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密住房保障網

2019-09-18 09:24:34 | 來源:人民日報 | 責編:陳晨

織密住房保障網

  “房住不炒”定位

  群眾住得更舒適

  中國房地産業協會會長 馮 俊

  房地産業的發展,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對於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完善要素市場、促進經濟發展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伴隨著産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比如在房地産廣告中,一度非常流行“投資佳選,增值良房”這樣的用語,其實是背離了房屋首先是用來住的這一根本屬性。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房地産業發展的目的是什麼。我覺得,人民群眾對美好居住的嚮往,才是房地産業發展的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強調住房的居住屬性,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需要整個産業的從業者牢記。

  今年年初,一些房地産企業又出現了“怕踩空”“搶風口”的情況,我們及時提醒會員企業,要認真學習領會房地産相關政策,腳踏實地為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提供好産品、好服務。

  目前,人民群眾的住房需求還是很旺盛的,既有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的住房需求,也有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這些都是房地産企業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需要認真完成的任務,要努力讓人民群眾住得更舒適、生活更幸福。

  (記者 趙展慧整理) 

  共有産權房

  安居工程更過硬

  北京市豐台區建築行業管理處主任 張小玲

  這一段時間,我沒少往豐台區南苑鄉的“槐新雅築”小區工地上跑。這是豐台區第一個共有産權住宅項目,在建的3棟478套住房即將封頂。作為保障房工程管理部門,我們一方面要確保工程進度,讓更多剛需群體早日住上新房;另一方面要堅持把建築品質和工程安全放在第一位,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放心工程、舒心工程。

  北京的共有産權房新政策是從2017年起實施的,總結了以往經適房、自住房等經驗。區別於此前的各種政策性住房,共有産權房申請分配的“硬杠杠”更多,能“篩選”出真正的剛需家庭,不僅要求名下無房,還要求沒有買賣記錄,同時後期管理規則也更嚴更細。

  以“槐新雅築”為例,這個項目的房屋産權由購房人持有60%的份額,政府持有40%份額。5年內,購房人不允許轉讓房屋産權份額,5年後,可按市場價格轉讓,但轉讓對象只能是其他符合條件的家庭,這意味著共有産權房始終在符合申購條件的剛需家庭之間循環,讓“炒房客”沒有投機空間,有助於滿足更多無房家庭住房需求。

  為了解決“新市民”住房困難,我們會同房管部門還從這個項目總房源中拿出96套,面向非京籍無房家庭配售。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從河北來京創業的唐歆成為首批受益者之一,她告訴我:“能在北京四環附近擁有自己的房子,真是做夢也沒想到。”作為政策執行者,我們倍感欣慰!

  (記者 賀勇整理) 

  住房制度改革

  千家萬戶更宜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所所長 王 微

  住房改革和每一個家庭都息息相關。住房制度改革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繼實行了40多年的住房實物分配之後,老百姓有了通過市場解決和改善住房條件的可能性,也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更有效解決住房困難問題。

  住房制度改革實施20多年來,我們看到的變化就是住得更加寬敞了,房屋品質提升了,基礎設施配套改善了。想想過去的住房是什麼樣?即使是城市裏也有不少的大雜院、筒子樓,有些住房沒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現在呢?獨立的廚衛早已經是每一套住房必備的設施,而且住宅裝修越來越現代,花園綠化幾乎成了小區標配,還出現了綠色住宅、智慧小區等更高品質的住房,宜居生活離我們越來越近。

  一個個家庭居住條件越來越好,折射出的是國家住房制度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我國推進住房制度改革,並沒有將解決住房問題簡單地推給市場,而是一方面有步驟、有措施地建立起住房市場化的制度,比如公積金制度、住房貸款體系等。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對房地産市場的規範和監管。比如通過施工許可證、預售資金監管等制度,來保障房屋品質和交易安全。

  更為重要的是,針對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建立起住房保障制度,保障性住房以及棚戶區改造工程已覆蓋全國20%多的人口。

  (記者 趙展慧 郭馨澤整理) 

  租購並舉

  城市發展更溫暖

  浙江省溫州市房屋交易與産權管理中心主任 黃 齊

  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溫州市啟動城鎮居民住房特困戶評議,評議標準是人均居住面積2平方米以下。當年我還在基層房管所工作,為了公正評議,老所長帶著我一起深夜入戶調查。我們爬上閣樓數睡覺的人數,把有限的住房資源分配給城市最困難的群體,常常為無法解決更多的住房困難戶而著急。

  近年來,城市人口流動進一步加快,以滿足戶籍人口居住需求和以售為主的住房供應體系,漸漸跟不上城市新增人口和産業集聚人口的需要。

  一方面,流動人口多以過渡性需求為主,對低租金小戶型的需求比較旺盛。另一方面,城市家庭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1人、2人在異地城市生活創業成為常態,與父母共同居住的家庭越來越少。改善型需求的重點,也從單純增加面積轉向改善配套和功能。這些短板需要全方位科學均衡的房地産供應來解決。

  如今,我們的城市發展越來越有溫度。買房還是租房?人們有了選擇的自由。在溫州的商品房市場,每年新增近1000萬平方米的供應中,住房按照品質、價格進行梯度化開發,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在住房租賃市場,大力發展專項租賃用房,補齊城市住房供應體系的短板。城市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也隨著“租購同權”逐步覆蓋更多群體。

  在城市産業集聚區,産業工人可以住進職工公寓;在都市核心區,有專門為城市基礎服務業人員配備的安心公寓;在科創園區,有為大學生精心設計準備的科創公寓;每一位進入溫州創業、就業的大學生,都可以領取長達5年的人才租房補貼。目前,溫州市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43.9平方米,基本實現了“每戶一套房、每人一間房”的目標。

  (記者 鬱靜嫻整理) 

  保障性住房

  保障對象更踏實

  陜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原巡視員 張 陽

  與建設相比,保障房在分配、管理上更考驗政府的責任和擔當。

  幾年前,我在陜南走訪時,遇到一位快到退休年齡的酒曲廠下崗職工,她擔心自己領取退休工資後,就不再符合廉租房申請資格了,但她家的確住房困難。這種難題該如何解?

  2014年,國家實行廉租房與公租房並軌運行,難題迎刃而解。退休後符合公租房申請標準,只要按公租房的標準繳納租金,就可以繼續居住在原先的房子裏。兩房並軌運行,減少了收入變化的群眾先騰退再申請的麻煩,又給新申請的群眾帶來更大的便捷性和自由度。

  保障房的管理也同樣重要。保障房小區居住對象為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下崗失業人員、進城務工人員以及創業和陪醫、陪學家庭等群體,人員結構較為多元,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很難保障小區的發展。

  針對這種情況,陜西省採取政府統籌、部門聯動、社會組織參與的新機制,開展了“和諧社區·幸福家園”創建,實現了保障對象“住得進、穩得住、有尊嚴”。為使保障房小區居民舒心入住、融入社區,我們整合各類資源,把這些小區建設成為大家和諧相處的美麗家園。

  (記者 鬱靜嫻整理) 

  數據來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統計局

  圖片説明:

  圖①: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上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宋 文攝(人民視覺) 

  圖②:群眾在安徽省阜陽市潁州區洪莊安置區內選號看房。

  王 彪攝(人民視覺) 

  圖③:浙江杭州“華豐悅居”職工公寓。

  龍 巍攝(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沈亦伶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