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態處處開花

2019-09-17 09:09:18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新業態處處開花

  互聯網+零售——

  打開手機,商品隨你挑

  記者  王珂

  鏡頭

  “上午下單,下午送到,真快!”週末上午,北京市朝陽區八里莊居民李曉準備打掃房間,發現家裏的消毒液快用完了。他打開京東APP,選好兩瓶消毒液後,訂單頁面上顯示:“上午11點10分前下單,預計今天即可送達”。李曉完成支付後,下午2點多,配送員就把商品送到家裏。“想想以前只能去超市買,不僅路上要花時間,有時結賬還要排隊,現在網上買省時省力多了!”

  打開手機APP,瀏覽海量商品,選定目標下單,等待送貨上門……如今,電商走進中國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國零售業擁抱“互聯網+”,給消費者帶來選擇更多、配送更快、品質更優的全新體驗。

  2018年,中國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31.63萬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網上零售額9.01萬億元,同比增長23.9%。中國電商交易規模持續增長,穩居全球網絡零售首位。

  電商在保持高速增長態勢的同時,呈現出高品質發展新局面。社交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模式不斷創新,電商與産業的融合持續深入,跨境電商發展如火如荼……電商企業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過程中,積極探索創新,刷新消費體驗,帶動行業升級。

  配送時效更快。倉儲建設佈局更加合理、結合消費大數據的備貨更加精準、投入智慧設備的物流運轉更加高效……電商物流正逐漸告別發展初期“爆倉”的尷尬,配送時效由以天為單位向以小時和分鐘為單位邁進。

  商品選擇更多。電商平臺不斷豐富購物品類,打造“一站式購物平臺”。電商平臺利用數據優勢,為生産廠家提供更加精準的需求信息,幫助廠家生産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産品。

  線上線下融合。線上走進線下,線下擁抱線上,雙方實現優勢互補,由相互競爭加快轉向合作共贏。越來越多融合後的家電專賣店、無人便利店、生鮮超市出現在消費者身邊,掃碼自助結賬、免費配送上門等新服務大大改善了傳統的線下消費體驗。

  互聯網+支付——

  告別錢包,掃碼走四方

  記者  歐陽潔

  鏡頭

  一大早,在上海某公關公司工作的王垚走下樓,打開手機,掃碼騎上一輛共享單車來到地鐵站,單車一鎖,平臺就自動付款扣費。進入地鐵站,王垚不用買票,用手機掃一掃就上了車。中午出去吃飯、下班後在超市裏買日常用品,結賬時也只要拿出手機,出示二維碼就能輕鬆付款。“現在出門可以不帶錢包,但千萬不能落下手機,否則就寸步難行了。”王垚説。

  依託互聯網、大數據,支付方式的變革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2000年初,電商平臺剛剛興起,第三方支付機構創新性地推出擔保交易模式,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互信問題。隨後推出的快捷支付,更是極大地提升了支付效率和購物體驗。隨著技術升級和場景拓展,網絡支付也進入移動支付時代,不僅僅是在電商平臺購物,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消費支出都能在手機等移動終端上輕鬆完成,真正做到“一部手機走天下”。

  中國支付産業的創新和崛起,催生出龐大的網購市場,使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達到55.4萬億元,同比增長24.7%,經歷過快速增長的移動支付市場正步入穩步增長的“成熟期”。

  分佈式數據庫系統、區塊鏈技術、指紋和刷臉等生物支付技術……中國支付技術位居世界前列。支付寶輸出移動支付技術,打造了9個海外本地錢包,讓一些國家的普通人享受到數字普惠時代的便捷;微信支付也走出國門,推出海外本地錢包,支持轉賬、消費充值和購票等線上消費,覆蓋當地人日常生活的許多場景。

  互聯網+餐飲——

  動動手指,外賣送上門

  記者  林麗鸝

  鏡頭

  走進井格重慶火鍋,多是三五好友或是一家人圍坐,一口大大的火鍋被分成九宮格,各色涮品沸騰其中。但點開該店外賣頁面卻是“麻辣一鍋端二人套餐”“金湯老壇酸菜魚一人餐”等小份菜品。“依據外賣平臺大數據,我們將外賣菜品鎖定為和火鍋基因相似,且更適合一兩人食用的熟食,成功將外賣做出3300多萬元的年收益。這就是‘互聯網+’對傳統餐飲業的賦能。”井格火鍋外賣業務負責人劉文章説。

  借助互聯網,外賣實現了消費者從到店用餐,到足不出戶享受美食的轉變,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成為當下餐飲業不可或缺的部分。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達4.21億人,佔網民總人數的49.3%。

  外賣這一“互聯網+”新興行業已頗具規模,但其發展時間並不長:2008年至2014年,一些知名外賣平臺先後上線;2015年,外賣在資本推動下爆發性增長,全國有幾十家大大小小的平臺角逐這一新興市場;2016年,行業進入整合期。目前,外賣行業進入調整、規範、提高的新階段。

  “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改變不僅是外賣。1980年,改革開放後北京第一家拿到餐飲執照的個體飯館——悅賓飯館開業,近年來,這家老店的發展也乘上了“互聯網+”的東風。“十幾年前,飯館收錄到大眾點評上,越來越多遊客慕名而來,很多人喜歡在‘中國個體第一家’的牌匾下打卡,店裏的生意更火了。”悅賓飯館第三代傳人郭華對記者説。據中國烹飪協會數據,2018年全年餐飲收入42716億元,餐飲門店數量超過800萬個,餐飲業蓬勃發展。

  對於“互聯網+餐飲”的未來,美團首席執行官王興認為,“吃”是消費剛需,借助“互聯網+”,國內餐飲市場將長期向好。

  互聯網+出行——

  想走就走,約車真省事

  記者  羅珊珊

  鏡頭

  早上5點30分,家住江蘇南京鼓樓區的計程車司機劉源就出門了,他要在6點之前趕到鼓樓區中央門附近接一位乘客去祿口國際機場。“這是我昨天晚上接到的預約訂單,乘客在約車APP上定好時間、出發地和目的地,發送訂單。有了約車APP,我就可以根據乘客需求安排行駛路線,再也不用滿大街掃客了。”劉源説。

  車站前排起長龍、上下班打不著車……長期以來,很多人被出行難所困擾。到了2012年,依託互聯網,滴滴、快的等網約車平臺相繼誕生,改變了原有打車模式,為人們出行帶來便利。以前打車,人們要在路邊揚手招車,供需匹配效率低。有了互聯網打車平臺,出行需求與供給搬到網上,消除了信息壁壘,降低了計程車司機的獲客成本,大大提升了出行效率。

  網約車平臺不僅解決了打車難題,還豐富了市場供給。借助互聯網平臺,許多私家車以共享的方式進入市場,以“快車”“專車”“順風車”等形式,滿足了消費者多樣化的出行需求。《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網約計程車用戶規模達3.3億人,網約專車或快車用戶規模達3.33億人,用戶使用比例提升至40.2%。

  目前,“互聯網+”出行已是多業態、多形式全面開花。共享單車的出現有效解決了交通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帶動了綠色、健康出行;汽車租賃、拼車代駕等新業態的發展,盤活了汽車市場,吸引更多傳統車企轉變經營理念,由汽車製造商向出行服務商轉型。

  新業態的成長也推動了監管模式的創新完善。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平臺經濟規範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為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業態規範發展明確了方向。隨著監管機制不斷健全,未來的移動出行一定會更加便捷、安全、高效。

  圖片説明:

  圖①:在河北秦皇島海港區東方明珠城社區,一對母女正在“無人智慧生鮮貨櫃”前選擇菜品,該無人貨櫃可以用手機支付。

  圖②:山東青島網約車平臺代駕司機楊雪絨準備前往代駕地點。

  圖③:在上海,某電商平臺工作人員慶祝2018年“雙11”成交額再創新高。

  圖④:福建福州的外賣騎手安興正在展示上個月業績。

  圖⑤:在江蘇南京,某電商平臺的智慧物流基地運轉有序,該基地面積相當於28個標準足球場大小。

  人民視覺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