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林海映初心 記伊春原烏馬河區烏馬河經營所退休職工、共産黨員張英善

2019-07-22 09:45:06|來源:黑龍江日報|編輯:劉才星|責編:趙瀅溪

  比起其他老人,黑龍江省伊春市原烏馬河區烏馬河經營所退休老黨員張英善的退休生活有些不同。今年63歲的他,每年三四月份都會和老伴燕玉萍離開山下舒適的家,到七八公里外那座建在山上的小房子裏住上半年,一邊照看著山上自己種下的一百多萬棵樹,一邊伺弄當年為維持生計而開墾的莊稼地,直到冬天林子不用人守了,才回到山下的家裏。山上的小房低矮陰冷,照明、看電視只能依靠太陽能,周邊的鄰居都陸陸續續搬走了,只有他們老兩口住在這深林裏,可張英善並不覺得孤單,因為在他心裏,這山上的每一棵樹都是他的孩子。

  一顆赤誠心:就是想著要把樹種好

  1975年,張英善接父親的班,成了一名營林工人。當時,因為過度採伐,原烏馬河區能夠採伐的樹木基本上已採完。看著山上稀疏的小樹和一棵棵因栽種不當而死去的樹苗,張英善十分心疼,又心有不甘:“栽不活樹,算什麼林業工人?”

  1981年,烏馬河經營所開始實行經營性承包造林,即個人承包地塊造林,3年後視成活情況給付工資並回收林地。張英善一下就簽了3公頃林地的承包合同,成為伊春市承包育林第一人。平時大夥一起種樹的時候,任務量是一人一天400棵樹,而這3公頃林地,一天至少要種1000多棵,才能在春季造林最佳的20天內種完。為抓緊時間種樹,淩晨2點多天剛見亮,張英善就帶著鎬頭和鐮刀,背著1000多棵樹苗走十多公里的山路去種樹。妻子燕玉萍通常比他晚一小時,帶著蒸好的饅頭、背著幾百棵樹苗進山與他會合。在山上他們一幹就是十五六個小時,一直到天黑得幹不了活了才回家。每年四五月份,伊春的最高氣溫只有十幾攝氏度,山上經常雨雪交加,加上春天林區濕度大,幹活時再出汗,身上的衣服一整天都是濕漉漉的,鞋裏也灌滿泥水。苗栽好了,緊接著就是育林的關鍵期,他又一頭扎進林子,夏撫育、秋刨穴,忙個不停。防火期山上不能生火,幾個冷饅頭就點冷水就是兩人全天的伙食,有時水不夠喝渴的受不了,他倆就喝泡子裏的死水……那一年,他種的樹在數量和品質上雙雙創造了烏馬河經營所的記錄。春天驗收,合格率100%。秋天驗收,成活率97%以上。平常幹活不愛出力的工友們有了閒言碎語,在背後擠兌他“唱高調”“愛顯擺”,給他起了個外號“張山瘋”。妻子雖然盡心幫他,可也忍不住埋怨他傻:“同樣的工資,為啥就你那麼幹?”説起這段往事,張英善的聲音有些激動:“不管別人説啥,我就是要把樹種好。”

  一雙神奇手:種出一片綠色海洋

  幾乎所有關於張英善的報道,都提到了他的手,常年種樹,使他的一雙手變得又粗又大,粗糙乾裂,關節突出變形。作家姜孟之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散文《一雙手》中是這樣描述的:“皮膚呈木色,紋絡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樣硬,老繭佈滿每個角落……左手大拇指沒有指甲,長過指甲的地方,刻著四條裂紋,形成上下兩個‘人’字,又黑又深……”

  “這都是種樹落下的!種樹的時候,手就沒見好過,幾十年都這樣。”老伴燕玉萍説。種樹是個純手工活兒——挖坑得用手,坑裏的小碎石得用手挑出來;樹苗的根須要用手捋直,這樣才能不窩根,還要用雙手小心翼翼送進坑裏;泥土回填、壓實、扶正……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手,一天種1000多棵樹,手上的傷口越來越多,手指甲一片一片地劈掉再長、再長再劈……每種一棵樹,傷口都鑽心的疼。直到植樹期結束好幾個月過後,傷口才會慢慢癒合。癒合了沒幾個月,張英善就又開始植樹了。年復一年,他手上的皸裂反反復復,背也慢慢往下彎,但他種樹的腳步從未停過。

  1984年,張英善響應國家號召,開辦了烏馬河林業局第一個家庭經營性林場。在接下來10年間,承包了300公頃造林地,每年造林30公頃。1994年,張英善勝利完成承包任務,他將這300公頃成活率高達97%以上的林地無償交給了烏馬河林業局。從1995年到2010年,他又以每年至少10公頃的規模繼續承包造林,十幾年累計栽樹50多萬棵。2011年,張英善退休了,沒有了造林任務,可他依然沒有停歇,幾年來他又累計栽樹80000多棵。“自己都沒想到,這些年竟種了100多萬棵樹。”不經意間,這雙不知疲倦、傷痕纍纍卻又神奇的大手,播綠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在小興安嶺上種下了一片綠色海洋。

  一生愛樹情: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

  “我對樹木、森林有一種別樣情懷,種樹對我而言,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愛好、一種責任。”種樹,給張英善帶來的是無可替代的精神財富。有人曾粗略算過,張英善種下的這100多萬棵樹可為國家創造收益2000多萬元,所以張英善還有個外號叫“百萬富翁”,但不管是“百萬”還是“富”説的都是他種的樹,跟錢沒有一點關係。張英善説:“我從未想過靠種樹發財,這樹比錢更有價值。”

  一直以來,張英善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林業工人微薄的工資,栽活一棵樹,只掙一厘錢。2000年國家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之後,伊春林區的採伐量逐年減少,像張英善這樣的林業職工收入越來越少。為了全面實現産業轉型,2011年,伊春林區在全國率先停止了森林主伐。為了生計,張英善開墾周邊的荒地,如今耕種的土地面積有15公頃,每年只種一季大豆,年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有幾萬元的收入。為了種好大豆,他在60歲那年考取了駕駛執照,學會了開拖拉機、收割機,還學會了修理這些農業機械。

  如今,滿山青翠,已經不再需要大規模的植樹造林了。可和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英善,每到春天都堅持回到山上,補種樹苗,義務護林。

  當年種下的小樹苗,如今已成林海,那個在曙光中背著樹苗踽踽獨行的青年,已是滿頭白髮,挺直的背已變得佝僂,曾經健壯的身體也早早患上了胃病和關節炎。可別説是金錢、衰老和疾病,就是省級勞動模範、育林功臣、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這些年裏他獲得的讓很多人艷羨的榮譽,張英善也都沒咋放在心上。這位對自己的入黨日期記得清清楚楚、1984年9月9日入黨的老黨員説:“我的心思只有一個,好好種樹,為子孫後代留下一片青山。”(記者 楊任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