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追求卓越天更闊

2019-10-09 08:47:37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陳晨   責編:鄭思雯

  浦江恒流,上海恒新。

  的確,上海這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總是讓人耳目一新:浦東陸家嘴,上海中心大廈從頭到腳都是時尚范兒;臨港松江科技城,“世界最長”的拉斐爾雲廊由裏到外都是科技元素……

  上海之新,不僅在於顏值,更在其“追求卓越”的氣質。大飛機一飛沖天,“彩虹魚”直抵萬米深淵,磁懸浮列車奔馳……上海不斷攀登創新高度、挑戰創新深度、刷新創新速度。

  “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諄諄囑託,言猶在耳。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上海步履鏗鏘,續寫改革創新的新篇章。

  把握新方位——

  不看短期看長遠,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

  GDP率先突破3萬億元大關,但上海並不滿足,仍在冷靜思索:未來發展新動力在哪?

  這是刀刃向內的清醒:作為全國重要製造業基地,傳統動能減弱、創新動力不足、出口下行壓力增大……離世界更近,上海比其他地方更早感受到發展陣痛。

  這是放眼全球的前瞻:上海不但要當好“排頭兵”“先行者”,為改革探路、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更要在新一輪世界科技經濟競逐中搶佔産業變革制高點。

  創新,出路還在創新!

  “處於新舊動能轉換期,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科技創新。只有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才能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説。

  轉型,上海決心堅定。

  ——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品質的GDP。

  上海毅然“換擋”,淘汰落後産能,優化産業結構,擺脫重化工、房地産等傳統路徑依賴。

  臨港,曾經是最遙遠的旮旯,蘆草萋萋,人煙稀少。這麼一大片土地,開發房地産豈不來錢更快?

  臨港沒有盲目賺“快錢”,而是選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打造創新之城、智慧之城、活力之城。

  10多年的堅守,如今的臨港英姿勃發:滴水湖清波盪漾,洋山港晝夜繁忙,特斯拉“超級工廠”行將開張……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正在茁壯成長。

  “科技創新在哪興起,發展動力就在哪迸發。激活第一動力,就能釋放出無限潛力。”上海前灘新興産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感嘆。

  數字背後印證了上海的發展品質:能耗下來了,全市單位GDP能耗8年下降近一半;效益上來了,工業園區每平方公里土地産值5年提高10億元。

  ——不是不要製造業,而是要發展先進製造業、高端製造業。

  上海市市長應勇認為,面向未來的佈局,不看短期看長遠,上海要夯實現代産業基礎,防止資金、資源、資産脫實轉虛,防止産業結構形態虛高,先進製造業的比重不能低於25%。

  刷新製造業氣質,上海吹響“衝鋒號”,在先進製造業領域風頭正勁。

  7年攻關,最尖端的醫學影像診斷設備賣到了歐美。在聯影醫療技術集團董事長薛敏眼中,“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掌握核心技術才有市場話語權。”

  十年磨一劍,一飛沖天的大飛機,攻克了100多項核心技術。“只要能推動向價值鏈高端攀登,就堅定不移地幹。”中國商飛人信心十足。

  ——不是搞創新“自留地”,而是區域一體化發展。

  上海與合肥,空間距離400余公里,張江科學城與合肥濱湖科學城“雙城同創”,拉近了兩個城市的“心理距離”;G60科創走廊串起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9個城(區),形成協同發展模式。

  打破區域邊界,創新資源共享起來。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副主任趙燕介紹,一個“長三角大儀網”公共平臺,整合了4.5萬多臺、價值超過519億元的大型科學儀器。“對於中小企業來説,租比買划算,只要在網上下單,就能預約使用,實現多贏。”

  整個長三角,在科創龍頭上海的引領下,數據資源打造“一個庫”,産業協同形成“一張圖”,35.9萬平方公里的區域正變得越來越“小”。

  把握新方位,上海發展路徑更加清晰: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五個中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上海高品質發展的腳步更穩,活力更強了!

  打造新優勢——

  擦亮國之重器,突破核心技術,邁向創新高地

  當好排頭兵、先行者,上海靠什麼?

  創新,最吃勁的是從“0”到“1”的突破。上海雄心勃勃:全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借創新策源能力,突破關鍵領域,打造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

  瞄準國際前沿,聚焦科研重器,上海築牢“最先一公里”地基。

  走進張江科學城,搭乘首條現代化有軌電車,一路走一路看,集電港、匯智湖、人工智能島等新地標美不勝收。

  地下30米深處有著看不見的風景:一個綿延3.1公里的大工程——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設備建設正在快馬加鞭,建成後,全球科學家就能用這個中國投資最大的單體裝置,拍攝分子、原子在千萬億分之一秒內的暫態運動,探究微觀世界。

  “上海光源、超強超短鐳射、活細胞成像……”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副主任侯勁對高新技術如數家珍,“打造全球科創中心沒有捷徑,5年不懈投入,世界規模最大的光子大科學設施集群已在張江核心區成形。”

  一大批全球創新資源被吸引到這裡。李政道研究所所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維爾切克感慨:“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對基礎科學的重視激動人心,給科學家們帶來了很多機遇。”

  正是有了基礎學科的“深蹲助跑”,原始創新和技術突破實現“起飛跳躍”。

  甘露寡糖二酸,是上海原創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新藥,去年10月,中國科學家首次報告相關臨床3期數據,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利用“上海光源”,科學家成功破解了生命科學領域最難解的“蛋白質之謎”……

  同樣誕生於上海、在全球科學界引發轟動的,還有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以第一、第二的高票雙雙入選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在國家科學進展榜單上,“上海原創”從未缺席。近5年全國50項重大科技成果中,由上海牽頭或參與的達11項。

  正是有了核心技術的突破,創新動能在“最後一公里”迸發。

  上海“芯”成為新優勢。

  一個指甲片大小的晶片,包含幾十億個晶體,品質要求有多苛刻?上海超硅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猛博士給記者打了個比方:硅片的純度要求,相當於把一顆咖啡方糖扔進西湖裏水的純度。“對品質的要求,無論怎麼吹毛求疵都不為過。”

  咬定品質,不懈創新,讓上海成為國內積體電路産業鏈最完善、綜合技術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

  上海大飛機成為新名片。

  在距浦東機場3公里的C919總裝車間,兩架飛機正在進行總裝,綠色尾翼上的“C919”標識格外醒目。裝配好“身體”的大飛機,從浦東機場起飛,飛出了一條我國商用飛機産業發展的新路。

  俯瞰黃浦江兩岸,創新鼓點密集敲響,這裡正成為集聚全球創新資源的“強磁場”,成為創新成果的“原産地”。在中國科技的“領跑、並跑、跟跑”新格局中,上海貢獻了約1/9的“領並跑”技術;上海的國家高水準科技獎、一類新藥研發創制數量均佔全國1/3。

  勇創新機制——

  破梗阻解難題,厚植創新沃土,讓改革驅動新引擎

  創新是發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創新的點火係。

  作為“先行者”的上海,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向體制機制發力——率先開出全國第一張投資管理領域負面清單,率先打造“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前不久,在全國複製推廣的36條創新改革舉措中,“上海經驗”佔到了1/4。

  ——打掉“攔路虎”,讓創新大道暢通起來。

  新藥研發是全球公認的高風險、高難度領域。為什麼國家每批准3個一類新藥,就有一個來自張江?答案是:制度改革的“臨門一腳”。

  “上市許可與生産許可‘解綁’,創新更有活力了。”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清梅深有感觸,領到全市首張增加“藥品委託生産”經營範圍的執照,解決了創新藥上市許可難題,公司研發的國內首個抗結直腸癌新藥“喹替尼”,上市速度比計劃快了不少。

  “我的科研我做主。”如今在張江藥谷,從藥品臨床研究到新藥篩選,再到安全性評價等,都可以一站式解決。

  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海破梗阻、解難題,企業辦事環節平均壓縮了1/3,辦事時間平均壓縮了一半。

  ——破除“玻璃墻”,讓沉睡的資源醒過來。

  一邊是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苦苦尋覓新技術,如何打破制度障礙?

  今年3月,上海出臺“科改25條”,為科研人員放權賦能,讓“鎖在櫃子裏”的成果“轉”起來。

  “將論文變成生産線,這是我們科研人員的夢啊!”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吳相偉,迎來了新的“激情歲月”。他所在的研究團隊創新活力迸發,攻克了國際領先技術,並在嘉定建成國內首條高集成度的自動化鈉鎳電池批量化生産線。

  ——搭建新平臺,讓創新人才活起來。

  創新,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可以説,誰擁有一流創新人才,誰就擁有未來的主導權。

  矢志創新的上海,求賢若渴,用“放大鏡”找短板,參照係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以這樣的態度“築巢”,“鳳凰”焉能不來?

  “我能成為上海新市民,受益於人才政策。”羅氏制藥中國總裁周虹告訴記者,2017年上海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新政,她遞交了申請,短短2個月就獲得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如今,在滬工作的外國人達21.5萬人。連續7年,上海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拔得頭籌。

  在記者走訪的許多科技企業中,創始人們不約而同地提到:“最看重的是上海的人才環境。”

  走進浦東新區國際人才港辦事大廳,留言板上貼滿各種顏色的留言條:“很酷的地方,很讚的工作人員”“服務優秀給5星”“服務人員有耐心,我喜歡這裡”……

  “我們用‘店小二’的服務溫度,打造人才之家。”浦東新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戚玉霞介紹,人才港還具備公共客廳、培訓中心、創新交流、科技服務等功能。想了解前沿技術,可參加青年人才創新論壇;想獲取投資信息,可參加科創板投融資服務沙龍……

  上海先後出臺“人才30條”“人才高峰工程行動方案”等,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海內外人才政策,正加速把這裡變為一流人才創新創業的沃土。

  整合産業鏈“上下游”,楊浦區把創新成果融進各個環節。

  位於淞滬路657號的“雙創國際中心”大樓,雲計算領域知名企業優刻得首批入駐。“2012年年收入100萬,2013年月收入100萬,2015年日收入100萬……我們的收入快速增長,得益於‘上下樓’模式。”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季昕華説,在雲計算示範園,整棟寫字樓全是上下游企業,一開門,左鄰右舍、樓上樓下就能找到目標客戶。“上下樓就是上下游,這種模式把天女散花的資源統起來,讓我們快速找到了種子客戶。”

  “成長型的企業就像爆米花一樣,只要給予合適的熱度,到時候就會‘嘭’地噴出來。”楊浦區委書記李躍旗説。

  新要素集聚,不斷引發化學反應。如今,楊浦區近8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中,不少成長為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激活新動能——

  結構向優向好,現代産業體系完善,發展邁向高品質

  創新驅動、超前佈局,上海正進入“豐收季”,這座創新之城活力四射。

  ——傳統産業升級換代,再獲新機。

  汽車産業跑出加速度。中國的上汽、德國的寶馬……在嘉定安亭鎮的智慧道路上,獲得測試牌照的自動駕駛汽車縱情馳騁,離消費者的車庫“越開越近”。

  老工業轉出新經濟。中國紡織機械廠舊址上“誕生”的長陽創谷,成為老廠房改造典範。蔥綠開闊的中央大草坪,富有設計感的時尚辦公樓,吸引了百度創新中心、智慧雲科等眾多企業入駐。

  行走在黃浦江兩岸,新舊動能轉換仿佛觸手可及。一處處百年工業遺存變成“小清新”的創業空間,上演著一個又一個新的創業故事。

  ——新興産業快速崛起,勇立潮頭。

  全球領先的機器人企業ABB,正在浦東康橋投資新建機器人工廠,用機器人製造機器人,2020年底投入運營。“新工廠將成新的起點,助力産業價值鏈繼續向高端挺立。”ABB集團相關負責人説。

  在上海,中國芯、創新藥、智慧造、未來車、藍天夢等先進製造業不斷壯大。2018年,全市積體電路産業銷售規模達1450億元,佔全國1/5;生物醫藥産值達3434億元,研發創新能力領跑全國;工業機器人産量超過全國産量的四成,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産業集群。

  ——産業轉向中高端,發展邁向高品質。

  快速增長的服務業為發展注入新動能。今年6月,自帶“明星效應”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甫一開板,就獲全球關注。首批亮相的25家科創企業中,有不少就代表著“上海智造”。

  創新發展帶來高品質生活。“智慧交通讓開車出門如此通暢,這座城市的精細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務令人驚嘆。”剛從郊區搬到市區的市民王偉深有感受。

  兩組數據,可以看出上海高品質發展的成色——

  看結構: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目前穩定在70%左右,達到發達國家水準;新産業、新技術、新業態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31%。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引領、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産業體系已初步形成。越來越多新的“上海製造”以“智”取勝,奏出高品質發展的時代強音。

  看民生:去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6.4萬元,穩居全國第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2平方米,人們身邊的“綠意”又多了;擁有超過700公里的軌交線路,為全球城市最長……這些不斷增長的數據,讓群眾的幸福感節節攀升。

  浩蕩長江與壯闊東海的相逢,交匯沖積出上海這塊熱土,也孕育出上海的開放胸襟和創新精神,鑄就一個又一個城市傳奇。如今,創新激發的澎湃動力,推動上海、長三角乃至中國巨輪破浪前行。

  (記者王慧敏、趙永平、余建斌、王珂、吳秋余、巨雲鵬)

分享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