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國際科技交流迎來盛會。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活動,吸引了來自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與會者圍繞科技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等議題,介紹科研成果、分享創新經驗,開放合作的共識得到進一步凝聚。
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是應對人類發展挑戰的主要手段,也是人類智慧的共同結晶。縱觀現代科技發展史,每個人科學研究的成就都是在別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高科技産業也在競爭合作中得以快速向前。隨著科技探索的深入,分工協作日益精細、複雜,科技合作的廣度和力度持續增強,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尤其是在新一輪科技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提高創新效率和水準,整合優化全球科技資源和要素,促進國際科技資源互補共享,加強開放合作是大勢所趨。
世界發展受益於科技進步,人類命運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緊密。過去幾十年,通過科技交流與合作,人類已經在信息、能源、醫療衛生等領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今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攜手合作的要求更加緊迫。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讓科技成果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需要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匯聚智力資源,共同應對時代提出的新命題、新挑戰。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開放合作的大勢不可阻擋。中國舉辦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活動,搭建對話平臺,促進科學成果共享,就是為了積極倡導科技開放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更好造福人類。會場上,一場場關於科技與産業變革、科技與教育文化、中小企業成長的思想碰撞和獻計獻策,也正表達了國際科學界期盼交流互動的心聲。
加強國際科技創新合作、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我國既是倡導者,更是實踐者。不久前,我國宣佈圍繞中國空間站將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的第一批項目,就吸納了來自17個國家的23個實體科研人員的參與;在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平臺上,不時能看到國際同行忙碌的身影。中國科研人員還積極走向世界科技舞臺,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在非洲推廣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參與拍攝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在開源平臺為全球知名軟硬體企業完善生態。
科技因交流而多彩,科技因互動而活躍。作為科技交流的倡導者、實踐者,中國願同國際科技界攜手,努力營造更開放、包容、協同的科技合作生態,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作出應有的貢獻。(喻思南)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