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一碟小菜”的120年敘事

2019-01-08 08:52:48 | 來源:新華網 | 責編:陳晨

涪陵榨菜:“一碟小菜”的120年敘事(聚焦高清圖)

冬日的涪陵,空氣中總是瀰漫著一股獨特的清香。航拍一望無垠的菜地。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冬日的涪陵,長江以北漫山遍野的青菜頭靜待砍收,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獨特的清香。菜農田升看著自家60畝菜地,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喲!”

  提起涪陵,幾乎所有人都會想起榨菜。

  涪陵一帶的低山淺丘,常年潮濕多霧,自古就盛産青菜頭。120年前,涪陵人將青菜頭腌制後脫鹽、脫水,製成一種新型的腌菜“榨菜”。

  120年的秋露冬霜,一碟小小榨菜,從最初百姓餐桌上佐餐的食品,長成了百億元産值的大産業。

  來參觀的外地人説,涪陵簡直是一座青菜頭堆起來的城市。全涪陵有一半以上的人服務於榨菜産業,60萬農民靠種榨菜維生,政府專門設有“榨菜辦”,榨菜生産企業37家,並由此誕生了中國醬腌菜行業唯一一家A股上市企業。

  如今,涪陵榨菜以其獨特的風味已成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名菜之一,其傳統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涪陵榨菜:“一碟小菜”的120年敘事(聚焦高清圖)

來參觀的外地人説,涪陵簡直是一座青菜頭堆起來的城市。圖為菜農將青菜頭挂上支架。新華網 李相博 攝

  一碟小菜何以産值百億元?

  1898年,涪陵縣城郊商人邱壽安將川江一帶盛産的青菜頭腌制後脫鹽、脫水,製成一種新型的腌菜,由於製作過程中要在木箱裏榨除鹽水,故取名榨菜。

  得長江航運之利,嫩、脆、鮮、香的榨菜順江而下,慢慢被人們所接受。榨菜的香味就這樣從碼頭一路飄進了上海灘。抗戰前,涪陵榨菜産量首次突破20萬擔,其銷售市場已形成以上海、武漢為中心輻射南北,並以轉銷形式出口至香港、南洋群島等地。

  自誕生之日起,涪陵榨菜的命運,一直都與國運相關。1937年,抗戰爆發。原本快速發展的涪陵榨菜受物價波動、鹽荒等因素影響,産量急劇萎縮。到1945年,涪陵榨菜産銷量降到歷史最低點,全年僅生産兩萬擔,不足戰前年份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涪陵榨菜納入國營經濟體系,産品一度成為國家戰略物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批批企業與個體加工戶讓古老的涪陵榨菜重新煥發了活力。加工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是傳統壇裝榨菜比例的不斷下降,更適應市場的方便榨菜比例逐年上升。

  2000年,因為三峽蓄水時的搬遷,傍水而建的涪陵榨菜集團得到1.4億元移民遷建資金。他們決定用這筆錢來進行工業化改造,同時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在考察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國的腌菜工業化流程後,當地龍頭企業榨菜集團在行業內率先發起了工業化改造。規模化生産讓涪陵榨菜步入了快車道。2010年,涪陵榨菜集團掛牌A股,成為國內醬腌菜行業首家上市企業。

  涪陵榨菜誕生120週年之際,涪陵榨菜年産銷量已接近50萬噸,産業總産值突破100億元,産品遠銷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內外市場。涪陵榨菜,從一款傳統農産品出發,最終成了走向國際的現代農業品牌,成為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大産業。

涪陵榨菜:“一碟小菜”的120年敘事(聚焦高清圖)

如今,涪陵榨菜年産銷量已接近50萬噸,産業總産值突破100億元。圖為全自動化的榨菜生産車間。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手工作坊何以建成智慧工廠?

  120年前,涪陵榨菜之所以能迅速打開市場,秘密在於當地獨特的地理山川。位於長江岸邊的涪陵,恰好也地處四川盆地邊緣地帶,常年多霧少雨少日照,這也催生了涪陵榨菜獨有的風脫水工藝。

  但正是複雜的工藝,讓涪陵榨菜的歷史上長期處於家庭小作坊階段。很長一段時間,涪陵榨菜全靠手工生産,後來,切分和包裝兩個步驟採用簡單的機械化生産。在不少人的觀念裏,榨菜生産一度與衛生標準較低的手工作坊聯繫在一起。

  如今,走進涪陵榨菜集團白鶴梁榨菜廠的生産車間,一條條全自動榨菜生産線正在有序地運作。從原料進入到産品裝箱出庫,榨菜的原料清洗、切分、篩分、脫鹽、脫水、拌料、計量、充氮包裝、滅菌、裝箱等十幾個製作工序都在流水線上完成。

  “以前一個廠一天如果要生産100噸的産量,從清洗到裝箱需要400多個工人,而現在只需要不到30人就能完成。” 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平説。

  2002年,涪陵榨菜集團投入340多萬美元,從德國訂制了一條全自動化生産線。這也是整個榨菜産業生産技術進步的起點。全新的淘洗機、切分機、篩分機、殺菌機……全自動化的生産線把工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逐步解放出來。通過新建現代化生産線,創新榨菜品種,涪陵榨菜改革第一年便扭虧為盈。

  機械化流水線生産,讓榨菜行業告別了作坊式生産的歷史,也更便於企業在工藝流程上進行品質管控。

  目前,涪陵榨菜已經開始探索智慧化。趙平介紹,榨菜集團在涪陵基地新增了一條智慧化生産線,“這條生産線主要生産脆口榨菜,預計2019年4月正式投産,年産量1.6萬噸,相比機械化生産線,産量將提高60%。”

  除了提高産能,涪陵榨菜集團在榨菜的風味和口感上,也借用了智慧化手段。趙平透露,通過現代智慧技術可以精確計算出榨菜裏的含鹽量、含酸量等數據,再結合市場調研,改進榨菜製作技術或對其原配料進行調整,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在工藝邁向智慧化的同時,涪陵的一些榨菜企業同時也將目光重新回到了傳統製作方法。

  在涪陵榨菜傳統製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萬紹碧創辦的辣妹子集團,一道道傳統工藝流程重新再現,“涪陵榨菜深厚的傳統底蘊,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萬紹碧説,傳統工藝也在當下的農文旅融合熱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涪陵榨菜:“一碟小菜”的120年敘事(聚焦高清圖)

如今,小小的青菜頭已成了讓數十萬涪陵農民腰包變鼓的大産業。 新華網 李相博  攝

  小小青菜頭迸發鄉村振興大力量

  那個最初發明榨菜的涪陵商戶不會想到,120年後,小小青菜頭竟成了讓數十萬農民腰包變鼓的大産業。

  作為涪陵榨菜的原材料,青菜頭種植于秋末、生長于冬季、收穫于初春。在田升的記憶裏,家裏祖祖輩輩一直靠種植青菜頭為生,而隨著榨菜産業的不斷發展,田升也從種植大戶變成了半成品加工戶。

  “半成品附加值更高,儲存時間更長。” 田升種了60畝青菜頭,年收穫鮮菜頭180噸左右,如果加工成半成品約140噸。他掰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半成品的價格在1100元-1600元/噸之間,除了肥料錢、鹽錢,一年還可以收入20萬元。

  看著滿地綠油油的“寶貝疙瘩”,田升不由得感嘆道:“累是累點,值得!”

  小小的青菜頭明顯撬動了區域經濟發展。數據顯示,涪陵區青菜頭種植涉及23個鄉鎮,種植面積達72萬畝,年産量160萬噸。青菜頭種植加工帶動60萬農民、近2000戶加工戶增收致富。2017年,涪陵區人均榨菜純收入達2665.8元,助農增收近3億元。

  此外,涪陵榨菜産業還輻射帶動周邊區縣農村經濟的發展,墊江、長壽、豐都等地如今也成了青菜頭的主要産地。

  涪陵區榨菜管理辦公室主任曹永剛介紹,當地政府對青菜頭制定收購保護價,鮮菜頭每噸的保護價不低於700元,充分保證了種植戶的根本收益。政府還連續十年統一搭臺“走出去”,前往北京、天津、瀋陽等城市舉辦青菜頭推介活動,讓涪陵的青菜頭面對更加廣闊的市場。

  2018年,涪陵區又探索榨菜農村“三變”改革,700戶菜農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村集體和企業以現金或服務折價入股,組建榨菜合作社,實行保底分紅+盈利二次分紅,預計增加收入350萬元、戶均增收5600元。

  當前,涪陵正在加速榨菜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建成集“品種選育、青菜頭種植、加工生産”于一體的榨菜産業基地。同時,農旅文商貿綜合性項目“涪陵1898榨菜文化小鎮”也將於近日正式開工,建設內容包括榨菜博物館、榨菜文化廣場、榨菜非遺傳承保護中心等。

  “到2020年,涪陵將實現榨菜産業總産值150億元。”曹永剛説。(劉剛 王龍博 歐陽虹雲 劉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榨菜_副本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