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擊劍>>正文

王鍵—— 國家擊劍隊"大家長" 負重前行的開拓者

2017-03-22 15:25:55|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編輯:張津銘

  國際在線消息:春風吹散了冬天裏惱人的霧霾,三月的北京充斥著萬物復蘇的氣息。和往常無數個週五一樣,國家擊劍隊領隊王鍵在辦公室處理著日常的工作。一間很有“體育工作者”特色的辦公室裏,最惹眼的就是那些數次站上領獎臺的擊劍運動員的照片,欒菊傑、李娜、孫玉潔......

  一身樸素的運動裝,利落的動作,紅潤的面色,有力的眼神,怎麼也想不到面前的這位領隊已年近60歲。對於王鍵來説,即將面臨退休的他對擊劍這個項目的熱情絲毫不減當年。

王鍵的父親——王守綱(後排中間)

  第一代擊劍人的艱苦歲月

  王鍵領隊出生於擊劍世家,父親就是擊劍教練,也是中國擊劍項目的開拓者之一王守綱。“1944年賈玉瑞從日本留學歸來在北京的一個教會傳授擊劍,中國就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接觸擊劍。1953年時他任教北體大,父親就是那個時候跟著他開始學習擊劍。”王鍵回憶,在1955年時,前蘇聯一位專家的妻子在北體大開設了擊劍課,中國才算開始真正接觸擊劍項目。後來,在文革這個特殊的時期,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全部擱置。

  在1972年時,他隨父親從山西回到北京,準備恢復文革期間停滯的擊劍項目,以備參加1974年的亞運會。當時父親帶著兩位老師把擊劍的設備從倉庫中找出來,他幫忙擦拭掉灰塵和銹跡,因為有了設備,他就開始跟著父親練習擊劍,這是王鍵人生中第一次接觸擊劍,“近水樓臺”的他也是恢復體育項目後第一個接觸擊劍項目的新人。

  “父親把之前練過擊劍的人全請回來組建了新的隊伍,那時候沒有專業隊,全是業餘隊。”在王鍵領隊的記憶中,那個年代的條件十分艱苦,沒有場館劍道,只是在水泥地上畫出比賽區域。然而,那個時代的運動員也是更踏實更嚴於律己的一代,訓練上絲毫不會偷懶。“教練要求練習10個弓步,我們那個時候都會練上15個甚至更多,所有隊員對自己要求都很高。”

  1977年恢復高考,王鍵考入了北體大,此後他每年都會代表北京隊參加比賽,畢業後順利當上了大學體育老師。來自世家的擊劍情緣,讓他對擊劍有著特殊的情結,從1989年被借調到國家隊,至今已有27個年頭。就像父親存留的希冀一樣,他心中無比希望中國擊劍能夠有蓬勃發展的一天,希望中國擊劍隊能夠壯大起來,站上最高的領獎臺。

  “我就是他們的高級保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欒菊傑拿下了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塊擊劍金牌。中國用了十年時間換來“東方第一劍”的美譽,有自豪也有沉重。

  説起擊劍的發展總是讓王鍵有很多的感慨。“早些年出去開發票,我説是擊劍隊的,人家寫的都是‘基建隊’!這些年好多啦,大家都知道有擊劍這個體育項目啦!”這是他時常説起的玩笑。但仔細一想,還是有些許無奈。

  作為領隊王鍵有很大的自身優勢,不僅有足夠的理論知識,曾是專業擊劍運動員的他還非常熟悉這項比賽的戰術和規則。然而,當問起“領隊”的工作內容時,他還是愣了一下,然後笑著説:“總是和隊員們説我是他們的高級保姆,是大家長啊!”沒錯,國家擊劍隊相關的組織管理工作,運動員的心理思想工作,隊伍的紀律問題等等,事無巨細都要由他安排管理。

  雖然不像軍隊那樣嚴苛,但國家隊也有嚴格的紀律,家雖在北京,但忙起來他就和運動員們一起同吃同住,陪著他們一塊兒訓練,有時一週才能回一次家,也有一個月不回家的時候。他説,這是作為領隊該有的責任感。

  可以説,他這個“大家長”既嚴厲又慈祥。他曾開除過極有天賦但屢次破壞紀律的運動員,“雖然惋惜,但這個事情也告誡其他運動員,紀律面前人人平等,再有名氣的運動員也要遵守隊裏的規章制度。”

董兆致悲情轉身

  那面至今挂在董兆致家中的錦旗

  讓王鍵領隊記憶深刻的就是老三劍客:葉衝、王海濱、董兆致。2000年悲情“決一劍”後,葉沖和董兆致相繼退役。為了心中的遺憾和冠軍夢,他們又重新出山備戰2004年奧運會。王鍵回憶:“兩個人身上都有很嚴重的傷,尤其葉衝,腰和腿傷得很厲害,上廁所都很不方便。”而董兆致在雅典奧運會之前,母親癌症病危,當時隊伍馬上要出發,他只是匆忙趕回家看了一眼就歸隊了。

  出征前一天,隊裏組織壯行會,為了鼓勵他們,王鍵瞞著所有人做了一面錦旗。出征前的壯行會上,他説:“我們隊中有隊員的母親病危在床,明天隊伍就要出征雅典,我們要打好這一戰!”

  隨後王鍵打開錦旗:為母親而戰!

  當時董兆致含著淚接過旗子,至今那面錦旗還挂在他家裏。王鍵記得很清楚,“那場比賽打得很緊張,一直是落後、追平、反超,然後再被對手反超,比分咬得非常緊。後來就差一劍,又是那一劍......”

王鍵帶隊出征裏約

  培養中間力量 傳承擊劍精神

  去年的裏約奧運會也許就是王鍵最後一次帶隊出征,中國隊雖未拿到金牌,但王領隊認為這屆的運動員已經打出了他們很好的成績。目前中國擊劍隊正處在一個更換的時期,老運動員退役,年輕運動員缺乏國際大賽的經驗,對於中堅力量的培養也是他目前最關注的方面。

  無論什麼時代,開拓者要走的路總是崎嶇坎坷跌跌撞撞,無論是作為擊劍項目的先行者還是國家隊領隊,王鍵都是風光背後的角色。我們感嘆運動員的辛苦,讚嘆他們的成績時,其實還有很多為這些榮譽而戰的幕後工作人員,有時候,他們要承擔和考慮更多。

  他從父親那傳承了對於擊劍的堅守和熱情,可以説王鍵領隊從前的那些歲月也就是中國擊劍隊成長的崢嶸歲月,他見證了中國擊劍隊從無到有,陪伴了那些擊劍名將負重前行,從無名之輩到奪得金牌的每一個時刻。作為中國擊劍隊領隊,一批又一批隊員在他的帶領下走上奧運會的賽場,拿下一個又一個殊榮,在這個本屬於歐洲人的項目上,在很多不公平的裁決下,憑著一劍一劍的打拼,終為中國擊劍在世界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採訪實錄

  1、國際在線:目前中國擊劍的人才選拔體系是怎樣的?

  王鍵:目前,我們對運動員的選拔還是比較民主和客觀的。主要根據運動員參加國內和國際比賽的積分,然後結合需求和年齡階段。比如説有些運動員積分比較靠前,但他年齡比較大,自己又不想再出來,這種情況我們就要重新考慮。現在國內比賽有若干站,根據他的綜合成績有一個排名,主要依據這個來挑選進入國家隊。進入國家隊後,運動員需要參加國際比賽,比如洲際比賽、世錦賽,之後根據積分進行選拔。

  2、國際在線:擊劍比賽經常會有“黑馬”衝出嗎?

  王鍵:在裏約奧運會,拿冠軍的基本都是30歲左右的居多,年紀最小的也就是韓國的男子重劍,算是冒了一匹黑馬。但在競技體育中,很難有一匹黑馬一下子冒出來,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你技術達不到一定程度,想拿到好成績是比較難,只有經過系統訓練,才能達到一定高度,擊劍更是這樣。絕大部分,還是三十歲以上。要想在世界大賽拿成績,首先要通過兩屆、三屆世青賽的磨煉。擊劍必須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積累上來的。

  3、國際在線:一方面面對的是大眾擊劍的風起雲湧,而另一方面是國家隊人才儲備不足,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王鍵:關於後備力量,從我們了解的情況來看,現在國家註冊運動員將近20萬,但絕大部分還是小學生。這20萬,包括了專業運動員。這看似是個很好的大環境,但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目前中間段就是靠專業隊二線隊員在支撐,在業餘聯賽中,14-16這個年齡段,就已經很少了,再往上就幾乎沒人,只有專業運動員。這和現行的教育體制有關係。孩子們一到中學,因為學習的壓力就沒時間再繼續練習擊劍。另外很重要的是,家長和學生對這項運動重視程度不夠。現在協會也在努力改變這種人才斷層問題。

  4、國際在線:國外運動員的培養模式會比國內的好麼?是否適用於國內呢?

  王鍵:我認為各有利弊吧。再往前幾年,國外還學習過我們的培養模式呢!之前法國、意大利,包括韓國都是學我們常年集中訓練,也算是半專業隊。但現在,他們國家的協會給運動員們找好工作,解決了後顧之憂,運動員自然願意留下來。也因此國外很多運動員到了三四十歲還在打比賽,打到真正打不下去了再選擇退役。我們有我們的優勢,當然也存在問題,但所有的問題並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需要一個過程。

  5、國際在線:您對中國擊劍俱樂部未來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王鍵:從開展群眾體育全民健身來看,這個項目對培養人的靈活性、靈敏度和氣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擊劍很適合中國運動員甚至亞洲運動員。我當然還是希望中國這些俱樂部能夠正常化的開下去,不要走偏,不要最後偏離了這個項目的發展,不要考慮利益的方面太多。

  6、國際在線:今年您即將面臨退休,之有什麼打算?

  王鍵:退休之後我還是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一些人,尤其就是師資這一方面。教練這方面水準提高不了,就不可能把擊劍的水準提高上去,現在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從基本技術上麵包括理論上,理論提高了認識能力若不夠也不行。作為教練員必須了解這個項目的規律和特點,才能分析為什麼要這麼練。

標簽:擊劍

為您推薦

新聞
娛樂
體育
軍事
汽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