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4月10日,正值春潮帶雨、繁花似錦好時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併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個堅定”,進一步表明瞭大陸堅定不移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統一的意志,向台灣同胞發出了“共謀復興、共創未來”的強大感召。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指明,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始終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命運所繫。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願意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因為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大家清楚地看到,要和平不要衝突、要交流不要隔絕、要協商合作不要零和對抗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大陸一以貫之、知行合一,是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堅定守護者。此次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正是對兩岸主流共識的同頻共振,亦是對兩岸同胞共謀祖國統一的積極感召。

 

回望民族復興歷史車輪,凝結著兩岸同胞的奮鬥汗水,在大陸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台灣同胞不會缺席。台灣同胞要積極看待和融入大陸發展,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和兩岸共同市場,和大陸同胞一起共同推動兩岸和平、祖國統一,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和美好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向台灣同胞發出了號召,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當前,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勾連外部勢力不斷進行謀“獨”挑釁,是臺海陷入緊張動蕩的根源,也是嚴重危害臺海和平的亂源。兩岸人民期盼從小家到大家都和平安寧,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臺海和平的關鍵在於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基礎。

 

心繫中華民族整體命運 共創民族復興偉業

 

4月6日,馬英九在西安國家版本館觀看明內府寫本《永樂大典》。(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古語雲:“兄弟鬩于墻,外禦其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海峽的距離,阻隔不斷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兩岸同胞一路走來,始終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守望相助。

 

會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我們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這是號召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同胞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的尺度考量兩岸的關係和自身的責任,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向好發展。

 

馬英九先生此行身體力行地向島內傳播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和民族認同,傳遞大陸對臺善意。島內社會普遍對馬英九先生此行給予高度肯定,期望馬英九先生此行能帶動台灣各界有識之士進一步投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謀祖國統一大業。(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匡宇)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2023-03-28

3月,春滿京城,萬物生長。地處西單繁華地段、緊鄰長安街,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蒙藏學校舊址,趁著春意,煥然一新,作為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喜迎八方參觀者。

 

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以下簡稱“體驗館”)是在國家文物局支持下,由國家民委聯合北京市共同建設的。該館依託蒙藏學校舊址承載的黨的民族工作歷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推出以黨的百年民族工作史為主題的展陳及民族文化體驗項目,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示範項目。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位於北京西單繁華地段、有著600多年曆史的蒙藏學校舊址內。(石建杭 攝)

 

作為全國首個、意義重大的體驗館,為何落地蒙藏學校舊址?

 

蒙藏學校是中國共産黨成立初期開展民族工作的主要陣地,在一定意義上講,是黨的民族工作的“起點”。正是在蒙藏學校,李大釗、鄧中夏、趙世炎等組織開展中國共産黨早期的民族工作,培養了最早一批少數民族共産黨人,馬克思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由此開始。在這裡,誕生了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榮耀先、烏蘭夫、多松年等一大批優秀的蒙古族青年接受思想啟蒙、投身革命鬥爭,為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傑出貢獻。

 

“作為黨的早期北京革命活動歷史與黨的民族工作歷史相結合的重要點位,蒙藏學校舊址的歷史意義和文物價值突出。在此建設全國首個體驗館,有助於講好革命歷史故事、黨的民族工作故事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故事。”國家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建成人民群眾喜愛的體驗館,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體驗館採取“展覽+體驗”的方式,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觀賞體驗。在西院,舉辦“中華一脈 同心築夢——中國共産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和“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在東院,推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整體上形成主題展、專題展、體驗區為一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動靜結合的格局。

 

喀喇沁王府“世守漠南”壽山石印、烏蘭夫使用過的毛毯、反映華北地區各民族支援八路軍抗戰的版畫……西院展覽通過豐富的歷史圖片、珍貴實物史料和視頻資料等,全面翔實地展現了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民族工作的歷程。“中華一脈 同心築夢”主題展分為“共同締造新中國”“團結建設新社會”“攜手奮鬥繁榮路”“同心奮進新時代”4個部分。展出照片420多幅,實物、文獻、檔案280余件,藝術展項18項,重點展示新時代民族工作取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主要展示舊址歷史沿革和革命活動,突出展現中國共産黨成立後在這裡組織開展革命鬥爭的歷史。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中華一脈 同心築夢——中國共産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局部)。(石建杭 攝)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民族團結誓詞碑(複製品)記載1951年普洱專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團結一心跟著共産黨走的誓詞。(石建杭 攝)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西院展覽通過歷史圖片、實物史料和視頻資料等,展現中國共産黨自成立以來民族工作的歷程。(石建杭 攝)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彝海結盟”雕塑群像。(石建杭 攝)

 

走進東院體驗區,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不僅“可見、可聞”,還“可感受、可體驗、可帶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重點關注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人類文化遺産、共有共享的文化項目,設立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家園、中華音樂、中華舞蹈、中華服飾、中華醫藥、中華文學和中華手工藝8個內容板塊,通過情境化展演、沉浸式體驗,生動、鮮活地呈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的共有精神標識與共享文化符號。

 

56個民族傳統樂器同奏一首歌項目震撼人心,裸眼3D數字信息技術表達“共同家園”主題,56個民族服飾滿足換裝體驗,還有傳統木工製作、楊柳青木版年畫、刺繡、扎染、面塑等項目的非遺傳承人交流傳藝……各內容板塊依據所關聯的文化形態的普遍規律,以促發互動、主客相融的沉浸式體驗為目標,讓觀眾真正從被動的觀看者變成主動的體驗者。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民族樂器展示。(石建杭 攝)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的面塑展示。(文靜 攝)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體驗區”的民族歌舞表演。(周芳 攝)

 

參與體驗區建設的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鄭茜介紹,“體驗區建立持續的運行機制,一方面協調全國資源,動員各地選送56個民族的體驗項目,取其精華,輪流展示;另一方面,定期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為主題,舉辦動態專題展,不斷推出新的、鮮活的、精彩的體驗內容。”

 

蒙藏學校舊址院落中,一棵有著近400年樹齡、高8米的大棗樹遒勁挺拔、綠意勃發。曾經,正是在這棵大棗樹下,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和蒙藏學校的學生們熱烈交談,啟迪他們的思想,照亮他們前行的路。而如今,這棵棗樹也將見證更多人走進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共同體悟中國共産黨民族工作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多姿多彩。

 

全國首個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今天開館!

 

▲蒙藏學校舊址院落中,有一棵近400年樹齡、高8米的大棗樹。李大釗等革命先驅和蒙藏學校的學生們曾經在樹下熱烈交談。圖為“李大釗在蒙藏學校傳播馬克思主義”雕塑群像。(石建杭 攝)

 

(海峽飛虹轉載自道中華公眾號)

展開全文

“台灣老百姓要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利益福祉的提升保障”

2023-11-28

據臺媒報道,近日台灣地區雲林縣虎尾鎮虎尾空軍基地傳出被列為台灣6個“魚叉”導彈基地之一。虎尾鎮長丁學忠在一公路旁設立一面廣告牌,上面寫著“堅決反對魚叉導彈基地設置在虎尾”。丁學忠稱,很多當地民眾在他的社交媒體上發信息請求“一定要抗爭到底”。

 

“台獨”就意味著戰爭。越來越多台灣民眾看清民進黨當局企圖“以武謀獨”只會將台灣推向戰火,他們紛紛站出來呼籲反戰。

 

“台灣老百姓要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利益福祉的提升保障”

 

26日上午,在台北和高雄,許多台灣民眾發起和平止戰快閃活動。他們手舉 “兩岸一中,守護和平”字牌以及“臺海和平、社會公平”布幅參與遊行。勞動黨高雄市第八選區“立委”候選人、來自雲南的陸配湛秀英在現場講話時表示:看到俄烏戰爭、巴以衝突下生靈涂炭的慘況,美國與台灣地區一些無良政客,要台灣打城鎮戰、把台灣作為戰場,“我們堅決反對。我們當家長的不要我們的孩子為美國打代理人戰爭,也拒絕讓我們的孩子充當‘台獨’的炮灰。”湛秀英指出,兩岸人民有共同的血脈、語言、文化與歷史,兩岸婚姻家庭已經超過35萬對,兩岸是一家,家和萬事興!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兩岸唯有和平,百姓才能夠更幸福地生活。

 

“台灣老百姓要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利益福祉的提升保障”

 

近期,為配合民進黨當局延長義務兵役至1年政策,臺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推出所謂“就學服役3+1方案”,卻在島內遇冷,全臺僅46名學生申請,多數高校申請人數挂零。另據統計,去年台灣志願兵提前退役人數達4066人,創下新高,其中以“生涯規劃”為申請理由的人數最多。此外,台灣年輕人不想當兵的五大理由第一條正是“不想打仗”。

 

自從賴清德與蕭美琴搭檔參選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來,“賴蕭配”立即被島內媒體冠名為“獨獨配”,認為這樣的“雙獨組合”會讓臺海更加不安全。蕭美琴長期密切服務美在臺戰略利益,積極參與“台灣防務改革工作”,包括推動台灣採購更多武器,這與賴清德主張的“全民皆兵”“備戰以避戰”不謀而合。“賴蕭配”這樣的“獨Plus”組合如若當選,將成為無底線“賣臺媚美”的“最聽美組合”,把“害臺毀臺”演繹到新高度。有島內網友直言,“‘雙獨’上臺,將是台灣老百姓的災難”“兒孫在美的賴清德、母親是美國人的蕭美琴,美國阿公配上美國女兒搭檔,好怕台灣會被這種組合給賣掉”“(島內)年輕人恐怕要被推上戰場了”…… 

 

“台灣老百姓要的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利益福祉的提升保障”

 

對於“賴蕭配”這樣的雙份“獨”藥所帶來的危害,有兩家臺媒發表評論時不約而同用到“萬劫不復”一詞。台灣“風傳媒”日前刊發評論文章《選民應唾棄會挑起兩岸戰爭的候選人》表示,島內民眾對於“賴蕭配”憂心忡忡,擔心如果賴清德、蕭美琴雙“獨”上臺,台灣將陷於萬劫不復;台灣《新生報》日前刊發評論説:台灣老百姓要的不是一場以台灣前途命運為賭注的政治豪賭,而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和利益福祉的提升保障。“賴蕭配”這樣的雙份“獨”藥只會背棄台灣民眾的期盼,賣臺利益、毒害和平,將台灣社會推入萬劫不復!(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

2023-05-05

美國25家軍火商抱團竄臺,于3日上午與民進黨當局舉行了所謂“美臺防務産業論壇”。美方這種欲將台灣推向戰爭而後快、置台灣民眾于死地的陰險手段遭到台灣人民的強烈抗議,他們説:“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

 

3日當天,島內數十個政黨團體和各界民眾聚集在“美臺防務産業論壇”舉辦地附近,高呼抗議口號:“戰爭販子,滾出台灣!”“倚美謀獨,引狼入室!”“兩岸一中,臺海和平!”“台灣青年,不上戰場!”等等,強烈譴責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的卑劣行徑,數説民進黨當局只為謀取政治私利而出賣島內人民利益。由數十個統派政黨和團體組成的反“台獨”反介入聯合抗議行動發表聲明説,不論是對美軍購項目還是美臺軍事合作,皆換不來台灣的安全繁榮,只會給台灣帶來更大的危機,同時還將進一步掏空台灣、毀滅台灣。在抗議活動現場,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勞動黨主席吳榮元説:“臺美勾連的本質是‘毀臺’。台灣人民如再不自救,再不覺醒,怎麼對得起子孫?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和平發展,才是台灣人民的福祉所在。”

 

“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

 

台灣《中國時報》發表總編主筆《軍火商利益 絕非台灣安全保障》。文章指出,可以確定的是,美國軍火商的首要目標是商業利益而非台灣安全利益。兩岸關係必須透過基於善意的交流與溝通才能真正改善。升高兩岸軍備競賽,這絕對不是台灣安全的選項。

 

《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説,近年來,美國打“台灣牌”完全不收手,越來越過分,企圖將台灣變成彈藥庫。紀欣説:“台灣民眾的納稅錢不應該被民進黨當局用來購買軍火。我們的子弟不應該走入戰場。我們拒絕美國軍火販子禍害台灣。我們要的是雞蛋,不是子彈;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中國國民黨民意代表李德維説,民進黨應該看到人民的心聲,而不是一面倒地去花民眾血汗錢向美國買武器。

 

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島內的主流民意。要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就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勢力和外來干涉的圖謀,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美西方持續炒作臺海現狀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台獨”分裂勢力撐腰打氣,就是在破壞臺海現狀。而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立場,勾連外部勢力謀“獨”挑釁,是臺海局勢緊張動蕩的始作俑者。

 

“我們要的是和平,不是戰爭”

 

如今,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已經認識到美國靠不住,美國對待台灣絕非真心;民進黨當局“倚美謀獨”正在把台灣推向越來越危險的境地。台灣前資深外事活動人士介文汲分析説:“美國軍火商赴台灣是來推銷戰爭的。‘台獨’主張是在分裂國家領土,‘台獨’對兩岸關係來説是劇毒的毒藥。只要民進黨一天不放棄‘台獨’,台灣的危險就會一天一天積累。”希望廣大台灣民眾都能儘早識破民進黨當局妄圖倚靠美國謀取私利的鬼把戲,用實際行動堅決反對“台獨”,大家攜手真正捍衛臺海和平。(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美國持續武裝台灣, 終究都是“害臺”、“毀臺”

2024-03-20

最近,多項有關美臺軍事勾連的新聞報道引發持續關注。據美媒報道,美國已啟動與台灣的所謂“重大軍事合作”,包括部署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在台灣參與持續進行的訓練行動。報道還稱,根據美國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條款,美軍事顧問已開始常駐金門與澎湖的兩棲指揮中心。另外,美國白宮日前公佈2025年財政預算案,其中美國國務院再次確認美國對台灣安全援助,並首次為台灣單獨列出一個項目。

 

民進黨當局為了一己私利長期“倚美謀獨”“以武謀獨”,大肆揮霍台灣老百姓血汗錢向美購買武器“壯膽”,在島內強行推出“義務兵役期延長一年”等措施,亦步亦趨配合美國搞所謂軍事訓練計劃,正一步步把台灣同胞綁上“台獨”戰車、裹挾台灣年輕人當“炮灰”。台灣社會及各界有識之士紛紛對此提出質疑和批評。

 

美國持續武裝台灣, 終究都是“害臺”、“毀臺”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吳崇涵分析,美國海軍陸戰隊長駐台灣若為真,就代表台灣需要與美國配合,扈從美國,包括兵役延長等等與美對接,那麼台灣避險空間將會不斷縮小,這是很明顯的態勢。

 

“很顯然,美國依然在説一套做一套,持續武裝台灣,給“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中評社連續發表題為《美國持續武裝台灣 臺海風險有增無減》和《台灣沒有兩岸 就難有安全和發展》等文章時指出,臺海衝突的風險有增無減,美國是最重要的風險源之一。台灣執政當局“倚美謀獨”、親美遠陸的結果,不僅使得台灣避險的空間越來越小,安全環境嚴重惡化,而且經濟發展也深受影響。美國基於國內政治和選舉考量競相打中國牌,包括把台灣當作“反中遏中”的棋子,是臺海和平穩定不可忽視的重要風險源。

 

臺陸委會前主委賴幸媛日前在記者會上分享當年兩岸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行談判的過程時説,當時是以“門打開、阮顧厝”的精神取得台灣社會對發展兩岸關係的信任。而當前民進黨當局眼裏只有美國,沒有兩岸,兩岸關係緊張對台灣沒有好處。

 

美國任何時候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台灣對美國而言只是遏制中國發展的“棋子”,所謂“挺臺”實是“害臺”、“毀臺”,台灣隨時會從“棋子”變“棄子”。“台獨”與臺海和平水火不容。民進黨當局企圖“倚美謀獨”“以武謀獨”,只會給臺海地區帶來兵兇戰危,只會把台灣同胞推進更加危險的境地。(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2024-04-01

“歡迎遊子回家!”櫻花盛開的三月下旬,在武漢江夏黃氏大宗祠廣場上,江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黃海向前來祭祖的五位黃姓台灣同胞張開了歡迎的臂膀。

 

“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黃海介紹,據各地黃氏族譜記載,今天的黃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的第七代孫陸終公因功勳卓越受封于河南信陽古光州一帶,建立古黃國,臣民以國為姓。春秋戰國時期,黃國被強大的楚國所滅,黃國臣民開始背井離鄉。一位名叫黃歇的人遷居楚國江夏。黃歇因才能卓越、博聞善辯,官拜楚國宰相,被封為春申君,也就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根據多地族譜記載,因黃歇賢能,吸引了許多黃姓族人都來投奔他,大量黃姓族人聚集在江夏。史料便將這裡的黃姓族人始稱為“江夏黃氏”,尊黃歇為江夏黃氏上始祖。江夏由此成為海內外黃姓兒女追根溯源、尋根拜祖的地方。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江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黃海向記者介紹相關情況

 

江夏黃氏大宗祠是三進式建築,融鄂南與安徽民居相結合的建築風格,粉墻黛瓦、古色古香,成為天下黃氏宗親拜謁先祖之地。黃姓是台灣的第三大姓氏,在台灣2300多萬人口中,就有150多萬黃姓。此次來參與祭祖的五位黃姓臺胞在祖宗畫像前上香、跪拜,在展室了解世界各地黃氏的歷史,都非常激動。

 

來自台南的黃鈺婷本科畢業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目前就讀于武漢大學法學院。她第一次到江夏黃氏大宗祠祭祖,感觸很深:“我在台灣沒有去過宗祠這種地方。這次看見許多黃姓的人一起祭拜祖先,覺得很特別,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知道我的祖先是從江西去台灣的商人。我跟我爸媽一起去過江西,雖然不知道我們的老家在哪,但感覺大家都説著同樣的話,寫的也都是中國字,人人都很和善,就像一家人一樣。” 黃鈺婷説:“我拍了照片發給我的爸爸媽媽看,他們説下次來武漢的時候一定要來黃氏大宗祠祭拜。”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五位黃姓臺胞在江夏黃氏大宗祠與其它大陸黃姓同胞共同祭祀先祖

 

“之前聽説過江夏黃氏大宗祠,一直沒有機會來,今天很榮幸來到這裡祭拜祖先。”目前在武漢愛莎國際學校工作的黃圓晴是一位雙博士,深諳歷史學和教育學。她説:“黃姓同胞有一個共同的宗族祠堂,其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核意義更大,我覺得這就是大家説的民心相通。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部分,共同的姓氏和相關的活動會很好地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大家在一起就增加了交流和了解,也使歷史文化得到一代代傳承。很多問題只要找到溝通的辦法,都能迎刃而解。”

 

江夏黃氏大宗祠于2007年落成。2009年,宗祠祭祖的儀式“天下黃姓江夏祭”項目被成功申報為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正在積極申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漫長的生産、繁衍、演變、發展中,“江夏黃氏”孕育了“精忠報國、儒學立身、孝友傳家、開拓進取”等精神內核。

 

來自台灣省桃園市的黃大任目前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他説:“我家在台灣是有一本族譜的,記得小時候我父親拿出來給我看過,是非常厚的一本。我選擇在武漢這座城市讀書,剛好機緣巧合,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看到世界各地的黃姓人做出了許多豐功偉業,黃大任説:“身為黃氏後代我感到非常自豪,立志以後也要用開拓進取的精神努力為黃氏宗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

 

兩岸黃姓臺胞在江夏黃氏大宗祠前共同合影

 

武漢奧森智慧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黃緯紘在武漢普及冰球運動,同時也在武漢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兩人愛的結晶也快誕生了。這是黃緯紘第二次來到江夏黃氏大宗祠。他説:“這次來我覺得更有歸屬感,更像回家一樣。這麼多黃姓的人在一起聊天感覺都特別親切。”黃緯紘説:“我台灣的族譜和我們家族的宗祠裏都有江夏的字眼。我們兩岸同胞的血脈是相通的,語言也是互通的。我到武漢這幾年,周圍的人很友好,把我當作家人一樣。”黃緯紘介紹説,寒假裏,他把他的一些台灣學生和武漢的學生一起組織到廈門打球。孩子們互相加了微信,交流彼此的生活點滴,相約到家裏去做客等等。黃緯紘説:“兩岸同胞要多交流、多走動。一走動起來,感情就好了。下個月我會回台灣,我想把我的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堂弟堂妹約來武漢追根溯源。”

 

來自武漢力翰教育集團的黃奕豪告訴記者,自己的家在高雄,小時候清明節去掃墓,祖先的墓碑上就有“江夏”這樣的字眼。因為祖先是從福建漳州過去的,所以老人常常會猜測“江夏”是不是福建的某一個地名。幾年前自己到武漢來發展,才發現老人口中所説的“江夏”就是武漢市的江夏。黃奕豪説:“武漢市臺辦的主任送了我一本書,叫《江夏黃在台灣》,我爸看後才恍然大悟説,原來我們的祖先在江夏,我們的根就在這裡。這些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的東西就是歷史,它是不能夠磨滅的,也是不能遺忘的。民進黨當局一直講要去中國化,我和我爸爸都認為,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與生俱來的東西怎麼可能去得掉。”

 

飲水思源、薪火相傳。天下黃姓族人擁有共同的姓氏和信仰,而同為炎黃子孫的華夏同胞則有著共同的血緣和根脈。兩岸同胞同為一家,必能在復興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共鑄輝煌。(作者:常濱 霍建陽   本活動及本文得到武漢市臺辦、武漢市江夏區融媒體中心大力支持,謹此鳴謝。)

展開全文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2023-05-25

“年少不知詞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和青春永遠不説再見……”前幾天,我的一位北京好友專程坐高鐵去上海觀看劉若英的演唱會,對我發出這樣的感慨。

 

多少年來,兩岸數不清的流行音樂留存在人們的腦海中,回蕩在人們的心中,因為那是許多人的青春記憶。三年疫情限制了人們的活動空間,隨著大陸優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實施,線下演唱會陸續恢復,五月天、任賢齊、伍佰、張信哲等台灣歌手會陸續登“陸”舉辦演唱會。有消息報道説,五月天將於5月底至6月初在北京鳥巢舉辦的6場演唱會近30萬張門票開票數秒便售罄,附近酒店的預訂數量也增加了九成。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今年一月,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宣佈自2月16日起恢復對涉港澳臺營業性演出的受理和審批。對此,台北演藝經紀文化交流協會創會理事長王祥基認為,大陸恢復受理營業性演出,對於港澳臺演藝相關從業人員“絕對是一大利多”。台灣歌手張惠妹的經紀人也對大陸開放營業性演出抱持正面看法,同時透露已經收到大陸主辦單位的邀約參加巡演,下半年有望赴大陸舉辦演唱會。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和精神紐帶。音樂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好的音樂作品深受兩岸同胞的喜愛。深化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願。隨著大陸經濟和社會生活快速全面恢復正常,兩岸同胞相互交流交往的熱情高漲,來大陸參加線下交流活動的臺胞越來越多,來舉辦演出的台灣藝人也會越來越多。

 

《牽手》《沒那麼簡單》《夢醒時分》《讓我歡喜讓我憂》《不能説的秘密》《當愛已成往事》《言不由衷》《天黑黑》《水手》……一首首讓大陸同胞耳熟能詳的寶島金曲在兩岸音樂文化交流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上呈現時,引發了無數人的共鳴和感動。“愛音樂的人都是自己人”,主持人何炅這句開場白表達了無數觀眾的心聲。有網友説:“節目用心講台灣音樂故事,歌手們用情唱寶島金曲。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再次感受華語樂壇曾經的模樣讓人淚目,(這)是在真正地促進兩岸音樂文化的交流”。該節目深入人心,在海內外的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52億。

 

“這是我們的音樂,我們彼此都懂”

 

台灣記者葉君遠在《聯合報》上撰文稱,台灣歌曲因版權問題早已出現斷層,在台灣綜藝節目上幾乎不會再聽到那些過去傳唱多年的好歌。自己聽12歲的侄女哼《張三的歌》(1986年發行)感到非常吃驚,詢問了才知道小侄女熟悉的《天天想你》《橄欖樹》等不同年代的好歌,竟然來自大陸的綜藝節目《聲生不息·寶島季》。

 

文化“共振”現象無時不在提醒著同胞們:兩岸同根。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大陸方面一直以此為努力的方向,積極搭建形式多樣的兩岸文化交流平臺,致力推動兩岸同胞攜手弘揚中華文化。這些努力在兩岸産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對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岸文化交流出現了音樂強音,但絕不止于音樂。兩岸歌手之間的音樂交流令兩岸同胞産生的音樂共鳴,也不僅是懷舊,更是望向未來。正如台灣音樂人胡德夫所説:“橋面會越來越寬的,浪聲會越來越大的。我們就是洶湧的海洋,生生不息。”(作者:左鎮)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