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_fororder_地方頻道-logo-城市-190x54

朱虹:始終衝在最前列 ——《遇見•愚見——一個新聞老兵的家國情懷》序

2021-01-16 11:34:17  來源:新華社  編輯:周經韜

  對於中新社,我並不陌生,早年在中央辦公廳、國家廣電總局工作時,我曾多次到中新社調研。與俊武同志從相識到相交、相知,是在我們先後到江西工作的近10年間。

  由於分管文化、旅遊等工作,在宣傳“江西風景獨好”旅遊品牌,建設江西文化旅遊強省的進程中,我漸次注意到柳俊武同志領導的中新社江西分社是中央駐贛新聞主流媒體中的一路奇兵。人少聲音大,反應迅捷,視角獨特,平實簡約,有高度,有首位度。

  俊武同志新聞從業35年,轉戰全國六省、市、自治區及香港特別行政區,這種閱歷在中國新聞界也是並不多見的,也錘鍊成就了一位新聞老兵的文化格局和境界。在其職業生涯最旺盛成熟的最後10年,他從中新社香港分社總編輯任上被調到江西接任分社社長。這是江西對外傳播之幸,也是中新社駐贛團隊之幸。

  陶正明政委對他的沉穩低調、敏銳果敢給予了很高評價:“他始終保持好奇、善於發現、勇於嘗試的心態,永不言苦,永不言輸,始終保持一個戰士衝鋒的姿式,做最強的自己……他無論到那裏,內心淡定,志向高遠,腳踏深泥,把日子過的閃閃發光,永不言虧”。

  正是基於這種印象,這次俊武同志終於同意出版社選了一些他3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作品和近年來他隨手發在朋友圈,給人以沉思和啟迪的感悟、點評和小詩,結集出版。他給我送來樣稿,請我給他這本集子在前頭寫幾句話,我很爽快同意了。

  文如其人。他的文字雄渾沉鬱,視角獨特,文筆老辣。整個作品散發著一種秋天田野的憂鬱和泥土的氣息,又有平實充淡和清靈,讀來口中泛著一種野艾蒿樣的苦澀與回甘。別人可能需要洋洋灑灑幾千上萬篇幅的闡釋,他老先生短短幾筆,抑或峭拔,抑或幽默,抑或比賦的“柳式表達”,就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人過目難忘。

  一、記者柳俊武

  胸懷家國,筆底風雷,擲地有聲,是俊武這本集子的突出特點。

  俊武同志是幸運的,也是艱辛的跋涉者。難得的是他對記者生涯始終保持著一位循道者、觀察者、探路者的虔誠和敬畏。

  作為一名“中新風格”涵養錘鍊了幾十年的對外傳播高手,他又是一位眼睛很“毒”、手法很“刁”的記者。

  作為80年代初北師大中文系優秀畢業生,他自稱是半路出家的記者,説他的新聞教科書只有三本:吳氏兄弟的《古文觀止》、恩師韓兆琦先生的《史記選讀》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而他心目中奉為圭臬的,則是化烽火而現荷花的孫犁;融動蕩而展沖淡的汪曾祺;以及畫世相而寓童心的豐子愷。

  這令俊武同志的新聞作品有一種親和美、情境美、韻味美的畫風。他往往寥寥幾筆,就把讀者帶入記者既設的歷史場景。他寫三峽大江截流之前,“雲飛西陵,雨落三峽,四月天氣”;他道98抗洪第六次洪峰直逼武漢,“長江瘋了,軍民拼了”;他報拉薩騷亂之後“恨亂鳥驚飛”;他送別世界數學大師陳省身“南開百年一哭”;在武漢抗擊新冠疫情的中心戰場,他疾呼“心的呼喚”、仗義執言“行不得也哥哥,這樣對待武漢人不合適………”

  柳俊武就是這樣以民間對外的新聞視角,把“官話民説,長話短説,硬話軟説,套話不説”的“中新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爐火純青。

  他把新聞采編要求濃縮為簡潔精練、入腦入心的幾個層次:“立場、現場、氣場、收場”。他對“氣場和收場”的解釋,特別讓人叫絕:主流媒體就要有主流媒體的樣子,一旦開口,就要有“沖天香陣透長安”的王氣而不是匪氣,這就是氣場。收場則是指一旦發聲,就要達到萬人空巷、鴉雀無聲,“滿城盡帶黃金甲”的傳播效果。例如在景德鎮申報打造國家級陶瓷文化藝術試驗區前夕,有人故意抹黑千年瓷都景德鎮,俊武同志跟我講,他要親自帶隊深入調研,為千年瓷都發聲。我表示贊同並請有關方面支持。幾天后,他親自執筆寫就的萬字長文《告訴你一個多維的景德鎮》角度新穎,讓人眼前一亮。

  原省委常委紀委書記周澤民同志説,這篇文章我一口氣看完,感到震撼,是一篇難得的介紹景德鎮的文章,僅憑這點,就要為俊武同志記一功!

朱虹:始終衝在最前列 ——《遇見•愚見——一個新聞老兵的家國情懷》序

  ▲庚子年大年初三,柳俊武打點行裝隻身奔赴武漢。

  特別令人感佩的是,今年初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武漢封城,湖北告急。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部署舉國戰疫。大年初二,中新社社長點將兵指武漢,年近六旬、身患多種基礎疾病的柳俊武主動請纓馳援武漢新聞會戰。大年初三,他打點行裝隻身涉險奔赴漢。許多老朋友、老領導看到他在南昌火車站獨自一人,拉著行李箱上“中新社應急採訪包”鬱鬱逆行的背影照片,感動得熱淚盈眶。

  在武漢參戰期間,他配合協助中新社武漢前方總指揮策劃並親自直抵最前線采寫了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觀察評論、記者手記和人物專訪。其中2月27日晚發出的《中新時評:心的呼喚一一引進心理干預機制到抗疫一線刻不容緩》通稿,是中國新聞界最早發出的引進心理疏導、干預機制到抗疫一線的呼聲,很快就得到中央指導小組的採納。

  十幾天后,在他奉命歸建回防江西的日日夜夜裏,他在辦公室打地鋪邊隔離邊值班。白天,他自己動手撰寫了一批《庚子紀事》系列稿件,向海內外講述中國戰疫故事。夜裏,他打坐地鋪,北望荊山,創作了風靡全國的抗疫歌曲MV“春之三部曲”《春曉》《春喚》《春暉》。

朱虹:始終衝在最前列 ——《遇見•愚見——一個新聞老兵的家國情懷》序

  ▲江西省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朱虹(中)與柳俊武(左)、田信國(右)交流探討為《春喚》歌詞定稿。

  二、歌者柳俊武

  柳俊武的大半生是艱辛倍嘗而又執著頑強的。用他的話説,他這一生是“飽飲酸水,口吐蓮花,眼含熱淚,冷眼向洋”。而作為一個富有強烈行吟詩人氣質的楚地學人出身的新聞老兵,俊武的文化苦旅又是令人羨慕的豐富多彩的詩意旅行。

  這本集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慷慨悲歌與遼闊曠達的有機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書與其説是一個苦行僧式的個人專集,毋寧説是一本令人過目難忘、掩卷反側、見賢思齊的人生讀本。

  柳俊武一路在走,一路在吟。特別是到江西來工作之後的近年間,或許出於新聞工作的戰事倥傯,或許出於他對半生漂泊生活的感悟,他更多的是隨行隨感隨發的詩歌短句或妙語精論。他時而觸景生情,慷慨激昂,時而天海浩蕩,神遊八極,時而感懷古今,淺唱低吟。特別是對蘇辛一類古來遷客,有著共情同鳴式的體悟,因而隨口可唱出“打從坡仙在茲坐,大江自此水向東”(《黃岡赤壁磯懷古》)這樣的絕妙詩句。也有霸氣驚天,雄視古今的豪邁(《長江號子》):老子本姓天,下凡崑崙巔。出關一聲嘯,滄桑換人間!

  柳俊武古體詩歌創作,題材廣泛,不拘一格,煉字稱絕,既承接了唐宋神韻,又揉合了時代風貌,更多的是他深邃的人生體驗和感悟。總體上始終貫穿著他對家國命運、百姓疾苦,人生起落的拳拳赤心和深切的關懷。就其審美價值來講,當屬上乘之作。

  但作者畢竟首先是個身負使命、胸懷家國的話語領頭人,一旦風起雲飛,你再看他“別罷贛州過吉州,車向前去樹向後。古道西風飲瘦馬,秋水長天打漁舟。”在衝鋒陷陣的路上,有“五天四夜贛南行,三縣兩區馬不停”的急迫,也有“夙夜撒豆揮子弟,山川無虞我無恙”的殺伐果斷,更有“劍膽安瀾,好去好回,莫使老淚沾巾上”的叮嚀,甚至還有烈士遲暮的按劍恨晚:“老來無用尚能飯,銹劍挑燈到夜半。晨起檢字如點軍,聊將梅嶺作岐山”!

  我們來看這股英雄氣在庚子戰疫中,他唱出了怎樣的長歌短笛!

  柳俊武在參加武漢戰疫報道奉命歸建值守江西後,在辦公室邊隔離邊值班期間,夜夜打坐地鋪,北望江天,雙手合十,與楚地鄉親共難。他在朋友圈裏寫道:“不能與荊楚同胞並肩同戰,只能坐地北望,與子同難。謹此一曲《春曉》表達對天地的敬畏,對瘟君的祈送,對受難家山的哀痛和對尋常巷陌百姓如常生活的期許。”

  《春曉》較好地體現了作者融古匯今的典型風格。歌詞鱗選武漢著名地理文化標座,融匯古今典型詩歌意象,表達作者對國難下的民眾暖若和風的慰藉和祈祝:“黃鶴樓江漢關,芳草萋晴川。二月春風逐白帆,鐘聲敲客船。天際流波浪寬,杏花飛漫天。南山雷火山連山,凝眸共無眠。問君別後應無恙,把酒敘余歡……”令人擊節稱奇的是,歌中由暗及明的轉折間隙,作者以“童聲朗誦”的漢腔楚韻唸白,一筆蕩出故國楚地的煙火風韻:“煎豆皮,熱幹面,孝感的麻糖將軍的縣,香溪河的女子,大別山的漢,漢陽的鐵水就紅了天!”歌詞在其朋友圈轉發以後,很快得到了很多知名音樂人的響應。著名音樂人“老孫”將其改編為《湖北保衛戰》,曲翟尊等當紅明星義務演唱,風靡大江南北。

  此前,由湖北知名作曲家李季和周友良作曲製作,湖北和浙江少兒廣播合唱團在阿裡巴巴螞蟻森林互聯網植樹節音樂會上雲首演,一炮走紅,兩三天內點擊超過數億。網友紛紛點讚“春滿楚越,共祈《春曉》”。“歌聲就像抱枕一樣柔軟,就跟春風拂面一樣。”

  《春曉》唱響後,不少領導和老朋友鼓勵俊武同志再寫兩首,不妨弄個“春之三章”。他找到我,想一起聯手再連推兩首。我們就此進行了深入交談,都感到疫情防控將進入常態化,復工復産復市復課復遊,將是當時的中心任務。同時,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戰疫,關切關愛海外中國人在疫情肆虐之下的生存狀態和心靈歸復,事關大國責任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大課題。於是,在我辦公室,我們約請知名音樂人田信國一起共同商議,再推出兩首戰疫春聲《春喚》和《春暉》,與此前的《春曉》共同構成“春天三部曲”。

朱虹:始終衝在最前列 ——《遇見•愚見——一個新聞老兵的家國情懷》序

  ▲《春喚》MV片頭(截圖)

  今年3月20日,中新社江西分社出品的歌曲《春喚》MV正式首發。歌曲在《春曉》既有風韻的基礎上,更加凝練地運用江西特色的代表意象,恰到好處地嵌入名人名句,自然天成地表達主旨意涵:“杜鵑開白鶴戀,綠野碧雲天。春江花月待歸燕,風景獨好看。樓望樓,山連山,風月永同天。雲橫九派浮黃鶴,問道桃花源。春風喚,山水盼,烹茶東籬邊。問君何日可偷閒,暢遊天地間”。

  繼歌曲MV《春喚》如春風桃李般盛開後,4月10日,我們聯手創作的《春暉》正式全網發佈。“春暖雲霧散,人間四月天。熱風吹雨後,飛鳥相與還。老家青花碗,慈母手中線。風吹雨打過,更知家中暖。長江長,南海藍,我的搖籃我的岸,同呼吸,共涼熱,我是星星你是天。”這是一首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唱給遊子、唱給祖國母親的歌!值得特別稱道的是,歌詞中巧妙地運用老家青花碗、慈母手中線這些牽腸挂肚的文化符號,是對中新社由來已久的“勾魂寄情”手法的又一次發揚光大。

  這三首“春之歌”相繼推出後,在第一時間得到了學習強國、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網、中新網、中國江西網等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及今日頭條、百度、騰訊、新浪、網易、澎湃等民間大網全網推送,引起了強烈反響。

  三、悟者柳俊武

  俊武同志這本集子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洞見別致,無論是充滿散文筆法的新聞通訊作品,還是富有深邃個人體悟的詩詞、隨筆、短評等小品,無不充盈著濃郁的辯證思維和別開洞天的個人見解,予人以別致的啟示。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散發著悟性光芒的冊子,不遜於一本啟人心志的治愈式人生讀本。

  首先是取捨之悟。俊武30多年的職業生涯,基本上是在不停地創業、創業,行走,行走。他曾是問鼎全國經濟廣播電臺三甲之一的楚天經濟廣插電臺十八位創業者之一,也是中新社湖北分社的創業元老之一和武漢支社的創業者,轉戰到西藏工作後,又是中新社西藏分社的創始人和首任社長。任上最後收官十年,又奉命從香港分社到江西分社擔綱圖強興業。從這本書的大致時間脈絡也能看出,他這一路幾乎是“猴子掰包谷”式地一路“掰”一路“丟”,有的是功成身退,有的是臨危受命,老、少、邊、窮幾乎成了他職業足跡的完整閉環。

  巨大的空間位移,雪雨風霜的人生經歷和強烈的責任性及敏銳的洞察力,也給這位具有傳統文人氣息的老記者,以巨大的精神財富和峭拔豁達的人生感悟。所以他能吟出“月是東坡邀,水是李清照”這樣思接古賢、寄情山水的佳句。

  再看他的忍性。有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至今想來,讓人淚目。俊武幼失家嚴,是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把他兄妹幾個拉扯大的,他也是個大孝子,轉戰南北中,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中風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親。2015年8月間,老母親眼看就支撐不了幾天了。當時他正組織世界華文媒體高層幾十號人“行走中國·聚焦江西”採訪活動,北京帶隊領導是第一次到江西,省委書記將出面會見。這個時候,他哪走得開?!他只好請妹妹把母親送回老家照看。19日夜,他連夜往返趕路千余公里,回家跪在已不能開口説話的老母親面前。母親知道唯一的兒子回來了,雖不能言語,眼淚也早已流幹,手死死地掐在兒子的虎口上,硬是深深掐了一道紫印。他跪在母親面前,跪過半個小時,他不得不起身,又要趕回任上。臨出門,狠狠地抽了自己幾個耳光,忍淚絕塵而去。23日這天,省委禮堂熱氣騰騰,省委書記與海外華媒社長老總交流得暖意融融,對答如流。“你母親走了……”得知這個噩耗後,他泣告電話那頭的親人,這邊的行程還有三天,實在難以分身,請寫上這樣一副輓聯挂在靈前:“呼兒聲聲兒何在,喚娘切切恨何及?——百生莫贖”。他合上電話,擦乾眼淚,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回到會見廳。此後三天,他白天照常緊張工作,帶隊踏訪多個地市縣,晚上,則在賓館房間,整宿整宿朝北跪著。直到第三天中午,領導和一行客人,在井岡山烈士陵園敬獻完花圈,有同事實在看不下去,含淚報告了北京領導,他在領導的命令下,才從井岡山驅車八九百公里,星夜回家奔喪。見到母親靈柩的那一刻,七尺高的漢子,裂帛一聲,雙手十指深深地扣進了地下,令蒼天落淚……

朱虹:始終衝在最前列 ——《遇見•愚見——一個新聞老兵的家國情懷》序

  ▲2020年7月13日,柳俊武身先士卒,衝鋒在江西永修洪災一線。

  每逢大事有靜氣。在重大歷史事件,險要時間關口報道中,他特別善於尋獨特的角度,狀物言事,徐徐道來。例如,在香港97回歸當天,他在武漢竟鑽進中國知名高僧大德寶通寺主持道根法師閉關的禪房內採訪大師。文中背景妙用簡直出神入化:開篇即把寺院門口“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橫幅映入讀者眼簾。接著借寶塔下禪房關內院中玉蘭花古樹三次反季節開放襯墊拉伸出文章的意涵。

  在“非典”肆虐的2003年五月,柳俊武隻身從北京前往河南農村暗訪,足跡遍佈河洛大地。他在後來被納入新聞教材閱讀範文的《五月的鄉村:敵後變前線》的一篇散記中,還是沿用他老到的筆法,開門見山:麥子黃了,“非典”近了。豫中平原不再平靜了……向海外報道客家祖地人自衛戰,村自衛戰,縣自衛戰,洛陽古城還是一片凈土。而在結尾處,以小浪底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制高點上,燈影夜色裏車內的《黃河大合唱》如瀑如注地瀉來,強化民族支撐力和戰勝“非典”的堅強信心和決心。

  在2008年春拉薩“3.14”事件,應急報道中,他除了冒死在中國新聞界最先向西方世界發出兩張反映騷亂分子在八廓街縱火濃煙滾滾,追殺無辜三輪車工人的照片,在事件最初世界與論一邊倒的情況下,起到很好平衡作用外,又在隨後的一篇後來被選為湖南省高考語文試卷閱讀題的《恨“亂”鳥驚飛——拉薩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中,踏訪世界高原最大城市濕地拉魯濕地公園“情人秘道”,傳達出民族分裂分子製造的騷亂,不僅破壞了社會的祥和安定,連美好的自然生態亦不能倖免于難,達到了人神共憤的境地。這種看似平實散淡的筆墨,其實充滿了令人信服的批判鋒芒,比一般的程式化話語,更有力量。

  如果説在某些具體節點上的把握靠的是靈氣,那麼,對一城一地的把握和獨到的推介,則靠作者對當地文化水性的全面耕讀和深刻體悟。我們看到,這本書中,在天津建城600週年之際,柳俊武對天津的解析是《六百歲天津:陪都·相城·隱市》一篇不足2000字的短文,卻把天津因毗鄰首都北京,歷史上出將入相,面朝大海,包容開放的文化特質講得一清二楚。

  再看他是怎樣介紹江西的歷史地理文化?他説,從東北方的山東半島到西南方的雷州半島,劃一斜線,中國人口最為密集、經濟最為發達,人文自然景觀最為秀美的東南半壁河山,正好形成一把光彩照人的規整半圓扇面。而江西正好處在這個半圓扇面的圓心握手之處,是長三角、海西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腹地。鄱陽湖則像一顆耀眼的扇墜,光彩奪目。因此,江西歷來物華天寶,人文薈萃,形成了藏龍臥龍,經天緯地,後來居上的文化格局和特質,可謂“文景江西,中國歸谷”。他這麼一講,誰不敬佩這片文化厚重的紅土聖地?

  相信俊武同志的這本書,不僅是一位新聞老兵的人生足跡,也是新聞文化學界可資探究、可資借鑒的標本;亦或將成為青年後生靜夜吮吸人生的讀本。(來源:江西高校出版社)

為您推薦

新聞
軍事
娛樂
體育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