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開發”精氣神建設“新片區”

2019-08-12 15:46: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劉徵宇 |責編:李勝蘭

  ■本報記者 黃尖尖 舒抒 王志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日前正式發佈,一個嶄新的自貿新片區即將出現在世人面前。這不禁讓人回想起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拉開大幕的那個春天。

  時光的年輪走過29年,儘管時代賦予的具體使命已經改變,但不變的是,在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上建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仍要發揚浦東開發開放的那樣一種精神、那樣一股子氣和勁,這是上海這座城市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新片區拼搏的目標就是,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以“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把臨港地區打造成為承載重大國家戰略、完善城市發展佈局的重要戰略空間,掀開浦東開發、臨港建設新的一頁。

  始終自我施壓,永遠領先一步

  今年8月,舒榕斌迎來了自己64歲的生日。從外高橋集團原黨委書記、總經理的職位上離開三年多,這位當年浦東開發開放的“十八勇士”,如今已過上寧靜的退休生活。

  在他的奮鬥生涯中,經歷過兩次重要的掛牌。一次是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東開發辦公室和浦東開發規劃研究設計院在浦東大道141號掛牌;另一次是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位於基隆路9號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掛牌。兩次掛牌相隔23年,但那股能拼、敢闖、敢試的精神卻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1990年5月4日,浦東開發辦正式對外辦公的第一天,剛剛從當時的市計委經濟信息中心調任到開發辦的舒榕斌一早就到了浦東大道141號,作為18名從上海市各委辦局抽調到開發辦的公務員之一,當時只有35歲的舒榕斌是其中年紀最輕的成員。那一天,舒榕斌數不清自己接待了多少位專程趕到開發辦的人士,他們中有來自中國台灣、中國香港以及法國、加拿大等地的投資者,有來自全國各地企業、科研院所的人員,甚至還有剛剛畢業的大學生,風塵僕僕來到開發辦,詢問如何能為浦東開發奉獻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這一場景在開發辦的老同志、年輕同志心中都留下了無比深刻的印象,也成為支撐他們走過浦東開發開放初期那段艱苦歲月的動力之一。當時,開發辦所有人擠在一間辦公室,一個處室只有一張辦公桌,一位辦事員最多只能分配到一個抽屜,存放的還都是各種各樣的材料;到了夜晚,辦公桌變成“床舖”,剛剛從外地來到開發辦工作的大學生把辦公室當做了“家”。“雖然累,但每個人都很投入自己的工作,因為理想在這裡都有化為現實的可能。”

  事實上,開發辦成立1個月後,1990年6月,國務院就批准成立我國大陸第一個保稅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就這樣在浦東誕生,日後這裡又成為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誕生之地。在保稅區成立伊始就開始參與外高橋開發的舒榕斌,見證了惠普印表機生産線在保稅區正式上線、英特爾手機封裝測試工廠建成、飛利浦生産DVD和VCD工廠的進駐,也參與制定了國內海關監管區最早的條例《外高橋保稅區貨物出入境管理規定》。

  長期身處開發開放第一線的舒榕斌,經歷過無數個“全國第一”,卻也一直保持著冷靜的思考。 

  他説,在過往開發歷程中,浦東的經驗就是,始終保持先發效應,始終自我施壓,永遠領先一步。這也是為何在保稅區成立10年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聯合發展有限公司與香港上海實業控股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上海實業外聯發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為保稅區國際物流基地的建設又邁出了開創性的一步。舒榕斌自己則擔任外聯發公司的總經理,帶領保稅區的奮鬥者們加快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步伐,搶佔更廣闊的國際市場。

  浦東開發的親歷者們大多記得,浦東大道141號的小樓裏曾挂著一句標語:站在地球儀旁邊思考浦東開發。一直保持高標準、加速度,還有滿腔的熱忱與放眼世界的開放胸懷,舒榕斌們身上那股“老開發”的精氣神,也將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內,由一代代新的開發者們傳承。

  在灘塗上建一座新城

  2002年12月9日,一個普通的早晨,鮑鐵鳴冒著寒風細雨帶領著港城分指揮部和港城公司的工作人員,趕到正在施工的大堤上。從荷蘭租借的大型絞吸式挖泥船“諾西號”正式出沙,以每小時3000立方米的挖泥量向港城圍區吹填供沙。當在場的人們看到第一股沙流從排吸管噴涌而出時,心情都無比激動。那是臨港新城建設開局的第一年。

  2019年8月7日,臨港新片區行政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那面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行政中心銘牌,掀開了浦東發展史上新的一頁。此時,這位當初負責臨港新城主城區建設的原臨港管委會副主任、港城集團董事長鮑鐵鳴,回想起那段每天迎戰大海、在灘塗上建起一座新城的歲月時仍難掩激情。

  “最初,城是沒有的。”鮑鐵鳴指著一張1999年的臨港地區衛星圖,那一片在海堤以外的藍色區域,就是今天臨港主城區所在的地方。“漲潮的時候,海水會沒過這片土地,只有退潮的時候,會露出一片海灘。”

  臨港,臨深水港而建。2002年,隨著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建設啟動,作為深水港建設的配套,上海臨港新城的開發建設拉開了序幕。“臨港主城區的設計當時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超前和理想化的方案,而把這張理想化的藍圖落實在這片一無所有的灘塗上,靠的就是臨港開發者們無數個日夜艱苦卓絕的奮鬥。”

  一滴水自天上來,落入大海,泛起層層漣漪,形成了主城區中央的滴水湖。整個城區的建設是從在海灘上吹泥開始的。整個吹泥工程持續了整整兩年,吹出了大地,吹出了滴水湖,吹出了河道、橋梁和道路……整個城區的吹泥土方達到4500萬立方米,相當於挖15座金茂大廈的體量。

  滴水湖工程十分艱巨。“當時我們根據船的寬度和深度,在拋石壩堤處挖了一個20米寬的口子,趁著漲潮大汛時挖泥船衝破大堤駛入湖區,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離湖2公里距離就是海塘,外面只有一道能進出海水的拋石促淤壩,漲潮時水位達3米多深,這裡是一片汪洋大海。鮑鐵鳴回憶,最危險的一次發生在一天半夜,工程隊因施工得太晚,海水漲潮了,一群工人被困在大堤外的安全島上。島上搜不到GPS信號,最後施工指揮部派出了搜救船才把他們接回來。“當時情況十分危急,如果潮水再漲上去一點,這幾個人就沒了。”如今説起來,鮑鐵鳴仍心有餘悸。

  如今,已退休的鮑鐵鳴依然時刻關注著臨港的發展。“在臨港開發建設的日子裏,每天白天連著黑夜工作,即便環境再艱苦,為了港城的建設,臨港人總是熱火朝天、拼勁十足,硬是在這‘潮來一片水,潮去一片泥’的灘塗上一點點建起一座新城。”今天,這種臨港精神傳承到了建設自貿區新片區的歷史新篇章,鮑鐵鳴對今天年輕的臨港人寄予厚望。

  每一次改革都是大考

  新片區正式宣佈落戶臨港時,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註冊許可分局企業註冊科科長徐敏依然忙碌在浦東市民中心的開放式窗口。這裡每天手捧文件辦理業務的人絡繹不絕,她一刻不停地來回巡視,不時俯下身子湊到工作人員身邊,微笑著給一線註冊官和來往的申請人答疑解惑。

  最近,徐敏和她的同事們又多了一項日常任務,學習上海自貿區新片區的新政策。“上海自貿區已經走過了原先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經驗的階段,新片區要實現更高程度的開放,走出中國、走向世界,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智慧製造行業上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每天午休時間,徐敏團隊都會集體研習新片區的政策和舉措,“我們整個團隊都做好了充分準備,隨時支援新片區即將出現的創業高峰。”

  新片區的設立讓徐敏想起了2013年10月在外高橋保稅區的空前盛況。當年9月,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首個自貿區從浦東起航,位於基隆路9號的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註冊大廳每天都人滿為患,當時徐敏帶領著“精兵強將”前去支援。“原來外高橋的企業登記量並不多,且以外資企業為主,自從自貿區設立後,全國各地投資客都來了。”在徐敏的記憶中,每天來大廳的人多得要限流,“那時正好趕上國慶假期,我們沒有休息過一天,晚上也要工作到半夜才能回家。那一年的開辦企業申請量就超過了過去25年。”

  如今6年過去,國內投資者逐漸趨於理性,而新片區也有了新的定位,鼓勵積體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新型高科技産業的發展。“新的定位將吸引更多有分量、有品質的企業集聚,而新興産業落戶增多,也對我們註冊窗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起2013年,我們的壓力和挑戰也更大了。”面對新興行業,窗口工作人員要不斷進行後臺研究、與企業溝通,並在日常生活中積累新知識。“現在我們每天中午吃飯都在熱烈討論,如何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來迎接新一輪的創業投資空間。”

  1993年,徐敏進入浦東工商局,走上企業註冊崗位。在她的記憶裏,這十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改革措施出臺,為浦東開發開放服務。2014年,浦東啟動工商、質監、食藥監“三合一”,掛牌成立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原本三部門的註冊許可登記職能都集中到了徐敏所在的註冊許可分局。2015年11月,上海自貿區推出“窗口無否決權”改革新舉措。對徐敏來説,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大考,是對過去習慣的顛覆,每一次都要“清零”重新出發,以全新的狀態迎接挑戰。

  “在浦東的大地上,我總是能感覺到這裡無論是窗口一線公務員,還是在改革前沿的審改部門,每一個人都對改革和創新保持著特殊的敏感度,這種勁兒很大。很多改革和創新,都是在法律法規還沒有明確規定、界限模糊的時候做出的,這就需要有前衛的思考,還要有敢於擔當和作為的勇氣,勇於承擔風險的責任感。”在徐敏看來,在一項項改革和創新的背後,是隱藏在浦東人骨子裏的責任和擔當意識,而這正是新片區建設中需要一直延續的精氣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