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

清明,是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時節。無數英烈在戰火紛飛中浴血奮戰,用生命捍衛國家的尊嚴。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生動寫照。

我出生於1981年。那一年,宋慶齡女士去世。家人為了緬懷她,就給我取了“慶齡”這個名字。我是台灣屏東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對大陸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雖然我在台灣長大,但內心深處總有個聲音在呼喚我去探尋祖籍之地。2023年中秋節,我到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我仔細核對從台灣帶來的族譜和蕉嶺的族譜,知道了自己是丘逢甲的後代,祖上是丘氏第十六世代到了台灣。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1_副本

2023年,本文作者(後排右二)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尋根謁祖,與家族宗親合影。(供圖:邱慶齡)

 

説起我的先輩丘逢甲,他可是中國晚清時期著名的愛國志士。丘逢甲是客家人,雖然祖籍是廣東梅州,但他出生在台灣。丘逢甲少年時就很有志向和抱負,“毅然以天下為己任”。26歲時,他赴京會試考取三甲進士,卻拒絕了朝廷授予的官職,回到台灣教書育人。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等地給日本。消息傳來,台灣人民非常憤怒,“聚哭于市,夜以繼日”。丘逢甲悲憤交加,咬破指頭,用鮮血書寫了“抗倭守土”四字血書,隨後召集紳民數千人集會,聯名向朝廷要求廢約抗戰。為了籌集抗日義軍的軍餉,他毅然變賣家産,還發動丘家的成年男子率先加入義軍。丘逢甲帶領義軍在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和日軍血戰數十場,最終義軍傷亡慘重,丘逢甲也在戰鬥中負傷,最後不得不撤回大陸,從事教育事業,並成為廣東省最有聲望的教育家之一。為了牢記復土雪恥的大志,丘逢甲在《春愁》詩中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他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台灣也!”這飽含著丘逢甲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對台灣回歸的期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參觀梅州丘逢甲故居時拍攝的照片(供圖:邱慶齡)

 

熟悉歷史的人都深深懂得,中國百年近代史也是中國人民持續反抗外侮侵略的血淚史。丘逢甲的抗爭精神猶如烈火,點燃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不僅是台灣同胞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他的事跡激勵著後來者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這種精神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傳承與發揚,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達到了高潮。

我曾聽過很多抗日戰爭中的英雄故事。他們有的是參加了大陸抗日戰爭,有的是在台灣日據時期反抗日本侵略,有的經歷過槍林彈雨,有的在後方默默支援,還有的在海外為抗戰奔走呼號。我想説,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台灣光復回歸祖國的歷程,也有力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一次,我和一位參加過大陸抗戰的老兵聊天。當他得知我來自台灣後,老人告訴我,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兩岸能夠早日統一,這樣他就安心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盼望兩岸統一的熱切渴望。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3_副本

2023年9月,本文作者參觀上海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且看鷹隼出風塵”臺胞家族抗日救亡歷史圖文展。該展覽以大量珍貴歷史圖片反映了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眾多台灣同胞誓不臣倭、團結禦侮,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和台灣同胞反殖民鬥爭的最終勝利做出巨大犧牲和重要貢獻。(供圖:邱慶齡)

 

向英烈致敬,向老兵致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捍衛而來。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了和平與尊嚴奮勇抗爭。他們的故事必將在血脈中代代相傳。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也是台灣光復80週年。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同時,我們也要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在清明時節,我閉上眼,思緒穿越時空。祖先的事跡如一幅幅生動的畫卷在腦海中徐徐展開。微風拂起歲月的塵埃,讓我聯想到無數先烈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同仇敵愾的壯麗場景,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動與自豪。這份感動,源於先輩們為民族付出的巨大犧牲。這份自豪,源於兩岸同胞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深厚情誼。

 

臺胞憶清明:我的先輩是抗日英雄_fororder_2_副本

本文作者參加兩岸交流活動的留影(供圖:邱慶齡)

 

如今,我在大陸就業、創業,成家立業,生活十分安穩。我也在大陸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為了共同的夢想而努力著。我們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互相幫助,互相支持。在這裡,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和友情,也感受到了大陸同胞的包容和溫暖。這些年,大陸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和政策,為我們在大陸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遇。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在這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清明是追宗思源的時節。我們不能忘記歷史,更不能忘記那些為國家和民族做出貢獻的英雄。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這是永遠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身在大陸還是台灣,我們的心始終相連。我相信,我們將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作者:邱慶齡)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2024-07-31

“魯學的儒,齊學的道,都來自山東,山東人支配了中國兩千多年,闊哉!”胡適的這句話道出齊魯大地文化之深邃與遼闊,經過歷史的洗滌,深刻烙印在中華民族青年的溫良恭儉讓之中。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曲阜孔廟大成殿

 

齊魯大地的文脈源遠流長,自春秋以降,鼓動著、躍動著,如藤條般遞延至近現代,在泱泱華夏做出決定命運走向的每個重要當口,始終在歷史的舞臺上頻繁出現,不曾缺席。山東省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有大約4個台灣島大小的遼闊地域,發生過太多故事,以至於一草一木皆成人文、一花一土皆有講究。

 

今年暑假我去了一趟山東,首站到達臨沂。夜幕逐漸低垂,一行人走進瑯琊古城用餐。瑯琊古城的“瑯琊”是氏族稱謂,與發生在河北的瑯琊榜是兩個概念,許多大型氏族如瑯琊王氏,代表人物為書聖王羲之;瑯琊蒙氏,代表人物為抗擊匈奴名將蒙恬等。古城裏的建築城垣嶄新、屋瓦敞亮,我認為其成功之處不在於外觀的設計,而在於對歷史事跡的豐富提煉。景區通過對固有文化的全面復盤和深挖,定性出“瑯琊五聖”(書聖‌王羲之、智聖‌諸葛亮、宗聖‌曾子、孝聖‌王祥和算聖‌劉洪)的概念,再結合新形態文旅概念的活動設計,打造出了富有文化內涵的當代古城。

 

除了景致,瑯琊古城景區主推的《國秀·瑯琊》大型展演更是重頭戲。演出結合瑯琊氏族的故事,加入雜技、飛禽鳥獸等元素,形成互動式演出,緊抓遊客的眼球。當劇幕進行到蒙恬北擊匈奴唱響“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時,我能感受到同場觀眾澎湃的熱血正在熊熊燃燒。瑯琊古城在晚間八點會上演一場水花互動秀,結束後開啟潑水狂歡的蹦迪派對,讓不同年齡段的遊客都能感受相應的樂趣。從中可以看出山東人民齊心合力,攜手壯大臨沂文化精神內核的那股認真勁兒和拼搏勁兒。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瑯琊古城《國秀·瑯琊》互動劇演出

 

揮別臨沂,走向曲阜。孔子降生在尼山,他一生對教育理念的追求,對君子品格的崇尚,讓尼山成為仰慕儒學之道者的聖境,眾多聞道者從海內外奔赴而來探究禮樂之源。尼山上修築有一座大型學宮“尼山聖境”,將儒家五德(仁義禮智信)的每一種德行單獨打造出一個展廳。自小耳熟能詳的儒家典故被刻畫成一座座雕塑,屹立在遠道而來研學的孩子眼前。這些飽含著民族智慧的典故熏陶著一棵棵民族幼苗,讓他們長成正直誠信的謙謙君子。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尼山聖境72弟子回廊

 

《‌孟子·萬章下》寫道:“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其中“金聲玉振”是孟子讚揚孔子思想的溢美之詞,後也被演繹成一齣大型舞臺劇,是尼山聖境的必看劇目。一小時的演出時間,通過詩、樂、舞探索孔子內心世界和給世人遺留的人文瑰寶,“禮樂射藝書術”六藝在演員的肢體間,穿越時空呈現在觀眾眼前,與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人格塑造産生深刻且巨大的共鳴。

 

除了尼山,曲阜跟孔子有關的地方太多太多,孔廟、孔府、孔林,每一寸土地、每一道墻垣、每一縷思想,好似都在儒學的影響下變得風雅起來。站在祭孔的碑文陣中間,周邊慕名而來的遊客如織,我忽的想起初中階段看過的電影《孔子》,想到孔子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到底留給我們的是什麼?我認為是人格塑造,一種君子人格的塑造。在坦蕩蕩與長慼慼間,在和而不同與同而不和間,內生出人格的“仁義禮智信”,造就外顯人格的溫良恭儉讓。説白了,做君子而不做小人的信念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心底長存,鐵骨錚錚而清高如許!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得泰山景區各入口暫時封閉。我們一行在泰安住了兩晚也沒等到雨後的天晴,只能到訪古時帝王登臨泰山的起點——岱廟,透過帝王將相們對泰山的歌頌聊以慰籍。站在正陽門下方,向上仰望泰山之淵博,我的思緒順著視線,透過門洞與泰頂相交。“登泰山而小天下”如雷貫耳,“泰山”的字面意涵在文人眼裏或有兩層含義:一是高山仰止,仰之臨、巔之止。泰山不僅是皇權和神權相通的象徵,也為華夏大地上歷經動亂苦難的農民、書院翰林間叩問人性的士子,提供了一個文化標的物。二是重若九天,人生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個場域標的成為民族血性的砝碼,用來衡量“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慷慨大義。也只有有著五千年曆史的中華民族方能有這般深邃悠遠的“泰”之內核,這道內核自轉且公轉,用民族智慧滋養著整個國家、歷史每個階段,每一個中國人。

臺青:齊魯大地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

 

古時帝王登臨泰山的起點岱廟

 

伴水而生的湖海居地,是衡量生態人居的最高讚揚。結束行程前,我們一行人遇上了一個超越湖海伴生、靈泉噴涌的城市——山東省會濟南。我從未見過一個城市如這般完美地同水融合,盪漾在流動的泉眼上,流淌在清澈小河中。城市的中心是大明湖。來之前,這座湖泊于我承載著太多的嚮往。台灣高中課本上“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與大陸課本上“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兩種詮釋都是讚頌大明湖畔的地靈人傑。讀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時,欽佩鐵鉉不畏強權、盡忠職守,帶著地方駐軍對抗燕王朱棣的朵顏三衛。遠眺大明湖畔鐵公祠,喟然慨嘆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道義與認同的堅持之路。我想這就是中華民族骨子裏仁義、盡忠的血性表現。還有那些年風靡兩岸的電視劇《還珠格格》,大明湖畔夏雨荷是多少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對愛情的嚮往,“蒲草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對真摯情愛最刻骨的等待在瓊瑤筆下鋪展開來,兩岸的青春男女莫不視其為愛情的圭臬。都説兩岸是一家人,文學愛好與情感認同如此相近,相近得不分你我,相近在同一道感情線。

 

走訪山東沒幾日,但齊魯大地生生不息的文脈深深吸引著我,也深深吸引著太多島內如我一般的臺青,前來叩首聞道,前來親眼印證歷史和語文課本裏斐然的文字,前來求證心底的信仰和感情,讓眼球中定格的畫面化作親歷的深刻感悟,讓文脈裏的風雅堅定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驕傲。(作者並供圖:謝建鋐)

展開全文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2025-01-27

近期,2025年大陸電影在台灣地區上映名單揭曉。曾在大陸熱映的《長安三萬里》等佳作獲許在台灣地區院線上映,雖然入島時間因為民進黨當局配額限制晚了一些,但“好飯不怕晚”,相信《長安三萬里》這類製作精良、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片獲得台灣民眾的青睞。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影視劇入島頗受好評,從古裝劇《甄嬛傳》《瑯琊榜》,再到2024年大火的現代都市劇《繁花》《玫瑰的故事》,爆款不斷,收視長虹,大陸影視劇已成為兩岸民眾互動交流的熱點話題。而通過抖音、小紅書等軟體,兩岸民眾尤其是青年群體更實現了“同頻共振”,樂於在網絡中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喜怒哀樂,讓兩岸由交流走向交融。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1月23日,《甄嬛傳》在台灣再度開播。(圖片來源:中國台灣網)

 

但令人遺憾的是,兩岸民眾互動交流交融的榮景卻令民進黨當局極為恐懼,擔心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打破了其刻意設置的“信息繭房”,會破除民進黨當局長期塑造的大陸負面刻板印象,甚至讓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教育破功,所以採取各種手段強力遏阻,千方百計為兩岸交流“築墻、設障、斷路”,竭盡全力大搞“文化台獨”:對大受島內民眾歡迎的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進行封殺,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把它們趕出台灣;對正面宣傳大陸的台灣網紅傾力打壓。民進黨當局一面發動網軍側翼對赴大陸祭祖交流的馬英九團隊誣衊抹黑、對赴台灣交流的大陸師生團攻擊挑釁,一面全力推動“洗滌人心”工程,從日常語言和社會文化入手,把閩南語改為“臺語”,花費鉅資打造《零日攻擊》等一系列推動“文化台獨”的行徑。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民進黨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的舉措毒害深遠,我們絕不能輕忽。根據島內民調顯示,從李登輝、陳水扁到蔡英文、賴清德,“台獨”勢力長期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已對台灣民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身份認同産生嚴重負面影響,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度已呈現出顯著衰減態勢,青年群體尤甚。推動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文化交流更為迫切,海內外全體中國人都應積極參與、貢獻力量。

 

中華傳統文化在島內綿延許久,存量足夠大、積澱足夠深,已經融進台灣民眾血脈,不可能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操作而輕易斷裂消失。大陸自身的發展勢頭足夠快,文化影響力已經滲入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及其跟隨者的“築墻、設障、斷路”而減退。兩岸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內驅動力足強、渠道路徑足夠多,也不會因為民進黨當局的阻撓遏制而中斷。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兩岸文化交流將逆風上揚、克難前行。

 

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

 

展望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前景廣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寶島台灣光復80週年、孫中山先生逝世100週年,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100週年,兩岸各界將圍繞這一系列重大事件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共同弘揚“振興中華”精神。最近大陸恢復了上海、福建居民赴臺團隊遊,為兩岸人員往來交流提供了更為有利條件。衷心期待2025年兩岸文化交流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作者: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謝楠)

展開全文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2024-12-12

“兩岸産業面對新情勢,應採取新思維,展開更大格局、更高層次、更寬領域的融合合作發展。” 12月9日至10日在福建廈門成功舉辦的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上,兩岸企業家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這樣強調。

 

今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以“打造兩岸新時代産業鏈 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為主題。當前,世界政治經濟、兩岸形勢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兩岸企業家們針對新時代的新特點進行了交流研討,廣泛認為應該在新形勢下採取新的措施,加強兩岸經貿合作。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劉兆玄認為,兩岸面臨美國關稅戰與科技壁壘等震蕩,兩岸産業應採用新合作思維因應嚴峻經濟環境挑戰。他還提出了包括擴大兩岸供應鏈融合發展,協助臺商參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推動數字經濟融合,順應臺商策略轉變,以及參與區域經濟發展攜手進軍海外等建議。

 

“兩岸關係越緊張,越要加固兩岸經貿合作。”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表示,經貿合作是兩岸關係與臺海和平的“壓艙石”。雖然兩岸企業互有競爭,但互補和合作空間更大。

 

台灣《工商時報》報道指出,2024年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登場,正值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受地緣政治不穩定影響之際。希望通過這次會議進一步促進兩岸企業交流,探索兩岸經濟産業合作的新模式。

 

在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開幕式上,峰會大陸方面理事長郭金龍對大陸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進行了分析。郭金龍指出,今年以來,大陸推出一系列存量增量政策。今年前9個月,兩岸貿易額達2124.4億美元,同比增長9%;大陸新設臺商投資企業5725家,同比增長5.6%。他認為,這充分表明歷經數十載的深入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有基礎、有活力、有韌勁、有保障。

 

新時代帶來了新機遇。著眼未來,兩岸企業如何積極謀劃新的産業佈局,探索新的合作契機,協同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共同應對國際貿易挑戰,成為與會嘉賓們熱議的話題。

 

“面對祖國大陸經濟發展的新格局,兩岸企業家如何攜手深化合作、共謀發展,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吳家瑩説。海南穎奕生物科技集團總裁淩楷鈞表示,在現在全球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兩岸的産業共同融合發展,帶來了背靠大陸的一個廣闊市場,一個全面的發展機遇。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平臺執行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唐永紅指出,大陸經濟發展處於轉型時期,以生産要素投入層面為例,當前正在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化發展方面調整,其中包括技術、産業的升級等。而集約化發展方面,大陸又提供了很多政策支持。所以,對於台資企業來説,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新時代  新機遇  新期待

 

 12月10日拍攝的2024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閉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王承昊 攝

 

參與峰會年會的台灣企業家代表紛紛表示,對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充滿期待,對投資大陸發展充滿信心。吳家瑩説:“我對大陸市場更有信心,因為大陸有強大的産業鏈,再加上大陸每一年的政策對我們臺商的扶持,大家有目共睹,讓我更有信心在大陸發展。”

 

在峰會年會開幕式上,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宋濤在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的賀信中指出: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為兩岸交流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機遇。中國式現代化為兩岸經濟合作帶來了強勁動力和有利條件,展望兩岸融合發展,前景光明。希望兩岸企業家認清大勢,秉持大義,堅定紮根大陸發展的信心,攜手努力,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作者:常濱)

展開全文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2024-04-12

4月10日,正值春潮帶雨、繁花似錦好時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堅定”,進一步表明瞭大陸堅定不移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的意志,向台灣同胞發出了“共謀復興、共創未來”的強大感召。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指明,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始終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命運所繫。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大家清楚地看到,要和平不要衝突、要交流不要隔絕、要協商合作不要零和對抗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大陸一以貫之、知行合一,是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堅定守護者。此次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正是對兩岸主流共識的同頻共振,亦是對兩岸同胞共謀祖國統一的積極感召。

 

回望民族復興歷史車輪,凝結著兩岸同胞的奮鬥汗水,在大陸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台灣同胞不會缺席。台灣同胞要積極看待和融入大陸發展,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和兩岸共同市場,和大陸同胞一起共同推動兩岸和平、祖國統一,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和美好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向台灣同胞發出了號召,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當前,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是臺海陷入緊張動蕩的根源,也是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的亂源。兩岸人民期盼從小家到大家都和平安寧,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的關鍵在於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4月6日,馬英九在西安國家版本館觀看明內府寫本《永樂大典》。(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古語雲:“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兩岸同胞一路走來,始終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守望相助。

 

會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我們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這是號召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同胞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尺度考量兩岸的關係和自身的責任,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向好發展。

 

馬英九先生此行身體力行地向島內傳播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認同,傳遞大陸對臺善意。島內社會普遍對馬英九先生此行給予高度肯定,期望馬英九先生此行能帶動台灣各界有識之士進一步投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謀祖國統一大業。(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匡宇)

展開全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劉德華唱得沒有錯!

2024-11-05

近日,劉德華在台北小巨蛋舉行演唱會,高唱經典歌曲《中國人》,現場氣氛瞬間達到高潮。這一幕,直接讓民進黨當局“玻璃心碎了一地……”民進黨民意代表王定宇、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連日攻擊劉德華,稱劉德華是“媚共”、是在“統戰”等等。

 

不過,綠營政客這種無理取鬧的舉動持續遭到島內輿論痛批。演唱會現場一位姓涂的觀眾對媒體説:“劉德華唱《中國人》時,後面的舞臺出現了一條中國龍,配上劉德華完美的歌聲真的讓人非常地感動。身為中國人、龍的傳人,我感到非常驕傲!”不少民眾批評民進黨“很誇張” “拜託不懂不要亂帶風向,一直以來他都會唱,這只是他所有作品中經典的一首好嗎?”“我只是想看偶像唱歌表演而已,你們也太政治化了吧” “綠營又秀下限,自曝其短!” 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綠營的意識形態在作祟。就連台灣陸委會主委邱垂正日前都打臉王定宇稱,劉德華沒有傷害台灣的言論。

 

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劉德華唱得沒有錯!

 

劉德華演唱會現場照片(圖片來源:看臺海)

 

台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政黨輪替多次,民進黨已有執政經驗,但格局卻越做越小”。文章稱,民進黨永遠活在自滿中。兩岸關係不得解,缺水缺電缺能源,只拿芝麻蒜皮小事來治臺,“既無法為台灣興利,最終也將損及民眾權益”。香港中評社連發兩篇社評指出,民進黨現在已將“抗中保臺”這張牌打到極致,未來是否連藝人要在台灣舉辦演唱會,都必須要先表態“挺臺抗中”?這樣演變的話,民進黨還能自豪地大聲説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從台灣社會輿論普遍大反彈的現象來看,確實一般民眾無法接受綠營這種無限上綱的抹紅操作,一定程度似乎也代表民眾對綠營基本教義的反感。

 

一些島內網友還指出了一個讓綠營政客尷尬的事實:歌曲《中國人》的詞曲作者和編曲均為台灣人。這首歌是為慶祝香港回歸特意創作的,承載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台灣歌手周傑倫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從剛出道到現在堅持的精神就是不要崇洋媚外,要堅持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要説中文,要寫和自己國家有關的音樂,這是值得自豪的一種民族意識和心態。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兩岸媒體人峰會上,兩岸媒體人談得最多也最動情的,就是“我們不分彼此”“兩岸一家親”“都是自己人”。新黨副主席李勝峰在受訪時表示,文化、歷史、血緣是化解兩岸分歧的重要力量,兩岸血緣血脈不可斷,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歷史不能被扭曲、掏空,兩岸文化必須對接、延續。“沒有中國歷史作為內容的台灣史是虛幻、虛假、虛空的。”李勝峰痛心疾首地説,民進黨處心積慮推行“文化台獨”,非常荒謬,這是在“亡台灣史”。

 

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劉德華唱得沒有錯!

 

“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劉德華的音樂不僅帶給人們無數感動和回憶,更激發了人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和認同。演唱會上的大合唱更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它傳達的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心聲: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都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根脈、共同的情感共鳴永遠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哪怕人為阻隔也從未改變。(作者:常濱 )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