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五月的江南文化尋根之旅,讓我見證了大陸文旅發展的創新活力”
編輯: 馬曉葉 | 時間: 2025-05-08 16:49:24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五月的江南,是一幅被雨水浸潤後又經陽光熨燙的水墨長卷。作為祖籍江蘇的台灣青年,我選擇以昆山為起點,探尋江南文化的肌理。在這片被古人稱為“吳中佳地”的水鄉,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無處不在——從亭林園的昆石館到周莊的魚燈夜遊,從老字號奧灶麵館的晨間煙火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場文化尋根之旅,讓我見證了大陸文旅發展的創新活力。
陳宇宏在昆山亭林園,右三為陳宇宏(陳宇宏 供圖)
清晨的亭林園籠罩在薄霧中,這座紀念顧炎武的古典園林藏著昆山最獨特的文化密碼——昆石。當手指輕觸那些“瘦、皺、漏、透”的奇石時,聯想到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副會長馬一平介紹所説,這種形成于寒武紀的礦物需要匠人耗時數年“道法自然”地雕琢,我突然理解了為何古人將賞石視為修身養性之道:這些歷經滄海桑田而似乎有了靈性的石頭,恰似中華文明堅韌又靈動的精神圖騰。
顧炎武紀念館的玻璃櫃中陳列著顧炎武的手稿,字跡工整有力。墻上挂著他週游北方的路線圖,標注密密麻麻。這位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半生漂泊,著書立説,終成一代大儒。我凝視著他塑像那道如炬的目光,仿佛能穿透三百餘年的時光。忽然想起在台灣讀中學時,歷史老師講到顧炎武時,説他是“遺民不世襲”。當時的我尚不解其意,如今站在這裡,竟有些明白了。
午間,我來到了昆山的奧灶館,來一份奧灶面。麵條勁道,湯頭醇厚,上面浮著層紅油,香氣撲鼻。我認真品嘗著,畢竟這是顧炎武先生老家的味道。細如銀絲的麵條臥在琥珀色的高湯裏,這種發軔于南宋的“澆頭”文化,在臺企密集的昆山得到不斷發展,難以想像這蘇式面竟然與台灣面的口味如此相似。我認為這于我而言是一種認同重構:從“台灣胃”到“中國味”的認知轉變。
我對奧灶面的第一反應曾經是困惑——這個古怪的名字究竟何意?當聽聞“奧灶”可能源自昆山土話“鏖糟”(意為不太乾淨)的諧音時,台灣閩南語使用者會心一笑,因為在閩南語中也有類似的發音與含義。這種語言上的相通瞬間消弭了陌生感,成為兩岸文化同源的一重印證。
陳宇宏與顧炎武研究會會長陳建林合影(陳宇宏 供圖)
對我來説,昆山奧灶面不僅是一碗地方美食,更是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震撼與情感共鳴。面對澆頭豐盛的奧灶面,味蕾的覺醒往往伴隨著複雜的情感體驗——既有對陌生風味的驚奇,也有對文化同源的恍然;既有對歷史淵源的探尋,也有對當下兩岸生活差異的思考。這碗看似簡單的麵條,實則承載著兩岸共同的美食記憶與割不斷的文化血脈。
當暮色如硯臺裏的陳墨般在周莊暈染開來,白日裏喧囂的遊客潮水般退去,這座“中國第一水鄉”才真正顯露出它的靈魂魅力。夜遊周莊的經歷,不僅顛覆了我對江南古鎮的想像,更在兩岸文化認同的迷思中投下一枚醒石。百年古橋,暗夜行舟,我們的身影在百年建築間遊走,光影在粉墻上勾勒出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剪影。周莊的每塊石板都在講述著真實的歷史積累,櫓聲裏的我仿佛在月光下有了時空錯位感。這些沉睡的建築仿佛成為歷史的接線員,悄然連通著隔海相望的共同記憶。
一家老字號糕團店的櫥窗裏,傳統定勝糕與台灣鳳梨酥並排陳列,這或許就是夜遊周莊給予我最珍貴的啟示——當剝去觀光遊的外殼,那些最本真的文化肌理始終相互呼應。就像彼時漸漸亮起的天光,終將照見所有人為分隔下的血脈相連。
是夜,我重讀了《浮生六記》。兩百年前沈復筆下“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江南生活,與今日所見形成有趣映照。大陸的發展速度令人目眩,但真正打動我的,是那些在現代化進程中依然跳動的文化心脈——就像崑曲博物館裏,年輕觀眾為“遊園驚夢”刷爆的彈幕;就像地鐵站內,用吳語報站的智慧語音。經過此番遊歷,我突然靈機一動,決定開創“昆肖生”這個品牌,以一個台灣青年的身份來傳承和弘揚“江南片玉 靈秀昆山”的昆山本土文化。
身著中國傳統服裝的陳宇宏(陳宇宏 供圖)
這或許就是當代江南的魔力:它保留著“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的水鄉記憶。對台灣青年而言,這裡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祖籍地,更是文化創新的實驗場。當我看到“兩岸一家親”的標語時,忽然明白:真正的兩岸融合不在宏大敘事裏,而在兩岸普通人共同書寫的日常詩篇中——就像那碗融匯兩岸智慧的面,熱氣騰騰地溫暖著兩岸同胞彼此的胃與心。(作者:陳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