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教授江行玉和他的團隊——鹽鹼地魔法師

2018-01-15 11:23:5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孟慧
分享到:

  【焦點圖】【食品農業圖文】【即時快訊】海大教授江行玉和他的團隊——鹽鹼地魔法師

江行玉正在進行耐鹽植物研究。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韋茂金 攝

  【焦點圖】【食品農業圖文】【即時快訊】海大教授江行玉和他的團隊——鹽鹼地魔法師

由於不適宜農作物生長,鹽鹼地大多成為撂荒地。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韋茂金 攝

  【焦點圖】【食品農業圖文】【即時快訊】海大教授江行玉和他的團隊——鹽鹼地魔法師

曾經的鹽鹼地上,如今長滿了生機盎然的冰菜。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韋茂金 攝

  文昌市鋪前鎮潭欖村村民林明煥,幹了大半輩子農活,原以為地裏再生不出什麼新鮮事,可隨著自己的土地經歷了一番“死去活來”,這個花甲老農的心被深深震撼。他不再小心翼翼地看天吃飯,而是開始相信“科學的力量”。

  曾經連雜草也冒不出頭的鹽鹼地,如今被冰菜——這種以前從沒見過的蔬菜,頑強地鋪開了一層厚厚的綠毯。引種它們的是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教授江行玉。

  江行玉讓海南鹽鹼地重新找回生機,也把一條致富新路鋪到了農民面前。不僅在海南,他還將冰菜等耐鹽作物推廣到新疆、內蒙古、越南等地。

  一株株小小的冰菜,或將改變更多鹽鹼地的命運,也將改變以這些土地為生的農民的命運。

  死

  養活了幾代人的地,一場颱風就吹廢了

  2014年7月,那段屬於海南人,特別是文昌人的殘酷記憶,任時間過去再久也無法消散。17級超強颱風“威馬遜”和13級颱風“海鷗”接踵而至,給瓊州大地留下了滿目瘡痍。

  颱風剛剛過境,林明煥就跑到田頭張望。“心一下就涼透了,哪還有什麼莊稼?”黑瘦的他呆站在田埂上,“昨天還好好的農田,今天就變成了水塘,積水最多的地方有兩三米深。”

  “那不是雨水,是倒灌來的海水。有人説,被海水淹了的地就等於是廢了。”可林明煥不信,養活了幾代人的地,哪能一場颱風就吹廢了?

  他以為等幾天就會退水,也以為水退了還能重新種植莊稼,直到土地把風乾的傷口攤給他看——黑色泥土裏摻雜著雪白的鹽粒,水稻、地瓜、花生、包菜……一撥撥種子播下去,長出來的卻是一茬茬失望。

  “折騰幾輪後,地裏連草也不長了。”林明煥説,牛餓得皮包骨頭,農民丟開鋤頭準備進城打工,“我不想去,可不去怎麼辦?地死了,人還是要活的。”

  那時,他顧不上去想:他和鄉親們這一走,幾千年來,被農民視作“命根子”的土地就徹底成了“雞肋”。

  逆著進城打工的人群,江行玉的團隊在這個時候來到鋪前鎮。他們沒有受到特別的歡迎。早把土地判了“死刑”的農民,寧可讓地撂荒也不願讓他們折騰:“肯定沒戲!”

  “你們要拿這地種水稻、種玉米,還要種葉菜?別開玩笑了!”當著面,村民們直接拒絕;“那些握筆的手能扛得動鋤頭嗎?”背過身,村民們還在議論。城裏來的讀書人説要讓鹽鹼地“起死回生”,是那段時間村裏人茶余飯後的最大談資。

  幾乎是軟磨硬泡,終於有幾個農民肯站出來,把自己的土地讓作試驗田。但也不是白給的,地租從一畝一年500元漲到650元,比正常土地的租金少不了多少。

  “那是農民不信我們,想讓我們知難而退。”江行玉心裏明白,可他憋著一股勁兒,硬是從科研經費裏擠出了這筆錢,“我知道這事兒能成,越是難,越要做!”

  救

  滿地的鹽粒間冒出了嫩芽

  江行玉的果決,不是書生意氣。

  1971年出生的他,腳步遍及山東、河南、浙江等省份,乃至美國、西班牙、以色列等國家,把超過20年的光陰交給一片片毫無生氣的土地,親手為它們披上一層層新綠。

  2011年決定來海南,他有自己的考慮:海南有1800多公里海岸線,濱海灘塗因含鹽量高而利用率低。把這些灘塗利用起來,能為沿海的百姓創收多少?

  粗粗算了算這筆賬,他就拎上行李,奔著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來了。

  這間實驗室于1999年經省科技廳批准成立,是海南首批省級重點實驗室之一。但江行玉來得不巧,那兩年,實驗團隊青黃不接,科研工作幾乎處於停滯階段,能利用的只有幾間舊屋子、幾臺舊儀器。

  “不能説從頭做起,但也差不了多少。”他回憶道,小到培養細菌的搖床,大到10多萬元一台的超速離心機,都需要四處“化緣”重新購買。新團隊的教授和學生,也得經過一番“遊説”才肯來。

  就這樣,把每分錢都掰成幾塊用,每個人都頂著幾個人用,短短兩年,江行玉團隊啟動了多個科研項目,一邊開展對植物耐鹽關鍵基因和調控機理研究,一邊調研海南濱海灘塗耐鹽植物資源,並通過實驗室耐鹽性鑒定、田間耐鹽性評價和試種,篩選出一批具有不同耐鹽能力、適應海南生態區域、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品種。

  江行玉的辦公室裏有幾個臟兮兮的布袋。他把它們當作寶貝介紹:“裏面裝的是水稻種子。之前,我們已經從400多種水稻裏篩出了3種比較抗鹽的,還要做進一步研究。”

  篩選良種,不是簡單的挑挑揀揀。此前的400多種水稻種子,每一種都要先育出幼苗來,對幼苗進行鹽處理,再根據幼苗的長勢進行優勝劣汰。如今脫穎而出的3種耐鹽品種,還要分別接受全面的評定,才能放心地發放給農民。

  如此下來,光是篩選良種,就要耗上3至4年。江行玉不覺得麻煩:“科研嘛,就要舍得出力、埋頭苦幹、不怕認真,不能總想著走捷徑。”

  實驗室裏是幹得熱火朝天,但成果會不會只停留在論文上?江行玉説,起初,不少人對此持觀望態度。所以,2014年的兩場颱風,對他們來説無疑是一場大考——經過海水浸泡,海南有4萬畝土地呈鹽漬化,僅文昌市的羅豆農場和鋪前鎮就有1.6萬畝良田撂荒,5至10年內無法種植常規農作物。

  為幫助群眾儘快恢復農業生産,2014年颱風過後,省科技廳和省農業廳投入2000萬元,啟動了“海南耕地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科技”項目。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海水倒灌農田土壤鹽漬化災後恢復生産技術研究與示範推廣,被指定由江行玉團隊承擔。

  項目啟動之初,江行玉選了一批耐鹽能力較強的甜糯玉米種子,卻不急著種下,而是用作物耐鹽生長調節劑充分浸泡後才撒向田間。

  “這是在幹啥?”面對村民們的疑問,他形象地解釋:“種地和撫養孩子是一個道理。在惡劣環境下生長,孩子很容易生病。自小打上疫苗,他們就能增強免疫力,更健康地成長啊!”

  作物耐鹽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就是讓植物在長苗的關鍵期,既能夠保證自身水分不流失,又能從土壤中儘量吸收水分。

  慢慢地,滿地的鹽粒間冒出了嫩芽。

  活

  服了,産量比以前更高了

  説起當時的心情,林明煥還是有些激動:“服了,才不過半年時間,死地就像被施了法一樣,活了。”

  2015年6月,省科技廳派出人員去察看項目推進情況。一抵達試驗田,大家就松了一口氣——滿眼的翠色隨風搖曳,嫩黃的玉米顆顆飽滿,沉甸甸地壓在枝頭。經測算,第一批種植的玉米,在含鹽量近1%的鹽鹼地中畝産達813公斤,與正常土地的産量相差無幾。

  第二批、第三批……玉米的長勢越來越好,到了2016年5月,畝産已高達1800多公斤,每畝經濟收入3000多元,比颱風前的産出還要高!

  敢闖敢試的江行玉從此在文昌名聲大噪。誰到村裏找他,只要問“種玉米的”在哪,馬上就有人領著去找。

  村民們全都看在眼裏,這些“種玉米的”,三天兩頭到村裏來,一早到了就埋頭扎進地裏,中午也不離開,匆匆吃幾口飯又接著幹。林明煥説:“有些學生才20多歲,哪幹過農活呢?我讓他們慢點、慢點,總還是滾了一身泥回去。”

  去年的一天,深夜裏暴雨突襲,整個團隊幾乎沒合眼,牽掛著羅豆農場裏才種下的種苗。第二天去了一看,稚嫩的小苗果然一株不剩。江行玉的博士研究生尹曉暢回憶:老師沒説話,一個人在地裏站了半天……

  慢慢的,村民們不管江行玉叫“種玉米的”了。他們發現,他能種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每一種作物種下去都能活。原本了無生氣的鹽鹼地裏,水稻長起來了,菠菜長起來了,海蘆筍長起來了,黃須菜也長起來了……處處是豐收景象。

  江行玉從美國引種回來的冰菜表現更為突出。這種番杏科植物的適應性非常強,可耐低溫、耐貧瘠、耐鹽鹼,在鹽鹼地較多的地區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一方面,在鹽鹼地生長的冰菜綠色無公害,而且售價相當可觀,每公斤不低於30元。這種蔬菜在中國鮮有種植,村民們可以通過種植冰菜脫貧致富。

  另一方面,冰菜及其他耐鹽植物種下後,可以迅速提高鹽鹼地植被覆蓋度,減少水分蒸發從而防止土壤返鹽。更神奇的是,它們還可以吸收大量鹽分,幫助鹽鹼地脫鹽。

  高分通過了這次“大考”,江行玉團隊開始從海南走向吉林、新疆、內蒙古等地,就連越南湄公河流域海水倒灌農田改良和海水稻開發工作,都由他們牽頭負責。埃及、摩洛哥、突尼斯等國家,也紛紛計劃于近期派員來瓊向江行玉取經。

  “取經説不上,我就是去幫他們把地種好。我們幹這行的都是‘土包子’,這輩子就跟鹽鹼地較上勁了!”站在這片熟悉的田埂上,江行玉曬得黝黑的臉滿是笑意,他目光所及之處,早已是一片蔥蘢。(記者 陳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