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總統被“禁言”,美式“言論自由”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2021-01-11 18:46:2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玉國

  “人還在,號沒了”,這對因“煽動暴力”而遭美國多個社交媒體封號禁言的美國領導人來説,無疑是件難堪的事。而更難堪的是,在一向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一國總統失去了在社交平臺自由發言的權利,不啻是對美式“言論自由”的莫大諷刺。

  有人説,美國領導人在社交媒體上發表煽動暴力的言論,違反美國法律與平臺管理規則,相關平臺將其封號是依法辦事。這話沒錯,任何在社交媒體上煽動暴力的行為都應被禁止。但問題是:過去四年,美國領導人在社交平臺上説的出格話太多了,既有散播假新聞的,也有煽動仇恨暴力的,為什麼美國社交媒體一直遲遲未採取行動?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截至2020年5月,美國領導人上任以來在社交媒體上共發表了1.8萬多個“虛假或誤導性信息”,其中超過3300個是在推特上發佈的。去年5月非裔男子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殺後,美國多地爆發遊行示威和騷亂。當時美國領導人在推特上發文揚言“只要(有人)搶劫就開槍”。 雖然推特將該文打上“美化暴力”的標記,但並未將其刪除。美國領導人依舊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煽動暴力。

  特別是在去年大選結果出來後,他多次在推特上呼籲支持者以“行動”抗爭,呼籲他們到華盛頓去遊行,“那裏將會瘋狂”。對此,美國社交媒體無動於衷,任由其聲嘶力竭地煽動。直到國會山遭暴力衝擊事件發生後,這些社交媒體好像才“幡然醒悟”採取措施。

  梳理這一系列事件發生的時機,難道不值得玩味嗎?表面上看,此時封禁美國領導人賬號,是社交媒體制止傳播暴力的合理正當行為,但實際上這裡面夾雜了不少政治私心。

  人們看到,眼下離美國領導人卸任不到十天,但以國會山衝擊事件為導火索,對他及其支持者的政治清算已經展開。從美國警方火速逮捕至少82名衝擊國會大廈的抗議者,到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要求軍方確保總統不能動用核武器,再到美國國會11日發起對總統的二次彈劾,美國領導人正面臨“墻倒眾人推”的處境。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美國各大社交媒體對其禁言消聲,既是為了表明政治正確,也有將自身與此次暴力事件割席、逃脫責任的考慮。由此可見,封還是不封,説到底都是一場政治投機而已。正如西班牙《世界報》評論所説,美國社交網絡本該是促進自由交流的工具,卻最終成為傳播虛假信息和實施政治操縱的工具。

  這也讓人們進一步看清,所謂美式“言論自由”只看立場,不過是美國得勢者對內打壓異己、對外攻擊對手的政治工具罷了。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示威者在暴力言論鼓噪下衝進美國國會山,當虛假信息在美國社交媒體大肆傳播,所謂的美式“言論自由”,也撕下了最後一片遮羞布。(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