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泉州:21年金秋助學18146名困難學子圓大學夢
2020-11-25 09:59:17來源:泉州網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泉州網11月25日訊(記者 龔翠玲 通訊員 陳雪查)金秋助學,築夢未來。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金秋助學行動依然抱著對困難學子的殷殷關切如約前行。據了解,在泉州市總工會及各聯辦單位、各級工會組織、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金秋助學共籌集助學資金284.27萬元,比去年增加約56萬元;共資助困難大學生535人,發放助學金275.73萬元,其中有142名特困大學生獲結對認助,發放助學金92.7萬元。得益於市總工會調整助學政策,今年捐資金額及助學人數較往年均有較大提高。

  記者了解到,金秋助學至今已開展了21年。21年來,“金秋助學”活動累計資助總額達5848.56萬元,幫助18146名困難學生圓了大學夢,已有7516名受助貧困生完成大學學業走上工作崗位。

  不斷調整政策 助學對象更精準

  21年的時間,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秋助學活動也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在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21年來,市總工會與各聯辦單位加強協調協作,多方籌集資金,拓寬助學渠道,創新助學形式,逐步把金秋助學打造成了泉州扶困送溫暖的品牌工程。

  今年,泉州市總工會通過組織各基層工會廣泛摸底,主動了解職工的困難情況和需求,梳理總結助學活動工作的形式,針對新形勢下困難職工群體的變化,制定了全新的金秋助學活動方案,不僅提高了助學標準,還拓寬了助學申請渠道,加大了對一線職工及低收入職工的幫扶力度,使助學幫扶更加的精準得力。

  “隨著全國解困脫困工作的推進、各地建檔困難職工的大幅減少,今年我們把更多的關注轉向臨時性、突發性、支出型等困難職工,讓助學幫扶更加精準。”泉州市總工會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金秋助學,進一步明確了助學對象申請標準,並將“其他困難職工”列入其中,明確低收入職工家庭(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當地低保標準的3倍(含)以內的低收入職工家庭)和相對困難職工(家庭收入扣減因病、因殘、因子女上學等家庭剛性支出和必要就業成本後,家庭人均純收入低於當地低收入標準)均可申請助學。

  擴大幫扶效益 補助辦法更靈活

  另外,為適應經濟發展狀況,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擴大幫扶效益,今年金秋助學在實行分類補助辦法的基礎上,提高了補助標準,補助辦法更加靈活和人性化。對於在檔困難職工子女最高予以7200元助學慰問金;對其他困難職工,最高予以5000元助學慰問金;由愛心團體、愛心人士自願結對助學的困難職工子女,市總工會另對就讀省內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補助2000元,另對就讀省外院校的每人一次性補助3000元,主要用於補助學生交通及購置生活用品等費用;因愛心單位(人士)受今年疫情影響等原因産生困難,無法繼續資助的往屆結對受助學生,由市總工會按結對助學標准予以接力結對幫扶,資助至學生就讀大(中)專院校畢業。

  為了調動學子學習的積極性,讓學子得到更好的幫扶,泉州市總工會大力推動愛心單位(人士)與困難學生結對子工作。對受到結對幫扶的職工及其子女,引導學生加強與愛心單位(人士)的溝通交流,倡導感恩心、回報心、勵志心。2020年全市各級工會共推薦助學對象160名,其中往屆繼續申請對象111名,新增申請結對49名,共促成愛心單位(人士)結對142名。

  受助者變身資助者 助學隊伍更龐大

  金秋助學活動的持續開展離不開社會各界人士(單位)的愛心接力。21年來,愛心單位(人士)的感人故事不斷涌現,並仍在繼續。在今年省總工會開展的“工會金秋助學20年·尋找‘最美’的你”徵集活動中,泉州多單位(個人)獲評“最美”稱號。于2015年起參與“金秋助學”總金額達到82萬餘元的石獅市陽光太太志願者協會和連續14年加入助學隊伍累計助學金147萬元的福建萬龍金剛石工具有限公司2個單位被評為“最美愛心單位”;多年來一直將自己的稿費捐出助學的黃秀惠、助學16年捐款近300萬元的企業經營者曾隨純2人被評為“最美資助人”。

  記者了解到,這些只是泉州金秋助學中助學者的小小縮影。單單今年就有58家愛心企業和25名愛心人士捐款5000元以上。

  記者還發現,不少曾受過金秋助學資助的學子對助學活動進行了反哺,轉身成為資助者。早在市總工會發起金秋助學之初,走向社會後將第一個月工資全部捐出的有十幾位同學;更有數十位同學畢業後連續多年堅持捐款獻愛心。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受助學子參與各種形式的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上學有困難,金秋助學在身旁。明年的金秋,助學繼續,感動繼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