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又搞事情!美國持續針對聯大第2758號決議歪曲事實敘事
編輯: 何婧 | 時間: 2025-05-09 21:40:57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據外媒報道,美國眾議院近日以“口頭無異議”方式通過“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前者要求美國國務院定期檢視與臺交往所自我施加的限制,並列出解除的計劃;後者則稱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涉臺,要求美國政府運用影響力抵抗大陸“在國際組織扭曲第2758號決議的行為”。二者均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美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演進具有清晰的策略性軌跡,其法律工具與話語體系的動態調適旨在通過建構“戰略模糊”論調持續保有介入臺海事務的彈性空間。這種所謂的“動態調適”,既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文本形成張力,又為其突破國際法理約束提供話語掩護,本質上構成了對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的侵蝕。
195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台灣未來地位的決定必須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對日和約的簽訂或經由聯合國的考慮。”這份聲明公然違背《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關於台灣屬於中國的法律共識,試圖重構台灣主權歸屬的法理框架。自此,美國為了所謂的“國家利益”,持續通過國內法架空國際法基本準則,形成了以單一國家立法重塑國際規範的特殊霸權路徑。1979年4月10日,美國前總統卡特簽署生效所謂“與台灣關係法”,該法變相維護美國與台灣地區的“官方關係和軍事關係”。2018年3月16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旅行法”,試圖突破“美臺官方交往限制”。2018年12月31日,特朗普簽署生效“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法案鼓吹美國“定期對臺軍售”,以及“美國高層官員訪台”。2020年3月26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試圖助臺拓展所謂“國際空間”。2020年12月27日,特朗普簽署生效“台灣保證法”,鼓吹美國對臺軍售常態化。如今,美國眾議院再提出“台灣保證實施法案”和“台灣國際團結法案”,進一步試圖以美國國內法腐蝕國際準則。
在突破國際法邊界的同時,美國持續通過系統性敘事操控策略,在國際輿論場上構建針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歪曲事實敘事。美國相關智庫人員和政治人物聲稱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試圖割裂台灣地區與中國的法理聯繫。這一論述虛構“台北代表權爭議延續性敘事”,將1971年後台灣地區與國際組織互動的非法性質轉化為所謂的“歷史遺留問題”,刻意忽略第2758號決議通過時,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是國際共識這一歷史事實。美國相關人員通過對術語進行重構,故意製造概念陷阱。
聯大第2758號決議不僅從政治上、法律上和程式上徹底解決了包括台灣在內全中國在聯合國以及國際機構中的代表權問題,而且明確了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只有一個,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美國作為《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簽署方,對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一清二楚。挑戰聯大第2758號決議,是對歷史和法理事實的無視,與美國政府自身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所作嚴肅政治承諾背道而馳,暴露出美國一些勢力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合則用、不合則棄的雙標態度和霸權心態。但霸權強權主導國際關係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打“台灣牌”,搞“以臺制華”,是在逆時代潮流而動,必然以失敗告終。(作者: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朱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