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吉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特色産業    |    市州新聞    

昔日鹽鹼地 今朝好生活——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脫貧記
2020-10-30 09:01:26來源:吉林日報責編:路晶森

  原題:昔日鹽鹼地 今朝好生活——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脫貧記

昔日鹽鹼地 今朝好生活——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脫貧記

金黃的水稻和即將收穫的玉米。

昔日鹽鹼地 今朝好生活——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脫貧記

種植大棚為村民帶來了經濟效益。

昔日鹽鹼地 今朝好生活——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脫貧記

乾淨整潔的養牛場。 本組攝影 趙濱

  長春日報10月30日訊(記者 馮雲菘 揣曉倩 遲末):一條條蜿蜒的水泥小路從村裏直通到田間地頭,一戶戶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裏升起嫋嫋炊煙。9月25日,本報採訪組一進村,就看見69歲的村民谷樹元正在自家院裏扒苞米。提起現在的生活,谷樹元老人喜笑顏開:“這日子可比原來好太多了。”

  A水電路齊備 村民有了精氣神

  農安縣龍王鄉沙崗村,曾經是全縣數一數二的貧困村。全村90%以上的土地鹼化、沙化嚴重,土質差,十年九旱,即便是正常年景,收成也要比高産區少三分之一左右。此外,村裏病殘人口多、光棍多、危房多,可供人畜飲用的好水少、硬化路少、人均收入少,讓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看不到希望。

  付淑霞已在村子裏生活了大半輩子,家庭的負累讓她的生活很艱難。由於老伴兒劉福和多年前患上脊柱炎,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她自己的股骨頭也不好,行動不便,老兩口只能“委”在一間快要倒塌的泥草房裏對付著生活。

  “大娘,你們老兩口先去兒子家暫住幾天,十天半個月保證幫您們把新房蓋上。”2017年,市財政局扶貧工作組向付淑霞拍著胸脯保證。果然,一個星期後,一幢白墻藍瓦、四白落地、平平整整的56平方米模組式拼裝房出現在原先的房場上,而且內外粉刷一新,樂得付淑霞合不攏嘴:“沒用我們掏一分蓋房錢,屋裏連炕革、鐵鍋都給置辦好了,搬進來就能直接生火做飯。”

  不僅是付淑霞家,市財政局扶貧工作組通過協調資金,對全村27戶貧困戶危房進行了新建,解決了全村居民住有所居的問題。

  如今,付淑霞老兩口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村裏協助他們將名下土地轉包,每年都有近5000元入賬。而且,新房轉眼間就見了“回頭錢”——2017年,進村幹活兒的工程隊租下西屋暫住,給了500元租金,錢雖然不多,但能夠解決老兩口生活中的一些困難。“從前整天喝稀的,現在吃穿都不愁了,這樣日子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民基本生活、發展生産和引進企業、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市財政局住村扶貧工作組摸準群眾的迫切需求,幫助沙崗村修建改建了路、電、水、橋、綠化等10個基礎設施項目。

  如今的沙崗村,重新鋪設了自來水管道,民用電和動力電進村入戶。村屯主道、橋涵和機耕路完成改建,實現沙崗村所有村屯間都通水泥路,大型農業機械直抵田間作業的目標。“住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天都心情舒坦,想沒有精氣神兒都難。”村民們這樣彼此笑談著。

  B扶貧先“造血” 村民走上致富路

  5年前,在離村部大院不遠處,一間眼看就要倒塌的土坯房裏住著周姓祖輩三代人。由於一種特殊的遺傳病因,70多歲的周家華,40多歲的周生剛,還有10多歲的周遠程都患有嚴重的下肢疾患。由於長期病痛,周家華和周生剛幾乎不能自主行走,家裏的幾畝旱地只好轉包他人。

  為了幫助周家早日擺脫貧困的折磨,扶貧工作組經過反復研究,決定先從組建農村生産合作組織入手,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將以往分散于自然經濟格局下的數百農戶組織起來,形成合力,共同面對市場。

  2016年6月,沙崗村水稻生産合作社和養豬合作社正式成立。兩個合作社帶動了全村82戶村民開展養豬和水稻種植,以包育種、包技術、包銷售的形式,助推他們走上脫貧致富的快速路。同時,每個合作社從財政撥款中拿出部分資金,折股量化給貧困戶,確保入社貧困戶獲得保底收益和利潤分紅。2019年,貧困戶人均分紅432元。

  周家參加了沙崗村養豬合作社,這幾年周生剛從社裏按平價賒購母豬、仔豬,加上飼料優惠和技術服務支持,周家每年能有上萬元的現金收入。在沙崗村,像這樣的政策每個貧困戶都能“偏得”。此外,村裏還通過技術培訓使他們至少掌握一門生産技術或勞動技能。村裏的養豬、養牛、水稻及果蔬大棚四大産業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每年農忙時提供至少50個勞動崗位,貧困戶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

  截至2017年年底,沙崗村82戶貧困戶、155人貧困人口已全部實現脫貧。

  C黨建促發展 鄉村煥發新生機

  90後張希望從小在村裡長大,提起當年村裏的模樣,他記憶猶新。“我們沙崗村可以説是農安縣最窮的地方,下一場雨,好幾天都進不來車。路不像路,日子不像日子。”2015年,沙崗村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5160元,其中人均年收入低於3400元的貧困戶就有83戶。而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

  在沙崗村,稍稍接受點兒教育的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張希望高中畢業後,帶著對貧窮的厭倦和對外面世界的憧憬,也離開沙崗村遠赴省外打工。

  “要想富,得先有個好支部。”扶貧工作隊經過反復商討,決定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激勵和帶動支部成員和全體黨員幹部投身脫貧攻堅,不斷增強村黨支部的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解決“無人管事、無人幹事”的問題。

  過去,農閒時不少黨員都外出打工,加上村裏硬體設施差,冬季沒有足夠的取暖設施,組織活動開展起來很困難。“我們充分發揮市財政局黨組的示範帶頭作用,把局黨建工作同沙崗村的基層黨組建設結合起來,在重大節日到村裏與村黨支部一同開展組織活動,推動建強村黨組織,引領黨組織活動的開展。同時,為村部安裝取暖設備,使村部在冬季也能夠正常辦公,按要求過組織生活和開展組織活動。”駐村工作隊隊員代增哲介紹,這樣的“診療”,讓村裏各項工作都慢慢有了起色。

  2015年,因為要照顧生病的母親,張希望回到沙崗村。看著村裏一天天發生的變化,張希望感到,沙崗村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越來越充滿希望,“現在我感到幹勁兒特別足。我是年輕人,懂電腦,來村上幫過幾次忙。後來被聘用到村裏工作,正好為村子的發展貢獻點兒力量。”

  今年七一,張希望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産黨黨員。和張希望一樣,在年輕有為的青年中,1986年出生的李國光,能吃苦有思路,自家産業略有規模,村支部創造條件吸引他參加村裏的各項組織活動,2016年培養入黨,並作為村幹部後備進行重點培養。即將退伍士官劉明剛,被列為村幹部後備隊伍進行重點培養……經過幾年的發展,沙崗村的黨員後備隊伍逐漸形成,村黨員結構偏老的現象逐步改善。村黨組織正是由於有了這些新鮮血液的注入,才得以煥發出勃勃生機,帶領沙崗村奔向“康莊大道”。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