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改革潮涌處 開放海天闊
——習近平總書記赴海南、廣東考察並出席第十五屆全運會開幕式紀實
不久前,擘畫未來五年發展新藍圖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落下帷幕。全會後首次國內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啟程南下,深入海南、廣東兩省。
一路行,一路思。改革開放,海南、廣東披荊斬棘的探索實踐,也正是總書記此行思考最多、講得最多的主題。
“黨中央決定,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這是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準對外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標誌性舉措,必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國際國內影響。”謀大勢,定方略。封關在即,習近平總書記再赴海南。
廣東的發展,也和12月18日割捨不斷。1978年的這一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改革開放號角吹響,印刻下國家命運的歷史轉折。得風氣之先的廣東,挺立潮頭。此行,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廣東定位,“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勉勵這裡“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
11月6日在海南三亞,7日和8日到廣東梅州、廣州兩地。密集的考察行程結束後,9日晚,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出席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

是體育盛會,也是一場經濟、科技、文化深度的融匯與激蕩。粵港澳大灣區活力奔涌,生動映照了蘊含改革開放特質的區域重大戰略是如何重塑這方沃土的。
錨定目標,再接續;校準航線,再出發。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標注了歷史新坐標。此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他十分關心各地的“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叮囑作為經濟大省和發達地區的廣東“要有高站位、大格局”“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瞰一域而胸懷全局,謀一時而思接千載。“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中國,在歷史的演進中積蓄著復興的力量。
海南篇:“門戶”映照的戰略定力
“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一步步走到了這裡”

6日,三亞。一場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為主題的工作彙報會在這裡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一番話,開宗明義: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門戶”的囑託,著眼海南的歷史和現實,放眼世界的發展與變革。
這裡,有地理上的優勢。海南地處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的要道,是進入中國大市場的橋頭堡。
這裡,有歷史脈絡的積澱。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就將目光投向這裡。1988年,海南成為我國唯一省級建制的經濟特區。
這裡,也承載著實踐探索的希冀。一批批開拓者把夢想播撒在這片熱土上,他們盼著在海南這塊寶地,耕耘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盎然的春天。

今天,改革開放風頭正勁,持續向縱深推進。時與勢,將建設自由貿易港這一歷史性任務交給了海南。習近平總書記飽含期待:
“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之路,一步步走到了這裡。”“目前距離封關只有一個多月時間,各級各有關方面要精心準備,確保平穩有序。”
何謂封關?“‘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島內自由”,將海南島全島建成一個海關監管特殊區域。
回首歷程。2018年4月,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宣佈“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建設構想。
2020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封關”,正是方案中的一項關鍵制度設計。
從順利開局到夯基壘土、成形起勢;從“逐步探索”到“加快探索”,再到“加快推進”,時間一天天來到了今天。
今天的世界局勢,一邊是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一邊是多邊主義和敞開大門搞建設。中國的態度很鮮明,行動很堅決。
彙報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梳理了一組數字:
2020年到2024年,海南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年均分別增長31.3%、32.3%;
5年實際使用外資151.5億美元,超過建省後前32年總和。
破難題、闖難關,路越走越堅定。“封關後,海南具備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推進開放的基礎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更加積極主動推動各領域改革開放”,並進一步劃出工作重點: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入推進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構建更加開放的人才機制”“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放眼全球,自由貿易港尚無一定之規,為何這裡定義為“中國特色”?
“在這麼大範圍實施封關運作,全世界都沒有現成經驗。”思想的指引,在披荊斬棘、沒有前路可循的曠野,如燈塔、似星辰。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不能邯鄲學步,不可任意妄為,不可起浮躁之心。海南自由貿易港是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充分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行遍煙巒,曆盡風波。也曾遇挫折,也曾走彎路,但就如那浩蕩的江水,劈山開嶺,一往無前。
習近平總書記曾談及海南定位:“過去爭論很多啊,有人主張上個大的石化基地,上個鋼鐵項目,搞個先進製造業基地。經過30年持續摸索,決定就抓這幾樣……”抓的“這幾樣”,最終形成了黨中央賦予海南的“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
海南交出了一份成績單:今年前三季度,四大主導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67.2%,較2020年提高14.2個百分點。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這次彙報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背後的深刻考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主要目的是促進海南高品質發展,助力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
登高望遠,掌局察微。
“腳要踩在大地上。我們幹任何事情都有內在規律。要科學有序安排開放節奏和進度,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力求‘放得活’又‘管得好’。”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注重底線思維,告誡要“牢牢守住安全底線”“持之以恒凈化政治生態”。
秉承數千年革故鼎新的氣韻,積澱了數十年變革求新的風範,今天的海南將站上歷史新起點,需只爭朝夕的闖勁,需久久為功的韌勁。
“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是一項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做好長期奮鬥準備。”總書記目光深遠。
廣東篇:“牽掛”飽含的人民情懷
“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
7日,列車從廣州出發,一路向東。山勢起,綠意濃。
火車、汽車,輾轉三個多小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為什麼要來這裡看一看?”在和鄉親們交流時,總書記講述緣由:“這是一片紅色土地。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過程中,要著重把握的幾點裏,有一條事關“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中國共産黨人初心如磐。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雁洋鎮虎形村,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葉劍英的故鄉。白墻灰瓦的故居,留下了“也曾拔劍角群雄”的少年壯志;莊嚴肅穆的紀念館,珍藏著“篤信馬列依真理”的孜孜求索。
拾級而上,習近平總書記步入紀念館。
敬獻花籃,鞠躬緬懷。影壁上,蒼勁的“矢志共産宏圖業”,凝萃了這位歷經戰火硝煙的革命家的信仰底色。

館內,總書記放慢了腳步。
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實物,記錄下一位革命家的一生。習近平總書記不時駐足、端詳,細緻詢問,他感慨:“我們今天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是建立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打下的江山、攢下的家底之上的。”
共和國是紅色的。時間奔涌,精神傳承、信念賡續,歷經歲月洗滌從未改變。總書記對大家説:“要結合黨史宣傳教育,講好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故事,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永遠聽黨話、跟黨走。”
葉劍英故居,一副楹聯分外醒目:“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習近平總書記端詳、凝思。歲月如碑,銘刻民族復興的煌煌奮鬥與光榮。
一百多年前,建黨之初,為人民謀幸福就寫在了中國共産黨人的史冊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樸素卻深刻的道理,總書記用腳步一次次去丈量。

這次來梅州,他專程去看了雁洋鎮的一個村。
南福村,曾經的“老少邊窮”,而今家家戶戶捧上了“金疙瘩”。這裡,有五千多畝的南福金柚種植基地。
立冬時節,正是柚子成熟期。金燦燦的柚子壓彎了枝頭。總書記沿著果林小道邊走邊看,觀長勢、話樹齡、問收成。林子深處,他遇到一群果農。

“豐收了!”習近平總書記笑著説。
果農們興奮地圍攏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他們的喜悅。
“採摘柚子有什麼講究嗎?”總書記問。
“我們是‘一果兩剪’。”果農黃開志邊講邊演示,“這樣在運輸時不會磕碰,方便儲藏。”
這些年,市縣鎮都會選派農技人員到果園來,從精準施肥到病蟲害防治,從科學採果到修剪清園,為金柚産業發展護航。
豐沃柚園,山連著山。採得好果子,能不能賣得好價錢?黃開志家有12畝地,説起銷路來喜笑顏開:“不愁賣,價格好得很。”
一旁的果農李永生,既種柚子也賣柚子,還創辦了柚子品牌。他告訴總書記:“線上線下都有銷售渠道,跟供銷社、國企也有合作。感謝黨的好政策,日子有奔頭。現在我們是住‘柚子房’、開‘柚子車’!”
過去把柚子運出山要肩挑背扛,現在用上了無人機,有了山地運輸車。不遠處,車軌沿著山形起伏,宛若遊龍。總書記看了這一幕深感欣慰:“很好!碩果纍纍,果業不斷發展壯大,銷路更廣,價格更好,生活更紅火。”
同村民道別時,總書記飽含深情地説,黨和政府要繼續加強對老區的政策扶持,老區廣大幹部群眾要齊心協力、奮發圖強。
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課題。區域發展不平衡,廣東是全國的一個縮影。全省不到1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邊是珠三角的“挑大梁”,一邊是粵東西北12個市的奮起直追,後者經濟總量合計不到全省兩成。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考察時精準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品質發展的最大短板。”
踐行囑託,深入調研。廣東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啟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從縣域崛起、鄉鎮煥新到鄉村富民,城鄉發展格局正在重塑。

“前些年,我去了清遠、湛江,這次來梅州,廣東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發展需要加快速度的地區就都走到了。我一直要求推動全省的協調發展,很關心這些還需要走得再快一點的地方。”總書記親切地對鄉親們説。
次日,在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了這次到梅州:“要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逐步補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這個短板。你們實施的‘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讓鄉鎮面貌有了新的變化,要持續抓下去。”
説到這裡,總書記提醒道:“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搞成閉門造車式的小城鎮,要因地制宜、按需建設。”
彙報會上,省委負責同志介紹,全省前三季度經濟增長4.1%,低於全國,但好于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
習近平總書記回應道:“你們的經濟總量在全國穩居首位。塊頭這麼大,這樣的增速下也是很大一塊增量了,廣東要和自己比。要注重研究解答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課題。”
粵港澳大灣區篇:“聯通”昭示的無限機遇
“同心協力、穩紮穩打,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區域重大戰略中,粵港澳大灣區是舉足輕重的一個板塊。它以不到全國1%的土地面積、6%的人口總量,創造出全國1/9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一場體育盛會,將今日大灣區的萬千氣象,生動展現在世介面前。
9日,習近平總書記日程密集。


當天下午,接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先進個人代表和全國體育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代表;接著,會見國際奧會主席考文垂和終身名譽主席巴赫。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夢想。在大灣區拉開帷幕的體育盛會,成為“一國兩制”在體育領域的創新實踐。
當晚,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華燈璀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這裡開幕。
我國全運會歷史上,還未曾有過一屆由多地共同主辦。這一次,花開大灣區。

習近平總書記和夫人彭麗媛步入主席臺,向觀眾揮手致意。如潮水般的掌聲、歡呼聲,持久地激蕩迴響。
現場,《歌唱祖國》、《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這是屬於億萬中華兒女的情感共鳴。運動員入場,當粵港澳3個代表團作為東道主共同入場,場內沸騰了。主席臺上,習近平總書記微笑著揮手致意。
媒體評析,三地共辦,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但換個視角看,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戰略的自信。“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粵港澳全面開展務實合作,大灣區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前一天聽取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彙報時,總書記對大灣區建設給予肯定。
回首波瀾壯闊的建設歷程,那是一場思想的解放,是改革開放路上的勇毅探索、國家戰略牽引下的靜水流深。
從兩個場景可窺斑見豹。
一個,是在彙報會上。廣東省委負責同志講到了港珠澳大橋的熙來攘往:“前三季度大橋日均車流量1.4萬車次,同比增長19.4%。”
憶當年,最開始是內地人到沙頭角去買東西。而今,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內地的吸引力與日俱增。習近平總書記笑著説:“雙向流動,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紅火的。”
另一個場景,是在彙報會前,習近平總書記察看廣東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成果展示。錨定科技前沿、面向未來發展、立足産業應用……“灣區造”成果豐碩。總書記看得細緻。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對於飽經風霜的中國來説,創新並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戰略選擇、生死抉擇。“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京津冀,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成為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這個路子要堅定不移走下去。”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係之,“你們和實體經濟聯繫緊密,應用場景豐富。在加快自主創新過程中,也要大力支持自主創新産品投入應用,營造好環境。”
治國之要,持經達變。
“大灣區建設,廣東是主力軍,是火車頭。”這次彙報會上,總書記從區域發展的視角進一步思考廣東的新方位。他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廣東來説既是重大責任,也是難得的發展機遇。要錨定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目標,同心協力、穩紮穩打,努力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
將視線拉回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演出的3個篇章,飽含了人們共同的期盼:“同根同源”“同心同緣”“同夢同圓”。
“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在心中”;
“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
“手牽著手不分你我,昂首向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
歌聲訴説著大灣區8000多萬人的共同心聲。現場,很多人跟著節拍輕聲哼唱,憧憬這片沃土的美好未來。
“通過舉辦這場盛會,可以激發愛國熱情,拉緊精神紐帶,促進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為大灣區建設營造良好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思之深、謀之遠。
十五運會的主火炬這一晚熊熊點燃。火炬傳遞11月2日從深圳蓮花山公園啟動,在香港、澳門、廣州同步起跑,大灣區城市群以火炬為紐帶,在珠江口畫出一個“同心圓”。
相聚大灣區,故事還在延續。
時間大踏步向前。改革開放40多年倏忽而逝,這一路走得多麼艱辛、不易,走得多麼慷慨、堅定!“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品質發展”。歷經滄桑、矢志復興的中國,心無旁騖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文字: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王 洲 新華社記者 朱基釵 林 暉
攝影:謝環馳 燕雁 申宏 丁海濤 肖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