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新聞隨筆】傳承文化基因 營造良好家風
2024-06-13 12:50:27來源:光明網編輯:黃蓉

  【新聞隨筆】

  作者:龍大軒(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史良,係西南政法大學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傳承科普基地研究員)

  開展家風故事接力宣講,以“最美家風”浸潤千家萬戶;開設兒童心理健康家長直播課,為家庭教育提供科學指導;舉辦運動健身等交友聯誼活動,讓文明健康婚育新風更加深入人心……在今年的全國家庭教育宣傳週期間,全國婦聯協同各地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線上線下活動,聚焦傳承好家風、涵養好家教、建設好家庭,積極營造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激勵子孫後代增強家國情懷,努力成長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才”,對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2022年1月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國際家庭日所在周確定為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成為全社會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的重要舉措。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家教、家風,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積澱形成了博大精深、內蘊深厚的家風文化。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的家教故事,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經典,深刻融入中華文化血脈之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家教智慧,推動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助於我們厚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土壤,進而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代家庭結構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但無論如何,家庭作為生活依託以及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教是社會教育的關鍵環節,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家庭內部的道德規範、行為要求,也會對周圍人的思想觀念、處事方式和品格修養産生影響,良好的家風家教對於營造良好社會風尚、維護社會安定發揮著基礎性作用。

  中華民族傳統家風文化重德義、尚孝慈、倡仁忠,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道德滋養。我們應吸收融合傳統家風教化的思想精華、有益元素,結合現代社會發展特點,對其內涵進行新的闡釋和表達,充分發揮其涵育道德、厚植文化、潤澤心靈的教化功能。比如,古往今來,良好的家風建設必是“愛子,教之以義方”;如若以不義不道的方式影響子女,則“適所以害之也”。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必須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通過言傳身教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把道德品質的培養、價值觀念的樹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再如,《孔子家語》雲:“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構建平等和諧的夫妻關係,實為古聖先賢身體力行的治家之道。民法典中明確規定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這一倡導性規定將中華民族傳統家風文化和家教美德轉化為法律規範,傳遞出依靠現代法治維護和諧婚姻家庭關係的價值取向,體現了社會層面對於優良家風建設的高度重視。

  “家國同構”“忠孝一體”是中華民族傳統家風文化的核心。蔡襄家訓有雲:“事父母之道曰孝,天之性也;事君上之道曰忠,人之義也。猶耳目心腹,有身則有之,非外物也。”可見,古人將“在家盡孝,為國盡忠”視作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我們要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將對家庭的責任轉化延展為對他人的大愛、對國家的擔當。家教家風不是個人小事,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做家風建設的帶頭人。領導幹部的家風,直接影響著工作作風的好壞,如果缺乏良好的家風建設,則容易導致一部分領導幹部在面對諸多誘惑時喪失原則、突破底線。“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重視家風家教,以廉潔家風涵養清正風氣。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風家教具有鮮明的歷史意蘊、精神特質和時代價值,我們應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家風的文化基因,讓優良家風匯聚成托舉奮鬥夢想、推動時代發展的磅薄力量。

  《光明日報》(2024年06月13日 02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