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現代文明之城

2019-08-26 16:28:07 | 來源:光明日報 | 責編:陳晨

  原標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打造現代文明之城

深圳:打造現代文明之城

  深圳夜景。光明圖片 

深圳:打造現代文明之城

 深圳“步步行善”網絡公益活動吸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光明圖片

深圳:打造現代文明之城

深圳“十佳愛心人物”表彰晚會現場。光明圖片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時常可以看到標語“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做志願者”。在深圳工作22年的石蘭濤,是一位資深的志願者,只要有空,他就去南山區大沙河河段巡查,一走就是10公里。“我們的志願者三班倒值守在治水U站,採集水樣監測水質,為政府提供預警信息。”考勤記錄顯示,石蘭濤參與志願服務3824次,服務時長4.6萬小時。深圳志願服務U站實現了“連鎖”品牌推廣,各類服務點多達366個。

  深圳已經成為一座“志願者之城”,深圳註冊志願者已達175萬人,佔常住人口的13.4%,平均每年開展超過15.5萬場次的志願服務活動,服務覆蓋影響人數超過1000萬。這裡誕生了志願服務的諸多“全國第一”,包括第一個法人義工組織、第一部地方性義工法規、第一批國際志願者、第一張電子義工證、第一批基層法人義工組織……

  深圳如何在市場經濟土壤中培育新道德的生長點?文明程度的提升對經濟發展有何推動作用?記者為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現象 “深圳觀念”塑造市民文明品格

  深圳已連續28年保持人均購書量全國第一。《光明日報》多年前開始持續關注報道這一文化現象。“十幾年來,深圳讀書的人群增加了應該不止10倍。”作為一名曾長期在深圳工作的寫作者,知名作家馮唐説。

  20世紀80年代,深圳一度被外界稱為“文化沙漠”。相比于物質文明建設成果被各界普遍認可,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備受爭議。彼時,深圳地方財政收入僅有2億多元時,已經開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設,投入三分之一的資金規劃建設了深圳大劇院、圖書館、深圳大學等“八大文化設施”。當年市委領導“勒緊褲腰帶也要把深圳大學建起來”的話語迄今擲地有聲。進入90年代,隨著經濟爆髮式增長,深圳意識到經濟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魂。深圳佈局了一批公共文化設施,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畫院、深圳書城等相繼建成。回顧這些年,深圳從建設有形的文化設施,到無形的人心工程,從針對城市的“面子”到“裏子”,文明提升進入了新階段。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素質也不斷提高。市民自覺養成了“斑馬線禮讓行人”“拉鏈式交替通行”“垃圾不落地”“公共場所不抽煙”等好習慣。

  天南海北的人會聚在深圳,他們更能深刻理解城市的發展不僅需要速度,還要有溫度,“拼經濟”“拼管理”“拼文化”,歸根到底還是要“拼人氣”。於是,“來了,就是深圳人”這樣的觀念應運而生,追求平等、崇尚包容,大家齊心協力把深圳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志願者之城”“關愛之城”。

  這些直指人心的“深圳觀念”“深圳精神”,激發了廣大深圳人的思想共鳴,凝聚起廣泛的社會共識。有專家提出,在很多區域,當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在精神文明上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困惑。但深圳以實際行動證明,精神文明的建設並沒有因為物質文明建設而被落下。

  創新 機制保障讓文明走得更遠

  “我家寶寶早産兩個月,我起初沒有母乳,多虧了母乳庫一直在哺育著孩子。”在寶安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一位新媽媽感慨地説。4年前,寶安婦幼母乳庫成立,採取無償捐獻無償使用的原則,剛分娩的産婦如果有富餘的母乳,經檢驗合格後可以自願捐獻入庫,如今已有過萬嬰兒受益。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深圳或許是“一切向錢看”的城市。但深入城市的肌理,你會發現有很多充滿人情味的文明故事正在這裡發生。

  針對志願服務、無償獻血、器官捐獻、見義勇為、全民閱讀等文明行為,深圳在全國率先進行專項立法,把相關優待和激勵措施制度化,以鼓勵這些文明行為,引領社會文明風尚。

  以善待好人為例,深圳較早地關注到一些好人“流血又流淚”的困境,出臺了一系列“好人法”:1997年,深圳對見義勇為人員的醫療救治、工作保障、人身保護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2013年,《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明確救助人不用自證清白,舉證責任由被救助人擔負。如果被救助人無法舉證,將要承擔相關費用,如果查實是誣陷,要向救助人道歉和賠償損失,嚴重的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文明是一項軟指標,看不見、摸不著。深圳卻依靠制度化,虛功實做,讓文明變得更清晰,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2019年6月,深圳市文明辦開展了每月一期的交通文明指數測評,交通設施完善指數為92.01分,比5月增加1.26分,主要原因是部分監測點交通標誌缺失和交通標線不清晰現象有所減少。這項測評已經連續開展了十年,類似的測評還有很多,比如“公共文明指數測評”“醫療行業服務公眾滿意度調查監測”“街道環境衛生指數測評”等,為深圳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和科學決策提供了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撐。

  落腳 提升城市的文明友好度

  拖著行李箱找不到落腳之處,年輕人吳虎至今還記得10年前剛到深圳的無奈。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初到深圳的畢業生,如果平均用一週時間找工作,按每天200元住宿費計算,找工作的成本至少需要1400元。住宿是畢業生來深圳就業創業的第一個痛點。

  如今,這一問題已經得到解決。深圳團市委推出了青年驛站項目,集中力量解決畢業生的第一個難題,提供7天免費住宿。這背後是深圳的“發展哲學”——城市對青年發展更友好,青年對城市發展更有為。

  關照每一個群體的需求和發展,是這座城市最溫暖的特點。比如,2016年,深圳倡導“從一米的高度看城市”理念,擴大兒童發展空間、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深圳著力關注重點人群,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提升城市“文明友好度”。比如,就高校應屆畢業生落戶問題,深圳已實現零費用、零排隊的“秒批”,自這項服務上線以來,應屆畢業生材料提交減少70%,節約申請人辦事成本超過億元。

  2017年起,每一位新入戶的市民在派出所辦理入戶時,都能免費收到特別製作的“深圳福袋”,裏麵包含《深圳家書》郵資封、《深圳市民生活指南》《市民禮儀知識簡明讀本》等城市學習讀本,為新市民儘快融入城市提供翔實的訊息。

  文明的投入,讓更多人在深圳找到家的感覺。2017年7月在龍崗舉辦的意甲比賽,近4萬名觀眾在比賽結束後有序退場,並自覺帶走了垃圾,整個場館內外的地面上看不到一點垃圾的蹤影。

  深圳先後孕育出“愛心大使”叢飛、“文明使者”孫影、“愛心藝術家”李亞威、“至美雙親”陳如豪和吳清琴夫婦、“最美急救醫生”徐粼、“時代工匠”陸建新等一大批先進典型。目前深圳共有“全國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9人、“廣東省道德模範”及提名獎獲得者10人、“中國好人”16人、“廣東好人”46人、“南粵楷模”6人。

  近三年,深圳市財政對科學、教育、文化和衛生等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投入分別達706.2億元、1074.31億元、1232.81億元,佔公共預算比例分別達25.89%、34.26%、37.52%。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這樣的投入是值得的,打造城市的文明友好度帶來了人才紅利。有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新增常住人口49.83萬人,高居珠三角九市首位。

  更重要的是,深圳打造文明友好型城市,人口結構持續優化。有數據顯示,2016年底,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年齡為32.5歲,是全國人口最年輕的城市;2018年深圳全市新增常住人口中,應屆大學生和各類人才達28.5萬,佔比近六成。人口年輕化、人才佔比高,是深圳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一個重要原因。

  “深圳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長王為理認為,精神文明並不是一個老概念,對深圳的發展至關重要。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精神文明水準的提升,讓深圳這座城市發展更加均衡。

  深圳的發展經驗表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並不矛盾。提升城市文明水準,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而強勁的推動力。(記者 章正 嚴聖禾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