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56% 19.52萬人告別“窮日子”
2020-09-15 21:47:23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王菲責編:石麗敏

(有修改)(已改)【加急】延安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56%    19.52萬人告別“窮日子”

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佔海介紹相關情況 攝影 馮妍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馮妍):9月15日,在陜西省“打贏脫貧攻堅戰 共圓全面小康夢”系列發佈會延安專場上,延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薛佔海介紹延安脫貧攻堅情況時表示,2018年,延安市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徹底告別絕對貧困,延長、延川、宜川3個國定貧困縣“摘帽”退出,693個貧困村全部脫貧,19.52萬人告別“窮日子”。目前,延安市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20.52萬人下降到8544人,貧困發生率從13.2%降至0.56%。

  盡銳出戰硬仗硬打   合力攻堅的精準幫扶體系全面形成

  薛佔海介紹,延安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主動扛起脫貧責任,健全“四級書記”抓扶貧工作機制,完善領導幹部“聯繫縣鄉、包村聯戶”制度,整合優化駐村幫扶力量,選派精幹力量下沉基層,建立起推進脫貧攻堅強大組織體系;召開誓師動員大會,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軍令狀”,將脫貧攻堅責任夯實夯死,保重點任務落地落實。

  37名市級領導包抓13個縣區44個貧困村,198個市直部門和中省駐延單位包聯195個貧困村,累計下派1499個駐村工作隊、190名縣級後備幹部到一線鍛鍊、1807名優秀黨員擔任第一書記、2.69萬名幹部開展聯戶幫扶,實現貧困村駐村工作隊、貧困戶幫扶責任人全覆蓋和市級領導走訪縣區鄉鎮、縣區領導走訪貧困村組、鄉鎮黨委政府走訪貧困戶“三個全覆蓋”。

  同時,延安市深入推進蘇陜扶貧協作,充分發揮國企合力團、高校“雙百工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3+X”幫扶以及萬企幫萬村作用,推動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脫貧攻堅聚焦,形成上下聯動、社會協同、齊抓共管大扶貧工作格局。

  多措並舉精準發力  村村過硬戶戶過硬全面過硬的目標基本實現

  延安市縣累計投入財政資金48.2億元,全面實施産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危房改造、生態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兜底保障“八個一批”工程。

  延安市堅持長期效益和短期效應相結合,為有勞動能力貧困戶落實産業扶貧補助資金,鼓勵發展蘋果、棚栽、養殖等特色産業,5.7萬戶15.6萬人受惠産業扶貧政策,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實現産業全覆蓋;全面整合就業創業培訓資源,開展貧困勞動力生産實用技術培訓,完善高校畢業生、鄉賢能人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累計創業就業貧困勞動力7.02萬人,全市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全面完成1.5萬戶、4.9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移民搬遷任務,一次性啟動實施危房改造3.1萬戶、實現“清零”目標;全市一半以上行政村建成生態村,累計退耕還林1077.5萬畝, 80%以上的農民直接受益,戶均獲得專項補助3.94萬元,聘用貧困戶生態護林員7064人次,戶均增收4108元;貧困村全部配建標準化衛生室,住院費用報銷率超過80%,慢性病患者簽約率達到97.8%,累計救助貧困人口8.08萬人次、補助資金4.24億元,資助貧困學生12.05萬人次、發放資助金8943.74萬元,1.14萬戶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全部兜底保障。

 乘勝追擊鞏固戰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延安市把鞏固基礎、提升品質放在首位,落實扶持政策、工作力度、資金投入、幫扶力量和督查考核“五不減”措施,注重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據了解,延安市深入開展“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動,及時開展脫貧攻堅“回頭看”,認真做好國家和省上普查驗收工作,全面查遺補漏、補短固底;建立貧困人口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穩定增收、“三保障”鞏固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鄉村治理等10項長效機制,充分發揮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作用,對確定的邊緣戶和脫貧監測戶,實行“人盯人”“一對一”精準幫扶,築起了防止返貧“防火牆”,加上了穩定脫貧“保險閥”;樹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鮮明導向,將縣區、部門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分值全部調整提高,確保脫貧攻堅成色不褪,奠定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基礎。

  薛佔海表示,脫貧攻堅助推延安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變化,生産總值接連攀升、突破1600億大關,經濟增速年均增長5.3%,走出了連續多年全省排名墊底的困境,人均GDP和人均財力穩居陜西省前列,産業結構更趨合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民生保障更加有力。下一步,延安將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奮力譜寫新時代延安追趕超越新篇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