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部崛起新支撐——2018河南兩會代表委員熱議中原城市群建設

2018-01-29 14:19:21|來源:河南日報|編輯:萬慶麗

  2016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原城市群正式進入國家七大城市群行列,標誌著河南全面進入城市群發展時代。作為我省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抓手,中原城市群建設旨在構建現代城鎮格局、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對於優化我省現代化經濟體系空間佈局有著重要意義。

  中部崛起呼喚城市群的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落實中原城市群建設實施方案,推進交通互聯、生態共建、産業融合等領域的重大項目建設。連日來,如何搶抓機遇、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設,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核心帶動共建大都市區

  省人大代表、鄭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楊東方説,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提升中原城市群競爭力的首要突破口。在中原城市群建設過程中,鄭州要發揮核心帶動作用,當好“領頭羊”“橋頭堡”。鄭州區位優勢明顯,腹地市場廣闊,人力資源豐富,文化底蘊厚重,特別是近年來一系列國家戰略形成了多重政策疊加優勢,為鄭州發揮“區域+樞紐”比較優勢聚集了更多的優質資源要素。

  鄭州要在創新發展理念、人才培養引進以及抓好産業協同、生態共建、交通運輸等方面發揮引領帶動作用,與其他城市深度融合。鄭州要融入中原城市群,讓中原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共同奮進,才能真正形成與長江中游城市群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

  省政協委員、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楊士海説,作為中原城市群建設的核心,鄭州大都市區建設備受關注。大都市區囊括了鄭州、開封、新鄉、焦作、許昌5個城市,面積接近1.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800萬人。在大都市區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做好5市的統籌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大都市區的5個城市應該是“組合型”的,而不是“拼盤式”的;應當抱團融合發展,而不是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建設鄭州大都市區,要推進5個城市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深化産業體系分工合作,加強生態環境同治共保,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深度融合優化區域發展

  省人大代表、偃師市市長何武周説,作為中原城市群隴海發展主軸及鄭洛産業發展帶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偃師要當好洛陽對接鄭州的重要窗口和聯繫紐帶。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洛陽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給偃師帶來了提升綜合實力的重大機遇。

  産業是城市群發展的支撐。我們以新發展體系為支撐,加快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全面提升産業實力和競爭力,推動産業層次邁向中高端。我們將進一步完善現代創新體系,以河南省無機吸附材料院士工作站為引領,組建産業與技術創新聯盟,在産業化合作、科技成果轉化、産銷對接、産融結合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省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學院黨委書記周志遠説,當前,鄭州周邊市縣都在大力推進與鄭州的對接融合,新鄉也應加大力度,加快推進鄭新融合發展。

  在城市群轉型提升、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高層次人才的支撐作用尤為重要。作為地處新鄉的省屬本科院校,我們將聚焦生産和産業需求更新專業設置、推進課程改革,聚焦人才需求加大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聚焦科技支撐需求提升科技創新水準,主動融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要充分發揮自身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組建産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培育科技創新主體,為承接鄭州産業溢出營造良好環境和發展空間,為加快推進鄭新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互聯互通提升運行效率

  省人大代表、武陟縣縣長秦迎軍説,隨著中原城市群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武陟縣作為鄭州大都市區新興增長極之一,作為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百城建設提質工程首批試點縣,是鄭焦融合戰略首位關鍵節點和橋頭堡。隨著鄭焦城際鐵路的開通和高速公路路網的不斷完善,焦作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應加快推進跨黃河特大橋梁建設,進一步打通鄭州向北的通道,增強對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省政協委員、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興彬説,城市群交通一體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實現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的前提和基礎保障條件。加快中原城市群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強化跨區域、跨運輸方式間的銜接配合,有利於促進各種要素資源的集聚流轉,實現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産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下一步,河南交通將以完善一體化設施網絡、打造一體化樞紐銜接、提升一體化運輸服務為重點,抓好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為中原城市群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本報記者李鳳虎王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