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上市公司2018年年報整體分析報告

2019-05-06 08:51:52 | 來源:證券時報 | 責編:陳晨

  2019年4月30日,滬市有1466家上市公司對外披露2018年年報信息。2018年三大攻堅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改革開放力度持續加大,經濟運行實現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滬市公司按照高品質發展要求,積極應對外部環境深刻變化,紮實經營,總體業績延續增長態勢,成績來之不易。同時,經濟運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需要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推動上市公司品質提升。

  一、滬市公司經營品質穩中向好,呈現七方面特徵

  2018年,經濟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結構也處於優化升級的關鍵階段。作為經濟建設的主力軍,滬市公司迎難而上,經營業績和經營品質整體表現良好,主要呈現七個方面特徵。

  (一)業績穩定增長髮揮國民經濟中堅作用

  2018年,滬市公司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新變化,提質增效,全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3.50萬億元,同比增長11%,佔同期GDP比重約30%;共實現凈利潤2.80萬億元,同比增長4%。在總體營收和凈利潤規模已經較大的基礎上,增速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但依然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總體上看,滬市公司以佔全國註冊企業不到萬分之一的數量,實現全國GDP約三分之一的營收,充分展現了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作用。

  同時,具有市場代表性的各項藍籌股指數公司表現也依然穩健。代表大型龍頭企業的上證50、上證180經營增長高於滬市平均水準,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8.32萬億元和23.66萬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2%;分別實現凈利潤2.01萬億元和2.44萬億元,同比增長8%和7%,發揮了經濟排頭兵的作用。

  (二)九成公司盈利且多數聚焦于主業

  縱觀過去三年,滬市涌現出越來越多經營品質優良的公司,這些公司持續專注主業、穩健經營、規範運作,已成為市場主流群體。據統計,滬市九成公司均實現盈利。並且,絕大多數公司專注主業,以體現主業經營品質的扣非後凈利潤為例,2016-2018年連續三年扣非後凈利潤盈利的公司約1100家,佔滬市公司總數近八成。這些優質公司2018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0.41萬億元,同比增長12%,佔滬市公司全部營業收入的九成;共實現凈利潤2.86萬億元,同比增長7%。這其中,還涌現出一批專注主業、經營規範、穩健增長的優質藍籌企業,約740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雙增長,佔比高達50%,實現30億以上凈利潤的公司達110余家。這些優質公司中,既有國民經濟支柱巨頭中國石油、中國神華、五大商業銀行等,也有製造、消費等各行業的翹楚,如海螺水泥、中國核電、恒瑞醫藥、伊利股份、海天味業等。

  (三)非金融實體經濟增速已超金融行業企業

  近年,我國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著力振興實體經濟。2018年滬市實體類公司(非金融類)收入和凈利潤實現雙增長,延續了去年的良好態勢。實體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6.5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凈利潤1.15萬億元,同比增長7%。並且,實體類公司的增長品質明顯提升,扣非後凈利潤為1.01萬億元,同比增長10%。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33萬億,同比增長18%。

  實體類公司的資産負債率保持平穩,費用率有所下降。2018年實體類公司的資産負債率為61.59%,基本持平。同時,在去杠桿、降成本等政策的推動下,煤炭、鋼鐵等傳統高杠桿行業,資産負債率分別為49.71%和54.73%,同比下降1.93個百分點和4.39個百分點;滬市實體類公司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合計費率為8.28%,同比下降1.11個百分點,稅費負擔佔營業收入比例為7.03%,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

  2018年,滬市金融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97萬億元,同比增長6%;實現凈利潤1.65萬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銀行業實現凈利潤1.44萬億元,同比增長6%,業績增長主要因凈息差回升,平均凈息差較上年增加0.06個百分點,但業績增速放緩,主要因2018年銀行夯實資産品質,加大撥備計提比例,平均撥備覆蓋率同比提升20余個百分點;證券業實現凈利潤446億元,同比下降約49%,主要因經紀業務收入下滑、權益類投資收益減少以及計提資産減值損失增加;保險業實現凈利潤1582億元,同比基本持平,主要因業績增速承壓,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對相關投資收益也産生一定影響。

  (四)上中游行業相較下游行業增幅更大

  2018年,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上中游多個行業延續增長態勢,但在行業週期性、金融流動性、上下游結構性等因素的影響下,增速相較往年大幅增長態勢有所放緩。同時,在上游成本擠壓、外部需求放緩、國家政策規範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下游消費類行業業績有所下滑。

  上游行業中,受益於國際政治、主要經濟體經濟增長等因素影響,滬市石油行業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共實現凈利潤1175億元,同比增長58%;有色行業實現凈利潤98億元,同比下滑17%,但剔除因投資損失巨虧的西部礦業後,有色行業實現凈利潤119億元,同比增長5%,主要受益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因素影響;煤炭行業實現凈利潤859億元,同比增長2%,主要由於煤電聯動等因素影響,增幅較小。中游行業中,受益於國家環保政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化工行業實現凈利潤48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4%;同樣,鋼鐵行業實現凈利潤61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8%。

  上中游行業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下游行業成本端承壓,加之消費需求擴張不及預期、部分行業轉型調整等因素,下游行業業績下滑較快。醫藥行業實現凈利潤311億元,同比下滑21%;在汽車消費需求放緩的影響下,汽車行業實現凈利潤682億元,同比下降4%;家電行業實現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滑2%;批發零售行業實現凈利潤348億元,同比下滑23%。當然,2018年,房地産行業實現較大增長,共實現營業收入1.17萬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凈利潤1026億元,同比增長16%,增長主要不是來源於2018年當年銷售房産項目,係前期預售房産預收款在2018年結轉確認為收入所致。從結構上看,保利地産、金地集團等大型房企業績領先,均實現較快增長,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五)研發投入大幅增長推動産業優化升級

  滬市公司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戰略,改造升級傳統産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産業齊頭並進。2018年,實體類公司研發投入約3900億元,同比增長約21%,其中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超10%的公司有60余家,超5%的公司有230余家。

  在創新戰略的引領下,滬市公司積極吸納現代高新技術,對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進行設備改造和技術更新,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産業鏈整體水準。例如,福耀玻璃通過研發多種功能強大的高附加值産品、不斷提升生産線建設的智慧化水準,從“大製造”向“強智造”轉型升級,為高品質、高效率、低成本生産奠定基礎,2018年經營業績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又如,三一重工報告期內陸續推出多款極具競爭力的創新産品,持續加大智慧化、無人化、節能環保産品研發力度,助力經營業績持續高速增長。再如,陜西煤業2018年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取得智慧化無人開採、無煤柱開採等國際領先的技術成果,目前已順利完成4個智慧化工作面生産任務,實現從薄煤層、中厚煤層到厚煤層的智慧化開採全覆蓋。

  與此同時,戰略性新興産業逐步崛起,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集聚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例如,恒瑞醫藥長期專注研發創新,每年研發投入佔銷售額的比重達到10%至15%,目前已有4個創新藥成功上市,是中國內地最大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和生産基地,業績常年保持穩定增長。又如,中國巨石堅持自主創新,致力於為全球複合材料發展提供“巨石方案”,目前中高端玻纖産品比例已超80%,並投資近100億元建造新材料智慧製造基地,進一步優化産品結構。再如,匯頂科技近3年研發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均超過10%,2018年研發費用佔比更是高達22.5%,報告期內,公司率先攻克了屏下指紋解鎖技術,推動公司新一輪業績增長。

  (六)現金分紅再創新高提升社會貢獻水準

  分紅方面,滬市公司繼續保持了歷年來重回報、高分紅的藍籌特點。數據顯示,有1108家公司在年報中提出了分紅預案,合計擬派現金額達到9100余億元,在去年8100余億元的基礎上再創新高;平均分紅比例約為41%,較2017年增加約4個百分點。派現公司中,800余家公司的分紅比例在30%以上,220余家公司的分紅比例超過50%。從公司分佈情況看,持續穩定高比例分紅公司群體已形成,約480家公司連續三年分紅比例超過30%。諸如中國神華、方大特鋼、伊利股份等公司已經成為滬市公司長期大比例分紅的典範。

  滬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力推進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等各項工作。在稅收貢獻上,滬市公司對國家稅收貢獻持續穩定,現金流量表反映滬市公司支付的各項稅費共計2.63萬億元,與滬市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總量大致相當。在解決就業上,雇用員工數穩步上升,滬市公司創造了約1450余萬個就業崗位,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8萬億元,同比增加11%。在精準扶貧方面,滬市有62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精準扶貧信息。例如,中國石化以産業扶貧、消費扶貧、就業扶貧及教育扶貧為重點,投入資金2.28億元,幫助3.22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在污染防治方面,滬市已有570余家上市公司建立了環境信息披露機制,主動披露環保相關信息。

  (七)並購重組推動資源優化配置取得新成效

  並購重組作為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助力上市公司加速轉型升級、抵禦風險挑戰、實現高品質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滬市並購重組市場總體保持穩定,全年共進行並購交易1226家次,交易總金額1.2萬億元,較上一年度分別增長42%和31%。重大資産重組方面,共有131家公司啟動重組,與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披露117單方案,同比增長18%,活躍度有所提升;涉及交易金額近4000億元,接近上一年度水準,並呈現出了一些良好態勢,向好的動能正在積聚。

  2018年,以“同行業、上下游”整合為目標的産業並購數量已佔全部交易的70%以上,産業邏輯已成市場的主流和共識,並購重組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其中,標的資産屬於生物醫藥、高端設備製造、電子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産業的方案數量和交易金額,佔比均超過七成。例如,中國海防通過注入水下信息探測、獲取、對抗系統及裝備業務,與原有水下信息傳輸業務形成協同,成為國內水下信息系統和裝備行業産業鏈最完整的企業;思維列控通過收購藍信科技,實現在高速列車運行監測與信息管理系統等方面的技術整合。

  二、滬市公司發展仍存在一些結構性制約因素

  2018年,滬市公司專注主業,穩定經營,業績表現良好。同時,在生産經營、市場估值、信息披露等方面也還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制約因素,需要後續改革中予以關注和解決。

  (一)少數公司主業常年不振

  少數公司存在經營陷入困局、造血功能喪失、治理不夠規範等風險與問題。據統計,2018年,97家公司凈利潤下滑幅度超過50%;143家公司出現虧損,佔公司總數約10%。虧損公司佔滬市整體比例不高,其中不少公司出現大幅商譽減值或其他類別資産減值,其前期資産高估值交易的風險因素逐步釋放。值得關注的是,也有部分公司因經營不善而面臨退市風險。統計顯示,2018年度,30家公司觸及退市情形,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1家公司將暫停上市;2家將終止上市。這些退市風險公司中,部分公司改善主業的動力不足,經營脫實向虛,淪為市場所詬病的“殼公司”。對於此類公司應繼續從嚴監管,及時出清。也有部分公司受行業週期影響,主業不振,但積極尋求突圍改善經營,需加大對其的正面引導和精準扶持,支持企業提升經營能力。

  (二)部分民營企業生産經營面臨一定困難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營經濟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抓住戰略發展機遇,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但同時也有部分民營企業遇到了一定的困難和問題。2018年,滬市民企業績出現明顯兩極分化,由此也導致其整體表現不佳。據統計,滬市民企共實現營業收入5.63萬億元,同比增長13%;實現凈利潤3051億元,同比下滑10%。從實現盈利的民企看,共實現凈利潤3890億元,同比增長15%,遠高於滬市整體水準,體現多數民企較強的經營活力與韌性。從業績虧損的民企看,共有86家出現虧損,其中凈虧損30億以上的公司有10余家,多數為風險警示類公司。這些虧損公司中,有些在經營方面未能及時適應産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有些在治理方面存在不規範的短期行為,有些控股股東質押風險高企,對上市公司整體品質發展産生了一定影響。

  (三)市場概念炒作仍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

  部分市場參與主體仍然熱衷於概念炒作,有些公司市場估值大幅偏離其基本面,對市場正常的估值結構造成不良影響,不利於建設良性的市場生態秩序。統計顯示,滬市有些殼公司或者準殼公司員工人數不足百人,營業收入不足3000萬元,長期扣非為負,但其估值並不低於市場同類行業企業,甚至屢有熱點概念推波助瀾。與此對照,也有一批公司專注主業,員工人數、營業收入、經營利潤常年保持穩定,其市場估值反而往往不如個別概念炒作公司。此類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正常估值秩序,也不利於促進資源配置優勝劣汰,不利於鼓勵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對此,需要堅持對概念炒作從嚴監管,引導市場關注並聚焦于專注主業的公司,引導推動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品質。

  (四)部分公司信息披露品質有待提升

  年報包含了行業發展、市場競爭格局、公司核心資源、業務模式、財務報表等關鍵信息,是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投資價值的重要渠道。但是實踐中發現,部分公司的信息披露過於簡略、籠統,決策有效性不足。例如,有公司僅對宏觀環境、行業發展進行簡單描述,內容較為寬泛和空洞,未能進一步説明對公司自身經營的影響,甚至存在與公司現有業務相關性不大的問題;又如,有公司僅羅列財務數據,對重大的財務數據變化,未能結合經營模式、市場環境、客戶情況等作深入的解釋説明,內容空泛,讓投資者無法追尋變化的原因;再如,有公司業務模式、競爭優劣勢等信息闡述不清,針對性不足,並且在業務已發生變化的前提下,相關表述卻未更新。對此,有必要進一步強化信息披露監管,提升信息披露品質。

  三、思考與建議

  今年以來,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不確定性繼續增加的情況下,滬市公司積極應對,深耕主業,展現了國民經濟發展中堅力量的風範,在整體下行的環境中實現了持續增長,積極回報投資者。面對未來經濟下行壓力、內外形勢的複雜性,交易所要從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優勝劣汰、防範風險等方面,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聚焦提升上市公司品質,服務實體經濟。持續推動上市公司聚焦主業,提升經營品質,為此要強化信息披露監管,以充分發揮信息披露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充分信息披露,揭示上市公司的核心價值信息和風險因素,讓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能夠通過價格得以體現,通過投資者的選擇,來引導市場資源通過融資、投資等多種渠道向主業突出的優質公司傾斜,培育以提升上市公司品質為目標的市場優勝劣汰機制。

  二是支持優質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完善並購重組等融資政策,一方面鼓勵引導優質公司利用並購重組實現産業整合和轉型升級,夯實主業;另一方面引導長期資金投向具有核心技術、行業領先、有良好發展前景和口碑的企業,優化配置資源。同時,做好信息披露服務和支持工作,提升培訓服務水準,精簡優化工作流程,降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本,並提升市場對優質公司的關注度,形成資本市場與公司之間的良性循環。

  三是促進劣質企業出清和市場凈化。針對劣質公司,以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為核心,切實履行監管職責,重點打擊財務造假、大股東違規佔用、市場操縱、內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提高資本市場違法違規成本,促使相關各方歸位盡責,維護市場秩序和誠信基礎。同時,進一步落實完善退市制度,疏通資本市場出口渠道,加快重大違法違規公司、僵屍企業、殼公司等劣質企業的出清,促進市場生態凈化。

  四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確保資本市場運行平穩有序。深刻認識尊重市場規律和內涵,重點加強對重大風險領域和重點風險公司的監管,做好風險預判,重點做好股票質押、債券違約、私募基金、場外配資等重點領域風險的防範化解處置工作,嚴防個案風險外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維護市場穩定。(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年報分析小組)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