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中國經濟關鍵詞

2020-07-20 09:31:44 | 來源:國際商報 | 責編:馮實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了今年二季度和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統計顯示,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3.2%,由負轉正;上半年我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1.6%,相比于一季度同比下降6.8%,上半年經濟降幅明顯縮窄。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國經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不僅給社會各界帶來壓力,還帶來一絲擔心和憂慮。中國經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實現復蘇是縈繞在許多人心頭的疑問。如今,中國給出了答案:在二季度,中國經濟的主要指標實現恢復性增長,整體運行穩步復蘇,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市場預期總體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如何看待3.2%的增長率?從國際看,受疫情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都不同程度遭遇經濟萎縮:高盛等華爾街機構紛紛預測美國二季度GDP下滑幅度將在30%以上。美聯儲旗下的GDPNow模型亦預測,美國二季度GDP將下滑52.8%。歐洲央行則預計,歐元區經濟可能在第二季度萎縮13.5%。在亞洲,機構預計日本二季度GDP將下降20%;新加坡貿易和工業部7月14日發佈的二季度初步經濟數據顯示,新加坡二季度GDP比前一季度下降41.2%。

  多個機構的分析認為,中國將成為2020年二季度全球經濟增速最高的國家,GDP規模甚至將成為全球第一。從國內看,雖然3.2%在中國月度GDP同比增速中只能算是“後進生”,但比一季度增速高出10個百分點,這個進步幅度在中國月度GDP中絕對可以評得上“先進”。如果再看二季度GDP環比11.5%的增長率,這個“先進”就更加當之無愧。在2015年一季度以來的近5年裏,中國季度經濟的環比增長率還沒有超過2%的,最好成績是2019年一季度的2%,今年一季度只有-10%。

  二季度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服務業增加值都由負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産投資降幅都大幅收窄。這些數據説明中國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做的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中央和各地方出臺推進復工復産的一系列政策正在發揮作用。隨著各項政策的進一步落地生效,未來中國經濟持續復蘇是具備基礎和條件的。

  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復蘇給社會帶來了信心。雖然中國經濟遭遇到嚴峻的挑戰,但我們有能力、有手段、有工具抵抗風險,扛住衝擊,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成色與底色經得住風浪。這將為我們實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築牢根基。

  疫情仍在多國蔓延,世界經濟重啟舉步維艱,較為嚴格的防疫措施的採取對國際經濟合作造成的影響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改善。在國內,儘管多項經濟指標出現恢復性增長,但包括工業、服務業、消費、投資在內的主要指標仍處於下降區間。此外,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4%,名義增速比一季度回升1.6個百分點。但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居民收入的下降對於需要以消費為主力拉動增長的中國經濟來説絕不是好事。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推出消費券政策,希望依靠消費的釋放和回補來減少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之際,居民“錢袋子”的縮水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下一步要讓經濟保持持續復蘇態勢,就需要繼續在政策上加力,用好宏觀政策工具,既要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慮可持續性,根據下半年形勢發展靈活調整政策。更重要的是,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依靠改革應對變局、開拓新局,增強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活力,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好消息是,中國經濟在數據上出現復蘇的同時,結構也在優化,新技術、新業態、新産業、新模式在不斷涌現,為經濟復蘇提供了新動能。大數據、人工智能、在線服務等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得到應用,新經濟的“話語權”越來越大,這將成為中國經濟的新風口。未來,我們需要發揮産業鏈完善、市場規模大、人力資源豐富等優勢,推動經濟儘快復蘇,持續發展,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記者 李高超)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