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0月21日訊 黃河流經高青47公里,就流程而言,不算長,但就是這47公里,成就了“黃河行萬里,至高青安瀾”的佳話。地處齊國故地,高青還享有“齊國八百年,自高青起步”的讚譽。10月21日,“母親河畔的中國”採訪團走進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沿著黃河在高青流過的痕跡,感悟6000多年的文明史,品讀47公里的黃河文明。
全省唯一一家黃河文化主題民間博物館
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位於高青縣城東南老董家古玩文化市場,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是山東省唯一一家以黃河文化為主題、以碑刻和拓片為主要內容的民間博物館。2014年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2015年被山東省文物局定為省級非國有博物館,2018年便被列入國家博物館名錄。
滔滔黃河自高青安瀾灣轉身而過,不僅塑造了一座歷史名城,更留下了延續千年的黃河印記。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館長王術青告訴採訪團記者,館內收藏有關黃河的歷史文獻、實物1000余件(套),對研究黃河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最為珍貴的是這30多份黃河訓令、填補了高青縣黃河文化的空白。”王術青説。據介紹,館內還展示了修防段地圖、建國初期黃河灘區居民登記卡、建國後治黃人獎狀證書、黃河河務局內部信箋和民國至今沿黃9省、80多個縣的《黃河志》等。
在博物館內,展示有一份共10本30多萬字的工作筆記,詳細記錄了濟南、濼口、濱州3個河務局(段)局(段)長在1947年至1977年間,治黃工程會議、人員調派等內容。王術青表示,這些內容不僅是對現存檔案的有效補充,更為研究當時治黃歷史提供了不一樣視角。
記者注意到,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內還收藏有黃河專用柴草秤、量沙秤、取沙筒、老照片和沿黃九省的水樣等雜項。鮮活的文獻、實物資料,讓人們對黃河文化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識。
講黃河故事的漢子
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有一名特殊的講解員,他就是現任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館長王術青。每每有時間,他總會走進展廳中,為探尋黃河文化的參觀者講述藏在文物裏的點滴故事。
出生於1962年的王術青為淄博市高青縣黑裏寨鎮王恒村人,從小在黃河邊長大的他對黃河有著深厚的感情。200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王術青接觸了一批珍貴的黃河文史資料,並以高價將其徵集到館裏。2014年王術青創辦了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如今館內現有藏品20000余件,包括碑刻、瓷器玉器、文史資料及其他藏品4大類,朝代跨越南北朝至民國期間。
為了講好碑刻背後的文物故事,王術青先後到北京、河南等地學習拓碑技術,2014年舉辦了高青縣首屆拓片展;2015年舉辦淄博市首屆拓片展,捐獻給市博物館80多件拓片。
2019年10月,王術青帶領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成功舉辦高青縣首屆黃河文化文史展覽,為淄博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如今,王術青不僅擔任了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館長,更係高青縣政協委員,齊魯文化之星(省級勞模待遇),淄博市地方文化學者諮詢組成員;山東省黃河文化經濟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淄博市文史書畫研究會副主席。先後榮獲淄博市文化藝術人才,淄博市文物保護博物館建設事業先進個人。
高青,是黃河臂彎深處珍藏著的一方沃土。在這方沃土之上,有曼妙婉約的小城,有樸實厚道的居民,有湛藍梵凈的天空,更有黃河文化的滋養。遊走在高青述青藏古博物館,在一通通石碑、一行行文字、一件件器物的“訴説”下,使人不禁欽佩歷代沿黃軍民和建設者的治理水準,更為他們在黃河保護、開發的艱難歷程與豐功業績而感嘆。(魯網記者 吳奕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