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Observe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臺思想指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涉臺重要講話15篇,這些講話渾然一體,已成體系。習近平對臺思想重要體系言行並舉、行知合一,體現出習總書記宏大的戰略事業、清晰的時代關懷、明確的兩岸觀察和透徹的歷史眼光。作為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對臺重要思想體系既有明確的目標,又有清晰的層次、科學的結構以及全面的內容,既是對中央對臺思想體系的新的科學概括,更是國家統一思想與時俱進的新結晶。習近平對臺思想體系指導著對臺工作不斷向前。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09132c6-0

2015年11月7日,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

首先,習近平對臺思想將兩岸政治關係推向新階段。2015年11月7日,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在新加坡舉行。“習馬會”打破了各種禁忌,在世界輿論面前重申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將兩岸交流推進到最高階段,也向世人宣告,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有和平發展,就有繁榮穩定,就什麼問題都可以談,什麼問題都可以商量。沒有“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將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習馬會”豐富和發展了兩岸關係的內涵,預留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廣闊空間。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2015年9月21日,大陸全面施行卡式臺胞證,進一步方便臺胞往來。

其次,習近平對臺思想將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推進到融合發展階段。經過八年的關係和平發展,兩岸交流的深度廣度不斷增加,兩岸之間深層次的問題也不斷展現。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早就看清了島內政治局勢的重大變化,明確區分了對臺戰略與策略,政治與政策,明確提出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新理念。總書記的“兩岸融合發展論”內涵豐富,包含了融合情感論、融合階段論、融合階層論、融合環境論、融合結果論等一整套理論體系。十八大以來,兩岸一日生活圈日漸擴大,台灣外流人才六成登陸發展,在陸臺胞要求大陸居民待遇的呼聲強烈,大陸順應臺胞的要求,適時採取了得當措施,有利促進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化解兩岸社會矛盾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今年5月22號,第70屆世界衛生大會在日內瓦萬國宮開幕。大會以協商一致的方式決定,拒絕將尼加拉瓜等國提出的“邀請台灣地區參加世衛大會”的提案納入本屆大會議程。

第三,習近平對臺思想指引著反“獨”促統工作再上新臺階。習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具有歷史穿透力明確了“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 的政治決斷,旗幟鮮明地將兩岸關係推向前進。十八大以來,大陸的綜合國力不斷上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WHO、ICAO等國際組織不斷將“台獨”拒之門外,美國斷然拒絕了蔡英文“川蔡通話”的請求,台灣的所謂邦交國逐漸脫離台灣,台灣的不少具有“台獨”色彩的代表處被所在國要求改名,島內軍界的退將代表明確不再反共、積極促統,兩岸反“獨”促統工作出現新動向。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台灣地區退役將領吳斯懷(右一)參加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紀念大會

第四,習近平對臺思想引領對臺輿論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涉臺重要思想體系是負責任的大國領導人通過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對兩岸關係話語體系的創新與科學建構,建立起來的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思想體系。這一重要思想體系,既符合中國國家核心利益,又符合區域與全球安全與穩定;既有對歷史的關照,又有對現實的關懷;既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外部思考,又有兩岸關係最終歸宿的終極關懷。這一思想體系以其準確的話語,充分反映出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兩岸利益,反映出大陸和平解決問題的誠意。這一重要思想體系關照到六個基本層面:國際層面、兩岸層面、兩岸各自層面;歷史層面、現實層面、未來層面;各有話語體系,但又相互關聯、呼應,相輔相成。習近平構建的兩岸關係話語體系,蘊含著先進的理念即“和諧兩岸”、 “命運共同體”主張作為方針,表達了大陸方面的共同心聲,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夙願,昭示著兩岸中華兒女的神聖使命。

 

  第五,習近平對臺思想指明瞭對臺工作的方向。習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登高望遠,看到時代發展、民族振興大趨勢,看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束縛,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鬥目標。

 

兩岸關係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據此確定自己的路線圖,繼續往前走。習總書記的涉臺理論體系就是我們的路線圖。這套理論體系儘管還在發展和生成之中,但是已然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因為習總書記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史觀,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實現了涉臺理論體系本體論上的清晰、認識論上的融貫以及方法論上的普遍。這套論述既有繼承又有發展,既有反思又有自覺,既體現了習總書記面對政治分歧的勇氣、又體現了共産黨人矢志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習近平對臺思想體系既是對以往中央領導集體對臺工作思路的延續,又有依據時代精神和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做出的創新,這一理論體系必將在兩岸和平發展乃至未來祖國統一的進程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指導作用。(作者:朱松嶺,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京臺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黨朝勝: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的偉大成就(上)

2017-09-26

五年來,中央對臺工作嚴格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的部署,緊密圍繞習近平“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等系列涉臺重要講話的新論斷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對臺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偉大成就。“台獨”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九二共識”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國家統一之勢更加不可逆轉、統一進程正加速推進。

 

一、不斷改革創新,全面提升大陸綜合實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最終統“獨”對決奠定更加堅實的物質與精神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發展進步”。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兩岸關係走向與統“獨”終極對決,最終取決於大陸綜合實力發展,取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大陸發展越好越快,實現中國夢的步伐越穩健,“台獨”分裂勢力的各種蠱惑之詞就越顯荒謬,維護國家統一的精神與物質基礎就越顯牢固。大陸自身發展進步是解決兩岸問題的基本前提,不斷發展大陸綜合實力,就是在“反獨促統”。

 

五年來,大陸嚴格按照十八大報告與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的部署,致力“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與“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不斷改革創新,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不斷提升自身軟、硬實力,併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中國夢也到了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的關鍵時刻。五年來的偉大成就,不僅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與倫比的生機和活力,激發了大家追求中國夢、謀求國家統一的熱情。“北京模式”全球影響更加深遠,島內反響更加強烈,對“反獨促統”的作用最為突出。

 

一是,形形色色“台獨”蠱惑之詞不攻自破。長期以來,“台獨”為蠱惑民眾、擴散“獨”潮,總稱台灣有錢民主、大陸貧窮落後,並以“扣紅帽”、“打黑棍”等方式阻止真相傳播。但隨著兩岸交流深入,真相逐漸被台灣同胞了解。最近,墨綠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又大聲講出“大陸發展強大,台灣相對落後許多,台灣已虛耗20多年,繼續下去只會完蛋”的話,立即引發廣泛共鳴,島內各界更指出,兩岸差距只會越拉越大,尤其是大陸從中央到地方都齊心為經濟打拼,且大陸的目標都會落實,台灣的計劃總是喊了很多年,最終不是停在計劃階段就是不知去處。“台獨”蠱惑之詞正被大陸進步的事實與有識之士的宣揚一一粉碎。

 

二是,大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與實力得到充分展示。軍事力量是“反獨促統”的保底手段。五年來,大陸強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軍隊精神作風天翻地覆,硬體建設快馬加鞭,這些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建軍90週年閱兵式等活動中得到充分展示。更重要的是,近年來大陸軍隊頻頻對“台獨”分裂勢力亮劍:航母遼寧艦編隊數次途經或繞航台灣、空軍編隊例行訓練繞臺飛行……大陸軍方行動,向“台獨”及暗助“台獨”的國際反華勢力傳遞這樣一個明確信息,軍事手段始終是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的保底手段,“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誰都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並且,中國有決心有能力取得反對“台獨”分裂的最終勝利!

 

三是大陸對台灣同胞的吸引力越來越強。五年來,大陸社會安定、經濟年均增速7.2%、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年均7.4%,與島內政局動蕩、社會矛盾激化、薪資長期停滯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在“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對臺工作新思路下,大陸出臺了系列方便兩岸交流合作新舉措;“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深入,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新機遇。諸多利好疊加,吸引了越來越多台灣同胞。近年台灣人才外流嚴重,絕大部分涌進大陸,且主要為科技及經貿管理等方面的專才。臺官方數據也顯示,台灣外流人才近6成“登陸”。另有消息,當年反對兩岸服貿的“太陽花學運”骨幹也已悄悄赴深圳工作。

 

二、充分展現大國擔當發揮國際影響,“台獨”謀求“國際空間”的幻想破滅,為統一偉業營造了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本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台灣就已在法律和事實上回歸中國。之後台灣問題的出現,雖與內戰有關,更主要是外國勢力干涉的結果。為此,中國政府和人民付出了長期艱巨的努力,確立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國際法與國際政治格局。然而,“台獨”分裂勢力始終沒有停止“挾洋自重”“以洋謀獨”的幻想,始終沒有停止謀求“台獨國際空間”的行動。國際場合阻擊“台獨”分裂已成“反獨促統”重要一環。

 

十八大以來,大陸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入開展全方位外交,推動全球治理新變革,中國正在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這五年,大陸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共同美好家園,謀求全球共贏共享;努力維護“二戰”成果,成功舉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人民幣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納入特別提留權(SDR),成為國際結算與超主權儲備貨幣;積極推動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中非、中拉、中阿邁上新臺階,“一帶一路”建設如火如荼,金磚合作有聲有色;積極推動區域合作,成功引導APEC、亞信、中國—東盟峰會、東亞峰會等;主動運籌,穩固大國關係,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立與鞏固,中俄、中歐關係進入新階段……中國外交已從“對大國的外交”轉變成“作為一個大國的外交”,大國自信與大國擔當得到充分彰顯。國際社會越來越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理所當然更自覺尊重中國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自覺維護中國核心利益,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主流認知,“台獨國際空間”越來越小。

 

一是,國際組織拒“台獨”于門外。2016年,新上臺的蔡英文當局妄圖在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前提下,坐享馬英九當局因堅持“九二共識”而取得的參與國際活動的成果,結果一再碰壁。2016年蔡當局參與WHA用的是世衛組織對馬當局的邀請函,且邀請函明確註明聯大2758號決議及世衛大會25.1號決議的一中原則,2017年則沒再邀請蔡當局。國際民航組織ICAO不僅不再邀臺參與,更將“台灣台北”更正為“中國台北”。APEC也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和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拒絕“台獨”分子的登臺走秀。

 

二是重要國家不再給“台獨”機會。被“台獨”視為靠山的美國,雖然發生政權更替,但始終強調一個中國政策,並基於以“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核心內涵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拒絕了“台獨”系列無理要求。尤其是特朗普就任總統後,公開否決蔡英文期待的“特蔡通話”,對“台獨”無異當頭棒喝。被“台獨”視為“新南向政策”支點的新加坡,與臺關係越來越遠,這將讓臺在東南亞的佈局崩盤,“新南向”也將無路可走。

 

三是臺“邦交國”日漸遠離。蔡英文執政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馬先後與臺“斷交”,臺“邦交國”僅剩20個,即便如此,島內消息稱18個“邦交國”等著與臺“斷交”。為穩住“邦交”,蔡當局玩出“金援外交”老把戲,人口僅僅35萬的伯利茲一次從臺獲取18億元新台幣,但這又刺激了其他“邦交國”的胃口,要求更多“援助”,否則,隨時棄臺而去。更讓“台獨”尷尬的是,花錢雖不少收益卻甚微,近半“邦交國”不願為其發聲。

 

此外,台灣在一些非“邦交國”長期經營的所謂“代表處”也在所在國壓力下被迫改名為“台北代表處”,與“台獨”期待“國際正名”的幻想完全相反。(未完待續。)(作者:黨朝勝,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明日發佈(下)篇,敬請關注。

展開全文

黨朝勝: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的偉大成就(下)

2017-09-27

五年來,中央對臺工作嚴格按照中共十八大報告“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的部署,緊密圍繞習近平“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等系列涉臺重要講話的新論斷新思想新思路的指引,在對臺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偉大成就。“台獨”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九二共識”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國家統一之勢更加不可逆轉、統一進程正加速推進。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昨日已刊登上篇,今日刊登下篇:

 

三、事實再次證明,只有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台灣才有更好前途,才能不斷夯實島內反“獨”民意

 

兩岸關係多年實踐的寶貴經驗證明,以一個中國為實質內涵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之錨,錨定了,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不斷發展深化,兩岸尤其是台灣同胞的福祉才能得到真正保障。反之,兩岸共同政治基礎遭到破壞,兩岸互信不復存在,兩岸關係就會重新回到動蕩不安的老路上去。

 

十八大以來,隨著島內政局變化而變化的兩岸關係的現狀,再次從正反兩方面證明,只有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才能繼續和平穩定發展,台灣才有更好前途,反之,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台灣同胞損失首當其衝。經此變化,也進一步了夯實島內的反“獨”民意。

 

正面經驗,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能和平穩定發展,台灣同胞就能獲取最大利益。

 

2008年之後,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兩岸兩會本著“平等協商、善意溝通、積累共識、務實進取”精神,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節奏,取得系列協商成果,兩岸實現“三通”,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領域的交流合作全面展開,包括廣大台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首次共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巨大紅利。十八大後,兩岸更呈現“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全新局面,兩岸交流合作進入更深層次,並接連出現重大突破。

 

一是“張王會”。2014年2月11日,經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溝通協商,台灣方面大陸委員會負責人王鬱琦與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南京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有關問題交換意見,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溝通協商機制正式建立。“張王二人一小步,兩岸關係一大步”,“張王會”不僅實現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的首次正式接觸,而且進一步鞏固深化了兩岸政治互信,更好地維護了兩岸同胞的共同福祉。

 

二是“習馬會”。2015年11月7日,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習近平、馬英九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在新加坡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習馬會”在重申“九二共識”的同時,解決與回答了兩岸中國人尤其是台灣同胞最關心的重大事件,從兩岸關係的前進方向,到設立兩岸熱線、妥善解決台灣國際參與問題等,兩岸關係進入新境界新高度。

 

反面教訓,違背“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成果得而復失,台灣同胞是最大受害者。

 

由於國民黨政績不佳與內爭不斷,“台獨”不甘失敗而瘋狂反撲,島內政局重陷動蕩,兩岸交流合作也受到巨大干擾。2016年“大選”民進黨實現“完全執政”後,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接受“九二共識”,反而推行所謂“隱性台獨”、“柔性台獨”,讓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廣大台灣同胞深受其害。

 

一是,兩岸既有溝通聯繫機制停擺,兩岸熱線不通,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聯繫不再,兩岸兩會接觸層級嚴重下降。二是,兩岸交流全面受阻,臺商“西進”受蔡當局“新南向政策”干擾,陸客赴臺數量急劇下降,赴臺陸生規模縮小。三是,為反制“台獨”,臺國際參與連帶受損。四是,蔡當局幻想“聯美親日抗中”、利用“邦交國”為“台獨”在國際社會張目,卻反被要挾,台灣同胞不但犧牲了漁權、健康權,還需付出大把血汗錢讓“台獨”買“邦交”、買軍火。五是“台獨”不僅用極端手段打擊國民黨,還掀起“去蔣”、“去孫”、“去孔”,甚至“去中國神”的風潮,讓島內再次陷入政治對立、社會撕裂的混亂局面。事實證明,蔡當局拒不承認接受“九二共識”,不但不能“維持兩岸現狀”,反讓台灣深陷窮與亂的惡性循環。

 

民進黨當局所作所為引起島內民眾極大不滿,“台獨”政權基礎正在動搖,要求蔡當局接受“九二共識”、重返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的呼聲正在高漲。然而,蔡英文並未順應民意,而是開始擁抱“急獨”、重返陳水扁老路。不過可肯定,當年李登輝證明了阻撓兩岸交流之路行不通,陳水扁證明了“急獨”路線行不通,蔡英文則正在證明“柔性台獨”之路也行不通。所以,“台獨”之路的盡頭就是統一!

 

總之,十八大以來中央對臺工作成效顯著:一是進一步充實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統“獨”最終對決的物質與精神基礎;二是進一步壓縮了“台獨國際空間”,一個中國原則成為國際社會主流民意;三是進一步凸顯了“九二共識”之利、“台獨”分裂之害,讓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自覺加入到認同、支持、維護、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反對“台獨”的方向上來。同時,這三大成就也讓“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前景更加廣闊,國家統一之勢更加不可逆轉,國家統一進程正在加速。(完)

展開全文

中國改革開放下半場 倡導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

2017-09-28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持續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促使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客觀上要求新興經濟體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揭示發達國家主導的當代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著效率與代表性的巨大挑戰。根據提出金磚概念的高盛集團前首席經濟學家奧尼爾的最新預測,金磚國家在2035年有望超過七國集團的經濟總量,不久的將來,世界經濟格局將出現自二戰以來的巨大改變,傳統發達大國對全球影響力不斷下降的態勢難以逆轉,當代全球經濟治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優化,成為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大課題。

 

當代全球經濟治理的五大問題

 

二戰時期,美國主導44個國家的經濟特使在新罕布什爾州的佈雷頓森林召開專題會議商討戰後體系,會議通過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兩個附件,確定了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形成了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為三大支柱的佈雷頓森林體系,為戰後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環境,推動了全球經濟在戰後的較快增長。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元危機及全球經濟滯漲等事件,倒逼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七國集團演變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平臺,關貿總協定在1995年轉變為世界貿易組織,在此背景下,全球經濟迎來了幾十年的穩定較快增長。然而,本次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出現了減速分化的新常態,世界各國加強協調溝通的問題突出,反全球化等現象揭示了全球經濟治理的內在挑戰。

 

一是治理機制上,缺乏高效的全球治理平臺。金融危機之前,西方七國集團(G7)是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臺。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G7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較長時期保持在60%以上,甚至曾經一度達到70%以上,七國集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既有代表性,又有較高的效率。然而,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比重逆勢上升,G7經濟總量佔全球比重下降至50%左右,不包括新興經濟體的七國集團治理平臺面臨著代表性不足的巨大挑戰,全球事務尤其是金融危機的應對需要治理機制的創新,為此,二十國集團(G20)取代G7成為金融危機以來新的治理平臺。G20在應對金融危機問題上倡導大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促使全球經濟較快進入復蘇增長通道。然而,危機以來伴隨全球經濟減速分化,G20相關經濟體政策也出現分化,宏觀協調難度加大,部分國家宏觀政策負向溢出效應的問題突出,揭示了全球治理平臺亟待完善的事實。

 

二是治理理念上,缺乏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思維。2016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選民選擇了脫歐的選項,2017年3月29日英國首相正式向歐盟提交脫歐申請,如果談判順利,2019年3月29日之前英國就將正式脫離歐盟。英國脫歐意味著英國與歐盟的分家,也意味著歐盟一體化的倒退。歐盟作為全球一體化的典範,英國脫歐預示全球一體化受到了挑戰。未來如果英國脫歐以後經濟仍然保持穩定的發展,那麼歐盟的其他成員國可能也會效倣英國訴諸於脫歐的舉措,歐盟乃至全球化進程都可能受到影響。對此,當前全球經濟治理理念並沒有同步創新調整,部分世界發達大國還出現貿易保護主義的傾向,美國作為全球治理體系的主導者,不僅沒有提出深化全球化的新思維、新戰略,反而挑起貿易戰的大旗,這些都突出了當前全球經濟治理思維亟待創新的事實。

 

三是治理模式上,缺乏促進全球平衡發展的制度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全球失衡的治理問題就備受關注,當時順差國與逆差國之間面臨著非對稱調整的挑戰。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全球失衡的調整壓力通常由逆差國承擔,因為順差國可以持續積累外部盈餘,而逆差國難以持續平衡逆差引發的赤字融資問題。在此背景下,凱恩斯提出要改革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全球失衡的對稱調整,然而,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主要的順差國,美國並不同意自身也承擔調整責任。因而在二戰後美國所倡導的全球治理體系中,並沒有考慮解決全球失衡的可持續方案,而是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對逆差國提供赤字融資等方式進行調節,但這種方式並沒有根本上解決失衡的問題,而僅僅是維持了失衡的格局。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直接原因在於金融創新過度,深層次原因是美國鉅額逆差的不可持續,揭示了解決外部失衡問題的緊迫性,也體現了促進全球平衡發展的制度模式亟待構建的事實。

 

四是治理目標上,缺乏對人類發展願景的考量。當代的全球經濟治理雖然形成了一套保障全球經濟運行的體系,但並沒有從動態角度確立未來全球經濟治理的願景目標。全球經濟治理如何根據發展階段而不斷完善的問題,全球經濟治理將推動人類社會實現什麼目標的問題,等等,這些都較少在當代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中得到充分的考慮。21世紀以來,WTO談判停滯不前,有些國家之間的經貿摩擦不是通過協調加以解決,而是訴諸於貿易保護主義,有些國家還舉起反全球化的大旗,世界各國缺乏一致的願景,重視短期而不重視長期的問題突出,全球經濟治理亟待考慮如何協調各國發展戰略的問題,需要樹立人類發展的共同願景以增大各國之間的合作意願,全球經濟治理難以回避發展願景的確定。

 

五是治理保障上,缺乏可持續、穩定高效的治理機制。當前以美元霸權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等三大支柱為中心的體系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雖然全球經濟因此進入了現代較為規範的治理時代,但全球經濟的發展變化暴露了當代治理保障機制的問題。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面臨著“特裏芬難題”的考驗,主權信用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貨幣面臨著提供全球流動性與保持國際儲備貨幣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儲備貨幣發行國貨幣政策溢出效應問題突出。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發生的各種危機並沒有減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防範系統性危機的預警機制沒能高效運作,世界銀行集團等國際開發性金融機構無法滿足世界各國大量項目的巨大融資需求,世界貿易組織也難以高效保障世界各國公平公正的開展經貿合作。由此可見,全球經濟治理亟待構建高效的保障機制。

 

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

 

在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亟待變革調整的關鍵時期,中國因素正在持續放大,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逆勢上升,2008至2016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量貢獻達到了50%左右,成為超越美國引領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世界格局加速調整具有越來越顯著的中國元素。儘管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依然位居世界主要國家前列,中國經濟體量預計在2025年左右超過美國。中國的持續較快追趕客觀上要求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世界格局的持續調整內在要求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順應時代的要求,中國開始越來越重視全球經濟治理問題。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多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討論區域或者全球經濟治理問題,而且非常重視APEC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G20峰會等區域或者全球治理機制,多次在中國主辦區域或者全球治理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演講倡導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中國開始進入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時代。如果説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主要是通過開放改革融入美國二戰以後主導構建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那麼十八大以後中國開放改革的重點開始轉向更加注重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中國由原來的接受規則及體系轉向參與規則制定及體系構建,預示中國改革開放正式進入下半場。

 

針對當前全球經濟治理暴露出來的問題,中國應該倡導什麼樣的方案?雖然社會各界不少專家提出了諸多解決全球問題的各種建議,但這些大多只能稱得上藥方,因為藥方更多的是應對當前的困境,而方案不僅要解決當前的問題,還要著眼長遠的挑戰。結合中國近幾年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的實踐看,所謂的方案就是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合作共贏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外交部部長王毅接受2015年4月20日《學習時報》採訪時對合作共贏內涵進行闡釋,即以合作取代對抗,以共贏取代獨佔,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贏者通吃那一套。歷史上發達大國通常是將自身倡導的規則體系強加於人,從這個角度看,合作共贏的治理理念與傳統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差異。

 

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不僅可能成為應對當前全球經濟治理問題的有效手段,而且對於促進全球經濟治理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全球治理最緊迫的問題是全球化面臨著逆行的風險,核心原因在於全球發展不平衡,那些自認為在全球化過程中沒有得到好處的國家希望訴諸於反全球化的手段。對此,如果能夠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那麼世界各國在開放合作中都能得到好處,世界將更加平衡的發展,反對全球化的壓力有望緩解。從治理機制上看,合作共贏強調各種治理機制的對接,通過各機制的互補性解決單個治理平臺的低效率或者代表性問題。從治理理念上看,合作共贏通過強化包容性發展以降低世界各國之間的衝突。從治理模式上看,合作共贏將促進世界各國更加平衡發展。從治理目標上看,合作共贏將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打造,樹立各國的共同願景。從治理保障上看,合作共贏將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機制的構建促使世界各國之間實現更高效的協調。

 

中國已經開始運用合作共贏的治理新思維推動國際開放合作的諸多實踐。2013年以來中國主導構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當前亞投行已經擁有80個成員,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理論上講,亞投行眾多成員可以共享亞投行的收益及其金融資源,體現了合作共贏的本質特徵。此外,近年來中國持續推動國際産能合作,促進中國高鐵、核電等優勢産業與外部的合作,既推動東道國基礎設施等較快發展,也推動了中國相關企業的全球佈局,具有合作共贏的重要特徵。最值得指出的是,2013年以來中國推動實施“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相關國家在能源、經貿、投資、文化等多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為深化相關國家開放合作奠定基礎,為未來一體化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六大重點

 

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了重要方向,但改革具有長期、複雜性,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必鬚根據各個時期的具體情況,穩步推動相關的體制機制變革,結合當前來看,中國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既應考慮現有體系的缺陷,也應考慮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為此,當前應著力考慮六大重點,即國際經濟開放性、國際金融中性、世界發展均衡性、國際投資非歧視性、宏觀政策非外溢性、國際治理平臺代表性,這也是合作共贏的基本要求。

 

首先,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國際經濟開放性。逆全球化或者反全球化都不符合全球經濟發展的方向,開放合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倡導開放應成為國際多邊合作的重要原則,積極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有悖于開放合作的區域壁壘的設置。重點應加強國際協調,通過“一帶一路”倡議、APEC峰會、G20峰會等區域或者治理平臺,倡導深化開放合作的政策舉措,推動相關國家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與此同時,針對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開始考慮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新動向,結合世界各國對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的重視,推動相關國家進行溝通協調,逐步形成有助於深化開放合作的全球經濟治理新體系。

 

其次,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國際金融中性。貨幣金融不僅關係各國經濟發展,也是影響外部環境的重要變數。尤其是國際貨幣發行國貨幣金融政策可能引發貨幣金融資本跨境大規模流動,對國際金融穩定性構成潛在影響,近年來美國等發達大國實施量化寬鬆等超常規的貨幣金融政策,由此引發的金融波動持續升溫。未來應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金融治理體系變革,提升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穩定性,積極倡導構建貨幣發行國責任與權力對等的體制機制,研究貨幣發行國超常規貨幣政策的應對政策,促進貨幣金融的中性化,避免其對國際金融環境産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應該重視當前美國貨幣政策縮表等行動所滋生的負面影響。

 

第三,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世界發展均衡性。當今世界越來越多國家實施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效率被至於更加優先的地位,世界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了較快增長。然而,世界經濟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世界各國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沒有改觀,世界經濟的南北差距沒有顯著縮窄的跡象,公平與效率的平衡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問題。全球經濟不均衡的發展越發突出,未來應更加注重世界發展的均衡性,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全球化紅利,以此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提升全球化的福利水準。

 

第四,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國際投資非歧視性。投資是未來的生産能力,它是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持續的動力,各國應注重國際合作尤其是國際投資合作,但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的國際投資秩序,各國對外投資合作有待深化,國際投資秩序應積極倡導國民待遇與負面清單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國際投資非歧視性對我國尤其重要。2016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佔GDP比重僅9%左右,離世界35%的平均水準還有很大差距,預計未來10到20年中國對外投資將增加3到5萬億美元,中國將成為最大的海外投資大國。在此背景下,應重點考慮近年來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探索形成有利於兩國發展的投資協定,並以此為樣本開展與其他國家的投資談判,營造海外投資非歧視性的環境,促進國際投資合作的深化。

 

第五,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宏觀政策非外溢性。缺乏國際協調的宏觀政策産生外溢性是本次金融危機所凸顯的重要的現象,近年來IMF持續對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及歐元區等五個系統重要性經濟體的宏觀政策負向溢出效應做出了深入的評估,揭示了宏觀政策溢出效應問題的重要性。各國尤其是系統重要性經濟體宏觀政策需要考慮其對其他經濟體的負向溢出效應,全球經濟治理應注重國際協調,著力降低各國宏觀政策的負向溢出效應。

 

第六,全球經濟治理應堅持國際治理平臺代表性。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經濟治理改革具有複雜性、長期性,從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面臨諸多挑戰。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本質上是各國對國際經濟治理討價還價的結果,更深層次上是國際公共産品如何定位、如何提供、誰來提供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各國在國際公共産品問題上的權利與責任問題,因而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必須考慮治理平臺的效率與代表性問題。一方面可以推動G20治理平臺體制機制完善以提升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等新的區域治理機制的構建,倒逼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完善。(陳建奇 作者係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世界經濟室副主任)

展開全文

十八大以來大陸對臺工作輝煌成就綜述

2017-09-28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台灣客人時指出,兩岸關係“經得起風浪考驗”,“風風雨雨幾十年,總體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這是歷史的必然。”黨的十八大以來,對臺工作歷經島內劇變和國際風雲的重大考驗,取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輝煌成就。實踐充分證明,黨的對臺大政方針英明偉大,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堅強睿智,對臺工作戰線隊伍素質過硬,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支持積極主動。這是兩岸開放交流三十多年來臺海形勢頗為複雜的5年,也是必定會給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兩岸關係提供鮮明導向的5年。

 

兩岸政治關係取得新的突破。提出了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基本思路。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指出,只要有決心和誠意,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協商,一定能找出解決方案。可以在這一基礎上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進行探討。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實現正式見面。雙方還建立了日常聯繫機制。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台灣方面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這一偉大創舉在兩岸關係發展史上豎起了新的里程碑。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後,兩岸政治關係雖有所倒退,但島內各界對兩岸政治關係重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突破政治僵局的社會呼聲佔據主流、重建兩岸政治互信的社會壓力始終有增無減。民進黨蔡英文當局被迫反復表態“維持現狀”、“不挑釁”、“無意外”,實質是對兩岸關係的一種“政治再保證”。

 

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得以繼續維持。以2016年臺當局領導人選舉為分水嶺,中央採取有力措施遏制“台獨”、維護臺海和平穩定,取得實質成效。台灣島內國民黨、民進黨兩個執政黨,就像兩本教科書,使得“九二共識”的神聖性得到有力彰顯。儘管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政治互信受到重創,但蔡英文在突破兩岸政治僵局上也擺出了一定積極姿態,在處理兩岸事務上認可“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有“一中”內涵的規則。民進黨在處心積慮地推進“柔性台獨”和“去中國化”同時,迄今在重大敏感的邊界環節上尚投鼠忌器、知所進退。目前,兩岸政治僵局未解,但沒有完全破裂;軍事對峙上升,但沒有惡化到打仗的地步;涉外事務鬥爭激烈,但與陳水扁執政時代相比尚更可控;經貿交流繼續發展,文化交流沒有中斷,社會交流不斷深入,和平發展的機遇仍然大於挑戰。

 

兩岸經貿合作發揮倒逼作用。兩岸經貿合作在國民黨執政時代穩步發展,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則克難前行,但也取得一定進展。2016年臺商赴大陸投資增長約兩成,兩岸貿易總額增長1.6%,大陸仍然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2017年兩岸經貿交流持續增長,預計超過去年。兩岸經貿合作領域也有新的拓展,文創、旅創、社創、農創等合作勢頭強勁。值得指出的是,兩岸經貿合作因素滲入島內經濟社會更多方面、更深層次,每當台灣當局欲開倒車、兩岸關係面臨危險時,從大工商業者到中小業界、小商攤販都適時出面反制,兩岸經貿合作體系在島內一次次媒體輿論戰、街頭抗爭、民意機構鬥爭中,有力地遏制著民進黨當局的倒行逆施,制約著分裂勢力的盲動衝動。“發展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是島內民心所向、“台灣經濟的未來在大陸”是島內社會共識,兩岸關係的經濟力正以更大的力道推動台灣當局向進一步開放方向發展。蔡英文當局之所以不敢在“台獨”上輕舉妄動,很重要的原因是經濟因素的制約。

 

青年工作異軍突起。中國共産黨一貫重視青年工作,青年工作一直是對臺工作的重要方面。2016年對臺工作會議根據島內情況的新變化,對青年工作做了更加突出的部署要求,掀起了新的高潮。大陸連續制定一系列旨在便利台灣青年人赴大陸交流、就學、就業、創業、旅行、生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成批推出豐富多彩的配套交流合作項目,密集開展形式多樣的青年交流活動,成為對臺工作一大亮點,産生明顯效果。更多的台灣青年人對大陸崛起之勢、台灣前途命運、自身未來發展重新思考,對以往諸如“太陽花學運”等有害兩岸交流合作的事態進行深刻反思,對赴大陸發展等以往很多人排斥的選項進行再度審視。民調表明,多數台灣青年人不再排斥甚至積極爭取大陸赴大陸就業、尋找發展機會等。同時,“太陽花學運”及發跡于“太陽花學運”的“時代力量”曇花一現,島內青年“反中”勢力逐步走向極端化等狀況,則從另一個方面反襯出逆流影響的式微之勢。台灣青年一代的這種思想變化,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具有極強昭示意義。

 

兩岸社會一體化框架初現。國家統一理論進一步豐富發展,以“命運與共”“心靈契合”“融合發展”“融合統一”為核心要素的“促統路線圖”更加清晰。在統一前的過渡階段,大陸方面既把台灣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把台灣民眾作為“同屬一國”的公民來看待,實行同等待遇、提供同等便利、建構同等生存發展環境條件,逐步消除歷史遺留的差別化待遇。包括以兩岸生活一體化、便利化為切入點,系統配套推出更加符合“兩岸同屬一國”性質的便利兩岸投資、創業、興業、就學、就業、旅行、交往、通婚,以及金融、電信、網絡、交通服務等新政策舉措,大陸各地各行業各部門大力抓落實,廣大臺胞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和便利,兩岸社會一體化的框架逐步在關乎兩岸人民生活的各個層面越來越清晰地伸展開來,甚至包括臺胞參與大陸政府治理等前所未有的領域。一張卡式臺胞證,便利了八方交流互聯互通。這些年來,臺胞無論赴大陸就學就業還是旅行定居、接受跨兩岸各類服務等,都呈現加速增長,有些如淘寶買賣等則呈現爆炸式增長。兩岸社會一體化是“現狀即沒有分裂”狀態的具體表達方式。

 

臺海軍事安全得到基本保證。島內“台獨”分裂勢力、主張“台獨”的民進黨每一次得勢,都對兩岸關係和平穩定構成重大挑戰。大陸反對“台獨”的一系列實際舉措和物質精神準備,根本上都是為了維護臺海和平,維護兩岸人民福祉。5年來,大陸依託雄厚的經濟社會發展實力,加速推進“反獨促統”各項準備,取得空前成效,遏制和打擊“台獨”的手段更加靈活多樣、有力有效。特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強軍目標為牽引,大陸的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臺海方向軍事鬥爭準備更注重向臺軍長期宣稱所謂佔據優勢的品質要效能,成效舉世矚目,臺軍已經幾無任何優勢可言。未來假如“台獨”分裂勢力膽敢觸動《反分裂國家法》“紅線”,必將在第一時間招致滅頂之災。即便有外力支持,大陸構築的這道非和平手段防線都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週年大會上所宣示的:“我們決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底氣的表現。

 

5年來,島內民心也有積極變化的一面。儘管部分島內民眾依然抵觸統一、民意綠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對“維持現狀”的支持還是居高不下,但另方面也應看到,事實表明,這些年來,多數島內民眾也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彌足珍貴,誰搞不好兩岸關係就不應該在島內上臺執政;“九二共識”不可或缺,沒人樂見兩岸關係“地動山搖”;兩岸經貿交流與台灣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太陽花學運”掀起的反合作逆流及其代表人物令人厭惡;“台獨”分裂害人害己,民進黨鋌而走險不得人心。特別令人欣慰的是,島內民眾對國家民族認同問題也進行了反思,“中國人認同”出現恢復性增長;對兩岸關係大勢有了更現實的認識,過半認為兩岸最終將實現統一。這些積極的變化充分證明了爭取島內民心的工作絕非可有可無、竹籃打水,天長日久人心必見。

 

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必將為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大業做出新的部署。我們堅信,在新一屆黨中央英明領導之下,對臺工作一定會取得新的更加輝煌的成就。(作者:鄭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

展開全文

港媒:民進黨當局變本加厲搞“台獨”只會自取滅亡

2017-09-28

臺“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次到“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時公然宣揚“台獨”。香港《大公報》27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賴清德明知推行“台獨”會損害台灣民生福祉,會危害兩岸和平,卻還一意孤行,挑釁大陸兩岸政策的底線。如此罔顧民眾安全、罔顧臺海和平的政客還有何資格坐在臺當局“行政院長”的位置上?現今島內民眾對蔡當局無法處理兩岸關係、無力扭轉經濟困境已是怨聲載道。民進黨當局卻還變本加厲地搞“台獨”,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

 

評論摘編如下:

 

臺“行政院長”賴清德26日首次到“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時公然宣揚“台獨”。他説自己是“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不管擔任哪一個職務,都不會改變。賴清德以前擔任台南市長時已公開表達支持“台獨”的立場,但那時不過是一個地方長官,影響力有限,但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閣揆”,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臺當局立場。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亦狂言“我們已經‘獨立’了”。看來,蔡當局是鐵了心一條路走到黑了。民進黨自去年“520”上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政治基礎,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當局這一年多來非但不思反省,還縱容和推動一系列“去中國化”行徑,如今甚至明目張膽地宣揚“台獨”。這樣的挑釁言論只會令本已“冰凍”的兩岸關係雪上加霜,危及臺海和平。難道臺當局是要挑起臺海戰事,把台灣推向戰爭的邊緣嗎?

 

賴清德散播“獨”論,並不令人意外。這固然是其一貫立場,只是26日是他擔任臺當局“行政院長”後首次表示支持“台獨”,顯然是向“獨派”投桃報李。前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下臺,一方面是因為政績乏善可陳,另一方面是民進黨深綠人士認為林全不夠“獨”。多次公開挺“獨”的民進黨中生代“政治明星”賴清德因而獲得“獨派”青睞,如今上位,公然播“獨”,向“獨派”送上大禮。但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口口聲聲説“維持兩岸現狀”,賴清德的“獨”論不啻是要打破兩岸現狀。這是在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的兩面策略?還是民進黨內鬥正酣,“跛腳”的蔡英文根本無力約束深綠陣營的狼子野心?

 

眾所週知,民進黨一直不願放棄“台獨”黨綱,上臺後又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還無所不用其極地企圖切割兩岸在歷史、文化及社會方面的聯結,大搞“去中國化”。由此可見,民進黨根本就是“台獨黨”。然而,“台獨”終歸是死路一條。

 

賴清德明知推行“台獨”會損害台灣民生福祉,會危害兩岸和平,卻還一意孤行,挑釁大陸兩岸政策的底線。如此罔顧民眾安全、罔顧臺海和平的政客還有何資格坐在臺當局“行政院長”的位置上?當年陳水扁叫囂“一邊一國”、大搞“正名”等“去中國化”運動,致使台灣經濟發展空轉,最終被老百姓趕下臺。現今島內民眾對蔡當局無法處理兩岸關係、無力扭轉經濟困境已是怨聲載道。民進黨當局卻還變本加厲地搞“台獨”,只會加速自己的滅亡。

展開全文

首份中美智庫合作推進“一帶一路”項目調研的諒解備忘錄簽署

2017-09-28

首份中美智庫合作推進“一帶一路”項目調研的諒解備忘錄簽署

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教授與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執行主任黛博拉·艾森曼分別代表本機構簽署《中美合作推進“一帶一路”項目調研》的諒解備忘錄

 

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和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中美大學校長和智庫論壇”26日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召開。中美兩國約40多所大學校長、智庫與企業界代表共200多人參會。

 

大會主題為“未來50年的中美關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美國亞洲協會會長與首席執行官施靜書和美國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民作為特邀嘉賓在開幕式上做主題發言。

 

在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交流處處長張曉京以及施靜書、亞協政策研究院主席陸克文資深顧問錢鏡的共同見證下,人大重陽執行院長王文教授與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執行主任黛博拉·艾森曼分別代表本機構簽署了《中美合作推進“一帶一路”項目調研》的諒解備忘錄。據悉,這是中美著名智庫間簽署的首份關於合作推進“一帶一路”項目調研的諒解備忘錄。

 

據悉,人大重陽將與亞協政策研究院加強在項目調研及學術研究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將合作開展“一帶一路”項目調研。雙方將通過宣講會、研討會、論壇、報告發佈會等形式,在美國50個州和聯邦直轄區推廣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正確認識;雙方將對“一帶一路”具體合作項目進行跟蹤調研,並形成研究報告;雙方將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下,開展長期和短期專家及研究人員交流活動,並可向雙方交流人員委派調研及學術研究任務。 

展開全文

臺創園裏的臺農二代:“我要留在這裡 繼續創業”

2017-09-27

臺創園裏的臺農二代:“我要留在這裡 繼續創業”

 

第15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上,台灣小夥兒張朝淵帶來了自己的農産品——永福高山茶,希望借農交會平臺提高自己産品的認知度和銷路。(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中國台灣網9月26日北京訊(記者 郜利敏 劉暢)在剛剛閉幕的第15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簡稱“農交會”)上,台灣小夥兒張朝淵帶來了自己的農産品——永福高山茶,希望借農交會平臺提高自己産品的認知度和銷路。

 

作為福建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簡稱“臺創園”)的代表,張朝淵還是第一次參加這樣規模的農交會,他感覺特別興奮,也“趁機”到其他展區參觀,一覽大陸農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態勢。他説,這次參展最大收穫就是堅定了“我要留在這裡繼續創業”的想法。

 

聊初衷:台灣月薪“逼我”來漳平當茶農

 

在農交會台灣展區,記者看到80後的台灣青年張朝淵。他身穿著襯衫,背黑色雙肩包,帶著一幅黑邊眼鏡,文質彬彬,説話前總愛先靦腆一笑。他對每一個駐足展臺的顧客熱情推介自家産品。

 

作為臺農二代,目前張朝淵跟隨父親腳步,來到福建漳平臺創園種植茶葉,和父親張梓平一起經營永福高山茶。張朝淵説,自己是被“逼”到大陸的。

 

張朝淵的父親張梓平是較早一批到大陸發展的台灣農人之一。張梓平在台灣僅有20畝土地,無法滿足種植茶葉的發展需求。2003年,在臺商謝東慶的引薦下,張梓平來到了福建漳平種植高山茶,成為了眾多在漳平發展臺商中的一份子。2008年,漳平臺創園設立。張梓平也成為了早期一批入駐臺創園的臺農。2011年,張梓平茶葉種植面積從2004年的314畝擴大到540畝。目前,他的茶園年産量達到6萬斤,年收入200-300萬人民幣。

 

在台灣學習經營管理的張朝淵,原來的職業規劃是“穿著職業裝,出入寫字樓,做名‘白領’”。可是,22K新台幣月薪,讓他泄氣,“被逼”跟隨父親腳步“登陸”,在福建漳平的高山上做起一名地道“茶農”。

 

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兩岸經濟交流頻繁,很多台灣青年都紛紛選擇來大陸就業、創業。張朝淵靦腆一笑説,自己基礎條件這麼好,更沒有理由不來大陸發展了。

 

看發展:10年,漳平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驚艷

 

“10年,漳平有著天與地的差別,發展真是翻天覆地,變化令人驚艷。”靦腆的張朝淵認真地説,“這麼説,真是一點都不誇張。”

 

張朝淵回憶2007年第一次來漳平的情形,道路都是泥濘的小道馬路,一下雨出行就特別不方便。他當時第一想法,“這個地方真是落後。”

 

高山雲霧出好茶,為此很多茶農長時間生活在山上。但是,那時山上訊號特別不穩定,到處都是“死角”。在漳平後,張朝淵曾一度半年都沒有與台灣的朋友聯繫,朋友都調侃他在雲霧繚繞的山上閉關修煉“成仙兒”。

 

10年間,漳平的發展的確令人驚艷。泥濘曲折小路不見了,19米寬的水泥道路直通家門口;山上訊號“死角”不存在了,4G網絡全覆蓋。張朝淵笑著説,再也不用舉著手機滿山找訊號了。

 

張朝淵激動地説,大陸像漳平這樣發展迅速的縣市鄉鎮比比皆是,宛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壯大。“大陸發展速度宛如奔跑中的‘雄獅’,奔跑快速令人無法想像,非常遺憾自己的家鄉近10年卻無任何變化,發展確實令人憂慮。”

 

目前,張朝淵的家人已全部來到大陸發展,自己的弟弟妹妹也由台灣轉到漳平上學。對於他和家人來説,漳平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第二個故鄉。

 

臺創園裏的臺農二代:“我要留在這裡 繼續創業”

 

農交會期間,各臺創園的臺農與農業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台灣展區溝通交流。(中國台灣網 郜利敏 攝)

 

談未來:我想留在這裡,繼續創業

 

兩岸交流30年來,兩岸在諸多領域的交流交往極大增進了兩岸同胞的福祉,越來越多台灣同胞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業中來。大陸陸續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為臺胞在大陸生活和發展提供了便利和幫助。

 

“漳平臺創園就是大陸惠臺措施的真實寫照。”張朝淵説,臺創園幫助臺農發展可謂實實在在,在“硬體”上,出臺扶植政策、做好基礎設施、實施道路硬化;在“軟體”上,樹品牌、拓銷路等。去年,園區的品牌性産品永福高山茶在電商平臺本來生活網的銷售額度達到200萬,今年預計將突破千萬。

 

目前,隨著兩岸農業交流合作越來越多,“登陸”大陸的臺農群體也越來越年輕化。僅漳平臺創園就吸引了23位臺農二代和38名台灣青年入駐園區,而且比例正逐年增加。台灣青年在大陸的新一輪創業正蓬勃興起。

 

近年來,大陸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經濟發展舉世矚目,成績斐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作為新一批“登陸”創業的臺農,已入駐福建漳浦臺創園的蔡志陽也説,正是看到了大陸發展潛力和契機,2012年才“拋家棄業”,獨自到漳浦創業,發展種子育苗事業。目前,他培育樹葡萄已小有成績,去年已開始陸續接到來自雲南、四川等地的訂單。

 

在本屆農交會上,因曾入圍今年廈門金磚峰會的指定用茶之一,永福高山茶作成為了台灣展區的“明星産品”。張朝淵表示,這是對永福高山茶,對臺農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他更加堅定了自己未來的規劃——“我要留在這裡,繼續創業!”(完)

展開全文

陳先才: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論述的理念與實踐意涵

2017-09-2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站在國家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根據國內外形勢和臺海形勢的發展變化,就對臺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豐富和發展了對臺工作的理論和實踐,指導對臺工作邁上新臺階,引領兩岸關係不斷取得新進展。其中,習近平在不同場合提出了要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概念。這是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對臺論述的最新發展,其意涵相當重大。

 

2016年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就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發表看法。他表示,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這是中國大陸第五代領導人在對臺大政方針中首次提出“融合發展”這個概念。此後,習近平在不少場合再次提及兩岸融合發展的理念。兩岸融合發展概念的提出,不僅表明中國大陸領導人對台灣問題的認知相當深刻,而且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有相當程度的洞察力與自信力。

 

一、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論述的理論意涵

 

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陷入僵局的特殊時期,習近平的融合發展論述對於未來兩岸關係何去何從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與極強的現實意義。其目的就是要破解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現實困境,使兩岸關係能夠始終沿著和平統一的正確軌道前行。從這個角度來理解,融合發展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涵值得重視:

 

首先,融合發展論述是十八大以來對臺思想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對臺思想論述,諸如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心靈契合、共圓中國夢等。而2016年以來,隨著台灣地區政局出現的重大變化,針對兩岸關係發展的最近情況,他又提出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新論述。

 

其次,融合發展論述是和平統一理論的重大突破與創新。

 

融合發展論述是和平統一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重大突破與創新。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標誌著中國大陸領導人對國家統一路徑的認識更為深化,是和平統一理論體系建構臻于成熟完善的重要體現,它明確了兩岸要在融合中謀求統一的歷史目標。從這個意義來看,融合發展未來將成為檢驗兩岸關係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也是中國大陸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臺工作開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再次,融合發展論述是大陸掌控台灣問題主動權的體現。

 

融合發展論述是中國大陸方面牢牢掌握兩岸關係發展脈絡和解決台灣問題主動權的重要體現。它強調大陸要積極主動承擔起推進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的主導責任。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那樣,“從根本上説,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這不但體現了中國大陸在面對台灣問題時的高度自信,而且也表示大陸將和平統一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上。

 

第四,融合發展是把台灣問題解決提升到治國理政的高度。

 

融合發展是把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納入到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新理念中來,這是一個極大的突破。它彰顯的是大陸領導人面在處理台灣問題時認識論上的重要突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本身就是發展的理念,它也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理念。這對於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五大發展理念對於台灣問題的解決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習近平同志把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根植于發展之中,透過兩岸發展來解決台灣問題的思路非常明確。以發展的眼光和思路促進和平統一,這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動力。

 

第五,融合發展論述是對過去對臺政策的某種反思與提升。

 

融合發展論述體現了大陸領導人對兩岸社會層面融合的高度重視。它彌補了過去單純經濟合作的利益交換模式之缺失,強調透過兩岸社會的全面融合,來幫助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甚至兩岸統一的態度朝正面認知的方向邁進。融合發展的過程當然也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求同化異的包容與互相了解,磨合融匯的全新過程。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兩岸民間的無素相互交織、相互磨合、相互融合。

 

二、習近平對臺融合發展的實踐意涵

 

兩岸關係融合發展論述對於中國大陸推進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具有重要的實踐意涵。

 

不可否認,當前對於中國大陸而言,台灣問題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如何突破台灣民眾對大陸認同較低的困境。而融合發展論述至少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的思路和可能的路徑。

 

融合發展從表面上看似是經濟層面的作為,似乎還是注重兩岸物質和利益的結合與連接,但它用社會融合發展來彌補經濟融合發展的功能缺陷,強化兩岸在精神層面與心理層面的心靈契合,彰顯在融合中謀求國家的最終統一。因此,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背後已彰顯有兩岸未來的互動將是全面性的融合發展之導向,而這對於解決台灣問題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涵。

 

當前台灣內部自身面臨諸多的困境,諸如經濟發展長期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尤其是其內部的治理模式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在長期藍綠政治結構的固化與情緒性內耗下,台灣的政治、社會及經濟結構等都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台灣內部的長期沉悶不堪也是近年來台灣地區不斷爆發社會運動的重要誘因所在。相對而言,中國大陸近30年的快速發展,大陸成功的治理模式不僅在國際社會樹立起典範的價值,更是為台灣未來走出困境提供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在兩岸的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必然有助於海峽兩岸的良性互動。

 

就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而言,兩岸融合發展論述在對臺工作的實際面向上,大致可以發揮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正面效應:

 

經濟層面上,融合發展論述重在彰顯兩岸之間的整合、合作、和平與發展等意涵,有助於為兩岸謀得合作雙贏之局面。而這種合作雙贏與過去倡導的兩岸雙贏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一些差異。其面向不僅有兩岸的精英階層,而且也包括兩岸基層民眾及青年群體,突顯兩岸在融合發展中能夠更加重視公平公正、機會均等等問題。而融合發展對於台灣的積極意義在於,它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被大陸吸走掏空之顧慮情緒,而且隨著中國的極大發展,大陸也可以為台灣經濟振作提供更多機會與市場。

 

政治層面上,融合發展在現實兩岸關係中當然有其政治層面的實踐意涵。一則是台灣不少民眾已經對台灣現有的政治治理模式有很大的失望不滿情緒,從李登輝以來,台灣一直在走政治思維挂帥,意識形態優先之路,這導致內部政治紛爭不斷,無人用心關注經濟民生問題,長年積累下來的後果就是導致台灣經濟不振,年輕人看不到發展前景的窘境。二則是由於兩岸長時期的嚴重對立,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政治治理模式缺乏基本的了解,出現了不少偏見。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當然離不開融合發展的功能發揮。兩岸在融合發展進程中,當然可以給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更廣闊的政治視野,包括對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産黨政黨制度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逐步削除誤解,推進台灣民眾對大陸政治制度及政治治理模式的欣賞與認同。

 

社會層面上,兩岸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社會的連接。由於歷史與現實因素使然,台灣社會對兩岸走向統一的的焦慮與不安情緒長期存在。融合發展論述則是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可以為降低台灣社會的顧慮,增強台灣民眾對中國認同等面向發揮積極的作用。例如,給予台灣民眾完全的居民待遇,以及為台灣青年提供更為充分的創業、就業環境,從而化解台灣年輕人對未來發展的一些焦慮情緒。如果這些政策能夠有效落實,當然就會彰顯出強勁的社會意涵。

 

心理層面上,兩岸融合發展當然有望産生積極的兩岸心理效應。儘管當前台灣社會在心理上對兩岸未來走向統一有某種排斥感,但這並不表示海峽兩岸之間的心理情結永久存在,無法排除。事實上,兩岸由排斥到接受的心理變化過程,它是一個歷史趨向,只是這個過程比較漫長,需要時間和過程去連接。而兩岸的融合發展,透過兩岸之間大量的人、事、物等元素之流動、整合,逐漸化解心理的癥結,從而拉近兩岸雙方的心理距離,實現最終的心靈契合,從而使兩岸在心理情緒上由排斥到不排斥,最終到相互擁抱。(作者:陳先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社會平臺執行長,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政治所副所長)

展開全文

便利措施頻出 臺胞切身感受到大陸真誠善意

2017-06-20

“二十多年前,我就開始到大陸參加學術交流,這麼多年來,兩岸來往越來越便利,生活已經沒有任何不同了。”近日在廈門參加海峽論壇的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黃宗煌如是説。

 

以“擴大民間交流、深化融合發展”為主題,第九屆海峽論壇正于福建廈門舉行,來自台灣各地的8000余名嘉賓參加了不同主題的交流活動。論壇內外,大陸不斷推陳出新的惠臺便民政策措施成為了兩岸民眾尤為關心的話題。

 

在大陸就業的台灣居民將享有住房公積金繳存和使用權利;在大陸居住、就業和就學的台灣居民可參加社會保險;銀行業將改進臺胞小額信用卡服務;符合條件的大陸高校台灣應屆畢業生,將可以獲發《就業協議書》和報到證……

 

在本月14日舉行的國臺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發言人馬曉光應詢表示,近期大陸有關部門陸續公佈了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的多項便利政策措施。

 

“5年前,我在北京跑了20多家大大小小的銀行,想辦一張信用卡都很難,3年前,我再次嘗試仍是失敗。今年6月8日,我在網上申請工行信用卡,13日就審核通過了。”台灣“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理事長王正説,近年來大陸陸續出臺不少便利臺胞工作、生活的政策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從前年的卡式臺胞證頒發,到現在不斷更新的就學、就業便利政策,我們看見大陸的確是在為臺胞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副執行長林彩媚經常往返于兩岸,組織不同學校的青年學生開展交流互訪。在她看來,如今臺胞在大陸學習和就業越來越便利,真的能讓人感受到“兩岸一家親”。

 

林彩媚表示,自己每年都會帶幾十名台灣學生到大陸訪問,看到大陸的海峽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為台灣青年提供了週到的創業指導服務,這些景象令人振奮。“這為台灣學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選擇,到大陸工作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近年來,兩岸民間交流越來越密切。在許多臺胞眼裏,大陸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社會開放日新月異,兩岸之間不再是“隔海相望”,民眾彼此“你來我往”已成常態。

 

來自新北市的市民許宸傑已經連續4年到廈門參加海峽論壇。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他帶了年近八旬的父親許邦彥和13歲的兒子許秉綸一起參加“同名村”交流活動,並到泉州、廈門等地體驗地道的閩南美食。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我的父親是最早返鄉尋根的一批人,九十年代時,我到了福建中醫學院讀書。以後,我還要經常帶著我的孩子到大陸來。”許宸傑説,現在大陸變得越來越開放、包容,兩岸往來不再是難事,未來年輕一代的交流增多,必將擁有更多更豐富的“共同記憶”。

 

全國臺企聯副會長林子凱表示,如今大陸方面針對臺胞旅遊、學習和就業等需求都出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便利措施,讓臺胞在大陸過得更加安心、舒心,對未來前景更具信心。“這無疑會吸引更多台灣人到大陸生活,推動兩岸民間交流走向更深層次。”林子凱説。

 

在海峽論壇期間,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多個活動中和台灣青年進行了見面交流。張志軍表示,希望台灣年輕人來到大陸學習、生活和工作,都能夠享受同大陸居民基本相同的待遇。大陸將繼續研究出臺便利台灣青年人來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措施,讓“就業領域更加寬泛、門檻更低,生活和出行更加便利”。

展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