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2017-12-13 14:44:02|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他將室內樂真正推上音樂廳舞臺

  今年是貝多芬逝世190週年。上海大劇院特別邀請當今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四重奏組合———德國萊比錫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組帶來貝多芬全套弦樂四重奏作品,以期展現一個大眾視線之外的貝多芬。全套作品將以上下兩部分共六個晚上完成,其中下半部分將在19日至21日演出。

  弦樂四重奏是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組合而成的室內樂形式。在這種組合中找不到交響樂龐大的氣勢,也看不到歌劇中宏大的場面。因為撇開了樂隊宏大音響的襯托,也沒有弦樂與管樂的音色對比,而是通過音色同構型高的四把弦樂器的搭配,加之嚴謹的音樂結構,弦樂四重奏成為室內樂中最融洽、最經典的組合。

  歌德曾這樣評價貝多芬的四重奏作品:“像在聽四位知性的人對話,感覺我們明白他們在談論些什麼。”貝多芬一生創作了16首弦樂四重奏,這數字雖然無法與海頓的84部以及莫扎特的近30部相比,卻特點鮮明,開創出不同於前人的強烈個人風格。

  在貝多芬之前的時代,不論是海頓還是莫扎特,他們的室內樂作品雖然優秀,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喜好拉琴的貴族業餘消遣創作。有時為了照顧到有些貴族“玩家”堪憂的演奏技術,不得不在創作時畏首畏尾。然而貝多芬的出現,改變了當時室內樂的氣質。就深邃程度與音樂境界而言,他的弦樂作品無疑與當時大眾所理解的、其他作曲家所創作的四重奏有天壤之別。最終,貝多芬將弦樂四重奏這種僅限于貴族雅士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從貴族家的客廳、庭院推上了音樂廳的舞臺。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作品,根據其三個主要的創作階段,往往被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他的早期作品很明顯地受到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並秉承了傳統風格;中期作品已經打破了其所處年代下對於曲目長度及規格的條條框框,思想和情感的傳遞表達越發重要,表達的慾望衝破了既定規則,從而需要更大的空間;晚期作品貝多芬完全摒棄了傳統構架,他作品所傳遞出的信息完全基於純粹的哲學思想。在康拉德·蘇斯克看來,“貝多芬晚期的弦樂作品早已超越單純的精緻優美,觸及了哲學層面,構建著‘思想的宇宙’。”

  如果説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曲表現的是巨人般的雄健偉岸與昇華,那麼,他的室內樂作品呈現出了與其交響曲、協奏曲不同的美,指向人的內心。在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裏,觀眾可以聆聽到一個不一樣的貝多芬,或許這更貼近真實的貝多芬。

  此次來滬演出的德國萊比錫格萬特豪斯弦樂四重奏成立於1808年,其綿長的歷史展現了德國室內樂演奏豐厚深遠的源流。該團體也是當代演奏貝多芬最具權威性的組合之一,其中的資深小提琴家康拉德·蘇斯克這樣闡述自己對於作品的理解:“在我看來,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所達到的高度,甚至超越了他的交響樂作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