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權欲熏心的蓬佩奧是禍害美利堅的“政治病毒”
2020-05-21 17:52:3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發表聲明祝賀中國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將其稱為所謂“總統”,並胡扯美臺“夥伴關係”。這是美國國務卿最近幾十年第一次公開祝賀台灣地區領導人就職。蓬佩奧這一荒唐行徑,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粗暴干涉中國內政,是對中國的公然挑釁,也再次暴露其為撈取個人資本不惜鋌而走險、拿美國國家利益當賭注的“政治賭徒”心理。

  長期以來,“台灣牌”一直是美國某些政客把玩已久、企圖遏制中國的一枚棋子。在當前美國疫情防控混亂不堪、“甩鍋”鬧劇氣數已盡的背景下,蓬佩奧等人再次打起台灣的歪主意,加大炒作台灣議題的力度。從呼籲所有國家“支持台灣作為觀察員參加世界衛生大會”,到稱讚台灣地區的疫情處理,再到公開祝賀台灣地區領導人就職,蓬佩奧近期“挺臺”舉動可謂花樣頻出、變本加厲,甚至到了赤膊上陣的地步。

  實際上,蓬佩奧這個無底線的政客心裏很清楚,挑戰一個中國原則這個國際社會共識,再怎麼吃勁費力也必定一敗再敗。華盛頓想把台灣送入世衛大會的一番胡纏瞎鬧,日前就碰了一鼻子灰。

  但以蓬佩奧為代表的這幫搬著梯子想登天的美國政客,揣著明白裝糊塗,攥著台灣牌不放,其居心就是企圖轉移視線、轉嫁國內矛盾,以對華示強來為所在陣營騙取選票,進而趁火打劫,為實現個人不斷膨脹的政治野心積攢資本。

  基於這樣的政治算計,蓬佩奧做了一連串令國際社會難以置信的怪事、壞事。此人在應對美國疫情暴發上根本不拿美國民眾性命當回事,反而是調轉槍口,利用美國首席外交官這個角色到處攻擊他人,把國際場合當作了其作秀的舞臺,頻頻以雷言雷語破壞國際抗疫合作。

  特別是在詆毀攻擊中國方面,蓬佩奧的表現如同加強版的《飛越瘋人院》,近乎失去理智。即便拿不出任何證據,即便説法前後矛盾,即便被科學多次打臉,即便遭到全球輿論一致猛批,也不影響他像復讀機一樣一遍又一遍重復著謊言謬論。縱觀全球外交領域高官,如此厚顏無恥之徒,不是空前也恐怕是絕後了!

  《華盛頓郵報》日前刊文一針見血地指出,蓬佩奧的大小丑聞侵蝕了他日益式微的聲譽。沒有證據的指控和陰謀論讓蓬佩奧和美國都成為國際上的大笑柄。他公然將外交政策政治化,這讓他成為歷史上效率最低、表現最差的國務卿。美國《商業內幕》20日報道説,德國一個基金會的民調顯示,疫情期間73%的德國人對美國印象變差;意大利的民調機構調查顯示該國民眾對美國的支持率降至僅為17%。這個結果,首功當歸奉行“撒謊、欺騙、偷竊”那一套的蓬佩奧!

  當前,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人數突破154萬,累計死亡人數突破9.3萬,疫情嚴重程度已不是政客們撒謊攻擊就能掩蓋得了的,蓬佩奧的所作所為正遭到全球網民的群嘲與抨擊。比如,18日他在社交媒體上發的一條意在“捧台灣、踩大陸”的推文評論區就成了“大型翻車現場”。美國網民嘲諷説,“誇讚台灣所謂的‘自由民主’能夠更好地防疫,更像是如今領導美國抗疫一團糟的政府在自扇耳光”、“與世界上任何其他政權相比,愚昧無知、不負責任的美國政府對疫情的反應總是更慢、更冷漠。”甚至有網民喊話,“蓬佩奧先生,您看不到大家的評論嗎?”

  連對待美國民眾的生命都冷漠無情,蓬佩奧到底是什麼讓他走火入魔?恐怕只剩下如何討好上司、攫取權力地位了。《華盛頓郵報》指出,蓬佩奧花費了大量時間在白宮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分析人士認為,這正是蓬佩奧在本屆美國政府“炒人”潮中安然無虞、步步高升的關鍵。

  近日,針對美國國務院督察長史蒂夫·利尼克遭解職引發的軒然大波,蓬佩奧在發佈會上承認,是他建議美國領導人解雇利尼克的,原因是其工作中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然而根據美媒報道,利尼克此前正在對蓬佩奧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問題進行調查,他被解職,是不是恰恰佐證了對蓬佩奧的相關指控?

  更多的醜聞接連被曝光。根據美國廣播公司最新披露,蓬佩奧和妻子從2018年開始就利用公款定期舉行所謂的“麥迪遜晚宴”。該晚宴得名于美國前國務卿詹姆斯·麥迪遜,他在任期內有邀請外國外交官在晚宴上交流想法的習慣。然而從調查結果來看,蓬佩奧的晚宴邀請的嘉賓一半以上是商界、媒體、娛樂業大亨,僅有14%是外交官或者外國官員。因此,這一舉動被美國國內認為是蓬佩奧利用聯邦資源爭取捐贈者和支持者,為其通往美利堅權力之巔、有朝一日問鼎總統寶座鋪路。正是陷入對權力的迷戀不能自拔,蓬佩奧把白宮當成美國的第二個好萊塢,一次又一次進行毫無底線、荒誕不經的表演。這除了讓自己滿世界找罵外,還在“往美國國際信譽的棺材上釘釘子”,最終損及美國民眾的生命健康與切身利益。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歷史將對蓬佩奧這樣的跳梁小丑進行公正的審判,而他不斷膨脹的私欲野心也終將是黃粱一夢。還是請蓬佩奧先生聽一句勸吧: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