30%。

 

汽車關稅消息落地後,東京股市包括汽車部件製造商在內的運輸機械板塊連續兩個交易日大跌,對美國市場依賴度最高的馬自達下跌10%以上。股市震蕩印證了此前市場對汽車關稅預期不足。

 

作為美國親密“盟友”的日本遭此背刺會如何反擊?目前看,日本政府除了表達“非常遺憾”就是“繼續努力申請豁免”;汽車廠商為了生存也只能面對現實。

 

據日媒報道,本田已決定4月起停止美國工廠所需混合動力汽車用電池的進口、改為採購豐田在美國國內生産的電池。這一供應鏈調整將涉及40萬輛混合動力汽車。湯進指出,日係車企不分派系抱團取暖、聯手重構供應鏈將是不得已的選擇,汽車關稅不僅將動搖北美市場的供應鏈根基,停止進口也將令日係車企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

 

為保證日本國內的就業及競爭力,豐田曾承諾無論怎樣在海外增資擴産,在日本國內至少保持300萬輛産能。當日本政府無力保護自己的企業,在美國關稅威脅下,這一承諾能否堅守目前不得而知。

 

此外,全球汽車産業正面臨重大轉型,在電動化、智慧化賽道上發力遲緩、正值經營困難期的日本汽車産業該如何熬過汽車關稅嚴冬也成為關注焦點。

 

新華社東京電 記者劉春燕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