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臺青:越劇藝術打開我的戲曲新視野

我是來自台灣的林熙。前些日子,我有幸隨台灣青年交流團一同拜訪了溫州市越劇院。在越劇院的展館裏,一張張歷史照片默默訴説著溫州越劇的輝煌歷史。那些熟悉的名字,如鄭曼莉等戲曲名家,閃耀在展墻之上,講述著他們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如今,溫州市越劇院復排了許多傳統經典劇目,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讓古老的故事在新的舞臺上煥發著勃勃生機。

 

越劇這一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璀璨的奇葩,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溫州市越劇團始建於1951年,是中國越劇界頗有影響的浙江省一級劇團。在與溫州市越劇院院長黃燕舞、副院長鄭文東的深入交流中我了解到,兩岸戲曲文化一脈相承,但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新時代,傳統藝術如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成為所有戲曲人共同思考的命題。

 

臺青:越劇藝術打開我的戲曲新視野_fororder_3_副本

 

台灣青年交流團部分成員在南戲藝術空間與黃燕舞院長及青年越劇演員合影(供圖:林熙)

 

在溫州市越劇團,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活力。溫州市越劇院正以它深厚的底蘊和不斷創新的精神,讓這朵戲曲之花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得更加絢爛。這裡的藝術家們不僅傳承經典,更在創新中尋找突破。他們以現代視角解讀傳統,通過內容改編和表演方式的革新,讓觀眾能夠更輕鬆地走進越劇的世界,感受戲劇裏的美。

 

我們台灣青年交流團一行有幸觀看了一場溫州越劇院的現場演出。演出場所位於靜謐而古老的九山書會。九山書會是一處充滿歲月溫情的文化聖地,自南宋以來便是溫州南戲創作與演繹的搖籃,如今又化作傳承越劇精魂的靈秀園地。現在的九山書會不僅重現了南宋的生活風貌,更以“戲曲+”的創新形式,將傳統藝術與創意集市、沙龍、露營等現代年輕元素巧妙融合,使古老的南戲在青春的律動中重新煥發生機。聽説最近《鳳冠》《新龍門》《封神》等新編排的劇目在年青人中掀起了一股越劇觀劇熱潮。我們在九山書會南戲藝術空間欣賞的是《鳳冠》。據説每週兩場的《鳳冠》演出總是人潮涌動、座無虛席,觀眾們早早就爭先恐後地搶票。沉浸式越劇《鳳冠》是九山書會特別定制的駐場演出,由溫州市越劇院的名家和新秀駐場演出。

 

臺青:越劇藝術打開我的戲曲新視野_fororder_圖1_副本

 

本文作者拍攝的九山書會大舞臺, 這裡常常有面向公眾的免費演出((供圖:林熙))

 

《鳳冠》講述的是周仁獻嫂的故事,通過主人公周仁一生的起落變化,向社會傳遞真善美的正能量。第一次踏入南戲藝術空間,我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絲期待。原以為越劇會如同那遙遠的台灣歌仔戲那般循規蹈矩,卻沒料到這裡的演出不斷給我帶來驚喜。

 

南戲藝術空間的演出舞臺小而精緻,觀眾席非常少,大概只有40個位置。觀眾席周圍則是通過360度環繞式的設計佈局,將演出的場景與觀眾席位進行融合。演員通過沉浸式演出,與觀眾近距離互動,使得觀眾能夠最大程度地走進劇情,感受南戲的魅力。我個人覺得,這種演出形式真的能讓觀眾仿佛置身於故事之中,體驗到傳統戲曲的現代表達與戲曲之美。比如,在《鳳冠》劇目的序幕,一群飾演錦衣衛的演員從二樓緩緩走向一樓,與等待已久的觀眾親切互動,合影留念,將那份溫情悄然融入空氣;劇情一開始結婚的場面則製造了向觀眾發喜糖的橋段,體驗感非常好。

 

為了適應當代年輕觀眾的觀劇習慣,整部劇的劇情進行了精簡和提煉,故事節奏更加明快,矛盾衝突更加激烈,更能引人入勝。這部劇通過倒敘的手法,用跌宕起伏的故事讓周仁的一生在短短幾小時內展開。劇中體現的忠義與向善主題貫穿始終,深深打動了我們一行觀眾的心。在演出中,越劇的經典唱腔與精湛表演技藝,通過劇中的人物情感、忠誠與犧牲等主題,喚起觀眾對家國情懷的共鳴。

 

臺青:越劇藝術打開我的戲曲新視野_fororder_2_副本

 

越劇《鳳冠》裏飾演錦衣衛的演員(供圖:林熙)

 

和劇情相配合,南戲藝術空間採用了現代化的舞臺設計和技術手段,如燈光、音效、多媒體等元素的集中運用,營造出獨特的藝術氛圍和視聽效果,使得演員角色的情感和內心世界都呈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看完《鳳冠》整場演出後,我感覺這不僅是一場戲劇演出,更是對越劇藝術深厚底蘊的傳承與再現,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情感盛宴。溫州文旅部門把非遺傳承的每一場越劇演出成功地打造成了溫州這座城市沉浸式文旅體驗的一部分,成為了一道別具風情的文化景觀。

 

臺青:越劇藝術打開我的戲曲新視野_fororder_4_副本

 

本文作者與《鳳冠》劇目裏的越劇演員金智萱合照(供圖:林熙)

 

越劇的韻味,是婉轉的,是含蓄的,是流淌在江南煙雨中的詩意。越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它所承載的不僅是歷史的回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體現。今天,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文化舞臺上回望越劇的歷史,我們不僅要珍視這份來自過去的珍貴遺産,更應理解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意義。這份遺産不僅通過具象的演出教會我們如何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文化的根基,更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審視自己內心的真善美。今天的越劇藝術表演推陳出新,仍能觸動人心,喚起我們對歷史、對家國情懷、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我想這種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正是我們所處的當代社會所亟需的吧!(作者:林熙)

臺胞憶清明:台北大稻埕的抗日迴響

2025-04-07

我是一名常年往返于兩岸的台灣青年。每當我回到台灣,總是喜歡抽空到台北的大稻埕走一走。大稻埕作為台北早期城市聚落髮展的重要商貿區,以南北雜貨、茶葉貿易為主。日據時期的大稻埕是台灣新文化運動的啟蒙地,這裡也是現階段回望日本殖民台灣史的重要歷史文化街區。另外,大稻埕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台北日常市井生活的濃濃煙火氣。

 

迪化街,舊稱“永樂町通”,是大稻埕的核心街區。作為當地民眾信仰中心的台北霞海城隍廟矗立於此,已有近170年的歷史。霞海城隍爺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鄉五鄉莊居民的鎮守之神,後被移至大稻埕。大稻埕地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融合了多元歷史脈絡與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建築遺址,例如一些傳統的閩南街屋,融合了西洋元素、南洋文化的裝飾特點,建築外觀以獨特的紅磚墻壘砌,精巧的三進式建築結構,即店面、天井、倉庫與居家生活空間展現出濃厚的復古氛圍。這些日本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老建築見證著大稻埕的發展與變遷。當我漫步于老街中,仿佛還能聽見昔日商賈的喧囂和抗日誌士的低語。

 

臺胞憶清明:台北大稻埕的抗日迴響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7193924_副本

 

本文作者繪製的台北大稻埕老街插畫

 

位於大稻埕老街精華地段的戲院是永樂座,它是日據時期最負盛名的戲院。當時,這裡除了上演傳統的戲曲以外,也是演出現代話劇的舞臺。永樂座更是抗日英雄、社會運動領袖蔣渭水、林獻堂等人推進台灣文化革新和社會改革運動的所在地,也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發跡之地。

 

蔣渭水是台灣宜蘭人,是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者,被視為日據時期重要的反殖民運動領袖之一。1921年,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多次參加反對日本統治的請願運動。日本統治者數次將他逮捕入獄。蔣渭水在獄中奮筆疾書,撰寫了《入獄日記》《入獄感想》《獄中隨筆》《五個年中的我》等文學作品。這些文字極具寫實性,如同一面鏡子,揭露了日本殖民統治下的社會現實,映照出民眾的苦難與抗爭,鼓舞著無數台灣人民投身於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蔣渭水為團結力量反對日本統治,喊出了“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贏得了百姓的極大認同。1929年,由當地頭領莫那魯道掀起的反抗運動“霧社事件”震撼了全台灣。日本派兵嚴厲鎮壓,殺害了許多台灣民眾。蔣渭水號召百姓奮起抵抗,但最終失敗。

 

出身於台灣“第一家族”——霧峰林家的林獻堂,原籍福建尤溪,一生不説日語、不穿木屐,堅持中華民族傳統生活方式。台灣台中的霧峰林家于1746年從福建漳州渡海到台灣定居,後人英傑輩出,有清朝台灣抗法名將林朝棟,還有在民國初期拋家棄産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的閩南軍司令林祖密等。曾經熱播的大陸電視劇《滄海百年》講述的便是霧峰林家的傳奇歷史。台灣日據時期的著名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也是林家後人。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勇氣與充滿使命感的民族運動先驅,領導台灣民眾開展過轟轟烈烈的非武裝抗日運動,在台灣社會有比較大的影響。

 

臺胞憶清明:台北大稻埕的抗日迴響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7193915_副本

 

本文作者繪製的大稻埕街區商賈雲集景象的插畫

 

我漫步在大稻埕老城區,行走在街邊林立的老建築群中,憶起那段悲痛的歷史,仿佛下一秒就能穿越百年的時光長廊,觸摸到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傷痕。日本殖民政府為鞏固統治,對台灣社會進行全面改造。然而,面對殖民者的壓迫,台灣人民並未屈服,涌現出了許多抗擊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他們的英勇事跡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整個抗戰史。

 

今年正值台灣光復80週年。在清明時節,我們回首那段烽火歲月,站在這片曾經的戰場上,緬懷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犧牲的英魂,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與敬意。我們要銘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自由。我們要以史為鑒,繼承先烈遺志,弘揚抗戰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榮景努力拼搏!(作者:謝雅卉)

展開全文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2025-04-09

 

據史料記載,溱潼會船原名清明會,其歷史起源傳説眾多。相傳一位明朝大將在溱潼鎮抗擊倭寇,百姓紛紛撐船助戰,手中的竹篙,既是撐船的工具,又是鬥爭的武器。此後每年清明時節,附近水鄉的村民們都撐船來到溱湖,悼念葬于孤墳的英烈。這一習俗相傳至今,演變成了盛大的清明會船節。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泰州姜堰博物館館長 陳煒:在明代末期的時候,倭寇對我們這個地區的襲擾非常嚴重,在本地,比如俞垛的神潼關,就有一個當地的將領叫侯必大,團練鄉兵抗擊倭寇,留下了很多英雄故事。當地的老百姓用會船這種形式,在清明的第二天祭祀這些犧牲的英靈。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每年的會船節上,貢船、花船、篙船、劃子船四種船型依次亮相,祭奠英烈的貢品展示,特色的民俗表演,都在貢船和花船上進行。而篙船和劃子船,則分別由男性和女性駕駛,在亮相表演後,還要進行激烈的競技比賽。40條篙船、20條劃船猶如蛟龍出海,在湖面上展開激烈角逐。篙船的比賽最為激烈,船員們聽鑼揚篙、靠船下篙,篙聲、濤聲、吶喊聲匯成磅薄的氣場,點燃了全場觀眾的激情。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和劃龍舟相比,篙船的船身更寬,而使用竹竿輕點撐水的前進方式,比用槳劃船需要更巧地發力。這種與眾不同的競技民俗,在溱潼地區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每年參加活動的當地居民數以萬計,觀看的人達到十萬以上,由於像春節一樣熱鬧,它也被譽為“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2008年,“溱潼會船”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泰州姜堰博物館館長 陳煒:每個鎮,每個村,到了這個季節的時候,幾乎是把手上的活都放下來,在外打工的一些人,到這個節點就要回來撐會船,已經是一個流淌在老百姓血脈當中的文化基因了。

 

“視覺盛宴”到溱湖 打卡“世界最大的水上廟會”

 

如今,溱潼會船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當地人把會船越辦越震撼。時間跨度從原先的幾天會船變成了一個多月,從過去的單項會船變成了“視覺文化盛宴”,將文化、賽事、經貿融為一體,全景式展現多姿多彩的水鄉風情,成為集中展示民間文化的最佳場所。

 

(總臺央視記者 卞曉妍 景明 楊偉東 羅飛)

展開全文

從信俗共緬到血脈尋根 臺胞跨海“登陸”迎高峰

2025-04-07

中新社福州4月5日電 (記者 龍敏)短短一週內,福建迎來臺胞參與媽祖文化活動與返鄉祭祖的高峰。眾多臺胞跨越海峽,于媽祖信俗傳承裏深化兩岸文化認同,在慎終追遠中感受血脈親情。

 

作為兩岸共同信仰的“海上女神”,媽祖文化早已成為聯結同胞情感的精神紐帶。在台灣,媽祖宮廟達三千多座,信眾佔台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

 

每年媽祖誕辰日前後,台灣媽祖信眾都會跨越海峽,恭送分靈媽祖回到湄洲島謁祖進香。3月29日,正值農曆三月初一,“天下媽祖回娘家”啟動儀式在莆田市湄洲媽祖祖廟天后廣場舉行,全球一百多家媽祖文化團體代表、上萬名媽祖信眾赴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持續掀起“天下媽祖回娘家”熱潮。

 

啟動儀式當天,來自台灣8個縣市的26個宮廟代表跨海而來。臺胞們或手捧分靈媽祖,或參與民俗展示。

 

“數百年前,一尊尊媽祖從湄洲祖廟分靈渡海,在台灣落地生根。”湄洲媽祖祖廟名譽董事長、高雄獅甲慈明宮主委黃土城説,“我們始終銘記,媽祖的根在湄洲,我們的‘家’在湄洲。”

 

黃土城説,海內外數百家宮廟齊聚湄洲,正是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的感召,更是中華兒女對文化根脈的深情守望。“天下媽祖回娘家,回的是共同的精神原鄉,守的是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團圓’之願”,願每一次“回娘家”的腳步都讓兩岸同胞的心貼得更近。

 

清明期間,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兩岸同胞共有的習俗。連日來,福建各口岸迎來臺胞返鄉祭祖潮。據福建海事局預計,清明節期間,兩岸“小三通”客運航線預計發送航班102班次,發送旅客達1.58萬人次,同比增長48.9%。

 

不少臺胞攜家帶口回到福建,尋根謁祖,感受大陸發展。臺胞林先生説,清明節是兩岸祭奠祖先、追思親人的傳統節日,無論如何都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先。臺胞陳一惠説,帶孩子回福建掃墓、祭拜祖先,讓小孩記住自己的根在哪。

 

“這一天,等了好久。”當“90後”台灣青年周薇華抵達輾轉尋得的故鄉泉州市安溪縣,她不禁如是感嘆。這一天,距離她這一支的開臺先祖“周廷部”跨越海峽、紮根台灣,已隔逾百年。

 

“感覺很特別,通過翻閱族譜、文獻找了這麼久,今天終於來到了故鄉。”第一次回到家鄉,看到漫山遍野的茶樹,周薇華頗有感觸。她拿著手機一路拍攝,記錄下每一處新鮮的場景,留住每一個難忘的瞬間。

 

閩臺兩地民眾同根同源,同譜同牒。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負責人蘇美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清明節臺胞赴閩返鄉祭祖與參與媽祖文化活動,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文化相通的生動體現。未來,兩岸文化交流將不斷深化,兩岸同胞的情誼也將更加深厚。(完)

展開全文

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鹽亭舉

2025-03-18

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鹽亭舉

 

3月9日上午,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開幕式在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舉行。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台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海峽交流基金會原董事長林中森,綿陽市政協主席李亞蓮分別致辭。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曉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李英、台灣中華婦女黨主席涂明慧等出席。中共綿陽市委常委李南希主持開幕式。兩岸專家學者、青年學生、文化藝術界人士、經貿界人士及海外僑胞代表等近400名嘉賓齊聚嫘祖故里,共同緬懷華夏之母嫘祖,共話海峽兩岸同胞骨肉親情。

 

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鹽亭舉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致辭

 

張志軍致辭表示,嫘祖文化所代表的勤勞、仁愛、包容、創新和奉獻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産。舉辦兩岸嫘祖文化系列交流活動,對增進兩岸同胞情誼、深化川臺人文經貿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我們將繼續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平臺,促進兩岸交流互鑒,攜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他指出,“台獨”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勢力勾連挑釁,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禍源。希望廣大台灣同胞同我們一道,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積極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注入新動力,為實現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作出新貢獻。

 

他説,四川是台灣同胞了解祖國西部、共享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臺工作,紮實落實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各項政策,打造包括嫘祖文化在內的系列交流品牌,不斷豐富完善川臺人文交流的形式和內容;搭建川臺産業合作平臺,優化臺商投資環境,深化川臺融合發展;積極出臺政策措施,為台灣青年來四川追夢、築夢、圓夢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歡迎廣大台灣同胞、台灣青年來大陸、來四川走走看看,讓兩岸同胞交流交往、走近走親,讓兩岸更多年輕人互學互鑒,共同成長。

 

第九屆海峽兩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動在四川鹽亭舉

 

台灣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海峽交流基金會原董事長林中森致辭

 

林中森在致辭中表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華夏文明的奠基人。鹽亭開啟了中華民族拜謁人文母祖的先河,通過多年接續傳承和弘揚嫘祖文化,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尋根拜祖聖地。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文化同根,歷史同源,血脈相連,語文相通,地緣相近,習俗相似。“九二共識”是兩岸和平融合發展的基石,殷盼兩岸炎黃子孫心靈契合,秉持民族大義,堅持“九二共識”,促進兩岸和平融合發展,加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締造現代中華盛世福境,造福兩岸同胞,共享民族榮光。

 

李亞蓮在致辭中説,嫘祖故里所在的綿陽是一座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科技與文明相互交融、活力與發展相得益彰的城市,誠摯邀請兩岸同胞到綿陽、鹽亭觀光旅遊、投資興業。期待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以文化交流為橋梁,攜手打造兩岸交流合作的成功典範。

 

“華夏文明,悠悠長河。嫘祖文化,萬世傳説。今天,我們跨越五湖四海踏浪而來,相約在四川鹽亭,尋脈絲綢之源,追憶人文始祖……今天,我們以兩岸青年的名義,擔負使命並肩出發……”40名兩岸青年學生在開幕式上集體致獻詞,展現了兩岸新生代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責任擔當。開幕式上,台灣歌手張惠春傾情獻唱歌曲《中華母親》,以動人的歌聲表達對嫘祖母親的敬仰、對中華母親的深情祝福。

 

開幕式當天,兩岸嘉賓共同參加了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四川嫘祖文化促進會主辦的2025(乙巳)年華夏母親嫘祖故里拜謁儀式。現場鼓號齊鳴,兩岸嘉賓敬獻花籃、凈手上香,共拜人文始祖,共同祈福中華,共同傳承“愛、美、和、善”的嫘祖文化。

 

當日,在台灣彰化縣正宇書院同步舉行了嫘祖拜謁儀式,兩岸連線共同拜謁華夏母親嫘祖,共同表達炎黃子孫對嫘祖“福澤華夏、衣被蒼生”的敬仰之情。

 

據了解,本屆活動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民革四川省委會、四川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綿陽市人民政府、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主辦,綿陽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民革綿陽市委會、綿陽市歸國華僑僑眷聯合會、鹽亭縣人民政府承辦。活動期間還舉辦了“兩岸一家親 青年心連心”兩岸青年嫘祖文化研學活動、2025“四季看川”台灣自媒體人天府遊記走進鹽亭活動、海峽兩岸(鹽亭)經貿交流合作懇談會、“家國情·嫘祖頌”2025年海峽兩岸群眾文藝匯演等活動。(四川省臺辦供稿)

展開全文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2025-03-17

江蘇連雲港東海縣以水晶産品遠近聞名,現在當地又在人們指尖上找到了一個大生意。這裡每年生産的指甲裝飾品——“穿戴甲”銷售額突破80億元,銷售到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來看記者的調研↓↓↓

 

指尖上做出大生意

 

高端穿戴甲暢銷海外

 

淩晨四五點,東海的跨境直播基地燈火通明。直播間24小時不停播,主播們用流利的英語向海外粉絲介紹著東海的穿戴甲,助手們在一旁忙著分揀、打包,成堆的快遞箱在直播間外堆積如山,等待發往世界各地。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市東海縣跨境電商從業者 張蕾蕾:我們之前做一些引流的低價款式,但是隨著低價市場逐漸飽和,我們現在開始走高端市場。客戶滿足了基本的美甲需求之後,就會想追求更高品質的産品。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張蕾蕾所在的電商公司主攻北美市場,她告訴記者,今年最大的市場變化是,消費者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低價款,而是更偏愛設計精美、富有文化內涵的手工穿戴甲。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市東海縣跨境電商從業者 張蕾蕾:之前客單價大概2美元一副,但現在最低的都已經漲到19.99美元一副。像這款青花瓷款式,已經賣到50美元一副。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從單價2美元到20美元的增長,這背後不僅是産品的升級,更透視出消費需求的變化,很多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新趨勢,把産品和品牌定位在中高端,為穿戴甲這一市場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市東海縣大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軒:我們當時一直做低端産品。這個行業要想持續發展,必須得有高端、中端拉動。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目前,東海穿戴甲企業已近100家,2025年僅前兩個月,産量突破3000萬副,達成30億元銷售額,其中一半以上出口海外。預計全年總銷售額將突破150億元。

 

文化賦能

 

穿戴甲變身“黃金甲”

 

在江蘇東海,很多出口的手工穿戴甲由美甲師甚至非遺工匠手工繪製,融入了文化與創意的産品被一些買家視為“微縮藝術品”,大幅提升了附加值和文化內涵。

 

江蘇圖婳美甲有限公司運營總監 范倩楠:很多外國人比較喜歡中國的青花元素,喜歡敦煌元素。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東海縣大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軒:像歐美、中東、日本這些都有,把中國的文化帶到國外,那就是我的目標。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掐絲琺瑯工藝繪製的《千里江山圖》,剪紙技藝演繹的十二生肖,微畫技法勾勒的皮影戲。琺瑯、浮雕等傳統手工技藝,讓牡丹、龍鳳、祥雲等中國元素在方寸之間躍然起舞。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在這裡,穿戴甲不再是簡單的時尚快消品,而是承載著文化內涵的高端文創精品,價格也從幾百美元躍升至幾千美元。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東海縣跨境電商從業者 張蕾蕾:西遊記不僅在國內非常火,其實在國外影響也很大,大家看到這種款式就立馬想要,因為現在基本的款式大家都有了,需要一些富有文化意義的款式。

 

隨著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越來越深刻,挖掘越來越深入,東海打造出了十幾個中高端穿戴甲品牌,也和各地文旅部門、博物館、商業企業形成了不少跨界合作。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江蘇圖婳美甲有限公司總經理 韓秋晨:這套産品是文旅路線的穿戴甲,創意來自首都博物館的一個館藏。海外的經銷商也給我們一個反饋,帶著中國元素,包括傳統文化的穿戴甲銷售情況越來越好了。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産品越高端化,對品質的要求就越嚴苛。牢牢掌控每一道工序,才能確保産品的精細度和穩定性。在經過最初的粗放發展後,許多品牌企業開始提升管理水準,打造完整的生産和質檢體系,增加持續開發新産品的能力和企業發展的後勁兒。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東海縣穿戴甲協會秘書長 李政:我們相繼培育了大概10個品牌。把一些非遺,好的故事融入穿戴甲裏面,把我們品牌故事講好。

 

多方合力讓穿戴甲産業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一片小小的甲片不但做成了時尚單品,還成了江蘇東海的一張新名片,甚至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一個載體。其中有外貿企業的敢想敢拼,也離不開當地政府對産業的培育和引導。多方合力讓穿戴甲這個産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行業發展之初,在東海乃至全國,手工穿戴甲都沒有統一的産品標準,這不僅讓製作方和採購方經常因品質問題發生爭執,還直接影響穿戴甲進入正規商超和電商平臺售賣。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東海縣穿戴甲協會秘書長 李政:我們協會當時經過研究認定,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這個標準做出來。因為行業也好,産品也好,一旦沒有標準,永遠拿不上臺面,也就談不上發展壯大、做優做強。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去年,東海率先發佈了全國首個穿戴甲製作標準。同時,打通産業上下游,不斷研發新材料、新工藝。今年1月,東海本地企業拿下了江蘇省第一張甲油膠生産許可證,今年就可以實現規模化投産。當地人社部門也針對手工繪製穿戴甲這個行業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帶動了當地5萬多名家庭女性實現靈活就業。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穿戴甲手工製作從業者 陳小敏:對於我來講這是一份時間比較自由的工作,一個月也能給家庭帶來3500元到4000元的收入。

 

龍鳳牡丹上指尖!東海穿戴甲讓“方寸國潮”火爆海外

 

連雲港東海縣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勞動就業管理處主任 侯玉柴:隨著穿戴甲産業的發展越來越高端,對人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我們舉行了100多期培訓班,為全縣穿戴甲企業輸送了6000多名人才。

 

(總臺央視記者 王琰 岳群 劉穎 吳昊 林杉)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