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福州    廈門    泉州    漳州    三明    龍岩    南平    莆田    寧德    平潭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農博會·第二十一屆海峽兩岸花博會_fororder_福建1
推進知識産權強省建設 服務福建高品質發展_fororder_福建

福建商務部門多措並舉 各地餐飲業陸續開放堂食

2020-03-10 09:07:22|來源:東南網|編輯:葛寧遠|責編:李勝蘭

福建商務部門多措並舉 各地餐飲業陸續開放堂食

盒馬鮮生茶亭店已開放堂食,有不少顧客在就餐。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東南網3月9日訊(本網記者 盧金福)今日下午6點多,記者在福州茶亭的一家盒馬鮮生看到,該店的堂食今日起對外開放,海鮮可在店內加工,有不少市民在裏面用餐。隨著各行各業逐漸復工復産,福建商務部門採取多項舉措,目前,全省各地多家餐飲企業在前期推出線上訂餐、線下送餐的基礎上,已陸續開放堂食。

  記者在福州街頭走訪發現,不少沿街的餐飲店已經開始對外營業,有部分門店已接受市民進店用餐。盒馬鮮生茶亭店內,有多名顧客在裏面就餐,餐桌被分為單人區和雙人區,並提示保持就餐距離,洗手臺邊上擺放著洗手液。主打沙縣小吃的淳百味餐廳在福州市區有200家門店,目前也已開放堂食。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淳百味”每天都會對門店進行場地、設備、桌椅、門窗和餐具的全面消殺,店內還配備抗菌洗水液。員工全程佩戴口罩,客人進店必須體溫正常,買單原則上不接受現金支付。

福建商務部門多措並舉 各地餐飲業陸續開放堂食

福州街頭不少餐廳已營業。東南網記者 盧金福 攝

  這兩天,大豐收旗下的脆魚、李家、漁家、蛙功夫、潮牛等品牌在福州的門店大部分都已經開始接待堂食顧客,要求顧客測體溫佩戴口罩,並規定每桌就餐人數應少於3人,人數較多時建議分桌就餐。外賣訂單均附上“外賣愛心卡”,記錄餐品製作員、打包員、餐廳經理及送餐騎手體溫狀況、便於追蹤。 “萬壽橋” 門店減少桌椅擺放以加大就餐者之間的距離,引導顧客入座,每桌客人不超過3人,對到店堂食顧客逐一測量體溫,做好顧客堂食記錄登記。“福熹施魚丸”要求“一人一桌、快速吃完請離店”。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餐飲行業受到重大影響。為推動疫情防控期間餐飲消費和餐飲行業復工,省商務廳先後印發《商貿服務業從業人員健康防護手冊》《關於進一步做好商貿服務業“外防輸入”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並要求各地市商務部門結合餐飲企業特點和疫情防控的需要,積極採取多種舉措,有序推動餐飲業復工復市。

  福州市商務局先後出臺了《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有序有力推動餐飲企業復工復産工作的通知》和《福州市餐飲行業復工防控工作指引》,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産,引導開展團餐供應、實現運營轉型和推動“無接觸外賣月”線上銷售等;督促指導餐飲企業在滿足防疫要求前提下開放堂食服務。符合條件開放堂食服務的餐飲企業應主動向屬地街鎮申報備案,並在用餐場所的明顯位置張貼公告和疫情防控警示海報,告知進店顧客需配合的注意事項,按時間順序登記至少一名就餐客人的姓名和有效的聯繫方式。

  廈門市商務局積極作為,分別於2月3日在全國率先搭建“移動食堂”供配餐平臺,打造首批10家“移動食堂”,為全市千余家企業提供團餐保障,于2月23日推動第二批“移動食堂”上線。目前,全市已有兩批20家集體用餐應急供配單位上線“移動食堂”,覆蓋全部六區,大大緩解了疫情期間上班族的吃飯難題。

  莆田市創新性推出“莆田餐巴”便民利民舉措,友德酒店、蒲集味、老蒲鮮、蘑菇私房菜、拱辰廚師團等莆田多家餐飲企業抱團參與,採用線上訂餐、線下自取,私人訂制配送,現場體驗等模式,既解決了企業復産工人、社區居民等用餐問題,又讓餐飲企業“動起來”,實現多方共贏。針對“莆田餐巴”,莆田市餐飲烹飪協會制訂一系列標準:員工上崗前須測量體溫並做好登記,在崗期間一律佩戴口罩;餐車使用前後進行消殺;餐車上粘貼“間隔一米排隊”提醒標誌,餐車前設置排隊防護欄,右進左出。

  龍岩市出臺了《關於推動服務業安全有序復工復産的指導意見》,恢復餐飲行業(含小餐飲店)正常營業,鼓勵實行外帶、外賣或配餐等方式供餐。設有堂食的餐飲服務單位要加大餐桌設置距離,餐桌距離應當保持1米以上。在疫情防控解除前,餐飲服務單位禁止接待大規模聚餐活動。用餐人員需戴口罩,坐下飲食才脫口罩,人員間距保持1米以上。

  3月5日,省餐飲文化促進會餐飲數字化專委會還上線“福州消費安心碼”,協助餐飲企業建立用餐顧客的可追溯臺賬,解決線下人工統計的工作困難,並鼓勵餐飲企業通過“福州消費安心碼”為顧客提供無線接觸點餐服務,減少堂食面對面存在的風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