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未來3到5年計劃將在華營收業績翻一番。”20日,在中國官方公佈前三季度國民經濟數據後,美國蔻馳中國區總裁李麗安與《國際銳評》交流了看法。與此同時,外媒對中國經濟數據也高度關注。《紐約時報》評價稱,中國經濟在三季度實現了平穩增長。
今年以來,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和內部困難較多的複雜局面,中國經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據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增長5.2%。這個沉甸甸的數字,蘊含著中國經濟哪些特質?
首先,“穩”的格局更加牢固。從橫向看,中國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依然名列前茅。就在幾天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增速將從2024年的3.3%放緩至2025年的3.2%。相比之下,中國僅第三季度經濟總量就超過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德國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是全球經濟增長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從縱向看,中國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經濟運行保持了穩中有進的態勢。
從具體指標上看,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5%;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與上半年持平;9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均比上月上升……可見,前三季度主要宏觀指標總體平穩,為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打下了較好基礎。
“穩”字之上,“進”的勢頭更加明顯。今年以來,中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前三季度,裝備製造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快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3.5和3.4個百分點。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最新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從多個人工智能大模型橫空出世,到無人駕駛加速走向日常,“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給中國經濟注入了新動能,也加速了全球創新。
以9月為例。德國保時捷中國技術部副總裁李楠告訴《國際銳評》,公司發佈了全新一代中國專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由中國本土團隊用“中國速度”主導開發。同月,漢高公司在上海建立的全球第二大創新中心啟用。漢高大中華區總裁安娜稱,“中國的研發和應用節奏越來越快,唯有打破內部壁壘,才能跟上這一節奏”。
更難得的是,中國經濟“韌”性十足。今年以來,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地緣政治衝突與國際貿易摩擦等問題頻發,中國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4%、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增長,經受住了考驗。中國不僅出口的産品持續向新向優,外貿“朋友圈”也在不斷擴大。今年前7個月,中國是全球166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三大貿易夥伴,比去年同期增加14個。彭博社稱,中國9月份出口額創6個月以來最快增速,彰顯出強勁韌性。
面對中國經濟穩定發展之勢,不少人都在思考,這背後蘊藏著什麼內在邏輯?事實上,這是供給、需求、人才等多種優勢協同聯動的結果,也離不開政策的加持與給力。今年以來,中國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從“兩新”“兩重”政策加力擴圍,到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人流、物流、資金流都在加快。尤其是近期,宏觀調控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出臺了擴大服務消費等措施,並加強相關項目組織調度,形成了政策合力。這些都為中國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數字之中,蘊含的不只是短期成績,更是長期之“勢”。今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佈局之年。20日,備受矚目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在北京開幕,將對中國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國際社會紛紛評價,中國“十五五”謀篇佈局對全球經濟意義重大。世界期待,中國將以政策的穩定性和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向全球釋放發展新紅利。
一路走來,中國經濟都是在攻堅克難中發展壯大的。當前,外部環境複雜演變,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壓力,但中國經濟“穩”的格局、“進”的勢頭、“韌”的特性沒有改變,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有利條件正在增多。中國將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高品質發展的確定性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正因此,外企紛紛認為中國經濟“未來可期”,中國市場這塊“寶貴的土壤”是它們堅定的選擇。
(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