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民居需要實現 活態保護

2020-01-17 09:26:57 | 來源:經濟日報 | 責編:王濤

  傳統農村的自然村落正加速消散。但是,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一方面要推進城市化進程,另一方面又要探討如何保護古民居,促進建築遺産良性有序傳承,這已成為需要深思的問題。

  “對古民居的保護不僅要動用高科技手段,還要實行活態保護。”古建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阮儀三日前在上海聞道園舉辦的古民居文化傳承及活態保護座談會上表示,對於還未恢復建造的古民居原材料,也應提供相對穩定的存儲環境。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居平表示,古民居是中國人的傳統住宅,體現了獨特的中華文化,其中蘊含的文化藝術極高。古民居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以獨特的方式呈現中國之美。由此,留住古民居也是留住了“中國文化的根”。

  阮儀三認為,注重真實性、整體性、可讀性、永續性、獨特性是老房子收藏保護的最高境界。他坦言,實在非拆不可,可以異地保護,花工夫拆,給每一片瓦、每一塊磚都編上號。收藏學專家祝君波則表示,異地收藏和保護並非上策,但比之於“毀”,也是一種妥協的辦法。

  “收藏古宅的初衷不僅源於對徽式古建築的喜愛,更出於對老宅飄零凋敝現狀的痛心。”談及修繕古民居的實踐,聞道園創始人王衛表示,安徽鄉間有大量古民居,但在農村修復一幢稍有規模的古宅所需的費用,憑當地人的年收入無力承受,所以一些古宅或受潮霉爛,或坍塌廢棄。為了盡可能多地保留這些古民居,王衛斥鉅資收藏別人眼中的“爛木頭”。

  王衛告訴記者,很多古民居在被收藏的時候已然破敗不堪,甚至已經倒塌。不少古民居或被白蟻蛀蝕或被風雨侵蝕,毀損嚴重,有些古民居只剩下主要構件。在王衛看來,每一棟古民居都是不可再生的財富,不僅記載著歷史變遷,更飽含文化傳承的價值。王衛將這些當地人眼中的“廢物”,一件不落地運回上海,或者按原貌維修重建,或者經防腐、防蛀處理後暫時保存起來,逐一恢復原貌。

  如今的聞道園,已經成為古建築異地保護的典範,其間錯落有致地佇立了數十座古色古香的徽州老宅、古橋、古亭、戲臺……庭院裏,房間裏懸挂、擺放著匾額、傢具等“老物件”。清代咸豐九年的永濟橋、道光八年的狀元樓、乾隆年間的雕花樓……在這裡完好地保存著。王衛告訴記者,目前園中仍有包括明代大夫第、明代金絲楠木翰林院、清代大祠堂等在內的百餘棟古民居原材料仍靜待搭建。

  “這些民居有的成為畫院書院,有的將成為大師工作室。”王衛説,重生的古民居在現代人的使用中得到了最好的保護。談及未來,王衛期待一棟棟古民居逐漸恢復修建,古建築藝術重煥光彩。(記者 李治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