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家國夢 兩岸情(二)

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與台灣人士會見等多個場合發表過涉臺講話,成為外界對於大陸對臺政策導向的索引,頗受外界關注。像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與反“台獨”、兩岸命運共同體、和平發展、共圓中國夢、兩岸經濟等,成為關鍵詞。

 

談兩岸一家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MAIN201310070356000187584077293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10月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了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10月6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會見了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習近平強調,希望兩岸雙方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順勢而為,齊心協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兩岸民眾,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5月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順應歷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選擇。只要我們都從“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出發,將心比心,以誠相待,就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9月2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習近平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

 

談兩岸命運共同體

 

2013年2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習近平指出,大陸和台灣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淩。想起那一段屈辱的歷史,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心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兄弟齊心,其利斷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

 

2015年3月4日,習近平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民革、臺盟、臺聯委員聯組會,習近平指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兩岸同胞從來都是命運相連、榮辱與共的。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15169416_14307290234501n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

2015年5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習近平強調,兩岸關係處於新的重要節點上。兩岸關係路應該如何走,是擺在兩岸所有政黨和社會各介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攸關中華民族和國家未來,攸關億萬民眾福祉,需要我們大家認真思考。國共兩黨應該加強交流、總結經驗、開拓創新,擘畫兩黨關係發展新前景,共同開創兩岸關係未來、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

 

談共圓中國夢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9393683_13927325998771n

2014年 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台灣各界人士。 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攝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及隨訪的台灣各界人士。習近平指出,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成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27040004_14117357784191n

2014年9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 新華社記者 李濤 攝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習近平表示,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當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對台灣來説,這是福音、是歷史機遇。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過上和平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為在世界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兩岸要站在“振興中華”、“共圓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看待國家和平統一,進一步加深感情,增進認同,共同反對“台獨”,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特別是要讓更多台灣青年體認到,台灣的命運繫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而義無反顧地接下復興中華的重責大任。

 

談和平發展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4月8日在海南博鰲會見了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率領的代表團一行。習近平強調,大陸方面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決心是堅定的,方針政策是明確的。我們將保持對臺大政方針的連續性,繼續實施行之有效的各項政策,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更好造福兩岸同胞。兩岸同胞要真誠團結合作,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8531399468968684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5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5月7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會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行。習近平指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穩定,經得起風浪考驗。兩岸關係風風雨雨幾十年,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這是歷史的必然。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追求,兩岸共享其利、同受其惠。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促進兩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贏的務實舉措不會放棄,團結台灣同胞共同奮鬥的真誠熱情不會減弱,制止“台獨”分裂圖謀的堅強意志不會動搖。

 

談“九二共識”、反“台獨”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習近平指出,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建立並持續增進互信,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和良好勢頭的關鍵。由於兩岸間存在一些差異等原因,兩岸關係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在所難免。越是這樣越需要加強交流、增進互信,保持良性互動、相向而行。要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選擇。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5年5月4日上午在北京會見了朱立倫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習近平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其核心是認同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否認“九二共識”,挑戰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搞“一邊一國”、“一中一台”,就會損害民族、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動搖兩岸關係發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41133953627_1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前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前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的連戰等台灣各界代表人士。習近平強調,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兩岸雙方同兩岸同胞一道,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開闢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有利於兩岸同胞團結奮鬥、實現互利雙贏的正確道路。只要兩岸同胞沿著這條道路堅定走下去,就一定可以撫平歷史造成的心理創傷,為民族復興凝聚起強大力量、開創出美好未來。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4年9月26日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習近平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2008年前的一段時間,“台獨”分裂勢力利用執政推行分裂路線,損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破壞臺海和平穩定,挑動兩岸對抗緊張,給兩岸民眾尤其是台灣同胞帶來深重禍害。兩岸同胞對此記憶猶新,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得以維護。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

 

2015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臺盟、臺聯委員並參加聯組會。習近平強調,“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損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企圖挑起兩岸民眾和社會對立、割斷兩岸同胞精神紐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必須堅決反對。兩岸同胞要對“台獨”勢力保持高度警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118243972_14571768760921n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他表示我們將堅持“九二共識”政治基礎,繼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九二共識”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我們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MAIN201611020725000592845074382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6年11月1日在京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2016年11月1日在京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在次強調,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鞏固“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堅決反對“台獨”,持續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和親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金磚峰會飄“臺味兒” 臺農“登陸”發展受鼓舞

2017-09-1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W020170914601883943848

 

臺商在福建種植的烏龍茶成了金磚國家峰會上特別的台灣味。(臺媒圖)

 

在剛結束的第九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上,來自福建漳平臺創園的永福高山茶,作為大會指定用茶之一,廣迎多方賓客,這讓臺創園的臺農們都倍感榮光。

 

這次選用的高山茶出自漳平臺創園的鴻鼎茶廠,臺農李志鴻不僅是鴻鼎茶廠的負責人,同時也是漳平臺商聯誼會的會長。他感慨,茶是中國最具文化特色的健康飲品,此次永福高山茶能被推薦選入金磚國家峰會用茶,是對在大陸發展的臺農巨大鼓舞和激勵。

 

“得知臺農在閩辛勤努力種出的永福高山茶參與金磚國家峰會,我們欣喜萬分。”來自漳平臺創園的臺農張梓平坦言,大陸不斷釋放的優惠政策為臺農提供了諸多良好發展商機,臺農來大陸投資發展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幸福感。

 

金磚國家峰會指定用茶審核條件嚴格,永福高山茶憑藉符合兩岸及日本、歐盟的衛生品質檢測標準,具有高優精緻品質,在嚴審下最終成為峰會用茶。

 

據悉,永福高山茶還入選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館贈送國際嘉賓與領導的外事禮品茶名單。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兩岸經貿交流逐漸增多,永福憑藉著與台灣地緣文化相近的優勢,眾多台資企業將台灣烏龍茶品種引進這裡種植,利用台灣先進的茶園配套管理技術,採用精湛的茶加工工藝,成功讓台灣高山茶在永福“落地生根”。

 

作為第一個到漳平永福種植台灣高山茶的臺農,謝東慶親眼見證了臺商臺農從台灣來到海峽彼岸尋求發展,終有成就的一路歷程。因應了天時地利,1996年謝東慶在永福種下了第一棵茶樹,他依然清晰記得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漳平永福調研時的情景。“因為當時剛起步,茶山道路都沒有修好,他特地走了十幾分鐘的沙土路,到臺品茶場參觀。”謝東慶回憶道,“他鼓勵我們利用好當地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把茶産業做好。”

 

現在,謝東慶的臺品櫻花茶園已經發展到了千余畝,引進種植軟枝、金萱、翠玉、四季春等台灣四大烏龍茶良種,加上茶園裏種下的10萬餘棵櫻花,當春天櫻花盛開的時候,仿佛置身在台灣阿里山的美麗景色裏,這裡也因此被稱為“大陸阿里山”。

 

目前,謝東慶所在的漳平臺創園已成為台灣茶農離開台灣島外投資最集中、最大的茶葉生産基地。目前已入駐台資企業66家,常住臺商500多人,核心區永福鎮已成為臺商個體在大陸投資最密集的鄉鎮、中國最大的高山烏龍茶生産基地、中國最大的盆栽杜鵑花生産基地。

 

值得關注的是,漳平臺創園裏臺二代、臺三代的比例正逐年增加,接棒父輩産業,台灣青年在漳平臺創園的新一輪創業正蓬勃興起,據悉,目前已有23位臺農二代和38名台灣青年入駐園區紮根發展。

 

2007年以來,為進一步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鼓勵臺商臺農到大陸發展農業,大陸相關單位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兩岸農業合作、惠及台灣農民的若干政策措施,在鼓勵和支持兩岸農業合作與技術推廣,擴大合作領域;優化服務、便利兩岸農産品貿易和大陸台資農業企業産品銷售;保護台灣農産品知識産權,維護台灣農民正當權益等諸多方面作出明確指示,各地方政府及臺創園也為臺農在財稅支持、土地優惠、金融服務、出入境便利方面進行扶持,為臺農在大陸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和投資環境,對臺創園的穩步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目前,國家級臺創園總數增至29個,遍及大陸14個省區市。經過近十年的打基礎、建園區、促發展、美環境的努力,臺創園從無到有,不斷發展壯大,臺創園已逐步成為兩岸基層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為兩岸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有效的促進兩岸農業資源優勢互補。(中國台灣網9月14日訊 記者 劉暢)

展開全文

台灣前安全部門高層批蔡英文:自以為是愚弄人民

2017-09-15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蔡英文當局因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既有的聯繫溝通機制停擺,據台灣“旺旺中時”日前民調顯示,有7成3民眾表示贊成蔡當局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對此,臺前“國安局”上校李天鐸直言,台灣不是蔡英文和身邊一小撮人,你不能以自以為是的聰明和驕傲,一直在愚弄人民。

 

台灣“旺旺中時”日前民調顯示,有逾7成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正不斷增加,認為兩岸互動善意增加的比例僅4成2,認為減少的則有4成7。因此,有7成3民眾贊成蔡當局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這顯示蔡當局的兩岸政策與主流民意已出現嚴重捍格。

 

對此,李天鐸指出,兩岸關係不是調整不是改善是面對。他舉出要面對的4大點:面對現實、面對大陸、面對自己、面對種族。他説,大陸不斷進步強大,台灣鬥爭落後。中華民族文化、歷史等是由文字傳承的過程。

 

李天鐸説,蔡英文要坦然面對和坦承接受現實。台灣不是蔡英文和身邊一小撮人能夠掌握改變!最重要是改善與大陸的關係,蔡英文不能夠以自以為是的聰明和驕傲,一直在愚弄人民!(中國台灣網9月14日訊  韓靜)

展開全文

臺軍退將:臺當局真正危機在於不説實話 失信於民

2017-09-15

臺軍退將:臺當局真正危機在於不説實話 失信於民

 

臺軍退將:臺當局真正危機在於不説實話,失信於民。(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臺軍退將吳斯懷日前發文表示,最近幾大熱門新聞,包括軍公教調薪、“一例一休”預計調整、非核家園破局還在硬拗,“人民看到的是當局不斷發夾彎,不願意承認錯誤,拼命找理由圓謊,就是不願意説實話。得不到人民信任的當局,很快會被人民唾棄!”

 

吳斯懷批評,錯誤的能源政策,還在遮遮掩掩中搖擺,非核家園“不缺電”,815大停電戳破了謊言。放著立即可用的核能不用,讓民眾隨時處在限電、跳電威脅之下,全力啟動燃煤發電,製造更嚴重的問題,大量增加了空氣污染和碳排放,對人民健康和環境造成更大危害。

 

蔡英文選舉時,民進黨執政南部六縣市共同簽署“禁燒生煤及石油焦”聲明,當初嚴峻反對燃媒,是為了民眾健康著想,現在完全失憶?一連串矛盾的作法,來自矛盾的政策思維,足以證明,民進黨心中沒有人民,沒有台灣的未來,沒有永續經營,只有權、錢及下一次選舉。(中國台灣網9月15日訊 高旭)

展開全文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2017-09-14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北京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第一排左五)和參訪團成員在北京台灣會館合影留念。(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北京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和參訪成員座談交流,分享感悟。(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燥熱夏季,黯然消退;秋高氣爽,悄然而至。在北京最舒適季節裏,受北京臺聯之邀,台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總幹事聯誼會一行20余人于9月8日來到北京,開始5天京津參訪之旅。  

 

參訪期間,參訪團成員參觀了360集團、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OBE互聯網創新園,感受北京經濟發展,體驗“互聯網+”魅力;參觀故宮、恭王府等名勝古跡,領略北京歷史底蘊。另外,參訪團團員于9日搭乘高鐵前往天津,參觀了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等文化名人故居,學習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容。 

 

漲知識 在北京看“中國盧浮宮”百工坊   

 

參觀紫禁城,感受“一入宮門深似海”惆悵;觀賞恭王府,領略庭院深深的靜謐;攀爬長城,點讚古人偉大智慧;走訪798,感受文創力量迸發;參觀北京百工坊,探秘“中國盧浮宮”;製作京劇臉譜,領略傳統文化奧妙…… 

 

“北京,我來晚了!”團中年齡最小的蕭婷文第一次到北京。在台灣經營綠境藝廊的她對被譽為“中國盧浮宮”——百工坊印象最深刻。在百工坊的非遺講堂上,她傾聽傳統工藝美術的歷史和具有宮廷藝術特色的“燕京八絕”的璀璨文化,了解各種傳統手工藝品的文化背景和製作過程,領略古老技藝獨特的創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之後又親身體驗了手工繪製京劇臉譜的活動,感受匠人精神和非遺技藝的魅力。 

 

她説,這次只是初次邂逅北京之美,下次將深度暢遊北京,並已規劃好自己的行程路線——逛北京衚同,覽北京博物館,識北京習俗,交北京朋友…… 

 

同樣,來自台灣花蓮縣的60余歲張國訓也是第一次到北京,“百聞不如一見,我這個老頭長見識了。”只有來到這裡,才能真切感受到這座古代與現代完美融合的城市,所散發出誘人的魅力。他遺憾地説,應該早點來北京看一看,走一走。 

 

“只有真正踏上大陸的土地才會了解大陸現在的發展情況,沒有踏進來就不會了解大陸已經不是原來的大陸。”作為本次參訪團團長,台北市臺澎金馬同鄉會會長李榮堂表示。 

 

開眼界 在北京感受“互聯網+”魅力 

 

初秋北京城,陽光透過樹蔭,散發著色彩斑斕的光暈。初到北京,團員謝秀慧就迫不及待體驗了共享單車的魅力。掃碼、解鎖,騎著橙色的摩拜單車,暢遊798藝術中心,52歲的她臉上洋溢著青春笑容,嗅著的空氣裏都多了一絲絲初戀的甜味。 

 

“互聯網+”在北京已經滲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舉起手上鏤空雕刻的紅色鐲子,她説這是在百工坊通過微信掃碼付款購買的。這次旅程,她不僅體驗了共享單車,也享受了微信掃碼付款的便利,觸摸互聯網+的神奇魅力。她也成為了團員羨慕的對象,紛紛向她“取經”,如何與 “互聯網+”聯結。 

 

其實,這只是互聯網+引領經濟、改變生活的冰山一角。12日,團員到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參訪交流,深入企業如京東方、OBE互聯網創新園等地,進一步探訪“互聯網+”時代下的産品開發及企業發展模式。 

 

團員們紛紛表示未來是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大陸在這個領域已經跑到前列。各大企業也紛紛探索創新、創業、創投一條龍服務,協助年輕人創業,扶植中小企業,形成強大集聚效應,融合資源,共同前進。 

 

在OBE互聯網創新園參訪中,在台灣從事建設産業王鎮平説,看到大陸未來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前景,像大海一樣,深邃、包含,“海納百川”如是也。作為一個商人,看到新一輩創業者、企業家,感覺自己年輕活力也被煥發了。他已經和OBE負責人互留聯繫方式,深入溝通,尋求合作。 

 

他笑稱,北京真得有魔力,在這裡“夢想終將變為現實”。 

 

談感悟 京臺要多交流常聯繫 

 

2014年,北京臺聯首次舉辦台北市臺澎金馬各縣市同鄉會共同舉辦總幹事聯誼會參訪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成功搭建了兩岸同胞交流平臺。 12日下午,北京臺聯相關領導和參訪團成員舉行座談會,大家親切交流,分享彼此感受。 

 

“一回生,二回熟。”作為已經連續4次參訪的團員鐘立川終於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隨著參訪交流的深入,他發現彼此間交流話題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距離越來越近。 

 

在座談會上,來自台北市屏東縣同鄉會的秘書長郭信福表示,自己已經參加5次聯誼會交流,每次他都會做筆記。看著這一次次交流記錄,他感觸頗多。他説,大家借由良好的溝通管道,所建立的厚實情誼,著實具體呈現了“兩岸一家親”的同胞愛。 

 

北京市臺聯黨組書記王蘭棟表示,大陸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有誠意,有誠心,出實招。據悉,北京市政府即將出臺新一批涉及臺胞就學、就業、創業等惠臺政策及措施,便利臺胞在京生活和工作。 

 

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遠!王蘭棟説,希望透過兩岸基層民眾交流,“你來,我往”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為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發揮更大作用。(完)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參訪團成員參觀被譽為“中國盧浮宮”百工坊,並學習繪製京劇臉譜。(北京臺聯供圖)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參訪團成員參觀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臺胞看北京:北京 百聞不如一見 

 

參訪團成員參觀北京台灣會館。(北京臺聯供圖)

展開全文

港媒:堅持“九二共識”為民族尊嚴和榮耀而奮鬥

2017-09-13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無論誰在台灣上臺執政,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明確接受體現“一中”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都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必答題”。不承認“九二共識”、死抱“台獨”黨綱,最終必是死路一條。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在國際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評論摘編如下:

 

三十年風起雲湧,三十載滄海桑田。兩岸同胞不畏險阻,同心協力,排除萬難,使兩岸關係從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對話,沿著和平穩定的方向不斷前行。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排除“台獨”干擾破壞,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也是兩岸交流三十年的重要啟示。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最近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紀念大會時指出,統一是全體國民之福。“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三十年來,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分裂,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兩岸交流合作指引方向,保駕護航。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兩岸關係發展雖歷經曲折、飽經風霜,不時遭遇逆流,但在種種複雜因素和艱難險阻面前,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有力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和現實從未改變。“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談判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1992年11月,兩岸雙方就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原則進行討論,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稱為“九二共識”。正是因為有了“九二共識”,才有了1993年的“汪辜會談”,才有了2008年兩會恢復中斷近十年的商談,才有了2014年國臺辦與台灣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更進一步才有了2015年舉世矚目的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

 

兩岸關係實踐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能夠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能夠累積成果的共同政治基礎,是過去八年兩岸關係能夠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共同政治基礎,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誰在台灣上臺執政,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明確接受體現“一中”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都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必答題”。不承認“九二共識”、死抱“台獨”黨綱,最終必是死路一條。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當政20年間的一系列“台獨”行徑的挑釁,特別是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及“法理台獨”圖謀,一次次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而大陸方面採取有力措施,一次次挫敗了“台獨”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大陸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瞭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理解和支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台獨”毫無立足的空間。

 

去年5月島內政黨輪替,民進黨當局上臺後,雖然口口聲聲“維持兩岸關係現狀”,卻一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致使兩岸聯繫和商談機制停擺,各領域交流合作遭到嚴重衝擊,兩岸同胞利益受到極大傷害。“台獨”分裂勢力妄圖削弱、切割台灣同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聯繫、磨滅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其倒行逆施激起兩岸同胞的強烈憤慨,也更堅定了維護三十年交流成果、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充分展現了大陸方面維護國家統一的嚴正立場和堅定決心,六個“任何”更是向島內“台獨”分子發出清晰的警告訊號,提醒民進黨當局不要搞兩面手法糊弄民眾。相較于當年陳水扁大張旗鼓地叫囂“一邊一國”、推動“入聯”,蔡英文當局推行和縱容“去中國化”行徑,企圖走“隱性台獨”、“柔性台獨”的路線。但不管當局耍什麼伎倆,大陸方面都了然于胸。習近平強調“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正正顯示大陸方面對引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了自信和定力。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大陸方面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大陸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在國際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無論誰在台灣上臺執政,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明確接受體現“一中”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都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必答題”。不承認“九二共識”、死抱“台獨”黨綱,最終必是死路一條。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在國際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評論摘編如下:

 

三十年風起雲湧,三十載滄海桑田。兩岸同胞不畏險阻,同心協力,排除萬難,使兩岸關係從隔絕、對立走向交流、對話,沿著和平穩定的方向不斷前行。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排除“台獨”干擾破壞,為兩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也是兩岸交流三十年的重要啟示。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最近在香港出席兩岸交流三十週年紀念大會時指出,統一是全體國民之福。“統則強,分必亂”,這是一條歷史規律。三十年來,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分裂,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兩岸交流合作指引方向,保駕護航。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兩岸關係發展雖歷經曲折、飽經風霜,不時遭遇逆流,但在種種複雜因素和艱難險阻面前,大陸方面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有力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和現實從未改變。“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談判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體現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意涵,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1992年11月,兩岸雙方就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一個中國原則進行討論,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稱為“九二共識”。正是因為有了“九二共識”,才有了1993年的“汪辜會談”,才有了2008年兩會恢復中斷近十年的商談,才有了2014年國臺辦與台灣陸委會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更進一步才有了2015年舉世矚目的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面。

 

兩岸關係實踐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能夠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動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多年來雙方交流協商能夠累積成果的共同政治基礎,是過去八年兩岸關係能夠開創和平發展新局面的共同政治基礎,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誰在台灣上臺執政,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明確接受體現“一中”原則的共同政治基礎,都是一道繞不過去的“必答題”。不承認“九二共識”、死抱“台獨”黨綱,最終必是死路一條。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當政20年間的一系列“台獨”行徑的挑釁,特別是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及“法理台獨”圖謀,一次次把兩岸關係推向危險的邊緣。而大陸方面採取有力措施,一次次挫敗了“台獨”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將中央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充分體現了大陸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主張,同時表明瞭全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共同意志和堅定決心。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義事業,得到了國際社會普遍理解和支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台獨”毫無立足的空間。

 

去年5月島內政黨輪替,民進黨當局上臺後,雖然口口聲聲“維持兩岸關係現狀”,卻一直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致使兩岸聯繫和商談機制停擺,各領域交流合作遭到嚴重衝擊,兩岸同胞利益受到極大傷害。“台獨”分裂勢力妄圖削弱、切割台灣同大陸的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聯繫、磨滅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意識,其倒行逆施激起兩岸同胞的強烈憤慨,也更堅定了維護三十年交流成果、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

 

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骨肉兄弟。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多次強調,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充分展現了大陸方面維護國家統一的嚴正立場和堅定決心,六個“任何”更是向島內“台獨”分子發出清晰的警告訊號,提醒民進黨當局不要搞兩面手法糊弄民眾。相較于當年陳水扁大張旗鼓地叫囂“一邊一國”、推動“入聯”,蔡英文當局推行和縱容“去中國化”行徑,企圖走“隱性台獨”、“柔性台獨”的路線。但不管當局耍什麼伎倆,大陸方面都了然于胸。習近平強調“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正正顯示大陸方面對引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充滿了自信和定力。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通向和平統一的正確道路。大陸方面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大陸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尊重台灣同胞自己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同時,台灣同胞也需要更多了解和理解大陸13億同胞的感受和心態,尊重大陸同胞的選擇和追求。

 

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台灣的前途繫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的福祉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強盛。希望台灣同胞同大陸同胞一道,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把握住機遇,相互扶持,緊密合作,為在國際上共享中華民族尊嚴和榮耀而攜手奮鬥。

展開全文

俞正聲:遏制宗教極端化傾向 堅持依法治理

2017-09-12

俞正聲:遏制宗教極端化傾向 堅持依法治理

 

9月11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經驗交流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會議並講話。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俞正聲:遏制宗教極端化傾向 堅持依法治理

 

9月11日,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經驗交流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會議並講話。新華社記者 張鐸 攝

 

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經驗交流會在京召開

 

俞正聲出席並講話

 

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經驗交流會11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把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精神持續引向深入,進一步推動宗教工作向前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主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出席會議。

 

俞正聲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宗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明確了新形勢下宗教工作的方針政策和任務。各地各部門紮實開展工作,推動宗教工作取得新進展,宗教領域總體保持了和諧穩定。

 

俞正聲指出,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關鍵要認真學習、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特別是關於“導”的重要思想,在“導”上下功夫。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始終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把信教群眾緊緊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要充分發揮宗教界人士積極作用,鼓勵和支持他們在開展公益慈善、弘揚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等方面多作貢獻。要始終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用中華優秀文化浸潤各宗教。要不斷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準,用法律規範政府管理宗教事務的行為、規範宗教團體的行為和宗教活動,用法律調節涉及宗教的各種社會關係。

 

俞正聲強調,各地要緊密結合實際,推動中央關於宗教工作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紮實推進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要遏制宗教極端化傾向,堅持依法治理,對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的矛盾糾紛,違反什麼法律就按什麼法律處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要堅決抵禦境外利用宗教進行滲透,防範校園傳教活動。要重視培養愛國愛教的宗教界人士,增強他們抵禦極端思想和境外滲透的能力。

 

俞正聲強調,要認真貫徹執行新修訂的《宗教事務條例》,做好《條例》的宣傳和培訓,切實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規範執法程式,按照依法治國的總體要求,不斷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的能力和水準。

 

會議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主辦。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全國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副省級城市有關負責同志約190人參加會議。有關地方和部門的9位同志在會上作交流發言。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展開全文

臺媒:蔡若想贏回民心 拿出魄力改善兩岸關係

2017-09-12

今年是台灣開放大陸探親30週年,台灣《旺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台灣民眾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不能任由政治人物操弄兩岸爭議,應該充分展現對兩岸關係改善的支持態度,對蔡當局施加實實在在的壓力,要求其改弦更張,放棄炒作兩岸糾紛來獲取政治利益的幻想,蔡英文若想贏回民心,唯有拿出魄力做出實實在在的調整,從而讓兩岸關係重回健康發展的正常軌道中來,如此才是造福台灣民眾、實現兩岸雙贏的正確選擇。

 

社論摘編如下:

 

今年是台灣開放大陸探親30週年,兩岸關係從過去的敵對與不相往來,發展到如今的緊密相連,經貿文化交流如火如荼,在馬當局時代更是全面啟動了官方交流。只可惜蔡當局執政以來,因為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並對兩岸關係定位問題始終回避,導致兩岸官方互動停擺,民間交流也受到衝擊,兩岸關係再度跌入冰點,進入冷和狀態。

 

面對僵局,蔡英文多以民意支持為擋箭牌,自認為“維持現狀”才是主流民意,始終不肯調整兩岸政策基調,任由兩岸關係惡化。

 

旺旺中時所做的最新民調就顯示,有逾74%的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發展的重要性在不斷增加,若以年齡交叉分析則可發現,“20-29歲”的族群有83.6%認為重要性增加,而“30-39歲”認為有增加的比例更是高達85.7%,這也就意味著,年輕族群更看重大陸對台灣的重要性,因而也就代表了未來的發展趨勢,蔡當局的所作所為顯然既不符合主流意見,更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即便是泛綠選民,也有60.5%認為大陸對臺經濟發展重要性增加,中立選民則有70.1%認為有增加,換句話説,蔡當局若不改弦更張,將會出現基本盤失守和中間選民流失的風險。

 

事實上,民眾對當局的無所作為已經出現不滿情緒,民調數據就顯示,認為兩岸互動善意有增加的比例僅42%,認為有減少的則是47%,因此,有73%的受訪者表示贊成臺當局應調整兩岸政策以改善兩岸關係,而這幾乎是跨年齡層、跨黨派意見的普遍態度。顯而易見,支持兩岸關係健康可持續發展才是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蔡當局若真心重視民意,就應該嚴肅對待民意的真實表達,而不是繼續做不符合事實的曲解。

 

面對此情此景,蔡英文若想贏回民心,唯有拿出魄力做出實實在在的調整,而兩岸關係正是最能讓民眾有感的現實問題。

 

蔡英文必須認識到,兩岸關係就是台灣解決發展問題和內部矛盾的核心問題,這不僅牽涉到台灣産業升級和貿易發展的利益問題,也是台灣統“獨”矛盾和藍綠惡鬥的根本原因。蔡英文只有正面處理兩岸關係的政治定位,終結“去中國化”的政治操作,才能讓台灣社會不至於在無盡的內耗中沉淪,反而可以走出內部爭論的僵局,務實處理台灣所要面對的現實困境,並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來與大陸展開闔作。也唯有這樣,兩岸交流才不至於因為政治障礙而停滯不前,兩岸經貿文化合作才有可能回歸正常軌道。

 

台灣民眾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不能任由政治人物操弄兩岸爭議,應該充分展現對兩岸關係改善的支持態度,對蔡當局施加實實在在的壓力,要求其改弦更張,放棄炒作兩岸糾紛來獲取政治利益的幻想,從而讓兩岸關係重回健康發展的正常軌道中來,如此才是造福台灣民眾、實現兩岸雙贏的正確選擇。

 

 

 

 

展開全文

臺當局削減高中文言文比重未果:文化台獨不得人心

2017-09-12

臺當局教育部門10日開會審議新課綱內容,其中備受關注的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比例維持45%至55%不變,老祖宗傳下的中華文化經典暫時免遭劫難。這一結果表明,“文化台獨”在台灣不得人心,兩岸的歷史文化聯結是不可能被輕易切斷的。

 

此前,臺當局教育部門提出“文言文和白話文比例修正案”,有意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上限降為30%。儘管主事者用冠冕堂皇的理由隱藏政治用意,説什麼為了“減輕學生負擔”“貼近現代生活”“與國際接軌”,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穿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把戲。砍向文言文的這一刀意在對台灣社會傳承的中華文化刨根斷魂,在教育領域進一步“去中國化”。此舉在台灣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教育界人士多次召開記者會表達抗議,著名作家白先勇、余光中等逾5萬人參與了反對削減文言文課文的聯署,創下文教議題聯署人數新紀錄。台灣社會在此議題上的民心向背可見一斑。

 

眾所週知,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這棵大樹上的一支,台灣文化的綿延存續,得益於中華文化深厚傳統的滋養。文言文撰寫的古典文史作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不僅深受兩岸同胞的喜愛,更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在台灣,中華傳統經典深入人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台灣同胞,即便是在閩南話、客家話以及各種傳統戲曲和古建築的楹聯當中,文言文的痕跡也是俯拾皆是。誠如余光中所言,如果將文言文拋棄不用,我們將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這是晚清秀才、台灣著名詩人林朝崧詩作中的名句,表達了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對祖國的思慕。即使在殖民統治者企圖撲滅中華傳統文化之時,台灣知識分子也從未屈服,林獻堂寫下了“祖國我欲乘風歸”的詩句,蔣渭水在監獄中倣照古文名篇寫下了《快入來辭》《獄中賦》。在絕大多數台灣知識分子眼中,文言文代表的中華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徵,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是不可退讓的文化鬥爭。對文言文不僅不應拋棄,更應代代誦讀學習。台灣主流社會在文言文課文比重上的堅定態度,充分反映了對中華文化根與魂的堅守。

 

“台獨”勢力數典忘祖,將中華文化與台灣文化割裂對立起來,污衊文言文是“外來文化的枷鎖桎梏”,難道不覺得愧對祖先麼?對於台灣社會珍視的中華文化財富,“台獨”勢力不僅不珍惜,反而要“趕盡殺絕”,這種愚蠢的“文化自殘”才真正是對台灣的“自我矮化”!

 

據台灣學者統計,20年來臺高中課文中文言文篇數已少了三分之二以上。如果新課綱削減文言文提案通過,台灣高中生的文言文閱讀量將僅相當於大陸的小學生。缺乏中華傳統經典的滋養,學生的文史素養和思維眼界必將大為縮窄。難怪有台灣學者呼籲“請放過教育,放過孩子們!”這就是為何那麼多一線教師和青年學生站出來反對削減文言文的重要原因。

 

文化是沉澱在一個民族心靈最深處的歷史記憶,它記載著“我們從哪來”,也時刻提醒著“我們是誰”。古語雲:“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對待歷史和文化的態度映照著人們如何認識現在、面向未來。2005年,陳水扁當局就提出過調降高中教材文言文比例,遭到台灣文學界、教育界的強力反對。12年後,台灣當局重回“文化台獨”的老路。在台灣民意群情激憤的批評聲浪中,這一圖謀“撞上南墻”。但“台獨”勢力恐怕不會輕易罷休,未來會否以迂迴轉進的方式“再舉刀斧”,兩岸同胞尤其台灣民眾應保持高度警惕。

展開全文

臺媒:用意識形態綁架教育 臺當局在“豪賭”

2017-09-12

近日為了台灣語文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台灣社會宛如進行著一場“文白之亂”。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台灣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褚瑞婷的評論文章指出,台灣的教育體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文言文在學習過程與效果上所能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來,容不下大人的意氣之爭,別再讓台灣的下一代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之下的犧牲品。這場賭局,誰也輸不起。

 

評論摘編如下:

 

近日為了台灣語文新課綱中的文言文比例,台灣社會宛如進行著一場“文白之亂”。這場可謂“戰役”的激烈論辯,幾乎讓相關的教育團體傾巢而出。最終,課審大會經過馬拉松式的10小時會議後,由於分組審議委員的4個提案皆未通過,因此,新課綱的文言文比例將維持由台灣“教院”課發會研修小組所提出的草案,從現行課綱的45%至65%,微幅調降至45%至55%。

 

教改之後,高中課程與升學方式似乎“人性化”了許多,像是加入大學選課方式的必選修型態、引入研究所的專題研討方式,再配合多元升學管道,嘗試給年輕學子更多選擇,希望借由“多元學習、適性揚才”的教改理念,讓學生找到真正的興趣,以免進入大學後才徒增遺憾。

 

這次的文白爭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産生的。由於選修科目的大量增加,使得所有學科被迫減少學分或壓縮課程內容,在授課時數不足的壓力之下,只好開始“去蕪存精”,也就引發文言文究竟是“蕪”還是“精”的爭辯。支持調降的一方將文言文冠上了“無用論”、“填鴨教育的真正元兇”等負面標簽,而反對大幅調降的論者則認為文言文是文化涵養之本,恣意刪減可能地動山搖。

 

而“課審會文言文選文小組”的委員名單也被認為專業不足,台灣語文專業的委員幾乎付之闕如,也難怪外界認為審議成員的代表性不足,致使過程平添非議。

 

教育本身就是立場的傳達,當教育現場走向一綱多本的同時,就表示教育體制已經逐漸走向更為開放的思想路徑。可惜的是,每次課綱微調的審議過程總是少不了各路人馬在背負意識形態的前提下,企圖使課綱所乘載的文本更貼近自我想法,汲汲營營揮舞著正義的旗幟,以學生的受教權為名,卻行自我滿足之實。

 

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本是希望透過教育型態的鬆綁,鼓勵學生追尋自我並奠定思辯能力,這也是台灣走向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契機。我們不願看見意識形態成為綁架教育立場的最終目的,台灣課綱微調變成有心人士的操弄手段。這段期間以來,刻意的拉扯與撕裂已經讓社會意見嚴重分歧,難以凝聚共識,使得教育改革朝向廣納建言的民主化過程蒙塵。

 

台灣的教育體制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用更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文言文在學習過程與效果上所能帶給學生的正面影響。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未來,容不下大人的意氣之爭,別再讓台灣的下一代成為意識形態鬥爭之下的犧牲品。這場賭局,誰也輸不起。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