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2019-11-28 09:57:15  來源:河北新聞網  責編:胡曉萌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物品。

  我國的食鹽,按照來源分為海鹽、井鹽、礦鹽、湖鹽等。

  兩千多年前,河北就是重要的海鹽生産區。如今,河北省487千米海岸線上,分佈著黃驊、大清河、南堡鹽場,它們是我國四大海鹽産區中渤海鹽區的組成部分,也是著名的長蘆鹽區一部分。

  鹹腥的海水,是如何變成白花花的鹽?

  千百年來,鹽給海岸線上的河北人帶來了什麼?

  如今,人類最古老的商品之一——鹽,又在怎樣的延展中煥發獨特的韻味?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河北海岸線上的鹽場,為您講述海鹽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鹽從海裏來

  >>“一年兩熟”的辛苦結晶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滄州沿海,春季原鹽作業。 苑立偉 攝

  2019年6月23日,黃驊。

  沿著307國道一路向東,大海特有的鹹腥味撲鼻而來。從距離海岸線30千米處開始,路兩邊紅磚砌就的結晶池裏,海水在經過幾個月的灘曬後,逐漸凝結為各面長約1釐米的晶體。

  飽滿的顆粒,晶瑩剔透,任取一顆迎著太陽看,都是鑽石般的光潔。

  鹽,是大海饋贈給人類的禮物之一。

  這一天,在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黃驊鹽場)作業區,71平方千米的陸域面積上,一年一度的春扒已接近尾聲。

  隨著扒鹽機在一塊塊7000多平方米的鹽池裏來來回回,鹽粒相互撞擊著,發出晶體特有的清脆聲音。海邊的制鹽人,再一次經歷了一個屬於他們的收穫季。

  和幾十千米之外農田裏的莊稼類似,海鹽的收穫,也是一年兩季——4、5、6月份的春扒,9、10月份的秋扒。

  不過,秋扒往往不如春扒收穫大。秋扒的鹽粒體積明顯小于春扒。“這是因為秋扒形成的鹽粒,在夏季高溫時,結晶速度過快,晶體生長不堅實,在作業過程中容易破碎。”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生産部部長高立增解釋。

  第一次到制鹽區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收鹽又叫扒鹽?

  “‘扒’是個動作。”高立增笑起來,“這説法是一代代傳下來的。飽和滷水在鹽池內析出晶體顆粒後,會均勻地鋪在池底,扒鹽就是要把鹽集中起來再堆成坨。”

  鹽,貌不驚人,得來卻要頗費一番功夫。尤其扒鹽,曾經是個辛苦活兒——今天扒鹽機所從事的工作,過去都是用人工來完成的。

  從黃驊向北220多千米,跨過天津海域,就是河北長蘆大清河鹽化集團有限公司,也叫唐山三友鹽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清河鹽場)。

  大清河鹽場擁有97平方千米的陸域鹽田,以及31.5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積。

  “我父親那輩兒,要幹扒鹽這活兒,非得壯漢不可——光鐵耙就得百十來斤重,一耙鹽連耙帶鹽二百多斤,從鹽池子一頭扒到池埝上,鹽耙越拉越多,沒把子力氣幹不成。”河北長蘆大清河鹽化集團有限公司一工區工人李明,1997年從父親手中接過班。如今他們這些制鹽人,在非收穫季,更多的是拿著鹵表在鹽田巡視,根據滷水濃度變化,提閘、放閘。

  李明值守的辦公樓,孤零零矗立在鹽田中。樓前的空地上是各種工具,其中有一些,在外人看起來,完全想不出做何用途。

  “一部分是我們自己改造的工具。”李明指著一台履帶式拖拉機和活碴耙子改造的設備笑著解釋。“你看這個大傢夥,就是我們鼓搗的。怎麼節省人力怎麼來吧,想到了就改,不斷地改,甚至把倆設備合二為一。”

  在很長一段時期,手推肩扛是鹽區作業的主要方式。

  “五十年代抬著走;六十年代推著走;七十年代扶著走;八十年代坐著走。”上世紀在老制鹽人中曾流傳過這樣一句順口溜,描述的是不同時代的鹽區作業方式。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上世紀,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作業區的工作場景。 韓磊 翻拍

  今天,黃驊鹽場的資料室裏,保存著這樣一張照片:一男子推著獨輪車行走在鹽池中間的狹窄小道上,透過黑白相紙似乎能看出他健步如飛。這是1960年5月,全國勞模吳寶太到黃驊鹽場推廣“吳寶太推鹽回車法”時留下的影像記錄,其推廣的意義就在於這種技術提高了運鹽效率。

  滄州鹽業集團長蘆黃驊鹽業有限公司經理宋建林介紹,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作業隊4副灘,需要80多名勞動力;現在一副灘要8個人,總共只需32人作業。而人均産量卻從300-400噸/年,提高到了700-800噸/年。

  生産技術的進步,也改變著鹽區的作業方式。

  2016年,黃驊鹽場開始上馬直吸式扒鹽設備。直吸式收鹽機操作原理是這樣的——“‘唐三零(T-30收鹽機)’在行進中將鹽粒集中,由鹽泵將鹽、鹵吸入漂浮在池中的管道,經過二次加壓輸送到坨地,再進行鹽鹵分離,鹽粒留在坨地集成鹽碼,滷水通過回水管進行回收並二次利用。2017年,這項設備在我們鹽區已經全面推廣。”高立增説,但關於扒鹽的叫法延續了下來。

  >>一滴海水到一粒鹽的旅程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大清河鹽場五彩斑斕的海鹽田。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海水變鹽的收穫,要從海水被馴化講起。

  2019年7月8日,黃驊。

  距離海岸線數千米遠的納潮溝,像連接到大海上的一根臍帶,海水沿著它,通過納潮泵站被輸送到初級制鹵區。

  明清時期,曬鹽法之所以只能在部分沿海地區實行,得益於這些區域的近海灘塗地勢平坦,能把海水借助漲潮引入作業區。如今,實現這一過程的,是電力催動的揚水泵。

  大海是鹹的——這是因為海水裏含有主導口感鹹的氯化鈉。

  將海水經過自然蒸發、濃縮,達到氯化鈉飽和狀態的過程,稱為制鹵。制鹵是海鹽生産中一項常年基礎性工作。制鹵工用波美度來計量海水制鹽的每一步所要達到的數值。在曬鹽開始前,海水的初始濃度一般約為2-3波美度。

  海水一路經過初級制鹵區、高級制鹵區、進入蒸發區再到調節區,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並不是自由流動的,而是要分別在這些區域通過風吹日曬達到一定濃度,才被允許進入下一區域。在一定的濃度區域裏,滷水中的雜質也在被不斷析出,滷水品質得到不斷提升。比如,在3波美度到7波美度期間,析出滷水中的氧化鐵;從7波美度到17波美度期間,析出滷水中的碳酸鈣。

  制鹵既是不斷提高滷水濃度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滷水品質的過程。

  從初級制鹵池起步,滷水每前進一步,不同級別的滷水池,都需要提前留有少量較高濃度的滷水做底鹵來進行鋪底。這個被稱之為“咬鹵”的特殊過程,其實是通過底鹵來催化新鹵中淡水的蒸發,加速得到高濃度滷水。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雖然我們可以形象地把海鹽比喻為“一年兩熟”,但即使在鹽場工作了一輩子的老鹽工,也很難斷定具體某顆鹽從哪一刻開始生長:鹽區的滷水全年365天24小時滾動前行,一個工序的成品是下一個環節的原料,也可能是前一個環節的催化劑。

  在幾個月的時間裏,海水不斷蒸發,從2-3波美度起步,不斷提高氯化鈉含量,最終形成接近25波美度飽和的滷水。

  滷水的最後歸宿是結晶池。顧名思義,經過數月曬制的海水,最終要在這裡結成晶體。

  “通過理論計算,生産1噸鹽,大約需要110立方米2波美度的海水。”高立增介紹。

  承擔著孕育的重任,結晶池和其他池最大的不同就是百十年浸潤碾軋的底泥。底泥讓池板看起來光溜硬挺,在引入重鹵之前還要反復碾軋,為的就是防止滷水從底泥中“溜掉”。

  既然要防範滷水溜走,修築水泥的結晶池不是更好?

  幾年前,鹽場還真就此做過實驗。“但效果並不好,水泥池板完全沒有滲透性,析出的晶體比較細碎,品質也差。”高立增説。

  適宜的結晶池,濃度相當的滷水,這是否意味著結晶成鹽已經準備就緒?

  其實不然。為了促進晶體的生成,儘快結晶成大顆粒,在完成滷水變晶體的最後一環,還要有一顆關鍵的種子——原鹽。

  老鹽工習慣把撒入池內的原鹽顆粒叫鹽種。

  撒鹽種是結晶初期促進形成顆粒的關鍵工藝。池板軋好後,要將鹽種均勻地撒在結晶池板上,厚度約為2.5釐米,再注入飽和滷水。滷水中析出的氯化鈉晶核,直接結晶在原鹽晶體表面,成長為更大的、規則的正六面體。

  那麼高濃度滷水要放多少?老鹽工多年經驗總結的配比是,每1毫米的蒸發量配比1.5釐米深的結晶滷水,依次遞增。

  2019年7月5日,黃驊鹽場。

  活碴機在結晶池中來來回回,不斷將結晶的鹽板打碎,這又是為什麼?高立增説,活碴是為了晶體得到不斷翻動,始終讓晶體與晶體之間有縫隙,接觸滷水的表面積就會保持在最大,使滷水中析出的晶核合理、勻速地結晶在顆粒表面,有利於原鹽顆粒形成規則的結晶正方體,提高原鹽的産量和品質。如果活碴不及時,就會造成池內原鹽顆粒之間相互結晶成板,一方面減少了原鹽顆粒的結晶面,造成減産,另一方面也使晶體成長不規則,影響原鹽品質。

  活碴時,少部分被打破的晶體,還可以幫助殘余的晶核,附著在原鹽顆粒上形成新的晶體,也更易讓太陽照射到鹽顆粒的不同側面。

  不斷活碴不斷結晶,直到原鹽厚達七八釐米,一場生長和收穫就這樣悄然到來。結晶滷水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不斷析出,直到滷水中鈉離子和鎂離子的比例打破1:1的平衡,鎂離子含量高於鈉離子含量,這一結晶池的滷水使命宣告終結。

  我們終於得到了一顆顆原鹽。

  >>制鹽的絕佳條件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河北海鹽博物館展示的盔形器。 記者 白雲 攝

  時光倒回到2006年5月10日,在緊鄰黃驊市的海興縣古制鹽遺址,考古人員在這片約23平方千米的區域挖出一個形似“將軍盔”的器件:上尖下圓,底口外徑19.5釐米,內徑13.7釐米,高22釐米。

  “將軍盔”自上而下有數道均勻彎曲的槽溝,槽溝內有鹽硝痕跡。在“將軍盔”出土的地點,有一道長長的排水溝,溝的兩側散落著古代煮鹽陶器與金屬器具殘片,以及0.6至1.3米的草木灰層、取滷水井等。

  這是河北境內發現的第一個完整古代灰陶制煮鹽過濾器,它被命名盔形器,其作用是制鹽過程中過濾,它的使用年代被證實是在春秋時期。

  這與《史記》中記載的戰國時期“東海煮海為鹽”比較契合——當時的東海,指的就是現在渤海。

  “戰國時期,地處齊國北部的黃驊和海興都是齊國重要的産鹽地之一。”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洪升介紹。

  為什麼在這些區域,開啟了海鹽制取呢?又是為什麼滄州和唐山的制鹽保持至今?

  《鹽法通志》記載,煮鹽(煎鹽)的工藝是:“長蘆煎者,至11月破冰貯存海水……”

  煮海為鹽的第一步就是要取海水。以黃驊為例,黃河一度從這裡衝擊入海,形成了坡度較小的衝擊海積平原,使得沿海灘塗地勢平坦,對將海水引入制鹽區非常有利。

  8月的海興濕地,蘆葦叢中不斷有鳥飛起,它們驚艷的羽毛和清脆的叫聲,穿過密密層層的蘆葦蕩。從海興到南大港濕地,蘆葦是這片海岸線很常見的一種植物。就連渤海鹽業的商標“長蘆”,都來源於這種植物。

  《河北省志·鹽業志》中寫道:各煎鹽場地都有固定草地,稱“蕩地”,所産蘆葦蓬蒿,作為燃料。

  這意味著,煮鹽的兩個必要條件:近海和燃料都已經具備。

  《鹽法通志》還記載煎鹽的淋鹵法:取海水之後,“待春暖天晴,將草灰攤入亭場,待鹽花浸入灰內,將草灰裝入備好的灰坑,以貯存之海水淋灰取鹵。”

  這側面證實,煎鹽對土地有要求,如果土壤滲透性強,就很難留住滷水。

  尤其是明清以後,長蘆鹽區啟用的灘曬制鹽工藝,需要長時間將海水暴曬,對土質的滲透性要求更高。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大清河鹽場的工人在操作機械設備收穫春鹽。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有趣的是,黃驊歧口冀—津陸域界點至海興大口河口冀—魯陸域界點,樂亭大清河口至豐南劉合莊冀—津陸域界點,剛好都是粉砂淤泥質岸線,土壤類型多為中壤質和黏質濱海鹽土,底質板結,防水性好,是取海水得以留存煎、曬的底線。

  如果説土質是海水制鹽的地利,那麼渤海一帶時至今日,還保留著傳統的曬鹽工藝,是因為這片區域還具備著制鹽天時。

  2018年10月15日,黃驊。

  一場預報中的小雨並沒有如期到來。

  對於華北平原上的莊戶人家,雨水向來都貴如油。但在鹽田,下雨是鹽工不喜歡的天氣。

  不過,河北鹽區年均降水量600-700毫升,比起全國其他海鹽區,少了100-350毫升。而河北産鹽區日降水量強度大於10毫米的天數平均只有16-17天,比全國其他各大産鹽區少4-11天,且降雨集中期與産鹽集中的春曬期基本沒有交叉。

  這些,都為灘曬制鹽提供了絕佳條件。

  除此之外,渤海鹽區擁有全國四大海鹽區最長的年日照時常,常年日照平均時數多大於2800小時,年均蒸發量大於2000毫米,年蒸發量是年降水量的3倍多。對於靠自然蒸發曬制的鹽來説,充足的蒸發量是促使海水濃縮結晶的重要保證,産量相對較高。

  河北省鹽區日照強,年蒸發量比山東鹽區多800毫米,比全國其他各主要鹽區多200—300毫米。從蒸發量的季節特徵來看,河北省産鹽區月蒸發量4—6月最大,為829.2毫米,佔全年蒸發總量的40%,而同期降水量只有120—130毫米,僅佔全年總降水量的19.8%—21.5%。

  河北的海鹽曬制區,還擁有環渤海灣較大的鹽度。河北省近海海域海水鹽度平均狀況為:表層鹽度31.45,底層鹽度34.23。春季海水準均鹽度在32.5—33.4之間,均值為32.9,均高於環渤海其他省市産鹽區(天津32.6,遼寧31.3,山東32.2)。

  當天時和地利兼具,河北環渤海沿岸孕育2000多年的制鹽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鹽與一座城

  >>再現古代制鹽術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海鹽博物館復原的古人在盤鐵上煮鹽的一幕。記者 白雲 攝

  坐落于黃驊的河北海鹽博物館,是全國三大鹽文化博物館之一。相比另兩座鹽博物館所在地自貢和鹽城,黃驊和鹽的關聯,聽起來似乎並不那麼如雷貫耳。

  但事實上,這座城和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古人所謂“魚鹽之利”,也包含這裡。這裡也是最早實行食鹽專賣的地方。

  《史記·齊世家》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人民多歸”——這裡的“太公”,指的是呂尚,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姜太公。

  其後,齊國公在大臣管仲的建議下“煮海為鹽”,以富國強兵。今天河北東南部黃驊一帶,當時正是齊國北部屬地,黃驊鹽業就此興盛起來。隨後,管仲提出“官山海”政策,即對鹽和鐵一起實行專賣,也就是後世所稱的鹽鐵專營。

  2018年10月5日,河北海鹽博物館內。

  遊客們跟隨講解員在一件展品前駐足,這是海鹽博物館最能代表黃驊一帶鹽業發達的藏品:一枚重達50兩的銀鋌。

  日久年深,這枚銀鋌早已不再是鮮亮的銀白色,而是黯淡發黑。“這是當時的海豐鎮鹽使司要上交國庫的專用官銀,是用官鹽稅收的碎銀鑄就的,並不在市面上流通。”河北海鹽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説。

  海鹽博物館裏,文物和實景演示的現場交替出現,泥塑和燈光特效還原了千年前的灶民煮鹽場景:浩瀚的海水借助地勢或漲潮被引入制鹽區,沿海一帶青煙嫋嫋,萬灶連片。鹽工們抱薪添柴,紅潤的爐火舔著盤鐵,潔白的鹽不斷從煎盤上析出。

  在古代,鹽是國計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資與政府的財富來源之一。秦統一六國後,在黃驊設置了柳縣,正是看中了沿海産鹽的紅利。

  在唐朝時,官方將零散的民間制鹽納入管轄,今黃驊市海豐鎮就此形成制鹽規模,並形成鎮。

  “到了唐宋時期,本地鹽民煎鹽的盤鐵已經動輒數千斤,生産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張寶剛説,當時,為了防止鹽民私自製鹽,官方往往故意將盤鐵切成若干塊交由不同的鹽民保存,“需要制鹽時再合體”。

  海鹽博物館裏,還藏有黃驊同居村村民捐贈的兩個石權,分別重34斤和43斤。張寶剛介紹,同居村在明代正是長蘆鹽運司第二大鹽場嚴鎮場的衙署所在地。石權相當於秤砣,如此重量的秤砣,也從側面印證著當時黃驊一帶産鹽的豐富,和交易量的巨大。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雷建紅,參與過黃驊市東25千米的海豐鎮遺址發掘。他介紹,這裡除了發現煮鹽的灶臺、滷水溝還發現過古代鹽工用來測量滷水濃度的蓮子。

  不管是煎鹽還是曬鹽,掌握滷水的濃度始終是得到海鹽的關鍵,聰明的古人其實早就掌握了測定滷水濃度的方法。而他們所用工具居然是一枚蓮子或者一顆雞蛋!

  據《鹽法通志》記載,古代鹽工會把蓮子或雞蛋放入滷水池中。“沉而下者淡,浮而橫側半淡,浮而立於鹵面者乃鹹。”

  1986年,《大清河鹽場志》撰寫者對這一細節進行了實測勘誤,結果發現:雞蛋在其中“浮而橫側”的滷水,為25波美度,“浮而立於鹵面者”,為15波美度——這就用事實證明,古人記載的測量滷水濃度的方法是對的,但記載或存在誤差。

  >>史話與印跡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河北海鹽博物館樓頂的倣古人制鹽現場。記者 白雲 攝

  如果要在河北的海岸沿線,找出和鹽的淵源最深的一座城市,那應該是黃驊。

  滄州鹽區是著名的長蘆鹽的發源地,黃驊為主要鹽産區之一,在當時比較興盛。

  黃驊一帶,從齊國始興的制鹽業。

  西漢元封元年,桑弘羊為治粟都尉,請置大農部丞3名,分駐全國産鹽多的郡縣,全國始設鹽官管理鹽政。勃海郡章武縣(縣治今黃驊市故縣村北)為首批置鹽官之縣,當時海豐鎮一帶已有鹽民小規模煮鹽,鹽運以水路為主。

  劉洪升介紹,西元319年,後趙石勒佔領河北後,在柳縣建角飛城(海豐鎮附近),派王述在此煮鹽,他的兒子石虎將這裡更名為漂榆城。

  《鹽山新志》記載,勃海郡高城東北一百里,北盡漂榆(今黃驊市海豐鎮附近),東臨巨海,民鹹煮鹽為業。“這説明當時的黃驊、海興一帶,鹽業生産已經初具規模。”劉洪升説。

  遼金之際,滄州鹽史司設鹽場9處,晉獻16州于遼國,始得河間煮鹽之利,於是塞北各州盡食滄鹽。

  海豐鎮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是《金史·地理志》。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滄州、山東兩鹽使司合併為海豐鹽使司。滄州、山東一帶管理鹽業生産的機構以海豐為名。

  鹽業的興盛,帶來了海豐鎮經濟的繁榮。

  1986年,黃驊縣博物館文物普查時,發現了海豐鎮遺址,2006年這裡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豐鎮遺址在金代是集水陸交通為一體、以瓷器為主的貿易集散地和重要的貿易輸出港。

  《鹽山新志》記載:海豐鎮在天津未興之前為海口第一繁榮之區,至元鹽業不振,漸廢為墟。

  海豐之後,海鹽史上的另一塊金字招牌“長蘆”,從這塊土地冉冉升起。

  “元代設置了6處鹽運司,其中大都河間鹽運司設在長蘆,這裡所産鹽就被稱為滄鹽或者長蘆鹽。明洪武二年,將大都河間鹽運司改為河間長蘆都轉運使司,永樂初年,又改為長蘆都轉運鹽使司,這是長蘆最有名的時期。”劉洪升介紹。

  當時的長蘆,指的是滄州。

  北周大象二年,在今滄州市青縣木門店置長蘆縣。唐開元十六年(728年),于滄州南運河東重建長蘆縣城,即滄州治所。宋熙寧四年(1071年)省縣,改為長蘆鎮,隸屬清池縣。元延祐元年(1314年),遷滄州治于長蘆鎮。“長蘆”,從隋至宋雖歷經縣至鎮的變遷,一直是滄州的治所,也一直是管理長蘆鹽的管理機構——長蘆鹽運司所在地,直到清代。

  時至今日,在河北鹽場,仍能看到“長蘆”字樣。

  鼎盛時期的長蘆鹽區,分南北二十四場,其中南場有7處在今黃驊境內,4處在今滄州海興縣,1處在山東,北場6處在今天津境內,涉及河北滄州、唐山、秦皇島6處。隨著鹽業發展、鹽務變遷,長蘆鹽區呈現北盛南衰,管理機構也隨之轉移至天津。

  然而,鹽,所帶來的經濟繁榮,已經給這片土地烙下了獨有的印跡。

  劉洪升介紹,唐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河北招討使顏真卿率軍抵敵,因“軍費困竭”,“真卿收景城鹽,使諸郡相輸,用度遂不乏”。滄州在唐又名景城郡,在戰事紛擾的情況下,景城郡存鹽的銷售可以維持軍隊所需,由此可見當時滄州鹽業生産之盛,而滄州鹽業的主要産地就是黃驊。

  >>口感和味道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大清河鹽場的工人在操作機械設備收穫春鹽。 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2018年10月4日,黃驊市齊家務鄉聚館村。

  北京、天津甚至山西、河南牌照的自駕車停滿了村裏的空地,遊客們在棗樹林裏若隱若現,棗樹上挂滿了紅綠相間的冬棗。

  普通棗在8—10月已經成熟;冬棗之所以得名冬棗,是因為成熟期較晚——10—11月,北方已開始入冬。

  小孩子踮著腳從樹上拽下一顆棗,咔嚓咬碎,“呀,真脆,真甜。”

  黃驊冬棗皮薄、肉厚、核小,肉質細嫩酥脆,總糖含量32.2%。據測算,平均每100克黃驊冬棗中,維生素C的含量高達380-600毫克,高出獼猴桃4倍,是檸檬的10倍。

  黃驊冬棗在2002年被列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遊客們奔著聚館村而來,不僅僅是因為棗甜。

  當下,僅黃驊一地的冬棗種植已達15萬畝,而聚館村古貢棗園因擁有別處不能比擬的優勢而出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株株拴著紅布的古樹,樹皮龜裂,卻枝繁葉茂,你可能無法想像,它們至少600歲高齡。

  聚館村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冬棗林,全村有百年以上冬棗古樹1067株,其中樹齡600年以上的198株。這是中國冬棗唯一“國保”級品牌,至今還在結棗。

  如今,以聚館村為圓心向周邊輻射,附近的縣乃至鄰省種植冬棗的不計其數。但黃驊冬棗的品質卻始終傲人一籌。

  這和當地的土壤富含鹽分不無關係。

  鹽中含有豐富的氯、鉀離子,這些離子能夠增加果實維生素含量,並增加果實脆度和硬度。

  另一方面,黃驊屬沿海氣候,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冬棗糖分累積,這些促成了黃驊冬棗區別於別處的口感。

  鹽,曾帶給滄州濱海平原的莊稼人很多煩惱,而對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來説,卻是大自然的一種恩賜。

  2019年4月3日。

  黃驊市南排河碼頭。

  一艘艘漁船借助海水漲潮一靠岸,滿倉的魚就被倒到岸上,梭魚還在喘息,梭子蟹試圖逃走,卻被人隨手翻了個個兒,八腿朝天,再也沒法逃之夭夭。

  但有些品種的海産,事實上是出水就死的。

  在罐頭和人工製冷技術出現之前,幾千年裏,鹽不僅僅是調味品,還是重要的“防腐劑”。

  對於整天和海産打交道的漁民來説,這一點尤為重要:捕魚往返往往長達數天,部分出水就死的海鮮,撒上一把鹽,就能保鮮運到岸邊;沿海土地鹽鹼,漁民無法種植蔬菜,是鹽,延長了海産品的食用週期,慰藉了他們祖祖輩輩的脾胃。

  2018年10月5日,黃驊當地的某海鮮酒樓,幾乎座無虛席。

  幾乎每一張外地遊客的席面上,都有跑堂小哥推薦的黃驊特色菜——糟梭魚和黃須菜。

  這兩道菜都極度依賴鹽。

  糟梭魚,粗鹽抹一層到梭魚表面,再塗抹小米粥和植物油放到壇子裏發酵。六七個月後,經時間擺弄過的梭魚,蛋白質發生變異,肉糟卻香韌。這道當地名菜,如今已經是黃驊人招客的重頭戲。

  相比之下,黃須菜的做法就好像沒這麼隆重。

  黃須菜,另一名字叫鹽地鹼蓬,見名知其意,水肥條件好的良田沃野裏倒長不出它來。

  生長在鹽鹼地上,這種聚鹽植物能神奇地將土壤中的鹽分吸入身體,以至於它本身就帶有微鹹的口感。夏季採摘開花前的幼苗,焯一下涼拌或做餡,其鬆軟香韌的口感,配合著自身所帶的鮮鹹味兒,令人食之難忘。

  ●海鹽的未來

  >>從專營專賣到直面市場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大清河鹽場的工人在操作機械設備將收穫的春鹽裝車,運送到加工企業。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劉洪升是滄州海興人。他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初,他和小夥伴在路邊颳起一塊塊白色的鹽鹼土,借助破漏的鐵鍋等器皿加工得到鹽水,暴曬幾天蒸發後得到粗鹽,“小時候都吃那種鹽,也叫土鹽。”

  劉洪升所淋曬的其實是原鹽,海水制鹵所得到的也是原鹽。

  如果你能到制鹽區走一走,也會發現,制鹽區堆積的小山一樣高的鹽垛上,原鹽顆粒要遠大於我們所吃的食鹽。

  “明朝以前,河北鹽區只生産原鹽。”劉洪升拿出《河北省志·鹽業志》介紹。上世紀80年代,河北鹽區開始上馬粉洗鹽,上世紀90年代開始投産精製鹽。

  今天,各家各戶的餐桌上能見到的鹽,無一例外都是精製鹽。

  根據《食用鹽國家標準》,一級粉洗鹽中氯化鈉含量要大於97%,一級精製鹽中氯化鈉要大於98.5%,優級精製鹽中氯化鈉要大於99.1%。滄鹽集團銀山食鹽技術人員介紹,目前,他們生産的精製鹽,氯化鈉含量均已經達優級,而且保持了海水中特有的微量元素,是最佳的調味品。

  把原鹽加工成精製鹽,是我們的生活水準逐步提高的要求。

  “一方面提高食鹽中氯化鈉的含量,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手段去除原鹽中雜質並添加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比如碘。”河北永大食鹽有限公司供銷部副部長孟雪萍介紹。

  你可能很難想像,一棵韓國泡菜與河北海鹽的關聯。

  2018年8月23日,黃驊鹽場。

  宋建林指著距離辦公區不遠的一個鹽池説,那一片的鹽池曾被韓國客戶長期租用,專門用來生産泡菜用鹽。

  海鹽中富含鎂離子,這是礦鹽和井鹽所不能比擬的。通過技術手段,可以使食鹽中的鎂離子更加豐富,而鎂離子是促使泡菜在發酵過程中保持脆爽口感的秘訣。

  從2000年開始,這裡每年有7000噸富含鎂離子的原鹽乘坐輪船越洋而去,和韓國的白菜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2017年起,這樣的“定制服務”範圍在海鹽區開始擴大——從那一年起,根據鹽業體制改革方案,鹽區制什麼鹽,制多少,賣給誰,鹽場可以説了算了。

  2018年8月31日,河北永大食鹽有限公司。

  孟雪萍的辦公室裏,座機鈴聲和手機鈴聲此起彼伏。她告訴記者,“今年這幾個月,我們已經在網店上賣出去了800噸——去年全年才賣了350噸。誰能想到,我們制鹽的,有一天開上了淘寶店。”

  制鹽人走出體制,直面市場。

  自春秋戰國到新中國成立前的2600多年,河北鹽的運銷體制經歷了三個階段,自由運銷僅限於民國時期短期執行。

  劉洪升介紹,從管仲“官山海”起,實際上是對食鹽實行鹽官專賣制,也就是官收官銷。唐代鹽鐵使劉宴進行改革,執行鹽為民制,官主收購,寓稅于價,轉售商人,也就是官收商銷。明萬曆年間,推行“綱法”,將各商所領鹽引編成綱冊,綱冊有名者,永遠據為“窩本”(鹽商持有的專賣憑證),無名者不得參與領引銷鹽。在冊者稱綱商,各自壟斷銷地。官府只徵收鹽稅,不再收鹽,商人直接和灶戶交易。這被稱為官督商銷。

  由於鹽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各朝更替,大多將鹽列入官營,至少也是民間生産、官方監督,以實現對鹽的生産、價格和銷售渠道進行管控,以維護國家穩定。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一度有近7億人缺碘,為平衡鹽價、保證加碘品質,新中國延續了鹽業專營。

  2017年1月1日起,根據國務院頒布實施的《鹽業體制改革方案》,放開所有鹽産品價格,取消食鹽準運證,取消食鹽産銷區域限制,允許現有食鹽定點生産企業進入流通銷售領域,食鹽批發企業可開展跨區域經營。這意味著,全面放開食鹽出廠、批發和零售價格。

  過去,像孟雪萍這樣的崗位,只需要負責到上級部門要食鹽生産指標,然後帶著指標回到廠裏下達生産計劃。

  “消費者有什麼反饋,産品或者包裝有什麼意見,我們完全不知道。甚至産品賣給誰,我們也不掌握,全部由上級部門按照國家計劃來調撥。”孟雪萍説,“而現如今,哪怕是消費者打電話反映,説鹽顆粒上有小黑點,我們也會高度重視。”

  永大供銷部的展示櫥窗裏有幾十種鹽,不同包裝不同分量不同品種,從常見的含碘鹽,到不常見的加硒鹽、低鈉鹽、鈣鹽,從包裝精美的高端食用鹽,到專用的清洗餐具鹽、清洗果蔬鹽、供給畜牧業的飼料添加鹽……

  “這只是一部分,我們一共80多個品種,根據不同消費需求開發。過去我們都是批發鹽,幾噸幾十噸的走貨,現在幾袋我們也賣。”孟雪萍説,“食鹽市場放開了,對制鹽企業來説,一切都還在摸索。”

  2018年8月20日,黃驊市。

  滄鹽集團生態科技公司經理劉佳峰剛結束一場爭論熱烈的銷售會。他一邊擦著腦門子上的汗珠,一邊展示他們研發的鹽包熱敷袋,熱敷袋裏裝的都是粗鹽。搖晃一下有嘩啦嘩啦的動靜,粗鹽有消毒、保健的功效,這個新産品就是通過電阻絲加熱,升溫粗鹽,起到緩解腰頸疼痛的作用。

  取消了食鹽産銷區域的限制,意味著河北的鹽,可能出現在祖國的任何一張餐桌上。

  取消了生産、流通界限,意味著鹽,也可以不再是一種簡單而廉價的調味品。

  2018年8月19日,滄州渤海新區旅遊委。

  旅遊委主任楊勇站在航運大廈十多層的辦公樓朝遠處眺望,目力所及的灘塗一片渾濁,守著海,不見海,這是黃驊人的老話。

  這裡的淤泥質海岸,岸不見沙灘,海不見蔚藍,相比那些著名的海濱旅遊勝地,這裡的旅遊資源相對缺乏。但當地人正在嘗試改變這種旅遊現狀。

  楊勇指著規劃藍圖談及了他的構想,“我們能不能從鹽上做文章?這麼多的鹽田,劃出一塊區域,讓遊客下鹽汪子參與種鹽、扒鹽、採鹽,像大棚採摘一樣,既能讓遊客更直觀地看到曬鹽工藝的流程,還能把親自收穫的鹽粒帶走,把這項傳統又古老的制鹽技藝,從新的角度進行開發,這種體驗式旅遊會不會很有市場?”

  >>鹽化工和我們的生活

【大河之北·海洋篇③】海鹽傳奇

  河北長蘆大清河鹽化集團有限公司,矗立的鹽坨。 楊克欣 攝

  2018年8月29日,大清河鹽場東湖賓館。

  熱騰騰的雜魚燉豆腐端上桌。

  海濱的雜魚不用説,自然是來自大海的饋贈。而細嫩潔白、口感爽滑的豆腐,正在酒精小火的煽動下,每一小塊都發出輕微的咕嘟聲。

  普通人大概很難想到,豆腐這種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食材,卻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鹽化工”産品之一,同樣與大海密切相關。

  老話説,“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滷水中的氯化鎂,是人類利用海水苦鹵煎制鹽的副産品,也是豆腐製作中最早使用的凝固劑。

  據《長蘆大清河鹽場志》記載,早在明朝,長蘆鹽區以苦鹵為原料生産的鹵塊(氯化鎂)就是貢品,其主要用途正是做豆腐。到了清代,這裡的鹵塊和芒硝生産已經初具規模。

  鹽,被稱為“化工之母”。

  這裡説的鹽,指的是原鹽,也就是俗稱的粗鹽。我們日常食用的鹽,只是原鹽被加工成精製鹽,更多的原鹽,通過化工等方式,變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其他常見物,這個過程,也被稱為鹽化工。

  1926年以後,我國陸續建立了生産鹵塊、硫化鹼、曹達(無水硝)的化工廠。

  《河北省志·鹽業志》記載,1958年,河北鹽區的鹽化工開始創建,但大多土法生産,産量不高。進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黃驊鹽場溴素廠、大清河鹽場化工廠相繼建立並投産。1990年,河北擁有3個鹽化工企業,開始形成“鹽化並舉”的局面,鹽化産品已經

  擁有鉀、溴、鎂、硝四個系列的18個品種。

  2018年8月30日,唐山海港旭寧化工有限公司。

  每一位進入廠區的人都要佩戴紅色的安全帽,並事先接受細緻的安全措施講解——這很重要,因為這裡的主要産品之一溴素比較危險。

  溴素在地球上的儲量分佈,99%儲存在海水中。這也是目前人類提取溴唯一的來源。我國十余家溴素生産廠,幾乎都佈局在沿海。目前,全國年産約2萬噸左右的溴素,七分之一齣自唐山海港旭寧化工有限公司。

  2018年10月19日,石家莊。

  市民賈蓓正在佈置婚房。

  很難想像,這個房間裏的很多物件兒,都和鹽化工生産的溴有關:高樓外墻的阻燃泡沫、房內電視機殼、插線板……甚至正在驅趕蚊子的蚊香裏,都有溴元素的身影。

  而溴的提取,也改變了制鹽的步驟。

  過去,海水被直接引入制鹵池,通過風吹日曬達到結晶成鹽的目的。而現代鹽化工企業則要先把海水引入他們的作業區,讓海水“吐”出溴等人類所需化學品之後,再送回制鹽區,實現了對海水的最大利用。

  2018年9月1日,唐山樂亭海岸。

  海水在大清河鹽場的制鹵池,濃度被提高到6-7波美度後,順著40千米長的輸鹵渠到達輸鹵庫,從這進入唐山海港旭寧化工有限公司的生産車間。

  “我們這是利用海水的第一道。”唐山海港旭寧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王少志介紹。

  簡單説,含有溴的6波美度滷水,經過複雜的化學反應,被氧化成游離溴離子,這部分游離溴離子,在車間的密閉容器中被通入空氣和水蒸氣,溴被吹入吸收塔,再被氧化就得到産品溴。

  價格高達5000元/噸的溴,從海水中被提取後,卻並不影響海水的波美度值,依然保持在6-7波美度的海水從這裡被“釋放”進入回鹵庫,流經20多千米的回鹵渠,正式進入制鹽區。

  借助現代化工業的發展,過去制鹽後無法處理的高濃度苦鹵如今也有了新的去處。

  高濃度苦鹵和2-3波美度的海水綜合,可以加速海水吹溴前的準備工作。35波美度的苦鹵和30波美度的苦鹵兌鹵沉降後,經過蒸發可以生産出氯化鉀。製造溴素過程中形成的廢液,經過處理得到成品氯化鎂。

  由於和溴素價格相差較大,這兩種化學品目前産量並不高,但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很重要。

  氯化鉀製成的鉀肥,使得果實養分增加,果實大,是果樹和大田作物較常見的肥料之一。氯化鉀還用於製造槍口或炮口的消焰劑,它還可用於醫藥,是臨床常用的電解質平衡調節藥。

  氯化鎂則除了點豆腐之外,還可用於製造水泥。氯化鎂作為原料生産出的氯鎂水泥,高強度,具有優良的抗低溫性,防火性能。

  提取完氯化鉀、氯化鎂和溴素之後的海水進入制鹽區,進入曬制原鹽的生産流程。海水從這裡又被曬製成原鹽。

  原鹽中只有一少部分用來製作食鹽,那麼更多的原鹽去了哪?

  有數據顯示,全國原鹽消費構成中,化工用鹽量佔整體消費量的八成左右,食用鹽佔約一成。

  “我們鹽區附近就有幾家燒鹼廠,他們把原鹽加工成燒鹼和純鹼,再銷售給下游化工公司,用於玻璃製造、紙張加工等,用途甚廣。”高立增介紹,每年原鹽收穫堆放一個多月後,由技術人員對當年産的原鹽進行化驗。

  對於原鹽來説,用作化工原料,不僅看其中的氯化鈉含量,還要看其中的鈣鎂含量,“比如説,其中鎂大於鈣含量的情況,就會影響燒鹼加工工藝過程中,離子膜的使用壽命。”高立增説。

  經過上面鹽化工工藝,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海水對人類貢獻的路徑:海水提取得到溴素等重要化工産品——海水進入制鹽流程——灘曬得到原鹽——原鹽用於鹽化工……

  這個拓展後的海水利用鏈條,要遠大於古人對海水單純制鹽的利用。現在,人類在躍躍欲試,試圖讓天然蒸發的海水能變成寶貴的淡水,如果這一環節也能實現,在海水利用上,將真正實現“吃幹榨凈”,而這一天,已經到來。 (採訪/記者 白 雲 湯潤清 執筆/記者 白 雲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