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育培訓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出爐 “雙減”政策下 四成行業從業者轉行
2021-08-18 11:02:40來源:西安日報編輯:王菲責編:趙瀅溪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重壓之下,教育培訓行業正在面臨一場“大地震”,眾多從業者的去留也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近日,智聯招聘持續監測教育培訓行業人才供需變化趨勢,以觀察政策對行業人才市場的影響,並重點將2021年7月與政策發佈前的2021年3月數據進行結構對比,形成《2021教育培訓行業人才市場分析報告》。報告顯示,“雙減”重壓之下四成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選擇轉行 ,新一線城市頗受青睞。

  政策效應凸顯

  招聘收縮 從業者求職增多

  “雙減”政策塵埃落定後,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尤其是K12培訓機構都在積極尋找轉型之路。業務板塊的調整自然帶來人才招聘的變化,目前初期表現是整體招聘規模小幅收縮。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與全平臺2021年6月和7月的發佈職位數環比增長趨勢不同,教育培訓行業6月和7月的發佈職位數分別環比下降9%、6.5%。

  面對當前的行業形勢變化,行業從業者也在積極適應,調整職業規劃,求職人數有所增長。從全行業求職者來看,經歷3月求職高峰後,4月至6月求職人數持續環比下降,7月有所回升;而教育培訓行業求職者6月求職人數逆勢環比增長8.7%,7月進一步增長10.4%。隨著政策落地推進,業內人士愈加清晰未來規劃,求職人數可能會繼續增長。

  “雙減”政策後

  求職的年輕群體比例擴張

  2021年7月進行求職的原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中,51.4%已為離職狀態,這一比例高於全平臺活躍求職者的平均水準(44.7%)。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本身流動性較強,加之近期業內機構進行業務調整,人員變動大,加劇了整體流動性。

  從年齡和從業經驗結構看,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的整體年齡結構偏年輕,36.9%為25歲及以下的95後群體,30歲以下群體佔到七成多;27.2%的求職者僅從業不到一年,35.3%從業1-3年。與政策出臺前的3月對比,7月份涌入求職市場教育培訓行業從業者中,25歲及以下的年輕人佔比進一步提升4.5個百分點,從業經驗在一年以內的求職者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

  可見,政策對年輕從業者的影響更大,一方面,相對於資歷更深的從業者來説,新手在業內的競爭力較弱;另一方面,年輕人的擇業態度更靈活,面對外界環境變化的反應更靈敏。

  教師/教務為求職主體

  比例達七成

  從崗位結構看,從事“教師/教務”崗的求職人群佔總體的70%,且這一比例比3月提高6個百分點。教師作為行業的核心群體,對政策及行業形勢的變動更為敏感,更多的人開始求職或者看機會,四成教師/教務人員選擇轉崗,行政、人力為首選。

  進一步觀察求職人數前十的崗位,銷售業務人員的離職比例最高,接近六成已處於離職狀態,教師/教務人群的離職比例為51.2%,另有18%的人處於在職看機會狀態。觀察各年齡段求職者的離職待業比例,發現25歲以下群體的離職比例最高,達57.6%;同時,41歲及以上的高齡群體待業比例也較高,為49.2%。

  新一線城市最受歡迎

  低線城市的人才留存率較低

  教育培訓行業7月發佈職位數比政策發佈前的3月下降32.4%(2019年的這一數值僅為1.9%),分城市等級看,一線城市降幅最大。一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且教育消費意願強,因此一直都是教育培訓行業的重點佈局之地,也是大量教育培訓機構集中之地。面臨“雙減”政策的落地,一線城市最先受到波及,北京、上海更是成為全國第一批試點城市。智聯招聘平臺大數據顯示,2021年7月一線城市教育培訓行業發佈職位數比3月減少了38.2%,高於其他城市等級,其中北京降幅達49.3%,居全國首位。

  觀察求職者的地域流動意願,一線城市求職者中,93.3%仍期望在一線城市就業,新一線、二線、三線、四線、五線城市希望不改變城市等級的情況下求職的分別為94.7%、91.9%、76.3%、63.4%、51.1%。低線城市的人才留存率明顯較低,三線、四線、五線城市的求職者均將新一線城市作為除本等級外的首選,分別有10.2%、16.5%、23.2%的人期望去新一線城市工作。

  儘管一線、新一線城市招聘規模收縮幅度較大,但求職者仍表現出去發達城市發展的願望,並且新一線城市超越一線城市,呈現出最高的人才留存率及對低線城市人才的吸附力。

  人力資源專家表示,教育培訓行業轉型大幕已拉開,培訓機構積極調整業務板塊,職業教育、素質教育成為熱門賽道;從業人員則重新規劃職業發展,公共事業機構、主播等新興職業都是他們的未來選擇。隨著政策落實的推進,行業未來發展將漸趨明朗,新業務模式、新職業類型都在萌生,業內機構和人才都應積極佈局、早做規劃,抓住下一個新機遇。(記者 關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