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盡其才 才盡其用

2019-09-24 09:32:51 | 來源:人民日報 | 編輯:王濤 | 責編:陳晨

人盡其才 才盡其用

  圖①:西藏浪卡子縣普瑪江塘完全小學在舉行升旗儀式。 資料照片   

圖②: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一個女孩在課堂上。 修伯明 攝   

圖③:機器人進校園活動中,小學生近距離感受科技魅力。資料照片   

圖④:寧夏海原縣第三小學學生在現代化的教室裏上課。 資料照片

  “1977年,我考上大學了”

  記者 張 爍

  1977年底,當聽到廣播中傳出恢復高考的消息,正在黑龍江省集賢縣建設兵團插隊的尤勁東激動得説不出話來。他知道,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

  因為熱愛藝術,北大荒的草垛上,尤勁東不知多少次哼唱著交響樂旋律,農閒時節的田間地頭,他不知多少次繪畫寫生。現在,高考恢復了,理想從未如此真實可達。

  可是,談何容易?連一套完整的復習資料都湊不齊,尤勁東想辦法找天南海北的朋友幫忙,白天抽空學習,晚上挑燈夜讀,他重新拿起課本,如饑似渴地追趕著。“考試前一天,我坐了3個小時的火車到考場。考場裏的同學,有的不足18歲,有的卻年過而立。”因為怕父母空歡喜,尤勁東沒敢把參加高考的事告訴他們。

  激動人心的一天到來了!1978年8月,尤勁東收到了魯迅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趕緊給父母寫信:“爸、媽,我考上大學了!”學生們遠離校園多年,再次上課時,對知識的渴求格外強烈。“那時候每到講座,教室裏都水泄不通。晚上10點熄燈,大家都意猶未盡。”尤勁東説。正是在大學時期,他創作了代表作《人到中年》連環畫。

  從插隊知青到高校學子,再到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尤勁東開啟了新的人生。和他一樣,千千萬萬考生從田間、軍隊、工廠走進校園,成長為各行各業的生力軍。

  回憶起那個年代,尤勁東依然心緒難平:“恢復高考為青年人開啟了改變人生的大門,全社會出現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風氣,中國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李清華參與采寫) 

  延伸閱讀:1977年,黨中央決定恢復高考,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聲。當年,全國有570萬考生參加高考,錄取新生27.3萬,我國高等教育開始走上健康發展道路。高考的巨大變遷,正是中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2018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791萬人,毛入學率已達48.1%,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感謝國家出臺的好政策”

  記者 趙婀娜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嵐安鄉,山高路陡,土地貧瘠。2000年2月13日,王志龍出生在嵐安鄉腳烏村山埂子組一戶農民家庭,一家七口僅靠父母種地賣菜的微薄收入生活。

  一晃,王志龍到了上學的年齡,就在家人為學費擔憂之際,國家、省、州先後出臺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被免除,由財政免費提供教科書、作業本。不久之後,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每名學生每天可得到4元的營養餐補助,貧困家庭寄宿制學生每年還可收到1700元的生活補助。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讓王志龍順利完成了學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高中。

  知識的大門被打開,對未來的嚮往也悄悄萌芽。王志龍無數次躺在田埂上幻想,如果能考上清華大學,與最優秀的同學、老師在一起,盡情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那該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幸福、多讓人驕傲的事啊!

  “儘管只是一種模糊的嚮往,但會成為一種鼓勵,一直推著你向前走。”已在清華大學學習生活了一年的王志龍,回憶起幾年前的夢想,依然覺得很幸福。

  山裏的孩子能走出大山,實現自己的夢想嗎?轉眼到了高三,隨著高考腳步的臨近,國家專項計劃資格審查也在甘孜陸續開展。這項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的專項計劃從2012年開始實施。

  作為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學習成績優異的王志龍如願通過資格審查,也看到了飛出大山,實現夢想的可能。

  功夫不負有心人。3年勤奮踏實的學習,加之國家專項計劃保駕護航,王志龍如願走進心心唸唸的清華園。

  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家人都哭了。王志龍是瀘定縣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他不僅承載著家人的希望,也承載著大山深處千千萬萬孩子的夢想。

  王志龍説:“感謝國家出臺的好政策,讓我有了實現夢想的可能,我要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不負家人和更多像我一樣的山裏娃的期望。”

  (胡 婷參與采寫) 

  延伸閱讀:2012年以來,我國陸續啟動實施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考生的國家專項、地方專項和高校專項招生計劃。國家專項計劃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實施區域覆蓋所有集中連片特殊困難縣和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地方和高校專項計劃定向招收邊遠、貧困、民族等地區縣以下高中勤奮好學、成績優良的農村學生。3個專項招生計劃規模從2012年的1萬人增至2018年的10.38萬人,累計達到47.84萬人,初步形成了保障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上重點高校的長效機制。 

  “有選擇,有收穫”

  記者 姜泓冰

  “教育的價值觀念、課程理念、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學校管理、學段關係都已發生變革。以前高中最關心成績,看有多少孩子考上好大學。現在還要考慮學生是否適合大學學習、是否為未來的人生做好了準備。”作為高考改革試點省份,上海的新高考已歷5年。説起高考改革為高中教育帶來的新變化,百年老校大同中學的校長郭金華感慨地説:“現在,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剛過去的暑假裏,大同中學高二(1)班學生丁家妮只有一個字:“忙!”喜歡編程的她參加了4項機器人比賽,編程、做機械設計、上網查資料,還有寫方案、申請經費,做項目答辯……開學了,她照樣忙,創新創業課程、民樂隊活動、志願服務,哪怕晚上七八點鐘在學校“加班”,也不稀奇。

  “活動滿滿”,是如今大同中學學生生活的常態。而這,正是始於“3(語數外3門高考科目)+3(選考的3門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等級考科目)+綜合素質評價”的高考招生新模式。新高考,致力於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有所長”。記者問幾位學生,考試科目多了、活動多了,新高考是不是更累?一致的回答是:“有選擇,有收穫,做自己喜歡的事,累也開心,值得!”

  在郭金華看來,過去高中上課是“配給制”,大家都一樣,而今更多是“自助餐”,課程設置更豐富多樣,更有選擇性,更注重研究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高考從“3+1”變“3+3”,意味著高中進入“走班制時代”,七成課程要走班,每個學生的課表各不相同,教學管理、課程設計都要全面重構。

  在大同中學,理、化、生、史、地、政等選考科目多了分層教學,音樂、美術、體育多了專項分班;素養拓展課程,每學期開有50多門,供學生依興趣選修。興趣之上,還有更高水準的“專業導航”,包括創新創造創業課程、課題研究項目和各種社團活動。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擔當“成長導師”,幫助學生規劃人生。

  拓展課程與課題研究多了,緣于新高考對於“高中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要求。從高校自主招生到綜合評價錄取批次,都將顯示每個學生整個高中階段動態表現的“綜合素質評價”列為重要錄取依據。按新高考方案,上海高中學生必須完成60學時志願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有了更多走出校門感知社會、了解現實的機會。

  延伸閱讀:2014年,我國啟動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試行新高考。高考綜合改革提出要探索“兩依據、一參考”的錄取模式,對普通高中學生選課走班、教學組織、綜合素質評價等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具體目標包括“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等。

  “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

  記者 王明峰

  2010年6月,家住四川省木裏藏族自治縣俄亞鄉子洛村的扎西祝瑪,站在了命運的十字路口。

  剛滿16歲的她才從小學畢業,因為家裏窮,當地也沒有初中,父母急急忙忙給她訂了樁婚事。“我知道如果妥協,一輩子都要在這個小山村裏度過。”扎西祝瑪哭了整整一天。一天,淩晨4點她就悄悄從家裏跑出去,沿著山路走了整整兩天一夜才坐上大巴車,到縣城報名讀了初中。

  命運好像開了個玩笑。因為底子差,扎西祝瑪沒考上高中。“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就像被關進了一間黑屋子。村裏人對我嘲笑、譏諷,爸媽也埋怨我當初不聽話,現在還是只有回家放羊。”扎西祝瑪説。

  幸運的是,“9+3”免費教育計劃像一束光給了她新的希望。從2009年開始,四川省每年組織藏區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免費接受3年中等職業教育。前來宣傳的老師告訴扎西祝瑪,計劃免除學生3年學費,每月還補助300元生活費,往返學校的車費也能報銷。“我又可以讀書了!”扎西祝瑪眼睛亮了。

  在校期間,扎西祝瑪享受到了所有優惠政策,學習成績優異。如今,她已是四川省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職工,還把家安在了省會成都。

  在四川,“9+3”免費教育計劃覆蓋了藏區32個縣和大小涼山彝區13個縣。10年來,累計招錄藏彝區“9+3”學生8萬多人,90%以上來自普通農牧民家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佔到17%。該計劃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均在98%以上,由此改變人生軌跡的青少年成千上萬,每個人都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把發展職業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確立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方針。2018年,全國共有1.16萬所職業學校,中、高職招生達925.9萬人,在校生達2689萬人。在促進就業方面,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連續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職畢業生半年後就業率超過90%。在服務産業、現代製造業、新興産業中,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支撐。

  “鄉村教師心裏熱乎乎”

  記者 王錦濤

  “現在,我的工資比工作之初翻了100多倍,每月還有550元的農村教師補助。我們鄉村教師心裏熱乎乎!”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哈溪鎮第三中學初中部語文老師孫有喜説。

  這是在雲霧繚繞的祁連山下,小鎮靜謐,細雨霏霏,校園裏書聲琅琅。

  “我老家在大紅溝鎮,也在祁連山下。”孫有喜説,1990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當時的哈溪鎮龍灘初中。“全校數間土坯房,有教室,也有老師宿舍。宿舍兩人一間,支起木板床,架上火爐子,就是全部家當。”孫有喜説,那時的工資一個月72元5角,還要拿出40多元錢交伙食費,“剛夠養活自己”。

  工資微薄,可孫有喜對教學的熱愛相當深厚。哈溪鎮不通公路,孫有喜就買了輛摩托車,騎行數十公里去家訪。從三伏驕陽到數九嚴冬,孫有喜記不清走了多少趟。成家後,老婆孩子在縣城,他就一個人在學校,週一來、週五回,週而复始。

  孫有喜的辦公桌上,足足放著40多本榮譽證書,有甘肅省“園丁獎”,也有“甘肅省農村骨幹教師”。“榮譽證書是對我鄉村教育工作的肯定,既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更鞭策著我不敢懈怠。”孫有喜説,紮根鄉村30年來,他培養出了上百名大學生,這是自己最大的榮光。

  鄉村教師有尊嚴,鄉村教育才會有未來。“自2012年以來,我們為農村學校新建教師週轉宿舍336套,並落實每人每月平均不低於400元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天祝藏族自治縣教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鄉村教師月工資比城區教師平均高出850元。

  “現在好了,工資有補助,宿舍有暖氣,吃飯有食堂!”孫有喜感慨地説,“鄉村教師的心暖了,鄉村振興也有了守望人”。

  延伸閱讀: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統一城鄉教職工編制標準,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這份專門指向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旨在讓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此外,為了給鄉村教育持續輸入新鮮血液,2012年以來,“特崗計劃”在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萬名教師,萬名教師支教計劃、“三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等為“三區三州”等貧困地區補充教師近25萬人。

  版式設計:蔡華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