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同江赫哲人家的小康生活
2020-07-03 22:58:25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磊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早上六點鐘,漁業村赫哲族村民何淑艷正在看守船隻。記者喬仁慧攝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毛更偉、喬仁慧、瞿文斌、同江臺記者 于瀅):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各方共同努力,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中國貧困地區發生了巨大變化,奏響團結攜手奔小康的時代強音。

  位於黑龍江省同江市的街津口赫哲族鄉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近年來,這裡發揮自身優勢,實現了多元發展,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船都在這兒,得好好看著,漲水往上拉,退水就推,這是職責,必須的。天氣好了來三趟 ,天氣不好得勤來,辛苦點兒吧,我挺滿意的,相當滿意。” 

  早上六點鐘,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的蓮花河邊,漁業村赫哲族村民何淑艷費力的把停在岸邊的漁船一條一條擺放整齊。現在正處於禁捕期,漁船需要有人看管,村裏就給何淑艷安排了這份工作,讓她可以掙3000元錢。此外,她還是村子裏的衛生監督員,兩份工作讓她一年有8000元的穩定收入。

  今年54歲的何淑艷,因為在家裏排行第六,村裏人都叫她“六姐”。“六姐”丈夫叫谷富海,夫妻二人常年以捕魚為生,收入有限,因為多年患病致貧,2014年成為建卡貧困戶。谷富海告訴記者,現在家裏有低保,加上自己捕魚和“六姐”的收入,兩口子一年能有3萬塊錢,心情好了,日子過的也有勁了。“主要是老百姓都怕有病,就怕大病返貧。我們還有低保 ,一年4000多塊錢,‘六姐’一年8000,有點兒地,承包出去了,補貼一年四、五千塊錢,現在行了挺好的,我現在還是打魚吧,老本行 ,我有病也不怕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借助旅遊,尤程程開起了集住宿、餐飲、洗浴為一體的便民賓館。記者喬仁慧攝

  在谷富海看來,看病能報銷,不愁吃,不愁喝,再有點兒存款,就是他心中的小康生活了。“小康生活,我認為家家有點兒存款,不愁吃,不愁喝,有存款收入,老百姓就是這樣的,像我們這個年齡了,現在電視、洗衣機啥的都有,我想換部好手機,現在的電池不行了。買個好點兒的。再過兩年,我就夠60周歲了,能領養老保險了,家裏又多一筆收入,越來越好,芝麻開花節節高的。”

  赫哲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世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以漁獵為生,擅長用魚皮加工製作成衣服等各種生活和生産用品。隨著時代的發展,穿魚皮服裝已經成為歷史,現在魚皮、魚骨製品已成為當地的特色工藝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在街津口赫哲族鄉大街,今年60歲的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孫玉林經常會在他的小店裏製作魚皮畫。“我小時候就愛好畫畫,沒上過什麼學。我爸是打獵的,冬天打獵,夏天打魚,他們那個年代非常辛苦,那時候,早些年我們布非常少,我們早先打魚都穿魚皮的。”

  孫玉林小時候也跟長輩們一起捕魚,長大後,開始和一些朋友專心製作魚骨、魚皮手工藝品。隨著街津口鄉成為全國聞名的“赫哲故里”,孫玉林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做的魚皮衣賣到韓國和日本都有,做的魚皮畫,賣到全國各地都有,德國的,還有英國的也來過。”

  赫哲族獨特的“漁”文化,讓街津口赫哲族鄉漁業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漁文化第一村”,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尤程程是當地一家便民賓館的老闆,她告訴記者,因為這裡空氣好、景色美,週末周邊自駕過來的遊客比較多。“我們這兒晚上有歌舞表演,有的時候還有篝火。遊客主要就是來想了解民族特色,到這兒來就是想吃吃我們烏蘇裏江的江魚,再就是想體驗一下民族文化。”

  尤程程介紹説,她的這家賓館營業期主要五月到十月,年純收入有10萬元左右。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