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輿情智庫    
中共寧德市委關於制定寧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2021-01-11 11:22:57來源:閩東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胡曉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福建省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加快新時代新福建建設的關鍵五年,也是我們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開局起步的重要五年。中國共産黨寧德市第四屆委員會第十三次全體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寧德實際,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深入實施“一二三”發展戰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是我市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收穫滿滿、跨越趕超的五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市委團結帶領全市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開創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部署、寶貴經驗和優良作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深入實施“一二三”發展戰略,牢記囑託、感恩奮進,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品質跨越式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五年來,全市經濟綜合實力持續提升,成為全省的新增長極,預計二○二○年生産總值達二千六百三十億元,比二○一五年增加一千多億元;堅決果斷淘汰落後産能,産業發展邁向高端化,培育形成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集群,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産基地和不銹鋼生産基地,構築了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的“四梁八柱”。高品質打贏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閩東特色鄉村振興之路邁出堅實步伐,“8+1”特色産業體系基本形成,全市二千一百三十五個行政村每個村都有一個以上發展致富的特色産業,基本消除集體經濟收入十萬元以下的“薄弱村”;生態環境品質保持全省前列,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取得決定性勝利,中心城區水系綜合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顯著;中心城區東擴北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文化事業蓬勃發展,“閩東之光”更加璀璨奪目,一舉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衢寧鐵路建成通車,港口開發建設全面提速,山海聯動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成功舉辦第十六屆省運會、第十屆老健會,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短板加快補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縱深推進,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

  以上成績的取得,最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的掌舵領航和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打下的決定性基礎和擘畫的宏偉藍圖,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德始終如一的關心關愛。踏上新征程,擔當新使命,全市上下要樹牢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拿出只爭朝夕的幹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接續奮鬥、苦幹實幹,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

  2.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長期向好、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福建省正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發展基礎更加紮實,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各種積極因素加速集聚。綜合分析,“十四五”時期寧德將進入優勢充分釋放、全面加速越位趕超的新發展階段。特別是隨著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國內市場需求加速釋放,國家加快推進能源革命,我市新能源産業發展將迎來重大利好,進入重大戰略機遇期;四大主導産業集聚裂變、産業能級持續提升、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孕育,釋放出巨大發展潛能,寧德將進入産業發展爆發期。同時,依託主導産業形成的生態圈和強磁場效應,發展良好態勢和發展慣性將得到很好延續,加上新型業態不斷涌現,寧德將進入跨越發展窗口期。可以預見,未來一個時期,寧德完全可以實現多位次越位趕超。當然,與發達地區相比,寧德目前仍然是一隻“弱鳥”,經濟綜合實力還不夠強,發展總體層次不高,城鄉山海發展不平衡,民生領域短板比較突出,資源約束趨緊,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有待進一步突破,社會治理亟待提升。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把握髮展規律,提升斗爭本領,強化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在高品質發展中贏得優勢、佔得主動。

  3.到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基本實現全方位高品質發展超越,譜寫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區域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全面建成創新型寧德,成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科技創新高地;産業結構全面優化,産業發展品質效益大幅躍升,建成現代産業體系,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全球領跑地位更加穩固;中心城市能級大幅躍升,基本建成現代化城市;對外開放形成新格局,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現代流通體系基本建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全面形成,成為服務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和重要力量;基本實現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成法治寧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生態宜居的美麗寧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建成文化強市、教育強市、人才強市、體育強市、健康寧德;居民收入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準,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改善,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明顯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平安寧德建設達到更高水準,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聚焦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科學確定“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重要原則和主要目標

  4.“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主動服務並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深入實施“一二三”發展戰略,打造全球知名的産業之城、開放便捷的樞紐之城、環灣一體的新興之城、協同聯動的山海之城、生態宜居的幸福之城,努力在推動高品質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進展,在全面從嚴治黨上展現新作為,在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上邁出堅實步伐。

  5.“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領導,落細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準,為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提供根本保證。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民主體地位,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共同富裕方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辦好民生實事,持續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科技創新戰略地位,扭住擴大內需戰略基點,瞄準做實做優實體經濟主攻方向,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必須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加強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更大決心破除制約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更大步伐擴大對外開放,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融入全國全省大局找定位、謀作為,強化政策舉措集成協同,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面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6.“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錨定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寧德發展基礎條件、階段特徵、機遇挑戰等各方面因素,著眼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邁出重要步伐,為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奠定堅實基礎,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經濟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經濟增長潛力充分發揮,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具有寧德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高品質發展邁出新步伐。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百分之九左右,經濟總量突破四千五百億元,力爭較二○二○年翻一番,經濟綜合實力達到全省中游水準。全市工業邁入“萬億時代”,建成全球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産業地標。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基本建成智慧化、多功能的億噸級三都澳國際大港,打造智慧便捷的陸海聯運樞紐,全面打通融入“一帶一路”和海絲核心區的港口腹地通道。健全完善服務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工作機制,形成更高水準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放管服”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顯著成效,發展要素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水準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推出,營商環境走在全省前列。

  ——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文明創建形成長效機制,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全國文明城市順利通過復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産業持續發展壯大,閩東文化品牌標識度愈加彰顯,文化強市建設邁出更大步伐,“閩東之光”傳播力、吸引力、影響力顯著增強。

  ——生態建設彰顯新魅力。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市域國土空間體系更加健全,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樹牢,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更加宜居宜人,生態美、環境美、城市美、鄉村美、人文美成為普遍形態,環境品質穩定保持全省前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形成“寧德樣板”,力爭創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城鄉統籌翻開新篇章。中心城市擴容提質取得重大進展,環灣一體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市更新穩妥有序推進,“百平方公里級面積、百萬級人口規模”區域中心城市初見雛形,中心城市功能品質和首位度大幅躍升。山海協同聯動發展全面升級,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面推進。

  ——民生福祉實現新提升。脫貧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産業薄弱村全面消除,探索形成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教育、醫療、養老、城鄉基礎設施等民生領域短板加快補齊,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穩步提高,重點群體增收計劃全面實施,城鄉居民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準,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品質。

  ——市域社會治理取得新進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更加彰顯,政府作用更好發揮,法治寧德、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取得新成效。平安寧德建設不斷深化,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以黨建為引領的基層社會治理效能明顯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準明顯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更加有力,建成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

  三、突出科技創新首位戰略,全面建設創新型寧德

  7.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高地。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圍繞産業鏈部署創新鏈,高標準建設寧德時代21C創新實驗室等高水準創新平臺,爭創能源材料領域國家實驗室,全力支持龍頭企業開展材料體系創新、系統結構創新、智慧製造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原創性、引領性、領先性的材料技術、系統集成技術、極限製造技術攻關,帶動不銹鋼、銅材料、鋯鎂材料等産業基礎核心環節突圍,打造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高地。實施重大科技創新攻關,聚焦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型碳材料、硅材料、高比能量正極材料、非晶合金、機器人、生物醫藥等新技術領域,集中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原始創新成果。

  8.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高技術企業成長加速機制,培育壯大“獨角獸”“雙高”“專精特新”“單打冠軍”等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快建設高新園區,打造新型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支持産學研深度融合創新,鼓勵企業牽頭創建創新戰略聯盟、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技術創新平臺,全面提升企業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支持傳統産業加大創新力度,引導企業通過加強産品創新、技術革新、管理更新,更好融入主導産業生態圈。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推動産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9.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優化科技規劃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革科技計劃項目形成和組織實施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重大專項“揭榜挂帥”攻關等制度。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工程,完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完善對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學家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規模化應用。突出知識産權全鏈條保護,抓好中國(寧德)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建設,完善知識産權“大保護”“大服務”體系,推動知識産權綜合實力和保護服務水準進入全省中上行列。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

  10.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圍繞科研創新鏈、産業鏈佈局人才鏈,迭代升級“三都澳人才計劃”,建立普惠化與個性化相結合的人才政策體系,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機制,梯次培養、精準引進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準創新團隊和高層次管理人員,定制式培養本土人才,構築創新人才集聚高地。加強人才重大工程與重大科技計劃銜接,促進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協同,推動市域産業地圖與人才地圖融合對接。實施知識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動,建成投用職教園,健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大力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優化人才服務機制,完善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全面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準。

  四、全面優化産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11.推進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毫不動搖地把新型工業化作為實現現代化的著力點,保持製造業增加值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準。分産業做好産業鏈供應鏈規劃,繪製産業鏈“全景圖”“招商圖”,著力壯龍頭、強配套、補短板。瞄準主導産業核心關鍵環節,深入實施産業鏈提升工程,全面推進強鏈補鏈延鏈,深化産業鏈垂直整合和跨領域拓展融合,著力構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生産供應體系,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産業鏈現代化。持續引進鋰電新能源上游産業鏈項目,加快延伸發展不銹鋼産品中下游精深加工,全面推進新能源汽車二三級供應鏈就近配套,著力推動銅材料與其他産業配套協同、融合發展,實現主導産業全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12.打造全球知名的産業地標。堅定不移抱好“金娃娃”、發展大産業,深化四大主導産業縱向延伸、橫向融合、協同發展,著力培育領先型、領跑型全球産業地標,打造全方位領先的世界鋰電之都和世界最大不銹鋼産業基地、國內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現代汽車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銅産業基地,努力把“寧德製造”鐫刻在全球産業版圖上。鋰電新能源産業重點要加快從消費類電池、動力電池向儲能電池、太陽能發電、管理晶片、各場景應用拓展,力爭全産業鏈産值超四千億元。不銹鋼新材料産業重點要破解産能置換問題,加快構建從原料冶煉、製品加工到倉儲物流、電子交易的完整産業體系,力爭全産業鏈産值實現翻一番、接近三千億元。新能源汽車産業重點要在上汽基地項目一期滿産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二期項目,力爭全産業鏈産值達千億規模。銅材料産業重點要拓展銅基新材料、銅複合材料、積體電路等新領域,形成集銅精礦貿易、銅冶煉、銅精深加工、再生循環産業為一體的完整産業鏈,力爭全産業鏈産值突破千億元。實施主導産業賦能行動,加快傳統特色産業深度融入主導産業生態圈,推動電機電器産業從單純賣電機向賣系統、賣解決方案轉變;船舶産業從低端製造向專用船舶、電動船舶、海上大型光伏發電設施等轉型;冶金特鋼産業從傳統鋼鐵向發展汽車用鋼、高性能機械用鋼轉變;鋯鎂新材料産業向鋰電池、汽車生産等領域拓展。

  13.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依託主導産業溢出效應,加快填補電池管理晶片、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汽車等領域發展空白,謀劃佈局智慧製造、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第五代移動通信、區塊鏈等重量級産業,打造寧德産業“新名片”。主動融入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開展工業互聯網“十百千萬”工程和“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主導産業深度融合,加快建設數字寧德,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力爭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數字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以上。

  14.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加大服務業招商力度,推進現代服務業規模化、數字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力爭“十四五”末服務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培育壯大平臺經濟、總部經濟、共享經濟、創投基金、倉儲物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等製造業相適應的生産性服務業,重點建設全國不銹鋼交易中心、有色金屬交易中心,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車電分離”等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高端化、專業化發展。加快商貿流通、文化旅遊、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

  五、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打造服務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節點、重要通道和重要力量

  15.打造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支撐體系,以市場化改革打通制約産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循環的痛點堵點,推動生産、流通、分配、消費體系優化升級,推動人才、信息、資金、技術等優質要素有效集聚。強化科技創新、標準引領和品牌建設,依託四大主導産業強大競爭力,推動“寧德製造”向“寧德智造”“寧德創造”轉型。擴大中高端供給,注重需求側管理,促進供需高效適配,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推動房地産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促進傳統流通企業主動創新和轉型升級。健全物流體系,建設集港口、鐵路、高速公路多式聯運于一體的智慧化、現代化綜合物流樞紐。

  16.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通道。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內需與外需、出口與進口、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堅持以産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海陸空鐵多式聯運,打造北承南連、西進東出、通江達海的大動脈,成為服務“一帶一路”、中西部及周邊地區的重要前沿。加快港口正式開放,建立集裝箱國際航線與班列,打造內聯外通、高效便捷的集疏運網絡體系。推進“一樞紐三縱三橫九支線”區域鐵路網建設,加快溫福高鐵、寧德至福州長樂機場城際鐵路、貨運鐵路支線建設,打造東南沿海重要鐵路交通樞紐。加大高速公路、普通國省幹線網、市內交通路網建設力度,抓緊沈海高速公路寧德段擴容、寧古高速、寧上高速、國道228等項目建設,全面提升公路服務能力。做好機場前期工作,推進通用機場建設項目,力爭實現民用機場零突破。探索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的政策機制,積極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幫助企業加快內外銷轉型。優化國內國際市場佈局、商品結構、貿易方式,提升出口品質,擴大優質産品和服務進口。推進貿易投資融合,加強優勢領域對外合作,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共建産業鏈供應鏈。

  17.用好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我市在外鄉賢、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數量較多的優勢,打造更加開放的僑資僑智集聚發展平臺,推動僑資僑智成為經貿合作、融通內外的橋梁紐帶,讓更多高端資源要素匯聚寧德,讓更多寧德産品和服務走向世界。深入實施鄉賢回歸工程,鼓勵支持更多鄉賢企業家回歸投資興業,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發揮我市民營經濟比重大的優勢,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進一步深化“寧造出境”“寧企出海”,推動民營企業家成為開拓國內外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主力軍。

  18.充分挖掘和激發消費潛力。增強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深入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培育新型消費,提升傳統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持續推動文化旅遊、健康養老、體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精細化發展,促進電子商務、智慧無人新零售、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相互融合,推動網絡消費、定制消費、體驗消費、智慧消費,拓展農村消費市場,促進線上線下互動發展,不斷挖掘消費新增長點。壯大城市“商圈經濟”,培育一批示範商圈、特色街區、精品夜市。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擴大節假日消費。加強消費領域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改善消費環境。

  19.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實施新一輪擴大有效投資行動,深化“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擴大重大科創平臺、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化産業鏈投資,持續抓好一批投資體量大、引領性強的大項目好項目落地建設。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探索政府投資新模式,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推進投融資多元化。充分釋放“新基建+老基建”疊加效應,補齊基礎設施、市政工程、農業農村、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公共衛生、物資儲備、防災減災、人防工程、民生保障等領域短板,實施一批防洪工程、蓄水工程、跨流域引調水工程、沿海防潮工程,加快第五代移動通信、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電動寧德”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兩新一重”領域重大工程建設,使之在提升城鄉基礎建設水準的同時,成為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

  六、加快構建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20.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穩妥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深化國企勞動、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産監管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集中。明確國有企業主業佈局,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參與三都澳開發建設、融入主導産業發展,全面參與基礎設施、城市運營、大物流以及新區開發等領域,推動市屬國有企業從融資性企業向經營性企業轉變。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健全企業家懇談會機制,提高“政企直通車”服務效能,堅決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壁壘,營造民營企業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促進民營企業易準入、快準入、真準入。完善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政策體系。加強對民營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改善面向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供給。紮實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企業。

  21.完善地方財稅金融制度。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完善市與縣(市、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辦法,貫徹“人錢掛鉤”政策,落實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村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探索推進零基預算管理,構建以績效為核心的集中財力辦大事財政政策體系和資金管理機制,發揮財政保運轉、保民生、促發展作用。健全規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用好用足地方稅管理權限,推進地方稅體系建設。充分發揮銀行信貸主渠道作用和政府性擔保放大功能,拓展保險保障空間,服務保障重點産業金融需求,加大對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圍繞特色農業産業,推廣“漁排養殖貸”成功經驗,研究推出“山海”系列信貸産品。深化金融改革創新開放,高標準建設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推進金融信息化建設,打響“藍色銀行”品牌,提高全社會融資增量和普惠金融增量,重點提高普惠型小微貸款和涉農貸款增速。支持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持續健康發展。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處置、問責制度機制,營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

  22.深化要素市場優化配置改革。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聚焦“萬億工業時代”,加強土地儲備,保障四大主導産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建設。完善産業用地政策,堅持“畝産論英雄”,加快“騰籠換鳥”改革,強化用地指標精準化、差別化投放。加強項目策劃,爭取國家用海政策支持。加快技術要素市場發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産權制度,鼓勵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自主知識産權市場化運營。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國家級、行業級數據資源在寧匯聚。健全主要由市場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探索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式。

  23.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健全“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工作機制,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和“一件事”套餐改革,全面落實“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持續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擴大“跨省通辦”服務事項,實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就近可辦。深化商事制度集成化改革,複製推廣福建自貿試驗區“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經驗,做到極簡審批。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優化精簡投資審批體系,繼續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完善重大政策事前評估和事後評價制度。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聯合監管。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深化商會、行業協會和仲介機構改革。

  七、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24.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把富有閩東特色的脫貧工作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用好國家級扶貧經驗交流中心“窗口”,總結推廣可學可鑒的寧德扶貧模式,從市域層面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保持財政投入總體穩定,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健全農村社會保險和救助機制,繼續落實産業扶持、技能培訓等政策,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發展壯大扶貧産業,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大對老區項目和資金扶持力度,爭取上級更多傾斜政策落地實施,發揮社會力量作用,加強老區村建設。

  25.提高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水準。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強菜藍子基地、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建設,確保糧食及豬肉、蔬菜、禽蛋、水産品等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健全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智慧農業,全面提升農業設施設備水準。堅持“五化”理念,發展“8+1”特色産業,制定和實施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專項規劃,明確方向,加強引導,加快推動茶葉品種改良、食用菌工廠化栽培升級改造、農産品精深加工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緊密融合,打響“0593寧德號”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提升農業産業品質與效益。

  26.高標準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完善農村綜合服務體系,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障農房安全和建設品質,推動鄉村水、電、路、氣、通信、物流、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堅持“面子”“裏子”一起抓,把傳承保護歷史文化和引入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參照“兩高一線”沿線環境整治標準,全域推進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深入推進“一革命四行動”,梯次建設“綠盈鄉村”,推動廣大農村舊貌換新顏。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重點解決偏遠鄉村供水問題。大力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培育新型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27.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加快推動霞浦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開展農村土地徵收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實施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探索和拓寬農村“三變”改革,創新農村集體經濟有效組織形式和運行機制,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鞏固提升林改經驗。堅持“抓兩頭帶中間”,健全領導幹部掛鉤幫扶産業薄弱村工作機制,開展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強村”行動,探索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動駐村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鄉村振興指導員、金融助理全覆蓋,撬動更多資源要素投向鄉村,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入十五萬元以下的“相對薄弱村”。

  八、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加快建設環灣一體、宜業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28.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立足陸海統籌、山海協同、環灣一體、港産城聯動,編制實施市縣鄉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區、農産品主産區、生態功能區三大空間格局,拓展環灣面海向山發展空間。優化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生産力和公共資源佈局,優先保障主導産業項目要素需求。保護基本農田和生態空間,大力推動農産品主産區增強農業生産能力,支持生態功能區把發展重點放到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産品上,推動生態功能區的人口逐步有序轉移,推進屏南、壽寧、周寧、柘榮等縣的天然林資源、防護林體系、野生動植物保護,打通“太姥山—白雲山—鯉魚溪—白水洋”地質公園帶,全力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

  29.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聚焦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積極推動中心城市擴區,探索推進“一市多區”城市組團發展路徑。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統籌中心鎮發展。制定和實施城市更新五年行動計劃,先易後難,分步分批,加大老城區改造提升力度,推動中心城市和一批縣城更新改造。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産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改造提升歷史文化街區,下大力氣解決城市擁堵和停車難問題,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推進城市景觀改造提升,建設宜居城市、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學習借鑒發達地區經驗做法,實施智慧設施建設工程,推動城市建設檔案資源共享,促進城市管理向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轉型。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增強對農村轉移人口的吸納能力。

  30.大力建設海洋強市。加快環三都澳灣區開發開放,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現代漁業、濱海旅遊業、海洋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爭創海峽西岸發展海洋經濟的示範區。實施“智慧海洋”工程,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現代水産冷鏈物流等海洋産業,加強大黃魚、海參、海帶、紫菜等特色水産品的前瞻性、共性技術研發,推動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加快漁港經濟區建設,形成以漁港為依託,集漁船避風補給、水産品集散加工、海上運輸、漁船修造、特色餐飲、休閒漁業、海洋文化創意等為一體的海洋經濟集聚區。強化海洋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加強入海排污口規範化整治,推進岸線自然化和生態保護,促進生態、生産、生活空間協調發展。

  九、大力弘揚“閩東之光”,打造獨具魅力的文化強市

  31.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堅決扛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萌發地的責任擔當,實施新思想溯源工程,圍繞建黨一百週年等重要節點,擦亮理論宣講輕騎兵、“學習大軍”等特色宣傳品牌,用好各類新媒體、農村“村村響”廣播等宣傳載體,讓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提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志願服務精神,拓展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公民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大力營造文明新風。弘揚誠信文化,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大力推進移風易俗,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建立完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

  32.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完善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引導激勵機制,實施文藝高峰工程,持續推出一批具有閩東風韻、寧德氣派的精品力作。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強用活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講好寧德故事、傳播寧德好聲音。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閩東之光”工程、鄉村文化振興“十百千萬”工程、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推進智慧廣電、書香寧德等建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提升閩東文化知名度和美譽度。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利用,大力傳承弘揚閩東紅色、畬族、民俗、海洋、廊橋等文化,打造一批具有寧德特質的文化地標、文化標識。構建更高水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增強人民體質。

  33.推動文化産業繁榮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提升文化産業競爭力。實施文化産業數字化戰略,加快動漫遊戲、“網紅”經濟、影視等産業發展,合理佈局和規劃建設一批數字文化産業園,不斷培育文化産業新動能。發展創意文化産業,推動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工業設計産業發展,加快工藝美術産業轉型升級,推廣福鼎“白茶+文化”、福安“數字+文創”、屏南“鄉村+文創”、霞浦“攝影+民宿”等文化産業模式,發展鄉村特色文創。開展“五強堡壘、3A鄉村”創建活動,堅持黨建引領文旅發展,推動文旅産業與農業、工業、教育、體育、演藝等業態有機融合,發展全域旅遊,激活文旅經濟。

  十、厚植生態優勢,建設綠色美麗新寧德

  34.深度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優化陸海生態空間佈局,加快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生態環境品質全省持續領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深化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制度改革,健全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制度,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出讓交易等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生態産品市場化及價值實現機制,提升生態環境品質和資源利用效率。深化生態環境系統“上下聯動+交叉”巡察,落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全面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制度,健全生態司法保護機制,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終身責任追究。

  35.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産業綠色轉型,引導産業創新綠色技術、改造清潔生産技術、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後産能。推動鋰電新能源産業進軍儲能、太陽能發電領域,助力煤、石油等能源替代,努力為我國實現二○三○年前碳達峰、二○六○年碳中和貢獻“寧德方案”。發展綠色産業,加快推動低碳無污染的現代物流、研發設計、法律金融、電子商務、旅遊、體育、健康養老等産業發展,推進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突出生態優先,嚴控新上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項目,倒逼“散亂污”企業轉型或退出市場,逐步推動産業向“吃得少、産得多、産得好”方向轉型。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36.深化污染防治。持續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工程。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聯防聯控,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持續加強流域綜合治理,深化城鄉生活污水、工業園區污水治理,基本消除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推動入海排污口整治,更大力度推進三都澳海域環境綜合治理,徹底解決三都澳海域監測因子超標問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和土壤污染防治,提高固體廢物、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能力,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評價,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

  37.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三線一單”底線紅線。以最嚴格的制度保護耕地,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落實重要濕地、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全面推進紅樹林保護修復,建設東部沿海優質生態帶。嚴格控制礦業權投放,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積極探索全市河湖“智慧管護”模式,有序開展兩江三溪重點流域保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深化落實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持續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實施森林品質精準提升工程和“三個百千”綠化美化行動,啟動閩東森林城市群建設。加強外來物種管控,保護生物多樣性。

  38.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充分挖掘生態資源的獨特價值,爭創“兩山”基地,拓寬“兩山”有效轉化路徑,培育壯大民宿經濟、採摘體驗、康養休閒等新業態,讓美麗成為寧德最大的競爭力、生産力。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節水型社會。實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持續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因地制宜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非化石能源,推進天然氣、光伏等分佈式能源系統的推廣應用。健全海洋資源保護開發制度,完善海上養殖長效管控機制,嚴厲打擊非法用海行為。加強土地資源用途管控,推進空間換地和城鎮低效用地開發。全面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構建廢舊物資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

  十一、加強合作交流,推動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

  39.推進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主動接受多區疊加政策輻射,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海絲核心區建設,探索試行跨境雙向外貿綜合服務模式,持續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鼓勵龍頭企業加大關鍵礦産資源的國際性開發力度,推動重點企業上下游企業到國外設立行銷網點、直銷基地和交易中心,積極培育跨境電商,不斷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充分利用龍頭企業在行業中的突出地位,爭取承辦更多國內行業年會和國際高峰論壇,擴大寧德産業在全國全球的影響力。密切寧德與香港、澳門在金融、現代物流、生態旅遊、港口交通等領域的對接協作。

  40.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深化經濟領域融合,積極創建閩臺農業合作推廣示範縣、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加快霞浦三沙對臺口岸經濟區項目規劃建設。充分發揮海峽論壇、海峽兩岸電博會等平臺作用,推動寧臺在人工智能、現代商貿、航運物流、孵化器經濟、電子商務以及四大主導産業、特色現代農業等方面的合作。深化社會領域融合,完善涉臺依法維權機制,推動對接省“數字第一家園”對臺一體化服務平臺,鼓勵臺胞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參評社會榮譽,推進臺胞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深化文化領域融合,拓展陳靖姑文化、畬族文化、名人文化、茶文化等交流領域,抓好古田臨水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建設,加大台灣青年工作力度,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41.全面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突出山海聯動發展,按照“環灣一體”的思路,加強重大産業項目佈局、招商、政策及各類資源的市域統籌,打造山海聯動升級版。拓展與閩東北協同發展區其他城市在綠色製造、農業和食品加工、生態旅遊、生態保護、現代物流以及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合作,引進金融、技術、人才、商貿等高端要素,融入“數字福建”服務平臺,推動優勢産業融合發展。充分發揮三都澳多功能大港優勢和衢寧鐵路聯接中部城市大運力,依託主導産業強大競爭力,北上對接長三角經濟圈、浙南閩東合作發展區,南下融入閩東北、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東出對接台灣,西進深入中西部地區,進一步拓展區域協同發展空間。

  十二、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2.以更加充分更高品質的就業促增收。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鞏固傳統就業渠道,充分挖掘網絡經濟、數字經濟、小店經濟、夜經濟等新業態吸納就業潛力,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加強各類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培訓、托底安置,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就業,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實施城鎮職工、城鎮居民、農民、困難群體、高端人才等五大群體增收計劃,拓寬工資性、經營性、財産性、轉移性等四類增收渠道,多層次提升群眾收入水準,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使城鄉收入達到全省平均水準。盤活田、地、林等閒置鄉村資源,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緊密型合作模式,實現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持續增收。

  43.全面提升教育品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堅持教育與地方産業發展、城市建設、招才引智、人口集聚相適應,“硬體”“軟體”短板一起補,打造高品質教育體系,力爭通過五年努力,教育品質達到全省中上游水準。引進國內優質教育資源,補齊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短板,提升高中階段辦學品質。以産業需求為導向,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深化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充分發揮主導産業高端人才優勢,推動高校“引企入教”,加快建設新型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實施校長能力提升工程,加強高品質師資隊伍建設,培育打造一批“名師、名校、名校長”。支持和規範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專門教育、民辦教育,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44.健全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突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高標準補齊衛生健康服務短板,加快提高衛生健康供給品質和服務水準。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重大疫情防控機制,加快市醫院三期、市疾控中心異地遷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積極創建全國醫保付費改革試點城市,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提檔升級。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動“三醫聯動”向“全聯”“深動”發展。堅持“內育”“外引”相結合,積極引進高端優質醫療資源和醫學領軍人才,依託寧德師範學院等高校加強基層醫藥衛生人才定向委託培養,加強省內外、市縣兩級醫療衛生區域合作,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支持社會辦醫。堅持中西醫並重,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促進市民養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5.構築更加公平可靠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保轉移接續,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落實靈活就業人員社保制度。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異地就醫結算制度。完善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制度,探索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加強支出型貧困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健全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精神病人關愛服務體系。

  46.積極落實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準,健全普惠托育服務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健全高齡、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做好特殊對象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推動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健康養老、文化養老、旅居養老,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協同發展。

  47.加快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健全共建共享社會治理制度,完善平安建設協調機制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創新社會治理理念,利用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等手段,大力推進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營造讓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社會生活環境,探索形成具有寧德特色的高品質社會治理品牌,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寧德”。推進法治寧德建設,堅持依法行政,完善監察權、審判權、檢察權運行和監督機制,健全司法權力運行和執法規範化保障機制,讓人民群眾在公平正義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堅持黨建引領,深化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

  十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寧德

  48.鞏固國家安全防線。完善國家安全工作體系,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國家秘密安全,全面加強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和能力建設。嚴密防範和堅決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積極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大力推動環三都澳灣區軍民基礎設施統籌建設、科技協同創新、兩用人才培養和軍隊保障社會化。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健全黨政軍警民合力強邊固防工作機制,持續深化國防交通與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國防經濟動員及支前保障與經濟産業體系、國防科技信息動員與創新型寧德建設相融合。完善雙擁工作機制,鞏固提升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成果。

  49.提高經濟安全保障能力。加強經濟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強化市縣協同、政銀企聯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經濟金融風險底線。保障和維護重要産業、基礎設施、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領域安全。提高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常態化開展斷鏈斷供風險排查,防範化解先進製造業“卡脖子”技術風險,提升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産品保障能力。實施糧食安全戰略,保障糧食和重要副食品生産穩定,加強糧食倉儲、物流和應急供應能力建設。確保能源安全、生態安全,加強核安全監管,維護新型領域安全。

  50.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把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建立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加強房屋結構安全、非煤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工貿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強化生物安全保護,持續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現代化治理體系。開展災害風險普查,加強精準監測預警,提高洪澇乾旱、森林火災、地質災害、地震等工程標準,推進水庫除險加固和堤防建設。健全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

  51.維護社會安定穩定。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四下基層”制度,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廣“最多投一次”陽光信訪、“信訪評理室”等機制做法,完善調解聯動工作體系,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創建“無信訪積案縣”。全面實施“智慧政法”戰略,建立健全跨部門大數據平臺和基層治理智慧化平臺,做優做強各級綜治中心,深化“雪亮工程”和“智慧社區”建設聯網應用。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嚴防個人極端案事件。強化社會治安重點地區排查整治,堅決防範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新型網絡犯罪、跨國犯罪,推動掃黑除惡常治長效,全面剷除黑惡勢力滋生土壤。

  十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而奮鬥

  52.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按照省委“三四八”貫徹落實機制,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在寧德高效落地落實。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統籌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全面提高黨的建設品質。樹牢“幹部精氣神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加強對敢擔當善作為幹部的激勵保護,增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能力水準。堅持“幹部晉陞是賽出來”的用人導向,深化“五位一體”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加大一線考核、蹲點調研成果運用,培養選拔一批敢打敢拼、能謀善斷的“尖兵”“戰將”。深化“四位一體”監督機制,發揮巡察利劍作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正風肅紀,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持之以恒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和省、市實施辦法,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

  53.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引導各級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弘揚優良作風,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苦幹實幹,奮力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紐帶作用,把各自聯繫的群眾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

  54.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制。堅決貫徹黨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按照本次市委全會精神,科學制定市縣兩級“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市域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評估考評督察機制,保證規劃有效實施。

  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樹牢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拿出只爭朝夕的幹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發揚苦幹實幹的作風,深入實施“一二三”發展戰略,全方位推動高品質發展超越,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