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和企業家是開啟未來主力軍

2018-12-05 08:40:3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編:陳晨

  企業家這個詞是從法文“entrepreneur”翻譯過來的,其原意就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這揭示了創新的本質,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而企業家則是敢冒這個風險,而且有效管理了風險、戰勝了風險,最終創造了發展成果的人。因此,企業家精神,主要應該包括:創新、競爭、擔當、誠信和責任。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日前舉行的“2018(第十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表示,企業是現代經濟的基本細胞和基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還是現代生産要素的核心。為了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我們必須樹立企業中心的觀念;主要的經濟政策,必須圍繞激發企業積極性而展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應協同發展。

  應樹立企業中心的觀念

  李揚説,一個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必須給企業、企業家應有的地位。關於這個問題,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理論界就曾有過非常深入的探討。1979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的蔣一葦教授在《中國社會科學》創刊號上(1980)發表了“企業本位論”一文,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企業的地位問題,做過深入研究,並給出了全面、系統的闡述。他在文中呼籲,現代經濟應是企業本位,絕非政府本位,舍此,沒有其他。

  在論文中,蔣一葦教授闡述了四個觀點:

  其一,企業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以企業作為現代經濟的基本單位,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是適應的,在現代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是適應的。“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社會沒有企業,那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將退回到工業革命之前那種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現在習以為常的一切物質財富幾乎都將不存在。”李揚強調。

  其二,企業是一個具有能動性的有機體。企業作為一個活的“細胞”,應當具有自由呼吸、吐納、增殖的能力。具體來説,它對生産的三要素,即勞動力、勞動手段、勞動對象以及這三要素在企業與企業運行機制價值上形成的資金,應當有增減權和選擇權。企業在保證履行國家法律規定的義務前提下,應具有完全的獨立經營和自主發展的權利。

  其三,企業應當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企業的獨立性,歸根到底表現為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企業既然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它的經營就不應當受到干擾;國家利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也必須以企業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為前提。

  其四,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與企業的關係,不是行政隸屬關係,而是一种經濟關係。國家政權組織和經濟組織應當分離。國家對企業的領導,應當體現為制定經濟政策、經濟法律和指導性經濟計劃、並運用經濟杠桿來調節和引導企業的經濟活動。

  李揚稱,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可以在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中得到有力佐證。在《美國經濟史》的扉頁上有一句話:“美國人的事業就是辦公司!”美國經濟之所以到今天仍然活力不減,就是因為,在美國,企業和企業家始終居於社會的核心地位,創新始終居於社會的核心地位。近些年,美國政府推出的減稅和放鬆管制等措施,目的就是要吸引優秀的企業回到美國,吸引別國優秀企業到美國創業、落戶。也正是因為採取了這些激勵企業的政策,美國經濟才能逐漸恢復。

  “有一個觀點必須厘清並加以強調,那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落腳點其實就是企業。”李揚指出,在經濟學中,供給是指生産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水準上,生産者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在這裡,“生産者”是唯一能動的因素。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最終都落到了企業頭上:去産能、去庫存、補短板,只能由企業去實施;去杠桿、降成本,則是為企業實施以上改革創造條件。在這個意義上,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進一步去除束縛企業的繩索,激發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完成調結構的艱巨任務。

  李揚強調,為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必須樹立企業中心的觀念;主要的經濟政策,必須圍繞激發企業積極性而展開。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

  李揚表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很多文件中,特別是綜合改革方案中,都會就生産要素市場化改革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目標,可以説,要素市場化始終是改革目標之一。生産要素指的是進行社會生産經營活動所需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繫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産經營過程中所必備的基本因素。一般而言,生産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和資本,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生産要素中還包括了企業家。在這四類生産要素中,土地和資本都是“死”的,勞動雖然是活的,但是自身無法聚合,這些“死”的和分散的要素要想活起來,變成産品和服務,變成財富,造福人類,積聚傳承,必須要有活的能動因素把他們組織起來,這個組織的力量就來自企業家。“可見,企業家在現代經濟中具有極端重要性”。

  如果我們強調企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性,那麼,同樣也要承認並強調企業家的重要性。正是企業家的活動,使得那些“死”的和分散的要素被組織起來,形成了産品和服務,造福人類。在這個意義上,現代經濟實際上是以企業家為軸心的。對此,黨中央、國務院早有認識。多年來,一直在強調企業家作用。2017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第一次頒發了一個關於企業家的文件,《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仔細研讀這份十章29條的文件,現在討論的所有關於企業和企業家的問題,在上面都説得很清楚。當前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在落實上下功夫。只要以實幹態度去落實文件精神,企業家的地位就能得到保障,經濟的活力就會煥發。

  針對上述文件中多次提到的企業家精神,在李揚看來,主要應該包括五個要點:

  其一是創新。這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恰好契合。企業家這個詞是從法文“entrepreneur”翻譯過來的,其原意就是“冒險事業的經營者或組織者”。這揭示了創新的本質,就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而企業家則是敢冒這個風險,而且有效管理了風險、戰勝了風險,最終創造了發展成果的人。所以説,企業家這種冒險精神、創新精神,一定要大大弘揚。

  其二是競爭。企業家絕對不是在壟斷中産生的,而競爭則須在一個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才能夠有效展開。只有在任何人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便都沒有任何特權的情況下,拼能力、拼科技、拼管理、拼耐心,當然有時還要憑一點運氣,去爭取對自己有利的結果,才會産生提高效率的結果。因此,充分運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掌握的資源,去爭取有利於自己的結果,是企業家應有的品質。

  其三是擔當。既然敢於冒險,勇於競爭,企業家當然要有擔當精神。既能夠擁抱成功,也能夠承受失敗,並承接由此帶來的一切後果。

  其四是誠信。“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説真話,做實事,反對虛偽,是為誠。“信”者,恪守諾言、言行一致、真實不欺之謂。企業家的各類行為,一定要以誠信為本,方能立足於世,獲得長期成功。

  其五是責任。企業家是肩負著責任的。他不僅對自己的事業負有責任,而且對自己的員工負有責任,對自己的社區負有責任,對自己的國家負有責任,對歷史負有責任。

  “我相信,只要弘揚這五種精神,我們的企業家便能無往而不勝。”李揚説。

  公有和非公有制經濟協同發展是未來的保障

  李揚説,在改革開放初期,對於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係曾有過激烈爭論。但是,自從中央最終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之後,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協調發展,便已經成為共識。最近兩年,不知何故,單一公有制言論突又沉渣泛起,在國內外産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好在黨中央明察秋毫,及時發現了問題,系統地批判了“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等錯誤論調,重申了憲法中“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的基本論斷,強調了憲法關於“公有制經濟財産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産權同樣不可侵犯”的規定,重申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産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的要求等等。所有這些,為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廣大企業和企業家都深受鼓舞。

  “客觀地説,歧視民營經濟的問題依然存在,而且十分嚴重。”李揚表示,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必須認真回顧歷史,對多種所有制並存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有一個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否則,未來的改革路將非常難走。

  李揚説,改革開放之前,全民所有制企業(後改稱為“國有企業”)曾在我國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刀”也是指向國有企業。之所以首先要改革國企,是因為當時國企普遍存在政企不分、效率低下,管理混亂,人浮於事,正向激勵不足,約束機制不強,依託它們來從事生産,十幾億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國家長期難以強盛,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長期難以顯示。國企改革主要走了三條路,一是發展民企,二是改革國企,三是國企與民企相互促進、相互競爭。

  “老實説,國企改革十分痛苦,期間曾經歷了多少企業倒閉,多少工人下崗,處理了多少不良資産,四十年下來,方才取得今天的一點成就。”李揚指出,如果因此就要重回國企統治天下,摒棄或收購民企,那可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如今,由於國內外形勢急劇變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我國經濟出現了上游企業好于下游企業、壟斷企業好于競爭性企業、國企好於民企的情況,這不過只是極端特殊條件下的階段性現象,如果因此就得出民企退場等結論,是十分淺薄的。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將長期保持多種所有制並存,其深層的原因,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加以説明的。關於處於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的特徵,習總書記曾有過多次深刻論述。在外,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須同資本主義合作和鬥爭幾十代,在內,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自然需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長期合作、協調互補、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幾十代。任何超越發展階段的論調,都是十分幼稚和有害的。

  李揚説,應當看到,下一階段我國的企業改革,國企改革依然構成最主要部分。有四個要點必須強調:其一,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其二,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積極吸引民營資本參加這一過程;其三,以“競爭中性”原則對待國有企業。提倡所有制中立,反對因所有制的不同而設置不同的規則,反對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給國企歧視性待遇;其四,完善國企的公司治理機制,理順國企與其主管機構的關係等。

  只要創造一個堅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作的有利環境,未來40年中國經濟一定可以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記者 金輝)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