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性消費要適度

2019-08-30 09:03:54 | 來源:光明日報 | 責編:陳晨

  【現象】離不開的甜食、囤不完的鞋子、刷到停不下來的APP……這些容易讓人迷戀、依賴、欲罷不能的産品,近年來相繼興起,有人將這種令人“上癮”的商業形態概括為“癮性經濟”。2019年上半年,短視頻月人均使用時長同比繼續上漲8.6%,超過22小時。凡此種種,勾勒出“癮性經濟”的輪廓。

  【點評】從物質成癮到技術沉迷,“癮性經濟”的出現,雖説是終端消費者的主動選擇,但追根溯源,離不開供給端技術的不斷驅動。

  腦神經科學這樣解釋上癮的神經機制:通過連續不斷刺激大腦神經元中的多巴胺分泌,致使多巴胺製造的匱乏感綁架了人們的大腦,出現強迫行為。基於演算法邏輯的社交媒體、直播和短視頻平臺,正是熟練掌握了這套機制,不斷打造出讓人上癮的品牌和産品。通過數據分析用戶行為,製造和推送迎合不同個體興趣的內容,從而不斷刺激用戶大腦中的多巴胺,牢牢鎖住用戶的注意力,“讓人根本停不下來”。

  值得關注的是,技術驅動成癮的廣度和深度還在不斷拓展。借由大數據技術進行成癮式行銷,已經在互聯網産品中被廣泛應用。統計顯示,目前,光是“猜你喜歡”這樣的推薦機制已經應用在超過1萬個精細的消費場景。技術正在編織出一張覆蓋生活各個角落的網絡。此外,也有不少互聯網科技公司正在展開神經科學測試,以尋找讓人們上癮的最佳手段。就在前不久,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宣佈“腦機介面”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晶片直連大腦的科幻式“黑科技”,留給人們無盡的想像空間。

  應當看到,在技術的驅動下製造癮性消費,既是競爭使然,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對企業而言,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用戶對自己的産品和品牌越沉迷,越能帶動購買力,産生的經濟效益就越多。正因如此,如何創造成癮性消費幾乎已成為一個公開的企業研究議題。需要警惕的是,心理學認定,對於個體而言,成癮不是真需要,只是“超想要”。面對成癮機制,成癮者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停止或解除某種行為甚至會帶來破壞性後果。一旦上癮,往往就會突破保持用戶黏度的界限,而這也是癮性經濟受到輿論質疑的原因。

  技術的利用不僅要瞄準經濟價值,更要把握社會價值。“癮性經濟”背後一個更值得思考的問題或許是,在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下,如何更好挖掘技術的價值,讓“癮性經濟”適度理性。就此而言,既需要相關部門的指導和規範,也有賴於企業在産品設計中進行道德考量、肩負社會責任。(韓鑫)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